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範文參考

學識都 人氣:2.84W

一、未來取向的過程模型

關於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作用範文參考

受有關自我同一性觀念的影響,芬蘭心理學家Jari-Erik Nurmi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未來取向是一個複雜的、多階段的心理過程,是人類意識所獨有的三大特徵之一,並從認知—動機的角度提出未來取向的過程模型,他認為個體的未來取向包括動機、計劃和評價三個心理過程。

1.動機階段。本階段,人們將個人的價值取向、個性特徵和興趣等與環境中所擁有的資源和機會進行比較,從而確定自己未來的目標。在憧憬未來的過程中,人們會擔憂自己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和困難,然而擔憂並不總是消極的,它會在人們實現未來目標的過程中起引導作用。

2.計劃階段。計劃階段主要包括探索和投入,探索是指個體通過考慮多個選擇方向,蒐集各方面的信息,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目標;投入是指人們選擇自己的未來目標並堅持不斷為之付出精力和時間,努力實現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個體會經常比照現實的條件和資源,考慮自己最初確立的目標是否合適;如果目標不合適,個體會做出必要的調整。

3.評價階段。在確定和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個體會經常對自己能否實現目標或能否如期完成計劃進行評價。評價過程主要包括對影響目標實現的因素的歸因以及計劃未來的過程中伴隨的情感體檢是積極還是消極的。評價過程直接影響着個體對實現自己先前目標的堅持性。

4.三階段構成一個系統。未來取向的三個心理過程彼此相互聯繫,構成一個系統。個體評價自己行為結果的前提是確立了未來發展的目標,如果實現目標,個體可能將成功歸因於內部因素,有助於積極自我概念的形成;計劃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會影響個體目標是否實現,進而影響個體對自己的評價;同時,個體如何評價自己的行為結果又會影響個體以後的志向和目標,如果個體對影響未來事件的因素做內部歸因,並在計劃過程中伴隨着積極的情感體驗,那麼個體對該事件的興趣會增加並且更願意制定有關該事件的高水平目標。

二、中職生未來取向發展的特點

1.中職生對未來的目標和擔憂。已有研究表明,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中職生已經形成了個人未來發展的圖式,該圖式與社會文化模式是一致的。他們預期自己在二三十歲會依次經歷教育事件、有關工作的事件和有關婚姻家庭的事件等重要生活事件。大多數中職生都對自己的未來感興趣,同時也對自己未來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各種障礙和困難產生擔憂,而且他們要比普高生更關注職業發展,更早地對職業目標產生預期和擔憂。

2.中職生對未來的規劃和態度。研究發現,雖然中職生與普高生處於相同的年齡階段,但由於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培養目標不同,中職生對未來職業的探索水平顯著高於普高生。另外,研究還發現,相比於高中生,中職生對未來教育和職業這兩個成就領域目標的實現持更消極更悲觀的態度。當今社會,個體受教育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獲得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普高生的未來教育目標是接受高等教育,畢業後就可能會找到比中職生更好的工作,而中職生初中畢業就進入中等職業學校接受職業培訓,將來從事的是第一線的工作,在他們的眼中,這很難得到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3.未來取向在中職生心理髮展中的作用。作為一種指向未來的心理結構,未來取向使個體的行為服務於未來的目標,起到推動個體行為的動機作用。對於處於青少年期的中職生而言,關於未來的思考和規劃對他們的成長有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職生未來取向的發展有助於個體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進行內部歸因。未來取向的發展可以使他們對未來的計劃更加的具體,並對個人是否具有達到未來目標的能力做出更為現實和客觀的評價,具體目標的`實現有助於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進行內部歸因,增加自己對未來的期待和嚮往。

第二,中職生的未來取向會對其以後的生活適應產生影響。中職生指向未來的決定,主要包括職業、生活方式、未來婚姻與家庭等方面的選擇會影響他們成年後的生活,特別是個體的主觀幸福感和未來的婚姻狀況等。中職生積極的態度,如樂觀、強調目標的重要性以及持有較強的成就信念等,可能會使其將來為實現自己的目標更加努力,獲得學業和工作成功的可能性更高,反之則可能造成成年後的抑鬱或失敗。

