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學識都 人氣:1.91W

最新青海省的百家姓排名情況如何?下文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青海省最新百家姓排名,歡迎大家閱讀。

青海省最新百家姓排名

前十位依次是:李、張、王、劉、趙、楊、陳、馬、郭、吳。

相關資料:

第1—100名

01李 02王 03張 04劉 05陳 06楊 07趙 08黃 09周 10吳

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

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

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

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

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漕 89錢 90湯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第101—200名

101龐 102樊 103蘭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顏

111倪 112嚴 113牛 114溫 115蘆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魯 120葛

121伍 122韋 123申 124尤 125畢 126聶 127叢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嶽 134齊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莊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塗 144谷 145祁 146時 147舒 148耿 149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關 154苗 155凌 156費 157紀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歐 162甄 163項 164曲 165成 166遊 167陽 168裴 169席 170衛

171查 172屈 173鮑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單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寧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閔192歐陽193解 194強 195柴 196華 197車 198冉 199房 200邊

第201—300名

201辜 202吉 203饒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 210池

211滕 212晉 213苑 214鄔 215臧 216暢 217宮 218來 219嵺 220苟

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簡 225婁 226蓋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

231黨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談 237姬 238屠 239連 240郜

241晏 242欒 243鬱 244商 245蒙 246計 247喻 248揭 249竇 250遲

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藍

261都 262鞏 263稽 264井 265練 266仲 267樂 268虞 269卞 270封

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慄 279匡 280宗

281應 282臺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荊 288諶 289銀 290揚

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習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藺

殷姓百家姓排名

殷姓是一箇中國人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74位。

歷史來源

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四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六。殷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山東、雲南、四川、河北、陝西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殷姓約佔全國漢族殷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八。

「殷」源出

殷姓來源有三:1、出自子姓,為契之後。據《風俗通》、《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載,盤庚自奄(故城在今山東曲阜)遷到殷(故城在今河南安陽西北),故稱殷商。周武王滅紂,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子孫不得封者,以故國名為氏,稱殷姓。2、以居地所臨之水為氏。據《通志·氏族略》和《姓氏急就篇》所載,河南禹州有殷水,居者以水為氏。3、出自他族改姓。

得姓始祖

殷契。乃帝嚳之子,商部族傳說中的始祖。契為其母簡狄吞燕卵而孕所生,故被賜為子姓。契在舜帝時任司徒,掌管教化,後因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今河南省商丘西南),其裔孫成湯建立商王朝。其間曾五次遷都,十傳至盤庚時,又由奄遷到殷(在今河南省安陽市一帶),故名殷商,契又被後人稱為殷契。商下傳至紂時被周所滅。後周武王封紂王庶兄微子啟於宋(今河南省商丘),以奉湯王之祀。除此以外的殷商後裔大多沒有封賞,便以原國名為氏,稱殷姓,他們尊殷契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先秦時期,殷姓活動比較廣泛,戰國時期的河南的魏國、冀魯地區的衛國、陝川一帶的秦國都有殷人的足跡,但是河南地區一直是殷姓的主要活動地。到秦朝末,殷姓的主要族群集聚在河內野王,即今河南的沁陽市。秦漢時期浙江的會稽地區已經有殷姓。西漢初期,殷姓南移到淮河上游的汝南和西華一帶,形成著名的殷氏汝南望族。三國兩晉時,殷姓由淮河地區向東南遷移,過長江全面進入江南地區。到唐宋時期,殷姓在江蘇形成了大族。明朝時殷姓已散播到全國各地。明朝時期,殷姓約有12萬人,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3%,排在第一百三十位。江蘇為殷姓第一大省,約佔殷姓總人口的36%。全國主要集中於江蘇、山東、江西、浙江,這四省大約佔殷姓總人口的69%。宋、元、明600餘年,殷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以江蘇為中心的殷姓聚集中心已經形成。

當代殷姓的人口已近170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殷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目前殷姓主要分佈於雲南、江蘇,這兩省約佔全國殷姓人口的44%,其次分佈於安徽、山東、湖北、河北,這四省又集中了20%。殷姓的第一大省為雲南,大約佔全國殷姓人口的31%。全國形成了以西南雲南、東部蘇皖為中心的殷姓聚集區。殷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雲南大部、川黔南部、廣西西部、陝鄂渝交匯地區、蘇皖大部、上海、鄂皖贛交匯地區、甘夏大部、甘肅西部,殷姓在人群中的分佈頻率約為0.21%,中心地區可以達到1.6%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1.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8%的殷姓人群。在山東大部、皖蘇北部、鄂贛浙中部、湘黔北部、河南東南、重慶南部、廣西中部、川甘大部、青海東南、陝寧南部、遼吉大部、黑龍江中部,殷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4%一0.21%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5.6%,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殷姓人群。

堂號

殷姓的主要堂號有:“臥治堂”、“勤儉堂”、“畜艾堂”、“棲老堂”等。

家族名人

殷樹柏:浙江省嘉興人,清代畫家。擅長畫卉,法宗陳淳、惲壽平,下筆恬靜,清麗有韻味,尤善小幅,晚年喜寫蔬果,書宗柳公權,用筆挺拔。傳世作品有《冷竹寒泉圖》、《雞鳴圖》、《三秋圖》。

