論語文課堂活動問題

學識都 人氣:1.83W

【論文摘要】新課程改革以後,語文課堂教學出現了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通過長期觀察與思考,筆者以為一些課堂活動存在著諸多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細緻深入的闡述。

論語文課堂活動問題

【論文關鍵詞】淺俗化 形式化 盲目性 過分個性化 不均衡性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語文課堂變活了,學生的活動多了,諸如討論式、表演式、辯論式等等紛紛亮相語文課堂,但是學生課堂活動的效果如何,還存在哪些具體問題卻常常被我們忽視。針對這個問題,我進行了長期的觀察和思考,認為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淺俗化。有些教師一味追求課堂氣氛的活躍,而忽視了學生課堂活動的效果。這種現象在課堂問答活動中表現尤為明顯。在課堂教學中問答式是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也是學生課堂活動的一種主要形式。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產生疑問並解開疑問的過程。如果沒有問題學生就不會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學習往往是被動的、消極的。可以這樣說,課堂中問題設定的優劣決定一節課的成敗!然而縱觀我們當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設計,表面化、淺層次化現象比比皆是。教師一問百應,課堂氣氛煞是活躍,然而學生的思維並沒有得到訓練,對文字也只是淺層次的理解,並沒有達到探究的目的。與課堂提問淺層次化伴生的是提問的高密度化,由於問題簡單,學生思維沒有障礙,課堂推進十分快,老師只有不斷地提問,才能填充課堂內容,這樣課堂由原來的“滿堂灌”變為了“滿堂問”。從表面看整堂課學生都在活動,都在積極地參與教學,但學生的心智並沒有因這諸多的問題而得到開啟,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並沒有因此而得到激發,問題成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新增劑。

二、形式化。課堂中的形式化主要指在課堂教學中活動設計不以解決某個實際問題為目的,而是為了體現某個教育理念或者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設計的。如課堂辯論,設計這一活動的意義本是為解決某個帶有爭議性的問題的,讓學生在一種積極探究的心理氛圍中去學習課文。但在實際運用中,大多被形式化了,一些沒有辯論價值的的問題也被教師拿到課堂上讓學生辯論。如上了《驛路梨花》一文就讓學生辯論“雷鋒精神有無必要傳遞”。同樣是教學《驛路梨花》,有教師曾組織學生圍繞“大學生糞坑救老農值不值”的話題進行辯論,表面上是從課文頌揚的雷鋒精神延伸到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其實學生的.發言卻與課文毫不相干,可以說是貌合神離。還如課堂討論,我們看到的情況是:不論課文是何種體裁,都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而對比較重要的文體要求、語言的學習、文章獨具特色的內容卻不去涉及。課後,如果從語言表達的角度去檢測學生學習的情況,恐怕連課文中的生字詞都不會讀寫,更不要說對詞語的解釋,對句子深層含義的理解了。更有甚者,討論的話題遠離學生生活,甚至有些論題“高深莫測”。這樣的互動討論名為討論,實為浪費時間。

三、盲目性。課堂教學總會有一定的教學目標,課堂活動應是為達到這個目標而開展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活動呈現盲目化的現象,也就是說學生對活動的目的不明確。有些老師在課堂問答中提問大而不當,不夠具體明確,學生聽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不知從何入手,不知如何思考,更不知如何回答。如上《變色龍》,老師問“課文中哪一句話最重要?”上《荷塘月色》,老師問“課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這樣籠統抽象缺乏明確目標的問題只會讓學生越聽越糊塗。在一些課堂表演活動中,教師讓學生表演文中某一人物形象或某一情節,但並不告訴學生要從中體悟什麼,只把表演當作活躍課堂氣氛的一種手段。如上《驛路梨花》,讓學生表演小姑娘的歡快;上《陌上桑》,讓學生表演看到羅敷時的神情;上《狼》,讓學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這樣的表演我們看不出其意圖,看到的只是一幅幅滑稽可笑的模樣,聽到的只是學生陣陣鬨笑聲。還如課堂閱讀,只要求學生讀課文,但不給學生明確的閱讀目標,學生憑感覺自由閱讀,閱讀的低效化也就成了必然。

四、過分個性化。新課程倡導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而課堂學生評說式活動就能夠很好體現這個理念。課堂中學生對課文進行評說不但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因而成為課堂常用的一種學生活動方式。但目前語文課堂中的評說活動存在過分個性化的傾向。所謂過分個性化就是學生的評說不是充分依據課文內容,不是考慮文章作者所處的時代及一貫思想,而是以個人的臆測對課文內容進行評價。如有學生學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說陶淵明辭官是嫌官小,文中厭惡官場之語是吃不上葡萄說葡萄酸;學了《愚公移山》就說愚公太愚,移山哪比得上搬家,而且還說挖山破壞環境等等。無知者無畏,學生由於知識和個人經歷的緣故對課文做出信口開河的評說倒還可以理解,但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教師對這種不得要領,嚴重偏離文字內容的所謂個性化評說仍然保持笑臉,以“你說得很好”、“你的見解也不無道理”、“這是一家之言”、“敢於講真話比回答正確更重要”等溢美之辭迴應,這種“隆重”的誇獎,名義上是進行賞識教育,鼓勵創新,可實際上是缺乏原則的表揚,是迴避問題實質的做法。

五、不均衡性。學生課堂活動不均衡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活動方式不均衡,一是學生活動面不均衡。有的老師在短短的一節課裡,安排過多的活動方式,一會兒討論,一會兒表演,一會兒又欣賞多媒體,把課堂搞成了一個喧鬧的“集市”。教學手段的頻繁變化,視聽畫面的過於繁雜,學生活動的交錯出現,不僅使整個課堂教學氣氛顯得有點亂,關鍵是讓學生失去了安靜的思考空間,對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就很難把握了。有的老師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一節課學生活動只有一種方式,學生常在單調的課堂活動中昏昏欲睡,有的學生甚至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學生活動面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一些優秀學生或者一些性格外向學生“壟斷”課堂話語權,無論是小組討論還師生互動,他們佔用的時間常常是其他學生的好幾倍,而那些學習較差或性格內向、自卑的學生常常被“邊緣化”,成為了課堂教學“被遺忘的角落”。這種只有少數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是低效的。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不但要讓他們在課堂這個舞臺上充分表演,而且還要保證表演富有成效,切不可為了追求表面的熱鬧而失去了課堂教學的實質,以致迷失自己,貽害學生。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範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TAGS: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