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西方近代哲學中的上帝觀

學識都 人氣:8.41K

引言:西方哲學崇尚上帝,培根的上帝觀便具有自然神論的性質,以下就是小編對西方近代哲學中的上帝觀的淺析,歡迎大家閱讀和借鑑!

淺析西方近代哲學中的上帝觀

 摘 要:近代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的結盟,造就了一個崇尚理性的嶄新時代。哲學的研究物件由神轉向自然,主體成了哲學研究的出發點,人類真正成為宇宙的中心,人們通過理性解剖自然,消化自然,使自然完全成為人類存活和發展的物質基地。

關鍵詞:上帝管;自然;理性;經驗;思辨

1 自然化的上帝觀

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西方哲學的先驅,亦是英國經驗主義的開創者。處於新舊時代更迭之時,培根的上帝觀便具有自然神論的性質。他認為上帝除了作為第一推動者之外,自然界就是其自身存在的根據。因而,上帝除了在創世時工作一下之外,自然界就不需要其再作過多的干涉了,一切皆依自然本身的規律運轉。

被稱為自然神論之父的霍布斯將“上帝比作自然,明確指出:‘大自然,也就是上帝用以創造和治理世界的藝術’”,並將上帝的本質屬性歸為非理性、任意武斷和不可抗的意志。

洛克是第一個將經驗主義建構為完整的理論體系的哲學家,他認為上帝觀是建立在自然理性的基礎上,他的自然神論為宗教寬容論提供了理論根據。號稱洛克信徒的託蘭德等人使自然神論獲得了徹底的形態,將超自然的啟迪徹底納入理性範圍。上帝的本質是理性,而理性其實是自然法則,上帝不過是自然法則的代名詞。

巴克萊是從自然的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來論證上帝的存在,在巴克萊看來,上帝既非工匠(柏拉圖式)、魔術師(唯意志論式),也非無中創世(基督教式),而是感知宇宙自然的主題,與宇宙自然是同一的,自然萬物“是存在於一種永恆精神的新中”,被上帝所感知。

休謨將巴克萊的經驗論原則貫徹到底,得出懷疑論思想,在自然的經驗之外,上帝、精神實體、物質實體全都存疑不可知。休謨懷疑論的上帝觀顯然對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他們那裡,則發展為無神論,乾脆將上帝拋置一旁給徹底捨棄了,理性、自然法則晚上能取代上帝。

由上可以看出,從培根、霍布斯、洛克自然神論的上帝觀,到託蘭德徹底形態的自然神論上帝觀,經伏爾泰、孟德斯基自然神論的上帝觀,以及巴克萊到休謨懷疑論的上帝觀,其邏輯進展可以概括為:自然神論桑迪管—懷疑論上帝觀—無神論。上帝的本質屬性就是理性,這些理性當然指自然理性、自然法則,而自然就是上帝的本性,即便休謨懷疑論的上帝也須符合人性的“自然傾向”。至此,上帝被自然花了,近代自然化的上帝取代了中世界人格化的上帝。

2 理性化的上帝觀

2.1 大陸理性主義

大陸唯理論主義創始人笛卡爾,崇尚數學的理性演繹法,以懷疑得出“我思故我在”的哲學第一原理,來構建形而上的知識體系。雖然笛卡爾也有類似安瑟倫的本體論來證明上帝存在,但是,他的上帝並非基督教人格化的上帝,而是從我思中推論出來的,是物質和精神兩個相對實體的本源。

斯賓諾莎繼續沿著笛卡爾開創的理性主義道理錢星,並將笛卡爾理性化的上帝觀推進到泛神論甚至帶有無神論色彩的地步。同時從策略論上看,他是以幾何學為模型的理性演繹法論證自然實體上帝的存在和本質屬性的,因而,他的泛神論的上帝是理性化的。

萊布尼茨的上帝是由其無廣延的精髓實體單子中推出的,是最完滿、創造其它一切單子的唯一的最高單子。

2.2 德國古典哲學

康德顛覆了自笛卡爾以來的萊布尼茨—沃爾弗形而上學體系,考察了純粹理性或理論理性之後,得出上帝在純粹理性或理論理性的`現象界是不能被認知的。康德的上帝是以道德為基礎,實踐理性化的上帝。

費希特承襲了康德哲學,將其徹底發揮。在費希特早年的哲學中,上帝暗含於絕對自我之中,到了後期,在對知識學根據的進一步探討中,先後將絕對知識、絕對存在當作其知識學的最高根據,最終將絕對存在等同於上帝,上帝成了其知識學的最高根據。無論是早期的還是後期的上帝,都是為費希特理性思辨的知識學體系奠基,他的知識學也證明了上帝的存在,故而,費希特的上帝觀是思辨理性的。

隨後的謝林在其早起繼承了費希特的知識學構建方式,構建了自己的先驗唯心主義體系,即同一哲學,由自然哲學和先驗哲學組成,最高根據即絕對同一。謝林早期的絕對同一上帝是思辨理性的,當然後來他將這種理性化的上帝演變為非理性的、神祕的上帝。

綜上所述,笛卡爾所開創的理性主義路線將上帝由可知的、理性的上帝實體最終演變為徹底可知的、思辨理性化的絕對精神上帝。理性主義哲學家以思辨理性的方式論證上帝(康德除外),決定上帝的本質只能是理性的,並且他們哲學中的上帝皆由哲學理性的邏輯推薦得出,是為其哲學服務的,既然上帝從屬於理性哲學,理性化邏輯化的上帝替代了中世紀信仰的上帝。

3 結束語

近代西方哲學兩大學派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分別以各自不同的路徑達成了理性的上帝觀對中世界信仰的上帝觀的徹底取代。哲學與神學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的,兩者具有難解之緣,即使在現當代,哲學與神學的發展也顯示出相同的趨勢,朝著豐富、多元、開放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敏.中世紀哲學中的理性與信仰關係之思[J].哲學研究,2010,(6).

[2]趙敦華.西方哲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