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畢業、考研、求職、工作日記

學識都 人氣:5.21K

先介紹一下本人的基本情況,本科西部985、211高校,碩士上財,本碩均是經濟學科班出身。由於本科學校偏居西北一角,大三就立誓考研到北京和上海的經濟學重地學習,開始的時候把目標定在CCER,清華經管,後來經管審慎分析和自我評估,放棄。後來受一個老師影響,立志要把經濟學學術進行到底,將考研目標放在經濟學最前沿和最具創新性的學校,適逢當時廈門大學王亞南經濟研究院和上財經濟學院大刀闊斧改革,引進了大批海龜博士,因此把目標定在這兩個學校。最後經過考研試題的分析,個人喜歡客觀題和計算題,且偏愛Varian和Mankiw的兩本教材,因此選擇上財經院作為奮鬥目標。考研的過程肯定是艱苦的,本人智力中等,考研似乎又回到高考的階段,最後以優秀成績被錄取(2007級)。

我的畢業、考研、求職、工作日記

從西北的黃土高原、懵懵懂懂來到高樓林立、物慾橫流的大上海,適應起來是很困難的。

首先,第一年要面臨繁重的學習壓力和驚險的“三高”考試。本科階段的經濟學和計量統計知識只是經濟學的皮毛,我記得當時給我們上微觀的是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一位大牛,在AER發過文章,它給我們選用的教材是馬斯克萊爾等人的《微觀經濟理論》以及魯賓斯坦的一本選擇理論,這兩本書應該是高級經濟學教材裏面比較艱深的教材了,宏觀給我們上課的好像是多倫多大學畢業的一個年輕老師,講的是遞推理論和經濟增長理論,計量是香港科技大學畢業的一個老師,應該在econometric發過文章的,屬於大牛,半學期的時間在給我們補習矩陣理論。數學課的老師是耶魯畢業的一位美女,什麼不動點、什麼動態優化,反正講的很好,收益匪淺。幾乎每門課在下課後都佈置作業,一個學期還有兩次考試。我們經院的學生是被折磨死了。

其次,我本人不是理科出身,接受能力有限。班裏大部分是數學、化學、計算機等專業考過來的,向我們這種本科經濟的其實不多。數理基礎不太好。而且本人英文聽説能力不好,儘管考研70多分還算可以,但教材、考試、作業都是英文,且答題都是英文的,有些老師微觀老師本來是香港人,不會講普通話,他就全講英文,我是半懂不懂的,只能晚上跑到圖書館複習。那時候有個很明顯的現象,圖書館走的最後一批基本都是經濟學院的'研究生,像金融、統計、會計學院對“三高”的要求要低很多,考試也簡單很多。

再次,職業素養不足。有人説上財就是一所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都是培養為就業的。此話不假,每天在食堂、學校路上,都看到風風火火西裝革領的男男女女,不是在實習,就是在實習的路上,不是在面試,就是在面試的路上。就是這些人,每週幾天都要穿梭於陸家嘴的金融大廈之中,甚至翹課去實習,然後下班後去複印筆記準備作業和考試,他們的勤奮是難以想象的,這些都為上財學生的就業增添了足夠的砝碼。當然,由於履歷不足,我第一年基本上都被公司拒之門外,面試機會都很少。但在學校謀得幾個助研的職位後,在參與幾個重要課題和項目以後,在學會如何把簡歷做的更漂亮更奪人眼球以後,我的面試概率就大多了。功夫不負苦心人,我在隨後一年中,獲得了幾個外企諮詢公司的實習機會,並做了幾個重要項目。

我是2012年畢業的,這年恰逢金融危機,絕大部分外企停止招聘,畢業生就業應該是最為嚴峻的。我所在的外企諮詢公司也辭退了除了我之外的所有實習生,在最後籤三分協議的時候,由於他家的起薪低於我的預期,我也只得退出。但直到今天,我和他們老總仍然維持良好的友誼關係和合作關係,這讓我很欣慰。

在2012年3月以後,我只能重新找工作,銀行我一律不去,一方面是我不喜歡與財務和錢直接打交道,另一方面是自認為口才不好,不太能夠為銀行拉來太多貸款機會。在4月我終於拿到兩個證券公司的offer,考慮到這兩家券商屬於行業內中游,而我本人僅是固定收益部門和管理培訓生的崗位,離我行研的目標有些遠,我又選擇了放棄。

人的命運有些奇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個岔路口在哪。在5月份,我竟然意外投了某省發改委下屬事業單位的簡歷,又偶然意外的被錄取,可能是臨近畢業的慌張和手無寸鐵的壓力,我選擇了簽約,這就是我目前的工作。

時間一晃已經到2012年末了,我也工作了18個月左右,有時候也會回頭看看學校BBS,上人大經濟論壇找找數據,但畢竟是偶然之舉,生活還在繼續,岔路口還在前方,向左還是向右?有人説選擇很重要,我覺得再深思熟慮的選擇也是被某個偶然因素激發的,率性而非反倒是通向快樂的最好指南。

勇敢的生活,快樂的選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