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作業可視化系統的架構

學識都 人氣:2W

“可視化”是指利用計算機的處理技術,把各種經處理的基礎數據信息轉換成合適的圖形圖像在屏幕上展示出來。而生產作業可視化就是把底層生產作業的信息經過計算機採集處理成圖表圖像,清晰的展現出來。那麼如何實現生產作業可視化系統的架構, 我們一起來看看!

1 系統架構

為了能夠解決靈活的可擴展性的要求,系統將基礎容器部分與業務應用部分分離,形成了集成門户和業務系統兩部分。

集成門户部分提供一個用於整合外部B/S應用程序的框架,以使得用户可實現信息集成、內容分類、單點登錄、權限管理、個性化主頁等功能。包括門户自身的組件管理、佈局展示邏輯以及相關配置參數的持久化管理。而業務系統部分包括項目中的具體業務相關內容,包括業務、數據以及用户操作界面邏輯等內容。具體如圖1所示:

項目解決方案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1 nfrastructure 系統基礎設施

系統基礎設施層將系統各層次中的公共內容抽象出來,形成通用的業務無關的可複用組件包。例如包括:自定義控件、AOP/IOC包裝、層超類型、公共類型、擴展方法定義、HttpModule、工具類、安全控制類、日誌類等。

1.2 Provider 門户數據層

提供門户部分的數據操作方法(主要與門户中各類組件相關),對上層隱藏數據操作邏輯以及具體的SQL語句。定義數據實體對象。

1.3 ainer 系統IOC容器層

IOC容器用於管理系統中的數據層對象與業務層對象,被管理對象的實例化過程由容器控制。因此,該層位於數據層與業務層之上,用於配置需要IOC容器管理的類型以及系統切面配置。

1.4 onents 門户邏輯控制層

包括了門户站點構建過程中的控制邏輯,主要有:配置數據模式定義、配置數據的加載方法、門户模塊基類型、配置實體定義、門户擴展行為基類以及配置節定義等。

1.5 ons 門户運行時行為擴展

用於定義門户運行時的行為擴展(IPortalAction)框架,運行時在門户框架的特定生命週期中(如登錄後、登出前等)注入用户擴展行為。從而使得擴展行為不與門户框架本身產生強耦合。

1.6 mesPortal 門户站點

門户站點包括了模塊定義(PortalModelControl或CachedPortalModelControl)、具體配置數據以及其他資源文件等。

1.7 ataProvider 可視化系統數據層

數據層提供對外部數據源的操作封裝,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外部數據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的關係型數據庫,還包括其他各類外部資源的操作,例如外部WebService、外部文本文件等。因此,對於系統中需要添加外部WebService(或WCF)引用的地方,應該添加在該項目中而不是在網站項目中(部署時,必須把該項目中的config內容複製到啟動程序即web項目中的g之中)。

1.8 Bussiness Logic Layer 可視化系統業務層

該層為可選層次,對於邏輯較簡單的`業務過程,可忽略該層次,上層跳過該層直接調用數據層完成業務過程。對於邏輯較複雜的業務過程,根據業務環境實際情況建立領域模型,提供服務操作接口。

該層的建設無固定模式,需根據業務規模、業務特點、擴展需求等環境因素來具體劃分、設計。

1.9 entation 可視化系統表現邏輯

無固定應用模式,一般將僅針對於可視化業務系統Web項目的公共內容抽象出來放入該類庫中(更為通用的類,如可同時針對與門户以及可視化業務系統進行復用的類、或針對於低層次操作的可複用類行應放入基礎設施層),例如頁面層超類型定義、較為複雜的表現層邏輯(較為複雜的業務邏輯應放入業務層中)。

1.10 mes 可視化站點

B/S結構項目接口,包括用户操作接口(即界面)以及服務接口(WebService)。

2 門户集成

MES生產可視化系統必須是一個涵蓋多個生產部門(包括計劃、製造、裝配、設備維護、管理等多個職能部門)方方面面信息數據的一個平台。它的數據來自於方方面面,有來自於HR的人員考勤考核信息、有來自計劃的工單信息、有來自MDC/DNC(Manufacturing Data Collection/Distributed Numerical Control)的設備狀態信息,有來自於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系統的加工工藝卡片和工藝圖紙。這些數據經過生產過程的一道道的操作、運算、加工,會產生新的數據,這些新數據也會根據業務需要同步到其它的系統中。

3 總結

通過上述的MES系統架構,可以比較方便靈活的實現生產作業可視化,並可以根據企業本身的情況,實現功能定製。同時,門户的應用可以實現根據用户不同職能,瀏覽不同信息、操作不同業務。車間操作人員之間可以共享生產作業信息,管理人員可以得到有效的執行反饋。

通過MES生產作業可視化的應用,可以彌補底層生產作業信息化的盲區,逐步達到各層次之間的無縫銜接,完善生產反饋過程,力求以高效的數據傳遞、精準的數據分析為基礎,實現管理上的不斷提高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