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的教學反思

學識都 人氣:2.35W

勐滿鎮中學趙春梅 縱觀近年語文中考課外閲讀趨勢,散文閲讀無疑是重點,由此可見散文教學的重要。但一方面由於散文這種文體文學性比較強、沒有完整故事情節、不易把握的特點。另一方面由於傳統的教學思想的鉗制,束縛了師生的審美感悟力和創造力,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散文學習的興趣。

初中散文的教學反思

提到散文,我們自然就會聯想起優美的意境、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靈動的想象。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散文以它“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攝人心魄而獨佔一隅,散文教學在不知不覺中引領着我們師生走向美的藝術殿堂。我們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為語文教師,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藴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高尚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散文教學的效果和我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最起碼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極大差別。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語言是美的體現,教師往往會把語言放在首要位置,重點研讀語言之美,而忽視了散文的“形”和“神”, 不願在散文教學上浪費太多的精力,導致學生“隨波逐流”。

其次,學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摯的情感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引起心靈的共鳴。但是學生始終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在閲讀和理解的過程當中,喜怒不形於色,又何談情感共鳴?

再次,學生無法理解散文的神韻。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學生看來卻是不知所以,亂成一片。因此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後,教師沒有恰當的引導,學生無法掌握學習技巧。如語言的內涵、意境的體會、情感的挖掘寫作的方法等等。特別是多媒體的濫用,更讓學生只會看熱鬧而無所適從。

針對散文教學出現的這些弊端,我認為,我們應當這樣做:

一、重視文本。

首先教師本人要對教材引起足夠的重視,被選入初中課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滲透着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精華,也代表着作者的寫作技巧。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不應把文質兼美的作品如同“棄兒”一般另眼相看,這樣既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歪曲的學習風氣。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反覆讀,反覆體會,反覆引導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

二、重視情感。

有人説“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從這一點來看,作者所展現出來的情和我們師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們學習散文的關鍵所在。學生在閲歷、思想、精神、知識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點,對文本的認識也會不盡相同,那麼情感的體驗自然就會有濃有淡、有深有淺,因此我們教師要善於將學生引入散文的意境,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自己整個身心融入到作品當中來,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真摯的情感傳導給學生,學生的情緒被感化了,才會由“形”體會到“神”、

由景體會到情。師生同入意境,共同賞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視技巧。

散文形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沒有脈絡,沒有頭緒,思路不清晰。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難題,無論它怎樣“散”,它的“神”卻是“聚”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把握文章的構思焦點,即關鍵詞或關鍵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研讀解析,深入淺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從而順理成章地使學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脈絡,掌握了文章的構思。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點。挖掘語言內涵及其重要,它不僅會帶動學生的情感,也會使學生在寫作上受益匪淺。小處從字詞分析,大處從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種描寫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變化,領會文中的表達技巧,學習文中的精巧構思,進而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的妙處。

讓學生迴歸生活,是學習散文的前提條件,散文雖然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但並不是學生對生活的體會,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我們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或引導學生感悟一些生活當中的細節,使學生用心與文本對話,這樣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

四、重視朗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反覆地朗讀,才能逐漸走進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韻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時也會增進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學就應該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學課堂更應該

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進教法,如何改進學法,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及其關注的問題。文學欣賞就是一個藝術的再創造過程,是一種高級的情感活動,“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學欣賞離不開個體的文化素養,經驗積累;個體的情趣愛好,情感活動。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和鑑賞能力。也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去指導學生,提高學生的散文鑑賞能力和水平。何況,新課程改革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為民主輕鬆的學習環境,也同時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提供了一片寬鬆、自由的新天地。百花齊放才能春色滿園,一個充滿個性風采的社會才是一個生命力蓬勃旺盛的社會。在新課程散文教學的天地中,讓我們師生的心靈隨着作品自由地漫步,讓我們在民主平等、寬容開放的教學氛圍中碰撞智慧的火花,進行散文藝術和教學藝術的新創造。

