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説課稿範文六篇

學識都 人氣:1.67W

【篇一: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説課稿《美麗的小路》】

我説課的內容是語文課文《美麗的小路》。我想從三個方面來説説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和教學思路:第一是教材分析,第二是教學目標,第三是教學環節。

小學語文説課稿範文六篇

教材分析及教學目標:

《美麗的小路》是一年級語文下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個有關環境衞生的童話故事,課文通過鴨先生小屋前小路的變化及居住在附近的動物不同的感受,告訴小朋友要保護環境,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這樣才有美好的生活。本文情境優美,語言生動、有趣,每個小動物的語言、動作都富有性格特徵和戲劇化的效果,非常適合分角色進行朗讀訓練。我上的是第一課時,因此我把教學目標定為:1、認識“先、鹿、慢”等14個生字,會寫“先、千”兩個生字。2、能正確朗讀課文,有感情朗讀1-7段,體會動物們前後兩種不同的心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春天來了,天氣可真好呀!忍不住就想出去走走,走着走着,就來到了一個美麗的地方。(課件出示:一條長長的小路,路上鋪着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着五顏六色的鮮花,還有一棟小鴨住的房子。)

你看到了什麼?

2、路上鋪着花花綠綠的鵝卵石,路旁開着武裝鬥爭的鮮花,這可真是一條“美麗的小路”呀!板書課題:11、美麗的小路

3、誰能美美地來念一念?指名讀齊讀

[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以遐想的空間。只有調動學生情感的參與,語文教學才能達到高層次和理想化的境界。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到了這條美麗的小路上,充分感受小路的美麗,體會小路帶給人們的愜意。走過小路,學生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花,聞到了花香,聽到了清脆的鳥鳴,甚至就像真的踏在了小路上。他們盡情説着自己的所見,這樣的感受是在情境創設的基礎上實現的。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從課開始就以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很濃,在閲讀課文時全身心地投入。]

二、初讀課文

1、今天,我們就要一起去這條美麗的小路看一看,請你輕輕打開語文書,翻到11課,自己美美地讀一讀這篇課文,好了之後把生字寶寶在文中圈出來。開始。

2、下面,我們一起來認一認課文中的生字寶寶。

圏生字,領讀。

三、研讀課文小學教學

1、這真是一條美麗的小路呀!這麼美麗的小路在哪裏呀?自己快速默讀第一段,找一找,找到了發信號。

2、你怎麼知道是在鴨先生的門前?指名讀

3、你就是鴨先生,屋前有這麼美麗的一條小路,你會怎麼樣?

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

4、是呀,這可真是一條美麗的小路呀,走在這條小路上,看看路上的鵝卵石,真——,看看路邊的小草,呀,真——,再看看那樹,真——,那開着的花,真——,深深吸一口氣,真——,閉上眼睛,咦,好像聽到——,真——!

5、走在這麼美麗的小路上,真忍不住起誇一誇呢!請你來。

6、兔姑娘和鹿先生走過也忍不住要來誇一誇,他們會怎麼誇呢?請你自己讀讀第2、3段,做一回兔姑娘和鹿先生。

7、下面,老師要請一位兔姑娘來演一演,老師來讀旁白。——理解“輕輕”

還要請一位鹿先生。——理解“慢慢”

男生是鹿先生,女生是兔先生,我們一起來試試。

[角色往往決定着人的思維、情感、語言和行動。在語文教學中,從“學生”到“學生”的固定角色,常常使學生陷入“被接受”、“被教育”的傳統模式和消極狀態中,必然影響孩子在閲讀過程中充分地,有創意的活動。學生如果由“學生角色”轉換成自己喜愛的動物角色,拉近了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這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能激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激發學生交流的積極性,有利於發展他們的思維和語言。

運用角色轉換,使學生入情入境地體驗,他們的情感隨着課文情感的變化、體驗的深入而不斷地變化。他們與文本對話,在體驗中感悟,使情感交融,思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在角色轉化中,激發了學生的體驗,學生被捲入到文本的情感中,產生共鳴,逐步昇華為自己的情感。]

8、走在美麗的小路上,心情也很好呢!難怪朋友們都喜歡在這裏散散步,説説話。可是,沒過多久,小路就變了樣。(出示圖片)

你看到了什麼?

9、你的心情怎麼樣?指導朗讀

10、兔姑娘又從小路走過,她皺起了眉頭,説:——呀,美麗的小路不見了。

請一生,問:兔姑娘,你為什麼皺起眉頭呀?

鹿先生也從小路走過,他捂上了鼻子,説:——咦,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

請一生,問:鹿先生,你為什麼捂上鼻子呀?

鴨先生也叫起來:——天哪,我的美麗的小路呢?

請一生,問:鴨先生為什麼要叫起來呀?