殷夫:烈士(1910-1931),中國共產黨領導人、革命英烈之一. 遺世作品編有《殷夫選集》、《殷夫詩文選集》等。寫出了《血字》、《一九二九年的

易姓在百家姓排名及來源介紹

易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339位。

一、來源有四。

1、源出有易氏,以河為氏。

易水在河北省西北,大清河上源支流,有北易河、中易河、南易河三支,均出自古冀州之地,今河北易縣境,匯合後入南拒馬河,東南流注大清河。相傳黃帝時代有一支遊牧部落有易氏活動於易河流域,經歷堯舜、夏商,有易氏仍活躍在華北地區。有易氏的後裔以易為氏。此易氏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歷史。

2、源出姜姓。

炎帝族姓姜,其後裔太公姜尚輔佐周文王滅商,西周初被封在齊,史稱齊太公,也稱姜太公。齊太公的分支中有雍氏,齊桓公時有大夫雍巫,字易牙,亦叫狄牙,其後裔以字為氏。易牙為齊桓公饔人,擅長調味。饔人為掌食之官,有內饔、外饔之分。饔、雍古為同一字,因此,齊國的雍氏出自官名,而易姓出自雍巫之字。姜姓易氏的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3、源出姬姓。

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畢萬。畢萬被封在魏,是戰國時魏國的先祖,其後裔中有食採於冀州東境的易水,子孫以水名為氏。又,戰國時燕國有易邑,在今河北雄縣西北,處於易水注入大清河的交匯下游西南岸,或居於北邑的姬姓燕人以邑名為氏。姬姓易氏的歷史有2400年。

4、出自外族的`改姓。

外族血液流人易姓主要發生在明、清之際,雲南的臨安府和元江府,即今建水和元江地區的土著的易姓,原先來自內地的漢族,後融入到土著中,成為土著中的大支系。今雲南、四川一帶多易姓,應與西南的易姓土著之間互有基因的流動有關。

二、遷徙分佈,聚集地

先秦時易姓的活動缺乏資料,直到三國時才有易姓的記載,河北是易姓早期主要的活動地區。到西晉時,湖南和甘肅已有易姓的足跡,唐朝時易姓又移民江西,宋、元時期,在山西、山東、廣東、湖北等地區也出現了易姓,至遲在明朝,易姓進入了西南和福建地區。

宋朝時期,易姓大約有6萬餘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08%,排在宋朝姓氏第一百五十位以後。易姓第一大省是湖南,約佔全國易姓總人口的59%。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江西、山東三省,全國形成以南部湘贛和北部山東為中心的兩大塊易姓聚集地。

明朝時期,易姓大約有17餘方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19%,為明朝第九十五位大姓。易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湖北、湖南三省,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80%,其次分佈於四川、江蘇、河南等省。江西為易姓第一大省。宋、元、明時期,易姓人口主要向東南、南方、西部地區遷移。全國基本上形成了以長江流域省份為中心的易姓聚集區。

三、郡望堂號

【郡望】

易氏從易水發源後,戰國時首先聚居於太原郡;晉惠帝后,又有聚居於濟陽郡者,故易氏先後有太原郡和濟陽郡兩個主要郡望,形成了易氏最早的兩個堂號,即太原堂和濟陽堂,其中太原郡及相應的太原堂影響較大,,當代易氏絕大部分都說屬太原堂。

1、太原郡:

戰國時秦莊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晉陽。秦時相當於今山西五臺山、霍山以北等地區。北魏時相當於今陽曲,交城、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2、濟陽郡:

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晉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至山東東明南境。

【堂號】

易氏的堂號,除最早的太原堂和濟陽堂外,後來有忠裔堂,忠思堂,重桂堂,純孝堂,植慄堂,慶源堂,瑞芝堂,玉芝堂等,其中以忠裔堂,重桂堂,純孝堂,慶源堂等最有名。

1、忠裔堂忠思堂

南方易氏始祖,湖南瀏陽晉代湘州別駕易雄,曾被封為忠愍侯,瀏陽易氏後裔的堂號為"忠裔堂""忠思堂"。

2、重桂堂

江西宜春唐代狀元易重,因他在唐會昌五年,先考中榜眼,複試升為狀元,易重"一春攀摘兩重枝",門第重光,其後裔的堂號為"重桂堂"。

3、純孝堂植慄堂

江西上高縣宋朝進士大名府兵曹參軍易延慶,因父喪,辭官廬墓,墓側生出紫芝玉芝;後又因母喪,復辭官廬墓,因母生前嗜慄,他在母親墓旁種了兩棵栗子樹,後來這兩棵慄樹竟然長在一起,成了連理。人們都說這是他的孝行感動了上天,稱他為“純孝先生”,其後裔的堂號為"純孝堂",或"植慄堂"。

4、慶源堂

湖南寧鄉南宋狀元禮部尚書易祓,曾於南宋開禧年間纂修易氏通譜<慶源集>,其後裔的堂號為"慶源堂"。

四、易姓血型:

易姓人群的血型分佈總的是:O型佔35.5%,A型佔30.3%,B型佔26.1%,AB型佔8.2%。

五、當代易姓的分佈

當代易姓的人口已達到170多萬,排在全國第一百0六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14%。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四川、湖北、重慶四省市,大約佔易姓總人口的76%,其次分佈於江西、廣西、貴州、河南,這五省大約又佔15%。湖南為當代易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易姓總人口的24%。全國形成了長江中上游的易姓聚集區。

易姓在人群中分佈在湘渝黔、鄂贛大部、粵桂北部、四川大部、雲南北部、甘肅西段、黑吉東端,易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3%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9%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7.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6%的易姓人群。在粵桂南部、海南、福建西部、江西東北端、安徽大部、河南南部、湖北西北、陝甘南部、青海東部、四川西北、雲南東南、黑吉東部,易姓佔當地人口的人口一般在0.3%—0.3%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1%,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4%的易姓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