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術的審美學科論文

學識都 人氣:6.28K

人們在談論藝術作品時,常常會表現出一種很有把握、很有見地的姿態。他們總認為自己的談論、自己的判斷是絕對準確、絕對有效的。要麼說我喜歡這部作品、這幅繪畫、這樽雕塑,要麼說我喜歡那部作品、那幅繪畫、那樽雕塑。其實,這種談論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是相去甚遠的,最多不過傳達了他們的一種藝術喜好,僅僅是一種主觀反映。

論美術的審美學科論文

但你也會聽到這樣的談論,把藝術作品稱為美好的、迷人的、漂亮的、可愛的、玲瓏的。這樣談論似乎對藝術作品的特性要妥貼一些,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僅僅停留在主觀反映狀態。

當然,也有人說,這件藝術作品是動態的、統一的、精巧的、溫暖的、形式感很強的、線條簡潔的,那麼很顯然,他們的言說與描繪已經觸及到了作品的某些特性。因為他們已經運用了某種知覺力去注意作品中的某種東西按照這種方式談論藝術的人,他們至少對藝術作品的特徵做出了某種客觀描述。

因此,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一個有關審美經驗和審美本質的問題,首先讓我們認識審美的定義:審美,是美術區別於其他社會事物的根本性質。因此我們有必要對美術的審美本質做一專門的考察,可是要討論美術的審美本質必然要涉及到美學上的許多基本問題和難題,如現實美與藝術美,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美的本質與感覺的本質等。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從解釋美術本質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要了解並認識什麼是美術,美術與美的關係是怎樣的。

(一)美術反映現實美

我們到美術館和博館參觀,或翻開中外美術史冊,可以從各個時代的美術作品中看到許多美的事物的美。從李可染的《灕江勝覽》,搏抱石與關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嬌》,柯羅的《猛特芸丹的回憶》,施什金的《松林之晨》等中外山水畫,風景畫中,我們看到了祖國的山河的壯美和異國風光的秀麗;從《米洛的維納斯》、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安格爾的《靈》,戈雅的《瑪哈》中,我們看到了男性與女性無與倫比的人體美;從鄭板橋的《竹》、徐悲鴻的《馬》,我們看到了形態各異的動物與植物的美;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伯勃朗的《帶金盔的人》,尚誼的《塔克新娘》、羅中立的《父親》中,我們看到了各種人物的精神性格的美。美術史實告訴我們,從人的美到自然事物的美,再到社會事物的美,凡是我們在現實中看得到的各種美,不同形態的美,幾乎都可以在美術作品中見到。

所謂《現實美》,即現實中美的事物的美。現實可以分為兩大類:自然美與社會美。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社會的一面,人的美貌屬於自然美,而美德就屬於社會美,在一切自然事物中發展到最高階段的美就是人體的美,人體的完整性最強、最和諧、最富有秩序,個體性也最為顯著。以直觀的視覺形式反映人體美,通過反映人體的美態表現創作主體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審美認識、審美評價和審美理想,正是美術長於文學、音樂等其他藝術形式的特點和優點。

(二)美術創造藝術美

所謂美術反映現實美,指的是美術與現實美的關係,它只是美術與美的關係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美術不僅可以反映現實美,而且可以創造藝術美,並且還可以通過主體的意識作用把現實中原本不美的或醜的事物轉化為藝術美。

我們所謂的“藝術美”,指的是美術作品的美,是由創作主體的審美認識而產生“按照美的規律”並且為著美的目的而創造的事物的美。與現實美不同,藝術美是更高一等級的美。現實中雖然存在著大量美的現象,美的事物和美的人物,但他們的美並不總是任何條件下都能鮮明地顯現出來的,往往比較分散,不那麼集中,不那麼充分。比如叢竹、它一般在整體上是美的,否則不會成為人們的審美物件,但它往往枝節過多,過於茂密,它的形態美不如在畫中那麼明顯,那麼充分。

美術作品的美即藝術美,是人們對現實審美認識的集中表現,是美術家根據美的現實而創造的根據或根源,另有一些醜的現實也同樣可以成為美術創造的根據或根源。即是說,美術既能根據美的現實而創造藝術美,也能根據醜的現實而反映現實醜,並且通過審美創造使現實醜轉化為藝術美。

在美術中,現實醜的本質範疇轉化了,其現實性削弱了、藝術性加強了。作品中的形象已經不是原來的現實中的醜的事物或人物,已經滲透進了創作主體的認識,情感和評價等主觀精神因素,從而成為一個典型形象。它從反面揭示出社會生活的本質真理,是現象的真理亦即藝術的美。對醜的深刻剖析和否定,就是對美的肯定。羅丹的《老妓》是這樣,委拉斯貴支的《賽巴斯提恩·莫拉》和米勒的《扶鋤的人》也是這樣,齊白石的《群鼠圖》等都是這樣,在中外美術史上,有許多這樣把現實醜轉化為藝術美的成功之作。

