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大全

學識都 人氣:2.75W

讀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後,你們有沒有一個新的認識呢?下面小編整理了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大全,供大家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500字大全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一】

將《萬曆十五年》最後一頁書合上,內心的波動並未就此而平靜。也許是與我所認知的明朝不相符,亦或是訝異於皇帝對制肘於文官集團。有太多出乎意料但也勾起了我求真的渴望,也推動着我看完了它。

明朝在體制上實施中央集權,其精神上的支柱為道德,管理方法則依靠文牘以文官集 團為支柱。在社會上提倡誠信與和諧,但總而言之,道德至高無上,他不僅可以知道行政,而且可以代替行政。而正是明朝的官員敢於用禮儀道德束縛皇帝,對皇帝形成了制肘,同時也體現了皇帝對於這些文官的依賴。文官權力的膨脹帶來的是皇帝的無奈,而萬曆則是最典型的例子。以至於曾經打算一番作為的他也不得不以消極抵抗來應對,即老子所謂的“無為”。

文中以少量的筆墨描述正德皇帝,一個沒有對傳統屈服,我行我素,毫不為臣僚的批評所所動搖的一個皇帝。然而從側面看出在這樣的制度和社會下,連皇帝都深感束縛,他的子民又何談自由呢?且皇帝權力的實施又需以道德為基礎,以《四書》為標準,皇帝的創造力被加以束縛,制度無法創新,無法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註定了朝代被更替的結局。同時又不免令人感受到儒家文化對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影響。或者説對整個中華民族的影響。它教人禮儀,待人以“仁”,以道德為高標,且深入人心。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正反兩面,儒家思想也不例外。一方面,官員們能夠以同一標準來執行事務,而避免了觀念不同導致的秩序的混亂。但另一方面,人們的思維定勢扼制了人們所特俱的創造力,凡是越過“道德界限”的,則視為違反了原則,應當“剔除”在外。

在此書中,也看到了延續至今的問題,即官官相護,官員腐朽,每出現重大事件,支持派和反對派便彼此展開攻勢,不過是為了私利。可笑的是,提倡誠信的官員們又仍然執行“常例”,向百姓加收税額,甚至搜刮民財,也許今日不至於此,但也不過是換了一種方式罷了。存在如此的官員,社會也難以“正着走”。而在每一個“一己私利”的做官的人中,倘若有創造者,革新的願望也難以實現。古人言:“學而優則仕”,然而成為“仕”在如今也不過是對自己與家族圖利,已少有什麼有志青年。消極地想,假如有一天做官的機會擺在我面前,我恐怕也不會去做,因為我無法保證自己能夠成為一名清官,但至少能夠讓社會少一個同流合污的人,當然這也只針對於我,旁人若是有幸成為並堅守本分,這自然是一件好事。

對於傳統文化,自然不能一棒子打死,故需“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時代在進步,我們應當成為富有創造力的青年,與時俱進,讓社會岡氣不斷改善,官員們恪守本分,心胸寬闊。讓“活躍”成為社會主流。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二】

真正擊中我的不在萬曆十五年這一年裏發生的天翻地覆,而是書上的那一幅定陵地宮後殿的照片,萬曆皇帝--朱翊鈞這一生是不“得志”的,生前的他從來沒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做事,而當他長眠於地宮,他心愛的女人,唯一懂得,並把他當成“人”的人,並沒能長眠在他的身旁。

巍嚴的紫禁城,那長長的雲龍階石上雕的張牙舞爪的飛龍總能使老百姓們明白皇帝不容置疑的決策。而在後人看來,至高無上的皇帝手握所有人的命運,手裏的權力是旁人不敢想象的,卻不想,那硃紅的`宮牆卻是萬曆皇帝永遠的牢籠。

因為他是萬曆,很小就被他的父親隆慶皇帝封為皇太子,學習經書、書法、歷史,而在他登基以後,又跟以往的皇家習俗一樣,一種無形的距離就存在於太后和皇帝之間,母親這一詞在他的生活中便不復存在了。

因為他是萬曆,偌大的後宮之中,唯一把他當“人”看的皇貴妃鄭氏所生的兒子常詢,萬曆皇帝也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立他為太子。他的臣下,即所有的文官卻基本沒有贊同的。古人所尊崇的儒家思想從來沒有允許過,廢長立幼眾人懂得應禁止的。每個人都有私情,但在所有人都看重的龍椅上,皇帝的私情是絕不被允許的。

萬曆是皇帝,卻不得不走他不願意走的那條路,他所有的行為都不得不沿着羣臣給他指明的軌道走,在他是皇帝的這一條道上,他完全沒有自己的自由,這個大明王朝早已成熟,不再是新的,它需要的是皇帝的墨守成規,完全無私情,這怎麼可能?皇帝從來都是人,但當他成為皇帝的那一刻起,天下所有人卻以神的標準要求皇帝,萬曆的一生,一開始就是悲劇。