篇二:散文教學反思

散文教學反思

篇一:散文>教學反思

提到散文,我們自然就會聯想起優美的意境、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靈動的想象。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散文以它“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攝人心魄而獨佔一隅,散文教學在不知不覺中引領着我們師生走向美的藝術殿堂。我們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為語文教師,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藴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高尚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散文教學的效果和我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最起碼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極大差別。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語言是美的體現,教師往往會把語言放在首要位置,重點研讀語言之美,而忽視了散文的“形”和“神”, 不願在散文教學上浪費太多的精力,導致學生“隨波逐流”。

其次,學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摯的情感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引起心靈的共鳴。但是學生始終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在閲讀和理解的過程當中,喜怒不形於色,又何談情感共鳴?

再次,學生無法理解散文的神韻。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學生看來卻是不知所以,亂成一片。因此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後,教師沒有恰當的引導,學生無法掌握學習技巧。如語言的內涵、意境的體會、情感的挖掘寫作的方法等等。特別是多媒體的濫用,更讓學生只會看熱鬧而無所適從。

針對散文教學出現的這些弊端,我認為,我們應當這樣做才能力挽狂瀾。

一、 重視文本。

首先教師本人要對教材引起足夠的重視,被選入初中課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滲透着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精華,也代表着作者的>寫作技巧。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不應把文質兼美的作品如同“棄兒”一般另眼相看,這樣既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歪曲的學習風氣。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反覆讀,反覆體會,反覆引導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

二、 重視情感。

有人説“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從這一點來看,作者所展現出來的情和我們師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們學習散文的關鍵所在。學生在閲歷、思想、精神、知識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點,對文本的認識也會不盡相同,那麼情感的體驗自然就會有濃有淡、有深有淺,因此我們教師要善於將學生引入散文的意境,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自己整個身心融入到作品當中來,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真摯的情感傳導給學生,學生的情緒被感化了,才會由“形”體會到“神”、由景體會到情。師生同入意境,共同賞析美、

感悟美、享受美。

三、 重視技巧。

散文形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沒有脈絡,沒有頭緒,思路不清晰。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難題,無論它怎樣“散”,它的“神”卻是“聚”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把握文章的構思焦點,即關鍵詞或關鍵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研讀解析,深入淺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從而順理成章地使學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脈絡,掌握了文章的構思。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點。挖掘語言內涵及其重要,它不僅會帶動學生的情感,也會使學生在寫作上受益匪淺。小處從字詞分析,大處從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種描寫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變化,領會文中的表達技巧,學習文中的精巧構思,進而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的妙處。

讓學生迴歸生活,是學習散文的前提條件,散文雖然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但並不是學生對生活的體會,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我們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業或引導學生感悟一些生活當中的細節,使學生用心與文本對話,這樣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

四、 重視朗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反覆地朗讀,才能逐漸走進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韻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時也會增進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學就應該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學課堂更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進教法,如何改進學法,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及其關注的問題。

篇二:散文教學反思

我在散文教學方面認真做了反思並進行了一些探索與實踐,在此與同仁共饗。

一、 我們過去的散文教學存在誤區

1、教學模式的誤區。一般來説,教師還是按照介紹寫作背景、介紹作者和文學常識、指導學生分析作品的層次結構、概括主題思想、分析寫作特點(比如: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等)這樣的環節來教學文學作品的。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導王榮生的報告《散文教學及連帶的問題》。王教授指出,當前中學語文散文教學中,往往將散文這一特定文本的特性忽視甚至模式化。王教授的話振聾發聵,令人醍醐灌頂。

2、 散文解讀方式的誤區。流行多年的重講解、重分析的“講讀教學法”依然佔據>語文教學法的主導地位,語文課沒了語文味兒,文學課沒了文學味兒。往往把作者個人化的言説對象等同於外在的言説的對象,這是散文教學中極大的誤區――“學生散亂的

找東西,老師額外的講東西。學生活動了一番,老師展示了一番。”用王教授詼諧的説法便是“荒了自己的地,亂耕別人的田!”