(三)美術與美還有一層重要的關係,即:它還是審美物件。

美術作為社會意識形態,它是現實美的反映,也是整個社會意識形態,它是現實美的反映,也是整個社會生活的反映;美術作為特殊的精神生產形態,它又是生產美術作品、創造藝術美的;而美術作品一旦創作完成,它就成為一件物,克化了社會文化資財,成為欣賞者即觀眾的審美物件。

美術作品如一件雕塑或一幅繪畫或一座建築,作為審美的物件或審美客體,它的美並不因欣賞者或審美主體能否認識而有所增減。《蒙娜麗莎》是美的,它能給大多數欣賞者以美感享受,但也決不會因為少數人由於審美意識,審美修養和審美趣味上的差異不能欣賞,它就變得不美了。

二、美術的基礎審美本質

美術既然與美有著如此密切的關係,如此重要的關係,那麼,美就應是美術作品的靈魂,審美就應是美術的核心本質。

(一)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

美術是客觀的,現實美在於客觀的現實事物本身,藝術美也在於作為客觀的社會文化的藝術作品本身,美在欣賞著的主觀意識之外,而不在於審美主體的主觀意識之中。現在的問題是:客觀事物的`美是怎樣為人所認識的?人為什麼能夠欣賞美的事物,認為它們是美的?這就是涉及到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問題。

審美關係是人與現實諸關係中的一種。人與動物不同。“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隨著人和社會本身的歷史發展而產生出各種形態的人與現實之間的關係,如宗教的、審美的、科學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關係等等。所謂審美關係,是指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發生美學上的關係。即是說,作為審美主體的人,通過審美實踐活動,再審美客體中發現、感知、認識和欣賞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學特徵如崇高、滑稽、醜等。

(二)美的本質與美感的本質

實質上就是一種積極的審美認識與審美創造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作為審美主體的美術家,在實踐中發現和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美經過他的主觀審美意識的改造,創造出新的審美物件,即美術作品相對欣賞者和觀眾來說,美術家創造的這個新的審美物件即美術作品,又成為一個新的審美客體,它的美作用於另一些為審美主體的觀賞者,引起觀賞者的美感。再不同的關係中和不同的條件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但在一定的關係中,客體的美是主體美感的根源。是美決定美感,而不是美感決定美。再美術創作活動中,現實生活的美是美術家審美認識和審美創造的根源;在美術欣賞活動中,美是作品的美,是欣賞者美感的根源。

三、美術的審美特徵

“審美”的第一特點就是它的實踐性與主體性。“審美”不等於“美”,前者關係到“審什麼”和“由誰來審”。“審什麼”?審的客觀現實中美的東西,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以及美的藝術作品和藝術作品的美,這是審美的客體。“由誰來審”?當然是由人來審,這是審美的主體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就是人類經過生產實踐活動,在“人化的自然”過程中,由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兩個方面的關係;而“美”則是審美客體的美學屬性,需要由審美主體來審來認識。所以“審美”的實踐性和主體性是十分重要的,必不可少的沒有人類的生產實踐活動,就沒有社會的人,也就沒有人與現實審美關係的建立,也就沒有“審美”,也就沒有且有美學意義的“美”。在審美活動,審美認識與審美創造中,正是由於人們的實踐性和主體性,才有越來越豐富的審美客體進入人的社會生活,成為人的審美物件。

“審美”的第二個特點是它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美術體為一種“藝術生產”和特殊的精神生產,是一種審美創造,是一種自由的與自覺的,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創造。

“審美”的第三個特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它的形象性,及真實性、假定性、典型性。可以說,形象性是一切文學藝術審美特性的核心性質,也是區別於其他社會意識形象的根本特徵。藝術的一切其它審美特點都是同形象性相聯絡的。沒有形象,就沒有藝術,也就沒有審美。

中國古代文論、畫論中常說:“詩畫同流。”其實,從詩畫的審美特性來看,這“源”應該是“心源”,詩畫都應“中得心源”,即直接出於詩人和畫家獨特的審美觀念。那種追求表面上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並不符合審美獨創性的要求。但實際上,美術創作中因陳蹈田,重複雷同的現象是相當多的,造假、臨摹、贗品也都是美術中特有的現象。美術上的這些“異化”現象遠離了美術審美獨創性的本質,是美術創作中的大忌。反過來看,正式美術是有審美獨創性的特質,那些有獨特創造性和首創性的作品才成為藝術珍品,才具有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也就造成了某些追求商業價值的偽藝術家的作假行為,於是美術活動中也就出現了書畫鑑定的職業。

正確理解美術的審美獨創性,有利於正確理解美術的審美本質,有利於分辨美術與非美術、偽美術的界限,從而進行真正的美術創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