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銷售種種騙局

學識都 人氣:2.7W

買車維修陷阱多

汽車銷售種種騙局

據中消協近日發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4年汽車投訴依然是消費者關注的熱點,投訴量比上年上升了31.6%,位居商品類投訴增幅的第二位。那麼,汽車行業在銷售、維修、美容等方面,商家有哪些騙人的伎倆呢?

汽車銷售黑幕

合同上大做手腳

車市上有一個行規,經銷商往往通過辦理購車附帶費用(尤其是保險費)中獲取大量返點利潤。保險返點一般高達整個保額的20%至50%,最高者甚至到了70%,而一輛新車的保費一般超過車款的10%

由於購車合同上往往只開列保險項目,不列出實際的保險金額,也不註明是否收取代理費,這就為後期經銷商擅自增加保額或者多收款留下了餘地

另外,經銷商從發出訂單到最終從廠家拿到貨,會有一到兩週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段期限內,車輛的價格會發生浮動。如果價格下跌,經銷商往往按照合同約定交車;但如果價格上揚,經銷商往往推遲交車,將已經到手的車轉賣給其他人,或者找理由毀約

為了給後期推遲交貨留下空間,合同中一般不會把交貨期限定死,也不會約定違約責任。而消費者在維權時,也很難進行“舉證”

説明書如同霧裏看花

現在市場上出售的汽車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涉及的專業知識越來越多,消費者普遍反映汽車説明書看不“明白”,尤其是進口汽車説明書,因寫得太專業,像一篇機械專業論文,很難讀懂;有的翻譯水平低得連語法都不通

而通過非正常渠道買的汽車要麼沒有中文使用説明書,要麼就是代理商自己翻譯的,從而使消費者無法全面清楚地瞭解汽車的性能、售後服務等情況,給日後消費爭議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進口汽車維權難

不少消費者反映,進口汽車一旦出現質量問題,經銷商總是以中國路況不好、油的品質差、消費者操作不當等藉口為自己開脱,在宣稱全球客户一視同仁的同時,又強調以中國國情為主,讓中國消費者彷徨在希望與失望之間

雖然法律上規定消費者有要求選擇經銷商或廠家賠償的權利,但由於直接找國外生產廠家訴訟的成本太高,難度也大,消費者往往選擇向經銷商提出賠償要求,然而進口車的流通環節又太多、太雜,絕大多數國內經銷商不願承擔退車、換車的責任

汽車維修黑幕

配件收費混亂

汽修廠老闆有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就是利用汽車零配件規格、品種、生產廠家較多、價格懸殊巨大這一特點,從中亂收費。每款汽車一般都有好幾種零配件,包括裝車件、正廠件、廠家指定配套件、市場配套件和非配套件

一輛汽車有上萬個零配件組成,汽車廠家不可能每樣都生產。因此,會有大量的配套廠家為其生產,零配件生產廠家不同,質量也就不同,價格往往相差數倍,而汽修廠為了多賺錢,將零配件以次充好,亂收費也就不奇怪了

據一位業內人士透露,目前成都的汽車維修店普遍沒有標明各類配件價格、工本費用等收費標準,大部分都是老闆自己定價,想收多少就收多少

而那些沒有執業資格、打着修車旗號無證經營的路邊小店更是數不勝數。這些路邊店技術低劣、配件供應渠道混亂,維修中使用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弄虛作假宰客等不道德的經營行為時有發生,這是造成行業內惡性競爭、秩序混亂的重要隱患

只換零件不維修

據成都紗帽街一家維修商的技工介紹,一般汽車上的零部件,除了部分一次成型的不能修復以外(如汽車上的三濾),其它絕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可以修復使用的。但汽修工絲毫不加考慮就拆除這個零部件然後對車主説,這個零件不能用了,必須更換,因此車主往往要花幾倍的冤枉錢。比如,長安車上的傳動軸發出異響,更換需要花100多元,而實際上,購買一個萬向節,只要20元錢就可以修好

車上更換下來的零部件,汽修廠老闆往往當着車主的面扔在廢材料堆,而等車主一走,馬上撿回來,修復、噴漆之後又可以賣給別的'客户。此外,電瓶、輪胎等部件現在還可以翻新,成為維修廠的又一個財源

誇大故障多收費

據很多“有車一族”的消費者反映,明明是小毛病的,一些汽修廠故意誇大故障,在經過一翻診斷後首先會告訴車主需要更換總成或者汽車大修;有的還説,不換就影響安全,看你是願意花錢,還是願意冒險

