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的家庭預防

學識都 人氣:2.39W

       【摘要】缺鐵性貧血是體內鐵的儲存不能滿足正常紅血球生成的需要而發生的貧血。是由於鐵攝入量不足、吸收量減少、需要量增加、鐵利用障礙或丟失過多所至。形態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缺鐵性貧血不是一種疾病,而是疾病的症狀,症狀與貧血程度和起病的緩急相關。影響缺鐵性貧血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應針對不同的病因積極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降低缺鐵性貧血的患病率,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關鍵詞】缺鐵性貧血;治療

缺鐵性貧血的家庭預防

        1缺鐵性貧血的病因
        1.1鐵的需要量增加而攝入不足。在生長快速的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月經過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婦女,鐵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飲食中缺少則易致缺鐵性貧血。
        1.2鐵的吸收不良。因鐵的吸收障礙而發生缺鐵性貧血的一般見於胃及十二指腸切除術後,慢性腸炎、尤其是十二指腸和小腸炎症使腸蠕動加快引起鐵吸收障礙。另外長期飲用或吃茶葉可導致鞣酸影響鐵的吸收造成缺鐵性貧血。
        1.3失血。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鐵性貧血最多見、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潰瘍病、癌、鉤蟲病、食道靜脈曲張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楊酸鹽後發生胃竇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婦女月經過多和溶血性貧血伴含鐵血黃素尿或血紅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
        2臨床症狀
        2.1貧血的表現:頭暈、頭痛、面色蒼白、以口脣、指甲床及口腔粘膜最明顯;乏力、易倦、心悸、活動後氣短、眼花及耳鳴等。症狀和貧血嚴重程度相關。 
        2.2組織缺鐵的表現:厭食,煩躁不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記憶差、智商低、兒童、青少年發育遲緩、體力下降、易怒或淡漠、甚至出現異嗜癖(喜歡吃泥土、牆壁灰等)和吞嚥困難(Plummer—Vinson綜合徵)。
        2.3嬰幼兒可有神經精神系統異常。孕婦晚期貧血嚴重的會因血紅蛋白攜帶氧氣不足而致胎兒缺氧,引起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產,甚至死胎。因此,孕婦貧血並不是小問題,千萬不可忽視。
        3缺鐵性貧血的診斷
        缺鐵性貧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發生於各年齡組,尤多見於育齡婦女及嬰兒。鉤蟲病流行地區特別多見,程度也較重。其診斷標準為:①貧血為小細胞低色素性,紅血球平均血紅蛋白濃度(MCHC)小於32%,紅血球平均體積(MCV)小於80fl,紅血球平均血紅蛋白(MCH)小於27 pg。②有明確的缺鐵病因,如鐵供給不足、吸收障礙、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③血清(漿)鐵小於10umol/L。④總鐵結合力大於62.7umol/L,運鐵蛋白飽和度小於15%有參考意義,小於10%有確切意義。⑤骨髓細胞外鐵明顯減少或消失(0-十),鐵粒幼紅血球小於15%。⑥紅血球遊離原卟啉大於500ug/L。⑦血清鐵蛋白小於16ug/L。⑧鐵劑治療有效,用鐵劑治療6周後,血紅蛋白上升10g/L以上。符合上述①和②一⑧中至少兩條者,可診斷為缺鐵性貧血。 
        4缺鐵性貧血的家庭預防
        缺鐵性貧血又稱營養性不良性貧血,患者如有明顯的貧血症狀,血象表現為小細胞性貧血,血清鐵,鐵蛋白水平明顯偏低,則要高度懷疑該病,詳細詢問病史中是否有偏食或挑食及異食癖。是否有消化系統疾病(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等)、鉤蟲病;女性是否有月經過多;是否做過胃腸手術等。男性及絕經婦女應考慮是否為胃腸道腫瘤的首發症狀。詳細詢問病史對找出病因很重要,也對該病的治療至關重要,去除病因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否則該病將遷延不愈。
        缺鐵性貧血是嬰幼兒的常見病,據調查,6歲以下嬰幼兒貧血的發病率在20%~40%。病因主要有:①嬰幼兒生長髮育快,鐵的`需要量增加,尤其是早產兒。②飲食中缺鐵。嬰兒3~4個月以後,來自母體的鐵已用盡,而以乳類為主的飲食中含鐵量極少,不能滿足其生長需要。妊娠婦女對鐵的需求量明顯增加,胎兒生長髮育需要鐵約350毫克,母體血容量的增加需要鐵約650毫克,扣除妊娠全過程無月經來潮的失血,約積存鐵200毫克,故孕期需要鐵800毫克。每天飲食中含鐵10~15毫克,其吸收利用率僅為10%,為1~1.5毫克,而此時孕婦每天至少需要4毫克鐵。到妊娠後半期,鐵的最大吸收率可達40%,仍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孕期若不補充足夠的鐵,孕婦極易發生缺鐵性貧血;由於口服鐵劑對胃腸刺激比較大,所以最好在兩餐之間或者飯後服用。

      對於鐵的過多丟失,吸收不良的患者如肛裂、腸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