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中常見的6大心理學效應分別是什麼

學識都 人氣:2.18W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應用(實踐)性。接下來由小編為大家整理出營銷中常見的6大心理學效應分別是什麼,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營銷中常見的6大心理學效應分別是什麼

1、飛輪效應——消費習慣的力量

為了使一個停滯的飛輪開始轉動你需要使多大的力量?其實當我們想要轉動停滯的飛輪時,我們在一開始需要使用的力量是最大的。當我們一圈又一圈地把飛輪轉起來,飛輪達到一個速度之後,飛輪本身運動的慣性和勢能會使得飛輪繼續旋轉下去。這就是飛輪效應的基本原理。

在消費過程之中,我們也常常在生活中看到這樣的飛輪效應。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培養起來了,營銷方其實不必花費很大的力量就能聚集一批又一批的消費者。

2、羊羣效應——人們的從眾心理

勒龐·古斯塔夫的《烏合之眾》之中説明了“羣”具有三個特點:低智商、易受暗示、易受感染。

我們與其將羣體看做是許多人的組合,不如將其看做一個有着生命,能進行呼吸、活動和思考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是“羣體”的一個細胞,細胞是無法獨立思考的,因此人們會本能地跟着羣體的意志活動,逐漸失去自我。

3、累贅原理——消費品的“必需品”錯覺

生物學家扎哈維在“累贅原理”中説明,在自然界中,生物常常會生長出不利於生存的外形,用於吸引異性,繁衍基因。這就是為什麼孔雀要長度相當於身形兩倍的、美麗卻礙事的尾巴,極樂鳥胸前長着極其華麗、色彩鮮豔的羽毛。

基因是自私的,為了能將自己的基因繁衍下去。自然界的動物們生長出了“累贅”的外形。這一點放在人類社會中也是一樣的,為了能吸引異性的關注,男人和女人都極力地展現出自己外表上的優勢。

而營銷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努力地讓“產品”扮演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使得人們產生錯覺,彷彿這種商品是不可或缺的,沒有這種商品就無法證明自己的美貌和智慧。

4、鳥籠效應——欺騙你購買不需要的產品

在營銷上,為了讓消費者被“鳥籠”困住,營銷方往往會生產出“配套”的商品,當你買了其中的一個商品時,你就會不得不去購買其中配套的商品。還有我們去商場消費是往往會獲得一些贈送的配套小禮物,或是筆套,或是髮帶。為了能使用上筆套和髮帶,我們不得不去購買配套的筆和服飾,這就是在營銷場景中“鳥籠效應”的應用。

5、凡勃侖效應——炫耀的力量

是不是商品價格越低,消費者就越願意購買呢?凡勃侖效應揭示了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心理現象。當商品定價較高時,反而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一效應反應了消費者對於商品的心理需求,即對於揮霍和炫耀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背後的哲學原理和營銷學原理也值得我們思考。波德里亞就有言,消費文化遵循的是日常生活和商品的符號化原則。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商品社會,所有的消費都會簡化成符號性消費,與之相對的就是,奢侈品成了人們彰顯身份,體現自己經濟實力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奢侈品的定價遠遠超過成本,卻有無數的消費者趨之若鶩。只有牌子貨,才能顯示出自己是個有品位的人。

6、免費心理——另一種付費陷阱

免費是迅速獲取市場,奪取用户注意力的一把利器。“免費”不僅能幫助新興公司進入市場,佔據市場的一席之地,更能讓顧客因貪小便宜的心理掉進營銷方鋪設的消費陷阱之中。

“買保健品附贈旅遊”就是針對老年人常見的營銷陷阱。免費的產品和服務也是互聯網公司進入新興市場的一大戰略。

只要用户規模足夠龐大,產品足夠優質,企業就能通過免費模式長久地留住用户,然後再通過提供更高水平、具有差異化和創新性的產品繼續留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