另外就是加大材料用量,比如清理髮動機,本來只需要一瓶清潔劑就完全夠用了,老闆張口就要兩瓶;膠墊、螺絲等小零件,動輒就要求多買幾倍,用不完的,就順理成章地進了老闆的腰包。汽修技工更是千方百計地多磨工時,以此讓車主多付工時費

質量報實習記者牟乃紅記者張弛實習生任曉東報道

汽車懲劣·記者調查二

二手車交易騙局

騙術一:爛車扮靚賣高價

記者在成都市內幾大舊機動車交易市場內看到,這些地方的每輛舊車都打扮得很整潔。但陪同記者前往暗訪的一位汽車銷售界的朋友卻一一道出了其中的貓膩

在成都市紅牌樓一處二手車交易市場內,一個商家指着一輛白色的長安車告訴記者説這輛車只跑了2萬多公里

但隨行的朋友卻稱:“挑二手車千萬別看里程,看了也沒用,主要看車況就行。”他介紹説:“車到這些二手車商手裏的時候,其實他們也不敢保證這車的里程是真是假。因為要在里程錶上做手腳太容易了,一個螺絲就能搞掂,而且沒人能看得出來。”

在採訪中,記者得知,有不少二手車都經過翻新。據朋友介紹,未改頭換面前,這些舊車外貌慘不忍睹:外表漆面脱落,劃痕累累,內部污垢堆積嚴重

而個別二手車商對這些外觀不雅的二手車進行翻新後,其售價有了大幅度上升,利潤十分豐厚。比如一輛進價20萬元的進口二手車,花數千元進行翻新處理後,轉手價格可高達30萬元

騙術二:舊車評估隨便説

在採訪中,成都市民孫先生向記者訴苦:他有一輛2004年產的富康車,跑了5萬公里,車況良好。平時他開車很小心,連小小的剮蹭都沒有。現在他想換輛更好點的車,於是就打算賣掉這輛富康,那些車商估的價實在是太低了,讓人接受不了

他認為,如果能夠有一個專業的二手車評估機構來給二手車估價就再好不過了。在調查中,記者發現有這種要求的消費者還真不少,他們都認為,現在這些商家在收購舊車時,亂説車況如何如何差,到了賣車的時候,卻大肆説這車質量如何如何好。好壞都是這些二手車商説了算

騙術三:故意隱瞞售後服務

成都市民劉先生向記者反映,他在紅牌樓附近的一個二手車商手裏買了一輛桑塔納舊車,開了一段後發現底盤漏油,變速箱壞了。找到商家,對方根本不管。最後劉先生只好花了近1萬元的費用進行維修

按交易流程,買車者要與二手車中介簽訂《舊機動車委託(購買)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但是對於售後服務,卻沒有合同規定

質量報記者張弛實習記者牟乃紅實習生任曉東報道

汽車懲劣·業內人士

特約維修站竟用“三無”配件

津渝汽車銷售有限公司陳經理:

一個商家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必須要和廠家聯合,如果在售後服務中使用一些劣質配件,就違背了廠家的承諾,違背了商家的信譽。一般來講,一個4S店,廠家對其都有嚴格的規範,維修店很難有其他小動作

但使用一些劣質配件的情況確實在一些特約維修店還是有發生。據我瞭解,這一問題主要集中在個別進口汽車特約維修企業。在國內組裝的汽車,其特約維修站也有個別使用“三無”劣質配件。另外,如果一些急需配件的汽車,剛好遇到沒有這類配件,就有可能使用一些非原廠的配件

以前的汽車能夠開到2年不大修就很不錯了,現在一些雜牌汽車,甚至是拼裝車拿出來混水摸魚,以低價位衝擊市場,坑害消費者。消費者在購買汽車時一定要認真選擇汽車品牌,和有一定知名度的銷售商,全面瞭解汽車各項功能,綜合評定後在購買

質量報記者張弛實習記者牟乃紅實習生任曉東報道

汽車懲劣·車市觀察

買斷銷售考驗車商

曾經,一度冷淡的成都車市讓眾多汽車銷售商家傷透了腦筋,如何儘快地把現有的新車銷售出去,成了他們最關心的問題

不過,儘管許多汽車品牌代理商成為國內汽車市場價格戰的犧牲者,但一種新興的銷售方式———買斷銷售卻讓一部分敢於冒險的廠家嚐到了甜頭

買斷銷售之風漸行車市

所謂的買斷銷售,就是擁有對商品銷售的獨立經營策劃權,規模買斷眾多品牌商品,伺機打價格戰

目前,車型變化越來越快、單一品牌經營風險已經逐漸承受起越來越大的市場壓力。於是,一少部分汽車經銷商就開始嘗試買斷之路。2004年爆發的激烈價格戰,卻使得在曖昧多時的汽車買斷銷售的前景豁然明朗起來

