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重要性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9W

一、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重要性論文

美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是古往今來的教育者們、思想家們所極力宣揚、競相追求為之努力的。在歷史上,各種倫理學説都曾經提及到道德品質、道德責任、道德情感、道德規範、道德價值、道德意識、道德境界等。在中國,以孔老夫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包括“智、仁、勇”和“恭、寬、信、敏、惠”、“温、良、恭、儉、讓”等的道德品質範疇[1],以“仁”作為所倡導與推廣的道德理想,極力強調教育與為政中的“德治”。這種“明德”在《大學》的開篇一文中便有很好的體現:“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其中,“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便是大學教育中所強調的三個目標。《中庸》等著作也在一定意義上提升了“正心”、“誠意”、“修身”的高度,無論天子還是庶民,提升道德修養才是最為重要的。此外,《孟子滕文公下》中關於德育教育中道德修養的內容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離婁上》提出:聖人,人倫之至也。這些是古代德育教育中所倡導的一種極高的道德修養、道德情操與道德理想。在當下的中國,這些優秀的中華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陶冶着人們的思想品質,支持着人們的道德行為。在西方,對於道德品質、道德價值、道德修養等德育教育範疇詞彙最早出現在古希臘的倫理學之中,在中世紀的倫理學中也有所保留與發展,這便是社會人所應當彰顯的品格及行為習慣。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將善定義為美及美德。柏拉圖在德育教育方面從人的理念世界出發,認為:科學和真理都有與善相似之處,但是善德與之相比則略勝一籌。在其構建的理想國中,光明與至善是主旋律,不斷追求着善與美相得益彰的精神世界。當代教育專家曹華認為: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若在教育培訓及管理工作中加強像感恩教育之類的德育教育,受教育者很有可能會更加珍愛親人朋友的關愛,滿懷感恩之心積極地、熱情地回饋他人、回饋社會,自己也會在幫助他人中收穫更多的快樂。因此,德育教育培訓及管理工作中教育者應該審時度勢、正確引導培訓受教育者弘揚感恩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缺乏感恩的心靈就像荒蕪的沙漠,如何讓沙漠之上呈現一片片綠洲,這便是德育教育者應該慎重思考的問題。若讓感恩走進學生內心,那麼學生便能夠更多地、自發地去感受他人與社會的愛與温暖。尋善源、存善心、發善言、行善事,以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推而廣之乃至善待環境、善待地球,小善孕育大愛[2]。《國語晉語》有言:善,德之建也;老子説上善若水;孔子曰: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在教育培訓與管理中強化師德教育與善行教育,通過培訓中關於此類主題的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心中善良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將道德教育內容內化為道德行為的信念,轉化為履行道德義務的強烈責任感。

二、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的策略

1.突破傳統的培訓與管理模式。美國教育學家霍爾戴維斯在《道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道德教育並不是對於正當事情的教育(取其評價意義),而是指導道德思維的性質和作出決定的技巧和能力方面的教育[3]。在德育教育培訓的大講堂中,教會受教育者的不僅僅是如何去學習及知識本身,而是解放學生,讓學生學會人際交往、拓展思維空間、感知社會與世界、學會生存與做事。在德育教育中,教育形式不要僅僅侷限於傳統的灌輸方式。在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中,存在着很多的問題。例如,教師只會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導致學生道德選擇能力及評價能力的缺失,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學效果欠佳,導致在道德實踐中缺乏基本的認知能力與判斷能力。道德實踐是鑑別道德品質與道德修養的試金石。在當下德育教育實踐中要更加註重師生之間的互動,注重啟發,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多采用民主性的對話方式。學生通過與教育者之間平等的對話、溝通,使自己真正地投入到教育情景之中。通過對話中認真思考,不斷尋找內心的真實體驗,主動地接受思想上的教育與啟發,最終實現德育教育培訓成果的內化與昇華。另外,要不斷改變認知方式,糾正教育理念的偏差。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的重要內涵便是轉變傳統認知,促使學生掌握認知的途徑與方式,突破教學模式完全以政治課為主的單一性、枯燥性,注重結合當下社會熱點、鮮活的德育教育案例及世界上其他國家優秀的德育教育經驗。制定出一套符合培訓與管理工作主題的、帶有時代氣息的、符合學生實際的'德育教育計劃與方案。同時,加強其他科目在德育教育方面的知識遷移,即寓德育教育於多種學科之中。通過突破傳統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模式,轉變德育教育教學方法及評價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德育教育的高效性,還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時效性,豐富德育教育培訓資源與培訓管理內容,拓寬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範圍與視野,賦予德育教育培訓大講堂以新的生機與活力,吸引更多的受教育者前來學習深造,並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求知慾。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中,不僅要重視受教育者的德育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也要注重加強教育者的繼續教育工作,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加強教育者以德育教育為主題的科研工作,提升其科研能力,提高教師德育教育專業水平。教師隊伍的德育教育水平不僅僅體現着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也同時影響着受教育者的德育成長之路,乃至對整個社會也是極具影響力的。教育者要突破傳統的教育手段,轉變思維,多采用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投影儀、幻燈機等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手段,實現培訓教學中文、聲、像、圖等並茂,調動學生們學習與參與的積極性,實現德育教育成果的高效性。教育者隊伍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把自己視為一名持續汲取現代知識的人,遵從職業道德,將其內化為自己的價值體系、內化為正確的德育教育原則和自己教書育人的規範與行為指南,不斷反思自己的德育教育理念不斷地開拓自己的培訓與管理空間,不斷提升自己的德育教育認知水平,實現心靈的訴求,並且能夠做到以身作則,在德育教育的培訓與管理工作中以樂於奉獻的精神感染受教育者、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和教育學生的道德行為與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做好德育教育的榜樣,才能成長為優秀的德育教育工作者。