3、對散文認識上的一些誤區

比如“形散神不散”特徵的認識問題。袁振國先生認為,這個觀念有時代(60年代)的烙印,是對楊朔為代表的一批散文特點的概括,抑或説是不確切地概括。再如“以小見大”的寫作特色問題。“小中見大”不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點。“小”和“大”,有時很難界定,因生活瑣事或微小現象觸發的人生感悟,不同於過去所説的宏大主題,倒是更像古典文論中的“起興”。再如《背影》、《荷塘月色》這類散文,也很難説什麼“以小見大”。

二、 我的散文教學的探索實踐

既然我們過去的模式、散文解讀方式、認識上存在一些誤區,我在散文教學上便從以下方面進行了嘗試:

1、在教學模式上加大“閲讀”的分量

“閲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過程。構建意義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閲讀策略適應閲讀條件的能力”。

散文閲讀的重點在於文本,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因為“閲讀是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的重要途徑。”但是“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的多重對話。”“教師要為學生的閲讀實踐創造良好的環境。”“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在不同類型文本的閲讀應有所側重。”

所以我們需要通過閲讀積累豐富的言語知識,需要通過閲讀增加我們未曾經歷的言説對象,需要通過閲讀體悟自己未曾體悟過的情感和哲理。

2、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文章

文章的思路通常表現在文章的取材、線索、順序、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段落層次的關係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例如,散文通常都有敍事、抒情、>寫景的線索,抓住線索就等於把握了文章意脈。從文章結構看有總分式、承接式、並列式、遞進式等結構形式,理出結構層次,思路也就清楚了。通常是從各段內容的綜合歸納入手,有主句的段,把主句畫出來,內容相近的段落可以合併概括。

解決了以上問題,學生就能理清思路,整體感知課文。

3、就文本講深學透,尊重學生的體驗

王榮生教授很清醒的指出了這一現象,目前老師講授散文的現狀是利用文本走出文本,這違背了散文教學的本質特點。我們需要引領學生建立和文本的鏈接。

閲讀應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要珍視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完全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當然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閲讀,或遠離文本過度發揮。尊重和保護學生的理解體驗,要有正確的引導。不要陷入“哈姆雷特”誤區。

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個體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是葉聖陶先生和《語文課程標準》關於閲讀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尊重學生的閲讀體驗,自然會激發學生閲讀散文的興趣,提高學生閲讀理解的能力。

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每一節課採取的教學方式可以是多樣的。但是,“幫助學生考出好成績同時也能培養出一個好人”是我們每個語文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篇三:散文教學反思

這一週我們主要講的體裁就是散文。通過這幾篇文章的學習,我發現對於散文詩教學其實是如此的簡單,以前,我一遇到這樣的文章就得沒法教,學生對此不感興趣。學習效果那就不用説了。但是通過這一週的教學嘗試,我改變了看法。

學習《雪》的時候,我給學生15分鐘的時間,去閲讀課文,當然是我給佈置閲讀目標:1.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2各幅畫面具有怎樣的特點3作者運用哪些修辭手法4這幾幅圖寄予作者什麼樣的思想盛情。5在閲讀的過程中仍然是把不認識的生字板書到黑板上。同課後的詞一起來解釋。閲讀後之後,我和學生一同解決了字詞。然後就解決我佈置的問題。運用對話的形式來解答。沒有想這些的解決出奇的順利,看來給學生閲讀課文的時間雖然是多了些就是還是很有效果的。隨堂做了練習。

由教《雪》我獲得經驗我在教《雷電頌》時,又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因為這篇文章是很好的郞讀的素材。所以我先告訴學生,回家去讀,可以用各種方式去,想怎麼讀就怎麼讀。也可以模仿名星的説法,學生們一聽就沸騰了。第二天,我讓學生們去展示。分組,沒有想到孩子們讀得很好。學生們真的是回家去做準備了。第二天,我們分組學習,六個小組每一個小組一個問題,給學生三分鐘的時間去準備。然後展示,學生説得都很好。一分組就有競爭意識,一組比一組好。《日》《月》這兩篇短文,因為是自讀課,而且內容比較簡單。我仍然讓學生自讀,然後,讓學習好的學生,當一回小老師。到黑板前給同學們講解,教師引導。這節課學習的效果也是不錯的。

