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政策詳解

學識都 人氣:2.83W

一旦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會徘徊、躑躅。“深改”元年,廣東交出了這樣一張成績單: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

廣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政策詳解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廣東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多年前,廣東各界曾為是否能夠超越這一階段爭議、彷徨。但就在世界經濟備受煎熬的2014年,廣東實現了這一飛躍。與此同時,觀察家的評論認為,“穩字當頭,進在其中”,廣東已展現出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穩:經濟在合理區間運行

2014年,廣東省地區生產總值達6.72萬億元,同比增長7.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萬美元。來自廣東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的最新數據顯示,廣東經濟在經歷令人猶疑的增速回落之後,有驚無險地跨越了不少國家和地區深陷其中的“中等收入陷阱”。

“廣東經濟體總體穩定,在合理區間內運行。”廣東省政府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説。

這一“跨越”,首先來自於“穩”。

“穩”字來之不易。2014年,廣東頂住了中國經濟嚴峻下行壓力。

結構調整陣痛期、發展轉型減速期、大規模刺激消化期,“三期疊加”背景下,外需疲弱,投資增速放緩,消費需求增長動力不足,中國各省份的經濟增速從兩位數放緩至一位數。

應對挑戰,廣東在加快珠三角結構轉型的同時,發展相對欠發達的粵東西北地區,使之成為全新增長極。

為保持合理的增速,廣東在2013年推出粵東西北振興發展戰略後,又於2014年出台《關於財政支持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安排647億元重點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

“重大項目短期難見收益,這是典型的長線發展思維。與此同時,適度的微刺激又產生了即期效應。”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説。

“穩”字來之不易。2014年,廣東頂住了全球經濟三大振盪:美國退出QE、日元“放水”、盧布貶值。

全球金融起伏動盪,廣東進出口貿易舉步維艱。去年一季度,佔全國近四分之一的廣東進出口總額一度負增長23.1%。

在國家支持外貿的相關文件公佈後,廣東率先出台25條地方版“穩外貿”落實舉措。廣東先行先試的“三個一”等促進貿易便利化措施、擴大進口和發展外貿新業態成為促外貿、穩增長的`主要抓手。

“和以往相比,此輪‘穩外貿’措施沒有把重心放在政策照顧上,而是更注重引導產業轉型和創新。”廣東省商務廳副廳長鄭建榮説。

最終,廣東進出口額降幅收窄至1.4%,其中出口扭負為正。

“穩”字來之不易。2014年,廣東經濟“壯士斷腕”,大力度壓產能降能耗,在主動“轉方式調結構”的壓力下負重前行。

2014年1至11月,廣東輕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同比下降0.5%;重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增速由正轉負,同比下降0.6%。

轉方式、調結構帶來了廣東“陣痛”,但“陣痛”中這個中國最大的區域經濟體也在脱胎換骨。去年,廣東外貿轉型升級加快,1至11月一般貿易進出口速度比加工貿易高15.3個百分點,佔比提高5.3個百分點;去年,廣東的三次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為4.8:46.7:48.5,其中,珠三角地區服務業佔比達53%。

進:經濟質量跨上新台階

這一“跨越”,也來自於“進”。

“穩中有進”。2014年,在經濟增長保持合理區間的同時,廣東經濟質量也跨上新台階。

——“三駕馬車”協調性增強。2014年,廣東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5%;出口增長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8%。

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王珺説,在外貿疲軟的背景下,廣東經濟持續增長,表明廣東經濟對外依存度明顯降低,經濟自主性增強,投資、外貿、消費“三駕馬車”一馬當先局面不再,鼎立共進局面已顯。

——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2014年,粵東西北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繼續高於全省和珠三角地區,城鄉收入比縮小至2.6:1。

王珺説,隨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三大抓手”的協調推進,粵東西北地區呈跨越趕超態勢,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由珠三角“單軸驅動”向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兩個發動機”協同帶動的嬗變軌跡日益清晰。

——創新驅動效應日益凸顯。2014年,廣東研發投入佔GDP的比例達2.4%,技術自給率提高至70%,PCT國際專利申請量超過全國總數一半。

“廣東經濟發展中的創新驅動因素已經非常明顯。預計,先進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廣東省統計局相關專家稱。

“五個引領”新探索

在跨越的同時,廣東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再次吹響了發展號角。一些長期研究廣東經濟的專家認為,廣東超越“中等收入陷阱”,主要在於堅持了“五個引領”。

一是改革引領。很長一個時間段內,改革是廣東的主旋律。僅2014年間,廣東就取消和下放69項省級行政審批項目,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壓縮89%以上……行政審批制度、企業投資體制、商事登記制度等系列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積聚了廣東發展的能量。

二是開放引領。沒有開放就沒有廣東的今天和未來。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地,廣東一直被賦予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路者的角色。

“無論是粵港澳,還是東盟、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廣東一直走在開放合作的前沿。2014年底,面積為116平方公里的中國(廣東)自由貿易區獲批。這將開啟新一輪開放格局,開啟廣東的新未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説。

三是創新引領。在廣東的發展中,創新已成重要驅動因素。華為、中興、格力等一大批從邊陲小廠成長起來的跨國企業書寫了“廣東智造”的輝煌。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廣東還提出,未來5年投入50億元支持大學科研能力提升,加快建設大型公共科技平台。

四是民生引領。2014年初,廣東首次把“底線民生”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當年,全省民生類財政支出增長11.2%。

沒有“民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無從落地。“民生”在今後若干年的廣東發展中將會被一再提起。廣東省省長朱小丹説,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主要集中在民生領域,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全力辦好民生實事。

五是平衡引領。既要有力防止實體經濟下行,又要扭住轉方式調結構主線,實現穩增長與調結構的有機融合、促進,需要把握施政的智慧和藝術,尋找各項政策的“總效應平衡點”。

“穩增長和調結構,先富和共富,廣東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功經驗在把握了平衡,未來的持續發展也有賴於此。”廣東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周林生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