3.注重發揮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性。在德育教育中要在發揮受教育者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善於注重引導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實踐中收穫快樂及成就感。在培訓中注重循序善誘的教學方法,突破傳統考試的檢測方式,逐漸將德育教育的內涵、德育教育的本質內化為學生真正的人生信條,內化為學生美好的品質。通過自身開展一些關於德育的公益活動、志願活動等,在德育實踐中獲得心靈中的新的感悟。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公益活動、志願活動提升學生的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對培訓受教育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及相關培訓、輔導及幫助,並且在進行指導中進行有效性地、全面地德育滲透,增強其感恩意識、奉獻意識、職業道德意識等。在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中要加強德育文化建設,塑造良好的德育教育學習氛圍。全力為受教育者們塑造一個樂於思考、勤於奉獻、敏於創造的德育教育場所,使受教育者們在美好的德育教育氛圍之中提升道德素養。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文化活動,同時也要注重結合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傳統美德等開展主題鮮明的德育培訓活動,在活動之中不斷感知做人的道德準則。在集中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之中也可以把德育學習的成果以論文等書面形式將工作或活動成效展示出來。結合受教育者自身特點、發揮受教育者所長,開展喜聞樂見、全員參與、健康向上的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等。使受教育者在寓教於樂的全員互動中發揮自我教育、自我培訓與管理、自我引導方面的作用,增進友誼、培養健康的興趣、增強德育意識與審美意識、增強奉獻社會的能力、磨礪意志等。在相關活動中注重引導與幫助受教育者,增加學生組織與參加活動的頻率,同時還要注意提升學生的參與率與普及率。面對多種語言與文化大融合的國際大環境,弘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及國家認同已經成為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不可缺少的措施。其次,重視德育教育與生活的結合,實現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的生活化。使學生在日常的生活小事中感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斷規範與制約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提升德育素養。再次,注重加強學生德育教育團隊建設,加強教育指導。充分調動受教育者們學習的能動性。此外,在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中注重結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本地優秀文化等,並且注重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及專業能力水平制定切實可行的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策略,不僅可以提高其專業素養,而且還可以培養出人文素養極高的德育教育精英。

三、結語

德育教育是社會教育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德育教育是受教育者將其德育意識付諸於道德實踐、內化為道德品質與道德規範的一種起着關鍵性作用的社會活動。不論中外空間上的跨越還是古今時間上的穿越,各種倫理學説都曾經提及到道德品質、道德責任、道德情感、道德規範、道德價值、道德意識、道德境界等,並形成了倫理學體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加強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便顯得尤其迫切與極為關鍵。在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工作中,突破傳統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模式、加強培訓與管理教育者隊伍建設、注重發揮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動性三大策略將更好地傳承與創新優秀德育文化,突顯具有時代性與創新性的當下德育文化。也有助於完善德育教育培訓與管理模式;提升教師隊伍德育方向建設及獲取教師隊伍榮譽感與成就感;在發揮受教育者能動性的同時,規範道德行為、提升道德修養、陶冶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