學生最期盼的是《海燕》,也許是因為宋小寶的演的小品,並且據説班裏還有個綽號“海燕”的學生。學這篇文章時我仍然是讓學生展示朗讀,一開始孩子們有些放不開,後來我就讓學生站起來自由大聲讀,讀學生找一下感覺。慢慢學生才放開點,有一個很女生的男生讀得最好。變音讀。還有女生對這篇文章進行改編。很有才。

回想這幾節課,學生們表現得都非常活躍。語文課成了學生期待的課。我想我們常説我們對學生要求不高,反過來説,學生對我們教師要求也不高,教學方式哪怕有一點變化,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教學真的是太缺少變化了。我們作為教師一定要下功夫,讓我們的課堂充滿變化,引起我們的學生變化,讓他

們喜歡我們的課堂。其實有時我想,學生厭學也不能全怨我們的學生,是不是我們教學方式不被學生接受。是不是我們教師需要更多層面的改變。

散文教學一定要採取多種方式讓學生去讀,這樣學生學起來就輕鬆多了。另外語文課堂一定是最有活力的課堂,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一定要創新,語文教師一定要做一個擅變的人。課堂教學因為多變才會生機與活力!當然教師同時一定要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豐富自己的學識。

篇三:散文教學中的感悟

散文教學中的感悟

杭州市江濱職業學校 胡老師

如果將詩歌比作“抒情女神”的話,那麼散文便是“抒情王子”了。散文以其靈活的筆法,濃烈的情味和優美的語言征服了許多讀者的心。我以為,散文是最大眾化的抒情佳品,其中以寫景散文為最。面對一篇情鬱意遠的散文該如何欣賞呢?通過教學實踐,筆者總結出了寫景散文的“四步閲讀法”——

第一步,緊扣“文眼”。

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神聚”,雖然取材範圍廣泛,內容博雜,所謂“上下幾千年,縱橫數萬裏”,但都統一在“神”這個靈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這一統領全文的“神”,那麼就會迅速而準確地把握文章,從而提高閲讀效率。在散文中總有集中表達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詞句,是為“文眼”,倘若讀者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抓住這“點睛”之筆,就能透視文章的“心靈”,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明確廣博、紛繁的題材是怎樣被有機地組織起來的。譬如:高中語文第一冊中的散文單元的五篇課文就很典型。在《綠〉中,只要找到“驚詫”一詞,就能明白作者為什麼在寫梅雨潭的綠之前,先要寫梅雨瀑、梅雨亭以及周圍的景色和梅雨潭得名的原因;《荷塘月色》,只要扣住“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就能知道作者在重點措寫了“荷塘月色”之後,為什麼還要聯想到江南採蓮的風俗,憶起《西洲曲》裏的句子;《燈》,只要抓住“在這人間,燈光是不會滅的”,再聯繫作者的處境和寫作背景,就能弄清為什麼除了寫眼前的“燈”之外,還要寫回憶中的“燈”和聯想(傳説)中的“燈”;《合歡樹》,只要立足作者的那段“我很少再到母親住過的那個小院兒去。”就能懂得為什麼作者為什麼,聯想到自己童年、腿殘廢、三十歲時,想到了樹,又由此聯繫到了人和事。 第二步,找準線索結構清。

第三步,融情於景見立意。

“一切景語即情語。”大凡寫景散文都要採用借景抒情、寄情於物、託物言志或象徵等手法來含蓄、形象而具體地表情達意。常言道:“畫龍點睛”,唯有“點睛”方能出神,“畫龍”之後才好“點睛”,而“畫龍”的過程即是融情於景的過程,所以,把握寫景散文的“立意 ”,需要緊扣“文眼”,認真賞析作者對景物細膩逼真的描寫,特別是那些精妙的片段,需要細細品味,隨着作者的思路層層推進,向縱深開掘;結合寫作背景,全面歸納。例如:《綠》所表現的熱愛生活、勇於進取的激情,《荷塘月色》的苦悶情緒(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燈》的希望永存,抗戰必勝的信念。

