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沈南鹏:我在意被投企业是否成为行业龙头

学识都 人气:3.09W

变与不变

红杉沈南鹏:我在意被投企业是否成为行业龙头

他是背后的伯乐,让一匹匹中国黑马的梦想起飞;他是前台的主角,2010年在全球资本市场屡屡收获投资的硕果。

他就是沈南鹏。

而几个小时的采访下来,他让记者想起歌手郭富城谈自己2003年接拍电影《三岔口》而产生的转变。

“因为做歌手那么多年,自己会觉得,我每一天出来就要像一个歌手那种,很完美,穿的最时尚”,郭富城说,当《三岔口》导演要他留着胡子,不准化妆,到现场去演戏的时候,“那一瞬间已经把所谓偶像的东西放下来了。”

或许,成功的人总有相似的基因。

这次见到的他,不再是“油光发亮的背头,圆形黑框眼镜,三十年代上海男人的形象”。简单的短发,方形金属框眼镜,没有“西装革履”。反而让人感觉他更容易接近。

对于之前给人的“距离感”,沈南鹏说,“不知道是不是形象的问题”,但自己内心并没有要给人这个感觉。

事实上,让记者觉得,沈南鹏改变的还不止是形象。

“我们每年都在回顾过去的失误中提升自己,恐怕这也是最好的学习进步方法”,采访伊始,沈南鹏就坦诚以对,他甚至大方地与记者谈红杉中国过去失误的案子,剖析为什么失误。只是他不希望,将对具体案例的反思公开,因为“这些企业的事情还在变化,公开这些对企业家不公平;而做早期投资有失败的案例不可避免,关键是如何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这至少不像红杉中国成立之初在媒体展示的那样。

2005年9月,当美国风投领域的传奇机构红杉资本要进入中国时,他们选中了原德丰杰董事张帆和著名个人投资者、原携程网总裁沈南鹏,出任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他们俩同时组成了红杉中国的投资决策委员会。

那一年,沈南鹏37岁,但背景“显赫”: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在德意志银行、雷曼和花旗等国际大行工作;2003年,他参与创立的携程网登陆纳斯达克;2002年,他又参与创建如家连锁酒店。由于在创建携程旅行网和如家连锁酒店中的突出表现,沈还被《AsianVentureJournal杂志》评为2004年“亚洲年度企业家”。

至少在2006年,他们在以风驰电掣的速度投项目。红杉也被媒体推上神坛,被塑造成手握魔棒,点石成金的“完美形象”。有时候,他们的“完美”甚至都容易让人嫉妒。

2007年,红杉中国投资一年后,亚洲互动传媒成为首个登陆东交所的中国企业,实现了红杉所期望的“第一个案子一定要‘开门红’”的目标。

2008-2009年,红杉中国接连遭遇“坏运气”:亚洲传媒退市、张帆离职等等。

此后,红杉中国发生了诸多改变。尤其是近3年,红杉中国的团队集体开始复盘:他们更重视内部管理架构的设置、决策机制和团队默契的培养,更重视团队型的行业学习以及集体反思,他们甚至还在思考一些细节,比如,与创业者开会时,合伙人们是否应该携带电话入场?

个人明星沈南鹏说,他更多的在考虑,如何“淡化自己”,他甚至希望,在红杉中国的平台上,能培养更多的投资明星,沈南鹏最后被淘汰掉。

现在的沈南鹏,更多的.在谈是内部管理、文化建设,这些看起来更像是企业家关注的问题。

他认为,在成立红杉中国之前,自己对风险投资的理解“很浅”,即使今天也还在学习曲线上;他觉得,做投资没那么容易,比如投资人应该学会如何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当然,沈南鹏也有很多“不变”。

比如他的执着和勤奋。就在采访之前,他应邀就微博做一个演讲。为此,他专门花了一天时间做功课,给美国的同事打电话以获取更多信息,“我不能仅靠一个微博用户的体验来演讲”,他说。

在沈南鹏看来,这个行业,最重要是信息,精确和完整的信息。“当一个信息在你我面前的时候,我们两个人的判断有差别还是有可能的,但我认为,这个差异不会那么大,关键是,你手上拿到的是不是更加完整、全面和精确的信息”,他说。

如何做到这一点?沈南鹏没有更好的答案,“你要去比别人更努力”,所以,不要惊讶,他在吃饭的时候,或者陪女儿的时候,都会想着生意。

小时候就是数学天才的他,今天依然争强好胜,希望能做得更好。当然,这不影响他借鉴别人的优点:比如,他认为,云峰基金吸纳企业家做LP的做法很值得学习。

不变的还有他的语速,依然让你的大脑不敢有片刻的“偷懒”。当记者表示他所投资的团购企业并非国内最好时,他几次三番地追问,“你认为哪家是最好的?”“为什么?”

我在意被投企业是否成为行业龙头

11月的北京,已进入初冬,虽然微冷,却也阳光灿烂。这天气,一如今年的红杉中国。

尽管世界经济尚未彻底摆脱金融海啸的阴影,没有意外的话,红杉中国今年IPO的项目将会达到9家。

2010年11月,红杉中国刚满五周岁。但一年之内实现9个IPO,却不是2010华人经济领袖、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最满意的。

“我不认为IPO一定是胜利的标志”,记者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见到沈南鹏时,他说,作为职业投资人,相比IPO数量,自己更在意的是,“我们给LP带来多少回报,被投企业是否成为优秀的行业龙头”。

沈南鹏承认,在过去的五年里,2010年是红杉中国退出成绩最好的一年,但他更看重的是,“如何能够持续这种状态”。

五年来,沈南鹏认为,红杉中国“最大的财富”,不是今天有几家上市公司,而是经历了一些市场和行业起伏,整个团队经历了一个学习的曲线。而这五年,沈南鹏自己对行业的认识,以及个人心态,也都在变化。

集中爆发“并非偶然”

《21世纪》:你怎么看红杉中国今年IPO的集中爆发?

沈南鹏:我想今年的情况,并非是偶然现象,更多的是水到渠成。我们做早期项目比较多,尤其在五年前,我们只有早期基金,诺亚财富、乡村基等都是那时投资的早期项目。早期项目是需要有一些培养期的。刚投完的时候,先别想上市这个事,先得把业务做好,把商业模型做清楚,公司业绩好了,自然就有上市的可能性。

你问我2008年投诺亚财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三年后能上市?显然没想过,今年4月份的时候,我们才商量上市计划

《21世纪》:问题是这一批集中上市后,后面的储备能否跟上?

沈南鹏:我们明年也会有一些准备上市的项目。今年下半年数量上可能稍微集中一点,但相信以后我们还会不断有一些项目退出。

《21世纪》:有人说,你们的风格更像投行,更善于判断哪类项目能上市,什么时候适合上市。

沈南鹏:需要有一点对资本市场的判断能力。如果公司ready了,我会跟CEO讲,可以启动上市工作,尽快把这个事做完,别在这上面花太多的不必要的时间,精力应该多花在运营上。

说到底,公司业务好是关键,即使资本市场有低潮,今年没上市,明年也能上市,明年上不了市,后年也可以上市,市场总会给优秀企业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