自去年2月份成都置信精典汽貿首次買斷上海大眾兩門高爾以來,成都車市首次出現買斷經銷這一經營業態

成都置信經典汽貿“首吃螃蟹”,自去年開業以來就頗受業界關注。此後,一些大膽的經銷商也逐步對這種新興的銷售方式進行了嘗試

有業內人士表示,多品牌買斷有比單一品牌代理更大的風險,同時也意味着更多的機會。在品牌經營的森嚴壁壘下,汽車經銷商敢於嘗試,也算是對傳統中國汽車行業銷售模式的一大挑戰

廠家清庫商家獲利

如果説一、兩家經銷商買斷某品牌的汽車產品,還屬正常銷售模式,但隨後一大批汽車經銷商的買斷銷售,卻不得不讓人深思:到底買斷銷售讓誰成了“漁翁”?

據瞭解,這些買斷某品牌銷售的商家,都是屬於實力雄厚的企業。他們嘗試用巨資買斷的品牌,也都是具有穩定市場份額的車型

買斷銷售車輛的利潤空間對於不同廠商來説相差甚遠,但由於許多車型價格一次性買斷可以有20%-30%的優惠幅度,對於廠商來説相比其以緩慢的高價銷售方式獲取利潤要划算得多。因此,這種方式既讓汽車廠家消除了庫存車的煩惱,經銷商在重新包裝並銷售後也可獲得更高的利潤,這對廠商雙方來説都是極為有利的合作方式

在成都市西部汽車城,一位不願透露的4S店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經銷商來説,買斷銷售需要大量的現金投入,承擔非常大的風險,首要問題就是銷售渠道的暢通和資金的快速回流,而只有那些具有經濟實力和銷售能力比較強的經銷商才具有承擔這種風險的能力。所以,汽車廠家一般都只會選擇那些具有雄厚實力的經銷商來進行合作

中小商家日子難過

由於買斷的汽車成本比其它汽車相對較低,這些買斷產品的商家便利用這些低價汽車大打促銷牌,以此來吸引消費者的眼球。據有關數據統計,到目前為止,成都市內經銷商買斷銷售的汽車品牌,其銷量遠遠超過了沒有買斷銷售的汽車

在位於紅牌樓的一家4S店的工作人員表示,進行買斷銷售的經銷商因進貨成本低,降價的空間比較大,再加上他們所購進的車輛在生產日期上也有一定的優勢。因此,所有的消費者都湧向了這些銷售店,使得他們的銷售更加雪上加霜。此外,不少的中小汽車經銷商都表示,對於那些有實力進行買斷式銷售的經銷商,由於受到廠家的“偏愛”,享受着中小型經銷商無法享受到的獨特待遇,使得許多非買斷品牌商家很難有力量與其抗衡

成都市汽車工程學會的一位專家表示,這種買斷式銷售的營銷方式,將造成經銷商之間的不公平競爭,沒有買斷實力的商家將被迫退出市場。他分析認為,隨着少部分有實力商家買斷式銷售的成功,許多廠家為了消化以前積累的巨大庫存,為了加快新車上市步伐,便會紛紛這一營銷模式。這種激烈的市場競爭,將迫使廠家和實力強的商家合作,一批小經銷商將被迫退出市場,最終形成行業洗牌

質量報記者李斌黃琴報道

汽車懲劣·律師説法

嚴懲消費欺詐規範汽車檢測

經銷商加價銷售汽車的問題其實應屬於違法行為。從表面上看,加價行為是企業的自主行為,沒有違反相關的《價格法》等,這樣做本身是在影響企業本身的形象。但從法律上來説,商家的這種擅自加價的行為屬於不誠信的行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銷售商利用市場在短時間內出現的緊俏情況,擅自加價,賺取利益,矇騙消費者,這就構成了欺詐行為。這種加價行為在廠家這方是禁止的,但這也是銷售商在銷售過程中的方式

我們國家目前沒有強制性的法規予以制止,希望即將出台的“汽車三包”能對這個問題有解決的方法

消費者提出汽車質量問題,經銷商讓消費者舉證,這是極度不合理的

消費者作為弱勢羣體,很多人對汽車的工藝、結構、性能等都不瞭解,因而讓消費者舉證是不合理的。在舉證過程中,對於汽車的檢測,需要有相關的檢測機構,而對於檢測機構的資格鑑定本來就是一個問題。國家應制定相關法規進行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