第四,語言美妙動我心。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藝術語言是最能反映作家的創作個性的,所謂“言為心聲”,因此,品讀散文的優美語段,能夠使讀者受到美的薰陶,達到“與我心有慼慼焉”的審美境界。賞析、品味散文的語言,進行有效積累,對開拓我們的思維空間,增強語言表達能力,提高寫作水平,充實文學素養,都是大有裨益的。每個作家都用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朱自清的清新真摯,巴金的含蓄深沉,壺井榮的樸實誠懇,黃河浪的活潑輕靈等等。我們需要兼採眾

家之長,遨遊於文學藝術的江海之中。

當然,閲讀散文,我們必須發揮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因為優美的散文是作家想象和聯想的結果;如果我們單*理性的思索,而不投注足夠的感情,那又怎麼能夠領悟其妙境和真諦? 掌握了“四步閲讀法”,也就得到了點石成金的“指頭”,自覺運用到課外閲讀中,必有所獲,也會對散文的寫作訓練有所幫助

篇四:散文教學反思

散文教學反思

五人班中學 邰喜豔

提到散文,我們自然就會聯想起優美的意境、生動的語言、豐富的情感和靈動的想象。在語文閲讀教學中,散文以它“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美感攝人心魄而獨佔一隅,散文教學在不知不覺中引領着我們師生走向美的藝術殿堂。我們感受着美、享受着美、追求着美。作為語文教師,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藴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高尚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當中,散文教學的效果和我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最起碼在我的教學過程中和我心之所想有極大差別。

首先,忽略文本的重要性。散文的語言是美的體現,教師往往會把語言放在首要位置,重點研讀語言之美,而忽視了散文的“形”和“神”, 不願在散文教學上浪費太多的精力,導致學生“隨波逐流”。

其次,學生的感情淡漠。情感是散文的生命,真摯的情感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引起心靈的共鳴。但是學生始終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在閲讀和理解的過程當中,喜怒不形於色,又何談情感共鳴?

再次,學生無法理解散文的神韻。散文的特點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在學生看來卻是不知所以,亂成一片。因此教師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及其重要。

最後,教師沒有恰當的引導,學生無法掌握學習技巧。如語言的內涵、意境的體會、情感的挖掘寫作的方法等等。特別是多媒體的濫用,更讓學生只會看熱鬧而無所適從。 針對散文教學出現的這些弊端,我認為,我們應當這樣做才能力挽狂瀾。

一、重視文本。

首先教師本人要對教材引起足夠的重視,被選入初中課本的散文都是名家的作品,它滲透着作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精華,也代表着作者的寫作技巧。我們語文教師應利用好現有的資源,不應把文質兼美的作品如同“棄兒”一般另眼相看,這樣既忽略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在無形中助長了學生歪曲的學習風氣。我們可以用我們的反覆讀,反覆體會,反覆引導來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

二、重視情感。

有人説“散文的真面目是以情感人”。從這一點來看,作者所展現出來的情和我們師生所感悟到的情是我們學習散文的關鍵所在。學生在閲歷、思想、精神、知識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特點,對文本的認識也會不盡相同,那麼情感的體驗自然就會有濃有淡、有深有淺,因此我們教師要善於將學生引入散文的意境,這就要求我們首先要把自己整個身心融入到作品當中來,把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真摯的情感傳導給學生,學生的情緒被感化了,才會由“形”體會到“神”、由景體會到情。師生同入意境,共同賞析美、感悟美、享受美。

