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學識都 人氣:1.7W

童年的消逝》一書由美國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家尼爾·波茲曼所著,書中介紹了有關“童年”的歷史,闡述了“童年”的產生、發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伴隨着人類傳播方式的變遷而完成的,信息與媒介與“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終,文字、印刷、電視等都在“童年”的變遷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童年的消逝讀後感,歡迎閲讀。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1

作者首先分析了童年的起源。其實童年的誕生並不是很久遠的事情。在古代,童年並不作為一個概念。印刷術之前,兒童只是微型成人,是要早早去學徒,去幹農活,去生養後代的。印刷術讓識字教育成為必需,因為印刷術通過文字而不是語言來描述這個世界。於是邁向成年的道路,是一定要進學堂,通過思維、禮儀的包裝,才能進入成人的祕密大花園。

文字和信息傳播的方式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就像印刷術產生了童年的概念一樣。新的媒體,從電報到電視到電腦,童年的概念正在消逝。

罪魁禍首是電視。首先,電視每天24小時不斷播報內容,使得其必須不斷尋找話題。而高度的時效性和娛樂性使得電視不能在同一話題停留太久。於是乎,很多兒童不應該知道的東西被堂而皇之地公之於眾。性,暴力,犯罪,政治陰謀等使兒童接觸後不知所措的“成人祕密”被大量地灌輸給當代的兒童。這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兒童和成人之間生理上的界限。再者,電視作為“圖像革命”和“電力革命”二者的完美結合,使兒童和成人都習慣於不假思索的信息獲取。電視鼓勵感性的思維而非理性的思考。褪去了理性光環後的成人的思維和兒童還有什麼區別?在電視機面前人人平等,成人和小孩都習慣在電視面前哈哈大笑。

我們眼睜睜地看着兒童的天真無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漸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兒童之所以好奇,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將要知道的東西,成人之所以權威,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來源。”如今,成人的權威和光環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憤世嫉俗代替,然後演變為漠不關心,“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的時候,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在中國,除了電視、電腦的強大攻勢,家長們的望子成龍也在人為的“催熟”孩子。各種興趣班、補習班、特長班、奧數、珠心算……一步步侵佔了孩子們正常成長的空間和時間,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學業太重,壓力過大,童真情趣在日漸遠離,“捉迷藏”之類兒童遊戲已成為瀕臨滅絕的`物種,現在還有多少兒童玩拋石子、滾鐵環、跳橡皮筋這樣的遊戲?兒童遊戲的品種在現代社會越來越少,這也是童年的消逝的一種原因。但是有什麼方法挽回呢,我想這點是要需要學校的教育和幫助。

尤其是在幼兒園裏,孩子們的活動多是通過遊戲來進行的。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享有充分的自由,沒有任何外在的壓力和強迫,由於所反映的是孩子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事物,所以孩子情緒穩定、愉快、積極。同時遊戲也豐富和深化了孩子的情感,有的孩子還可以在遊戲中抒發情感,排除消極情緒。同時,孩子需要在與同齡夥伴玩耍、打鬧、博弈、友情、衝突甚至是惡作劇中鍛鍊自己。孩子在玩的時候,可以充分體驗到各種情感,例如經歷到被別人冷落了怎麼辦,被別人誤解了怎麼辦,被別人欺騙了怎麼辦等等情感問題。使得孩子必須在各種情感糾葛之間做出自己的選擇。所以我們應該多給孩子創設遊戲的機會。讓孩子與同齡、異齡,同性、**夥伴充分交往。

最後,我想到前段時間看過的一部國產電影《夜鶯》,小女孩任幸生活在北京,生活優越,各方面條件出色,是大家眼中的優等生,但同樣也具備了城裏孩子的缺陷,就是依賴高科技,嬌生慣養,生活自理能力較差,人情冷漠。一個我們身邊活生生的中國孩子形象就是這樣的。但是當她和爺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時,一切都改變了。在鄉野的竹林、山洞、梯田和流水之畔,老人和孩子才能夠更自然的接觸,孩子也可以撒嬌就跑、興之所至就上樹,迷路的祖孫更加親近,任幸瞭解了她們家族的過去,知道了爺爺奶奶的故事,後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最愛的IPAD去換一隻不值錢的畫眉。一顆童心,在大自然裏,才恢復了純淨。

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長的時期,而大自然為它提供了充滿同樣蓬勃生長的生命環境,在這裏,兒童能找到許多同伴,能與樹、草、家畜、昆蟲談話、遊戲。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憐。一方面他們從小遠離自然,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裏,自然最多隻剩下一點碎片。另一方面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也是非自然的,從小就被電視、電腦、遊戲、教輔之類的產品包圍,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殺,童年正在逐漸消逝。

讓兒童自由遊戲,親近自然吧!大人們不要再急功近利,不要再將自己未實現的願望強加給孩子,請學會等待,努力保護孩子充滿好奇、幻想、純潔、爛漫的童年淨土,讓孩子自己成長!