第三,中職生未來取向的發展在其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形成自我同一性是個體人格發展成熟不可或缺的心理歷程,也是青少年期心理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而“我要到哪裏去”的問題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必須要解決的任務。中職生未來取向的積極發展可以使其明確自己的職業發展目標,促進其順利解決“我要到哪裏去”的問題。 "

第四,未來取向在中職生的發展過程中可以起到保護性作用。面對就業過程中的激烈競爭,許多中職生出現了各種心理困惑:有人擔心學歷低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有人缺乏主見,擇業時不能做出合理的選擇;有人擔心求職中存在着不公平競爭;有人孤芳自賞,不能面對現實。如果能夠對自己的未來進行積極規劃並不斷進行探索和投入,那麼他們就能較好應對就業等重大事件的壓力。

三、未來取向的過程模型在中職生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應用

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是指中職生基於個人和組織方面的需要,結合環境中的機會,分析影響個體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並綜合分析與權衡自己的能力特點、職業興趣和職業傾向等,確定最佳的職業目標,併為實現該目標做出切實有效的安排。做好職業生涯規劃,有助於中職生的順利就業和以後的職業發展。未來取向的過程模型有利於幫助中職生確定在職業選擇中必須經歷的幾個不同階段,能夠為其職業生涯規劃提供科學有效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框架。

1.動機階段。該階段,中職生要思考自身的職業興趣、個性特徵、工作價值觀是怎樣的。職業興趣是個體對某類專業或職業所持有的積極態度;個性特徵是一個人對事物的穩定性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表現,例如有些人言談舉止盡顯豪邁之氣,有些人則多顯拘謹;有些人活潑開朗,而有些人則沉靜少語;工作價值觀則是指個人與從事的具體工作相關的價值觀,個體能否從職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到工作是有意義的,當代中職生看重的工作價值觀包括收入、福利、社會地位、社會意義等。通過這些分析,中職生要明確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分析自己在該職業領域的優勢和不足。只有找到自己能力和興趣與社會需要的最佳結合點,中職生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在充分了解自己所學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畢業出路以及該專業對基礎能力要求的基礎上,根據社會需要來確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目標,進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努力。

2.計劃階段。該階段,中職生要比較動機和實際的機會空間,瞭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社會對各類人才的要求是什麼,以便做出有意義的選擇。在頂崗實習階段和剛就業的幾年內,中職生要充分發掘和利用各種機會不斷探索,初步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再根據自己的成就水平、受教育水平、工作經歷、對繼續教育的支付能力等,分析實現職業目標的可能性,從而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接下來,中職生應為自己制訂相應的計劃,然後投入精力和時間,努力實現計劃。有些中職生在意志、耐挫折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非常缺乏艱苦奮鬥的精神,不講實幹和奉獻,只追求工作輕鬆待遇高。因此,應培養中職生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教育他們遵守職業紀律、崗位規範等。在實現職業目標的過程中,必然伴隨着坎坷和障礙,但如果在坎坷和障礙發生之前,考慮到這些困難或障礙,會讓中職生受益更多。只有經歷了這樣的計劃階段,才能使中職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更容易實現職業目標。

3.評價階段。中職生要評價自己在動機階段和計劃階段中影響自己實現目標的因素有哪些,形成合理的歸因方式。在未來取向的評價階段,中職生應當進行積極的歸因,失敗時更多地歸因於主觀努力程度方面,相信自己以後經過努力就能獲得成功;成功時更多地歸因於內部的、穩定的因素如能力強、做了努力等,以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中職生在評價階段要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使自己在職業生涯規劃過程中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體驗,只有這樣才能逐步實現職業目標、提高職業素養、促進職業生涯發展。

當今社會,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社會職業流動不斷加快,開展中職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尤為重要。在未來取向的過程模型的科學指導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夠引導學生具備正確的職業意識,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努力提高專業技能,還能夠全面提升他們的職業能力,為以後的就業和職業生涯的長遠發展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