三、重視技巧。

散文形散,會給學生造成一種錯覺:沒有脈絡,沒有頭緒,思路不清晰。其實這並不是一個難題,無論它怎樣“散”,它的“神”卻是“聚”的。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把握文章的構思焦點,即關鍵詞或關鍵句或文眼。只有抓住文章的核心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研讀解析,深入淺出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從而順理成章地使學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脈絡,掌握了文章的構思。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亮點。挖掘語言內涵及其重要,它不僅會帶動學生的情感,也會使學生在寫作上受益匪淺。小處從字詞分析,大處從句段入手,模仿文中的各種描寫方法,揣摩文中的情感變化,領會文中的表達技巧,學習文中的精巧構思,進而真正體會作家遣詞造句的妙處。

讓學生迴歸生活,是學習散文的前提條件,散文雖然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感悟,但並不是學生對生活的體會,我們不能讓學生的思維成為無源之水。因此,我們可以適當設計一些貼近

學生生活的作業或引導學生感悟一些生活當中的細節,使學生用心與文本對話,這樣會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

四、重視朗讀。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學生只有反覆地朗讀,才能逐漸走進作品的意境中去,品味作品的韻味,才能感受作者的深情告白。同時也會增進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文化內涵。

散文是美的,散文教學就應該是美的享受,散文教學課堂更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如何改進教法,如何改進學法,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及其關注的問題。

篇五:唐宋散文教學反思

一、教什麼

《唐宋散文選讀》應該教什麼?在實際操作中,不少教師只把它當作文言文來教,把主要時間和精力花在文言知識的學習上。我覺得這是遠遠不夠的。

這門課程的開設宗旨是什麼?教材編寫“前言”明確指出:“在思考與練習方面,本課程將思想性、藝術性與語言訓練三個方面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思考與設計,將古文學習的特點落到實處。”“在必修課初步瞭解古代散文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閲讀和對文章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的感悟揣摩,發現作品的豐富內藴和深層意義,從而提升閲讀興趣,拓展文化視野,達到提高文學審美能力、批判質疑能力和藝術鑑賞能力的目的。”“我國古代散文的輝煌成就是我們古代文化的驕傲。唐宋散文,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它是時代與社會生活的記錄和折光,也是作者思想歷程和藝術道路的寫照。它是唐宋社會的?百科全書?。”因此,《唐宋散文選讀》應該考慮到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文言、文章、文化。文言層面上,理解和積累古代漢語知識,讀懂文章及意藴;文章層面上,分析和鑑賞章法技巧,注重能力培養;文化層面上,評析和傳承文化傳統,提升思想高度。

二、怎樣教

自主誦讀課。自主誦讀課是精講課、探究課的必要前提,也是學生學好文化經典的入門之舉。而且,我們都知道,學習古文最為樸素的方法就是誦讀法。這也符合本冊“堅持貫徹閲讀的三個層級,以閲讀作為提高語文水平的槓桿”的教學目標與要求。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把閲讀分成基本閲讀、擴展閲讀、推薦閲讀三個層級,強化閲讀,加大閲讀量,適應了不同地域、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而本冊教科書,所選20篇唐宋散文,有10篇基本閲讀、10篇擴展閲讀,另有《唐代散文選讀》和《宋代散文選讀》的推薦閲讀。篇目多,容量大。因此,在閲讀中,必須強調自主的閲讀態度,讓學生靈活運用朗讀、品讀、熟讀、悟讀、欣賞性和探索性閲讀等方法。無論是文體閲讀部分,還是表達交流活動,在對作品的解讀中都應該強調自我的理解,自我的發現;對某些要朗誦、熟讀、默記、背誦的文言文,都要反覆閲讀,熟讀成誦,以加深對文意的理解,養成良好的語感,並使其深厚的文化意藴潛入學生心底。自主誦讀的時間可分兩段來進行:一是在這門課準備開設之前,讓學生利用早讀反覆誦讀;二是在精講探究之後,安排誦讀課,這是在對選文有了一定程度理解的基礎上,再誦讀,再體悟,讓誦讀昇華到“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甚至達到背出選文的句、段、章篇的目的。