童年的消逝讀後感2

本書共分兩部分,分別是“童年的發明”和“童年的消逝”。作者提出了“什麼是童年”,“童年是怎麼產生的”和“童年是怎麼逐步消逝”等問題,通過教育,閲讀能力,家庭,羞恥心,媒介等幾個方面來闡述童年的消逝。本書中波茲曼認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決於社會的大眾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將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明了童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境模糊了成人世界與兒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導致童年的消逝。

一、教育

作者指出,希臘人為我們預示了“童年”這個概念。雖然在希臘流傳下來的塑像中,沒有一尊是兒童的,希臘文學作提及兒童的部分幾乎沒有。由此可見,希臘人對兒童這個名詞是沒有什麼概念的。但是,儘管這樣,他們對教育的熱心使得兒童這個角色具有了一點特殊色彩。

而羅馬人借用了希臘的教育思想,它提出了童年定義的部分含義。他們發展出超越希臘思想的童年意識。他們開始把成長中的孩子同羞恥的概念聯繫起來,即宣傳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祕密,尤其是性祕密。

在中世紀,由於社會條件,兒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這就讓當時的很多成人不能對兒童投入過多的感情,所以在中世紀,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沒有教育的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這些都導致了中世紀童年不存在。

二、閲讀能力

在印刷時代,為了能夠把自己的思想宣傳出去,許許多多的人需要有讀寫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須通過學習識字、進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變成成人。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接受。因此,歐洲文明重新創造了學校,從而使童年的概念也變成社會必需的了。正如書中所説“印刷創造了一個新的成年定義,即成年人是指有閲讀能力的人;相對地便有了一個新的童年定義,即童年是指沒有閲讀能力的人”。然而電視等媒介出現後,雖然人們在電視上聽的到語言,雖然語言有時也確實重要,但是圖畫在主宰觀眾的意識,傳播才是最關鍵的意思。用一句最簡單的話説,就是人們是在看電視。人們不閲讀電視,也大會去聽電視。

三、羞恥心

早在羅馬時代,古羅馬的修辭學家昆體良就寫過一篇出色的探討教育的文章,他譴責同輩們在羅馬貴族兒童面前所表現的無恥行為。同時,他還説,羞恥的概念部分在於相信有祕密存在。所以當時,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義,即宣傳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祕密,尤其是性祕密。

在中世紀,沒有識字文化,沒有教育觀念,沒有羞恥的觀念。“在中世紀人的心目中,玩弄兒童的生殖器官是一種廣泛傳播的傳統,但是,在今天,這種傳統可以讓你做30年牢。”

在人類文明過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恥心。但是,印刷強化了人們對頭腦和身體的二元論的看法,從而助長了對身體的蔑視。印刷賦予了我們的是脱離軀殼的頭腦,但是卻留下了一個我們該如何控制身體的其餘部分的問題。羞恥心正是這種控制得以實現的途徑。但是,印刷為我們提供的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家長和學校仍可以通過控制兒童所讀的內容來保持這種成年人與兒童之間的距離。直到現在,兒童與成年之間的一個重要的區別,還是成人擁有據信是兒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後在兒童走向成年的過程中,我們分階段向他們揭示成人的祕密(如性祕密),至“性啟蒙”為結束。

但是,電子媒介的出現,尤其是電視,它使家長沒法監督和控制孩子來獲取信息。因為電視是不區分“成人”和“兒童”的;因為電視不能像書本一樣,被藏在櫃子裏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閣,讓兒童夠不着。電視的符號形式在認知方面是毫無神祕可言的。所以,我們可以斷定,電視侵蝕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四、家庭

隨着童年的形態變得具體起來以後,現代家庭的形式也漸漸開始成形。家長的期望和責任變得越來越重大,而且含義也越累越豐富,因為父母演變成監護人、看管者、保護者、養育者、懲罰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成人之所以會被兒童崇拜,主要是因為他們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電視等媒介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微妙的平衡。電子媒體肆無忌憚地揭示一切文化祕密,它已經對成人權威和兒童的好奇構成了嚴重的挑戰。

五、媒介

印刷術的出現,使得書本得以成為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當然語言也可以。這一媒介的出現,使得讀書能力成為成年的必備條件,也成為了兒童與成年的區別之一。

後來,電報出現了。電報是第一個使信息的傳播速度超越人體速度的傳播媒介。電報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個個人。但是不同於報紙,它的信息沒有可以辨認的來源。因此,電報開始使信息變得無法控制。慢慢地,電報開始爭奪原來屬於家庭和學校的信息控制權。電報開始改變兒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種類、信息的質量和數量、信息的先後順序以及體驗信息的環境。

再後來,電視出現了。以前,由於兒童還沒有掌握足夠的“閲讀態度”,所以學校在課程設置時,不同年級的兒童閲讀不同等級的書。這造成的結果就是不僅在兒童和成年之間,甚至在年幼的兒童和青少年之間,也豎起了屏障。然而,電視的到來,使這個信息等級制度的基礎崩潰了。兒童和成年人具備同等資格來感受電視所提供的一切。電視開始侵蝕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線。

另外書中提到了一個現象——兒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兒童化。舉個例子,“在過去的10年裏,童裝業經歷了巨大的變化。過去毫不含糊地被認作是‘兒童的’服裝,現在已經基本上杳無蹤影。12歲的男孩現在穿三件套的套裝去參加生日聚會,而60歲的男人則穿牛仔服去參加生日聚會。11歲的女孩穿高跟鞋。……人們在紐約和舊金山的街頭隨處可見的、成人婦女穿着的小白襪子和仿兒童式的放口繫帶鞋。自16世紀來通過一招的方式來辨別兒童的方法已行不通了。隨着兒童概念的減弱,童年的象徵性標記也必然隨之減弱。”因為媒體的發展,成人壟斷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不加制約地將所有信息都強加給了所有人,童年不復存在,技術打破了兒童與成年人之間的界限,兩者之間的信息交換不僅帶來了成人化的兒童,也催生了兒童化的成人。童年一些獨有的東西已經商品化、品牌化,它的享有對象不再僅僅限於兒童。以“童話”的變化與發展為例,童話原本是兒童的讀物,但是童話的傳播和包裝形式隨着媒體的進步發生了改變,由此童話的性質也已經發生了改變。黑色童話和暗黑童話電影的產生就是很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