瞭解他之後,更多的是感慨,他是皇帝,卻被迫成為儒家思想的祭品。好人和壞人的標準並不是以一個人做的所有事符合道德準則,則稱他為好人,所做的所有事違反道德準則而稱他為壞人。好人是他所做的事更多地符合道德標準。好人有私情,有貪慾,最清廉的官員亦是如此,但萬曆皇帝所有的一舉一動都被放大,羣臣在放大鏡中尋找任何一個小細節是否都符合他們所公認的準則。這本應是對的,是我們認同的明君,符合人民的意願,這樣的朱翊鈞早已缺失了本來深入骨髓的人情味兒,消極,帶着復仇意味地漠視他的所有臣下,滿溢着他的苦衷。

因為他是萬曆皇帝,一個帝王的出生,註定不平凡和不自由,更何況在制度早已定下,不容任何人改變的時候。萬曆皇帝雖然知道早在幾百年前他早已逝去,但願你能在九泉之下真的能有本該屬於你的自由。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四】

由中國今日之社會來觀,“中國式”正作為一種有趣的常態在日常生活中蔓延,但這其中最有趣的,並不在於它本身,而是因為它與四百多年前的一段歷史有驚人的相似之處,那便是“中國式道德”盛行的明朝。

1587年,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一年了,可是上至慵懶的皇帝,下到怠工的官員,都不能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自洪武皇帝1368年滅元建明起,本朝歷史已走過219年,這其中不乏精明強幹的永樂皇帝,也少不了好大喜功的正德皇帝。至萬曆一朝,已歷經了219年的滄桑,這219年,也是中國古代道德的“極盛”時期。

自古以來,道德一直是中國的立國之本。從最早的堯舜禹禪讓,經漢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再到後來的察舉制云云,無一不以“道德”為核心。道德之於中國,猶如水之於魚,魚離開了水無法生存,中國離開了道德,社會也將崩潰。所謂道德,先賢孔子有言:“克己復禮”。道德是個抽象的概念,它指人以行為規範的標準約束自己以使社會安定。在歷史上,道德在先秦時期曾發揮過許多積極的作用,在秦以後逐漸被專制所同化。到了明時,道德已成為一種精神上的枷鎖。這,便是黃仁宇先生想通過《萬曆十五年》所告訴我們的。

首先説説張大學士。這張大學士來頭可不小。萬曆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後任內閣首輔。在他擔任首輔期間,他進行了諸多改革,目的

是一整本朝的歪風斜氣,重振本朝的道德。然而,事實並不允許他這樣做,過於強大的文官集團為了維護其主導地位,拒絕了這種對道德的哪怕是小修小補的改革。張居正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完美的道德,然縱觀他的一生,也不知不覺會發現,在正義的外衣下,張居正本人的生活也並不檢點,他常常挪用公款以滿足一己之私。這又恰恰是與道德相悖的,這也就是典型的一種“中國式道德”,在貪慾橫行的年代,能擁有這種道德也是萬幸了。可是張居正並不幸運,因他的雙面人格,他遭到文官集團使用道德的反制裁,他的命運,也被歷史的浪潮吞沒了。

再來説説海大人。他與張大學士雖有些許相似又是截然不同的人。他是一個視德如命的人,並不是因為他的內心有多麼多麼熱愛道德,而是因為這已經成為他生活的必需品。在他眼中,有肉的一頓飯都算得上人間美味。人們常説“海青天”,是誇獎他斷案光明正大,事實是如此,但是這絕非單純的公正廉潔。他主張“以德服人”,他相信,道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他的這種思想並是得之於天賦,而是來自經常的、艱苦的自我修養。他認為為士做官,就應排除一切利己的動機。這使他常常約束自己,並將這約束強加於人,來表現他的不畏權貴與秉公執法,即使這不是為了得到別的什麼東西,他也會為自己感到自豪。這種病態的的道德,則是“中國式道德”的另一種極端表現。萬曆十五年的年末,這位古怪的模範家去世了,這使北京負責人事的官員鬆了一大口氣。

至於萬曆皇帝本人,也苦受道德之抑制。從選後到立皇儲,這一大攬子的事情已經使他心力交瘁,無力再理朝政了,這也是究其本朝最令人悲傷的一件事。此後,在中國式道德的蔓延下,龐大的明朝開始衰落直至滅亡。

時光匆匆已四百年,回顧這萬曆十五年,希望“中國式”不要再蔓延,這個社會能多一點兒正能量,少一點兒負能量,讓“中國式”云云的演變到此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