教師精講課。《唐宋散文選讀》教學有一大難題,那就是有限的課時與學習內容過於豐厚的矛盾,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辦法是教師有選擇性地進行精講。(一)精講學生沒有掌握的文言知識。《唐宋散文選讀》是訓練學生古文閲讀能力的最好教材。教師的精講不應逐字逐句解析,而是要對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進行收集、歸類、整合,針對學生的困惑進行點撥講解,幫助學生將裹在文章表層的堅硬的語言外殼剝去,讓學生完成語言文字的理解和積累。這包括精講文本中學生對照註釋讀不懂的實詞的古今異義、使動和意動等現象以及虛詞的特殊用法和特殊句式等。(二)精講學生難以把握的思想內涵和審美風格。《唐宋散文選讀》入選的作品各有風采,但學生很難在自主閲讀中真正把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重點講解、綜合比較、整理歸納,讓學生一目瞭然。比如,韓愈的《原毀》論述了士人的自我與節操,王安石的《興賢》把任人唯賢提到國家興亡的高度進行闡述,歐陽修的《與尹師魯第一書》則與友人以氣節相互激勵鼓舞,張九齡的《荔枝賦》通過描寫嶺南風物以彰顯士人的自我意識,陸羽的《陸文學自傳》以冷峻的筆調回顧自己的一生,歐陽修的《六一居士傳》擷取自娛的樂趣表明自己的心態,王勃的《滕王閣序》抒發青年士子的不遇之悲,而王維的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和白居易的《與微之書》則從大自然的懷抱當中尋找心靈的調適和紓放。講清了這些文章內涵,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三)精講在閲讀中常見的文體特徵。本冊選修的主要是唐宋散文成就最為突出的遊記、傳記、書信、辭賦、議論等五種文體的文章,這是本冊的教學重點,教師應精講,並引導學生在寫作中靈活運用。

探究交流課。指導學生學習專題研究,以個體或小組合作方式進行研究性學習,學習成果以文章形式交流展示。研究專題可以第一單元、第三單元、第五單元的“表達交流活動”為主。探究交流課是在自主誦讀、教師精講之後,或由教師給定研究課題,或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生髮研究課題,在合作探究中拓展,凸顯學生的求思與理解過程,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來解讀課文,而不是盲目地將別人的理解與教師的講解照單全搬。

三、教得怎樣

《唐宋散文選讀》的教學效果不可能一步到位。對此,我分三步構建起學生心中傳統文化的三“度”空間。

走近作者,感受温度。這本書涉及唐宋作家共15位。他們在中國文學史上都是一流的作家。他們資質聰慧,文才出眾,傑出博學。他們或憂國憂民、剛正直言;或宦海沉浮,歷盡艱辛,但創作卻“愈窮則愈工”;或有濃厚的儒家思想,或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教師要引領學生真切地感受他們的生平、他們的性格、他們的快樂、他們所遭受的苦難、他們立身處世和生存發展的人生態度。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品嚐他們那膾炙人口的文章時,與他們進行心靈的對話,感受他們心靈的温度。

讀懂文本,體悟深度。這是學習文本的最難處,不僅要讀懂文言字詞,更重要的是要讀懂字詞背後的思想與文化。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只有這樣,才能體悟到文本中的思想深度。例如,蘇軾的《後赤壁賦》描寫在歷史景觀中思想的突圍和和靈魂的昇華;而在韓愈的《原毀》、蘇洵的《心術》、柳宗元的《鞭賈》、王安石的《興賢》中,我們則可以體會到古人對於思想深度的追尋等等。

融入自我,獲取高度。引導學生讀唐宋名人作品,不只是讓他們體認我們的文化傳統,更要讓他們傳承與弘揚。所以,當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們對話後,還得與自我對話。如,作家們的憂國憂民、剛正直言以及人格魅力與道德風範,我們有嗎?我們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追問之後,再到文本中去尋找,最後從先賢那裏獲得自我成長的智慧,培養熱愛生活、健康向上的審美態度和人生理想。這才是學習《唐宋散文選讀》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