11、兔姑娘、鹿先生也很難過呢。我們來比一比,看看誰更難過。

分角色朗讀。(女:兔男:鹿合:鴨)

[這裏我們讓學生藉助文本,大膽展開想象,説出自己認為的此刻的小路,學生憑藉語言文字,在想象的空間馳騁,敍説着自己的想象,在想象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此時教師出示變髒的小路,只見垃圾遍地,蒼蠅飛舞,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感官,撥動了學生的心絃,走在垃圾路上,再次讓學生談失去美的感受,飯菜的酸臭味,紙屑水果皮等讓蝴蝶看不見花朵的美麗,蜜蜂聞不到花兒的香味,紛紛飛走了,蒼蠅在上面飛來飛去。此時的課文朗讀,可以説是水到渠成,學生以驚奇/氣憤/着急/失望的語氣讀出美麗的小路不見了。在朗讀中流淌着對文本更深一層的理解。]

四、書寫生字

1、對呀,美麗的小路怎麼不見了呢?它能不能找回來呢?我們下節課再來學習。下面,請你把書翻到48頁,這節課我們要來寫“先”和“千”兩個字。

2、學寫“先”和“洗”比一比,記一記描紅,書寫

3、學寫“千”和“幹”比一比,記一記描紅,書寫

這篇文章中出現了很多人物的對話,尤其在課文的1-8小節,是進行分角色朗讀的好材料。我在教學過程中,以合作者的角色出現,通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採用自由讀、個別讀、表演讀、分角色朗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語感連接學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以讀代講,讓學生讓自己的心靈去感受事物,用朗讀來實踐。這節課,學生的朗讀很出彩,語調、動作、表情都很到位,相信學生肯定很有體會,並且他們對文本的參與性也很高。但是就是由於熱情太高了,所以有些學生的情緒有些渙散,沒有跟着我的思路在走。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好好琢磨,怎樣處理好這兩者的關係。

【篇二: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窗前的氣球》説課稿】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第三冊的第22課《窗前的氣球》。課文講述了科利亞得了傳染病,住在醫院裏。他的同學們借一個飄在窗前的紅氣球,給他送去問候,送去關懷的真情故事。窗前的氣球將激動着孩子們的顆顆童心,引導着孩子們打開想象的大門,飛向真情的天空。

本課由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的閲讀。下面我僅就第二課時向大家介紹。

教學目標有三:

1、知識目標:會用“可愛的”、“高興地”寫句子。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的學習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憑藉教材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帶領學生感悟課文,使他們懂得珍惜友情。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體會科利亞前後兩次心情的變化,並憑藉教材展開想象。同時受到珍惜友誼的良好教育。

語文教學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自主閲讀過程中,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通過挖掘文本中的空白點,放飛想象,喚醒學生的人生體驗,激活生活積累。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

一、兒歌激趣,鞏固識字。

教學伊始,我先出示一首體現課文內容的兒歌,讓學生邊拍手邊讀。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個個激情萌動。然後讓學生找出兒歌中的生字“科”“亞”“呆”。接着,學生認讀文中的生字詞和部分短語。在這一過程中,文中的生字詞以不同形式反覆再現,教師不斷以激勵性語言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肯定,讓學生在複習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快樂,併為接下來的讀文做好鋪墊。

二、聯繫生活,讀中感悟。

我是這樣過渡的:“複習了生詞再讀課文,相信你們會把課文讀得更加流利。讀課文前,誰當小老師給大家提提要求?”學生再一次興奮起來,有的説要讀準字音;有的説要讀出感情;還有的説要把句子讀通順……當我説:“請打開書自己大聲讀吧!”教室裏頓時一片書聲朗朗。這裏通過學生自己提出讀書要求,體現了自主學習的理念。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閲讀第1、2自然段。(1)、窗前的氣球代表什麼?(2)、科利亞生病了,同學們為什麼不去醫院看望他?(3)、這時的科利亞心情怎樣,你是從哪知道的?

我把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作為了閲讀的重點。先請一名同學讀一讀,其他同學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主要説了什麼?在數句子的同時,複習了標點符號的使用,並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他覺得真沒意思。我又接着問:“你從哪能體會到科利亞的心情?”學生再一次細讀第2段,找到了靜靜地、呆呆地、什麼也看不見、真沒意思,來體會科利亞的孤獨和寂寞。這時有學生問道:“老師,為什麼這裏説一角天空呢?”這正是我要解決的一個小問題,沒想到學生竟在自主閲讀中產生了質疑。我立刻把握住學生這一提問的閃光點,讚賞地説:“真不錯,你能邊讀邊思考,我們要向你學習。是啊,我們平時都説一片天空,這裏怎麼用角呢?”一個學生立即説道:“因為科利亞只能看到窗口露出的天空,就像《坐井觀天》裏的青蛙一樣,就看到井口大的天。所以用角更好。”我讚揚道:“你説得很好,還聯繫了前面學過的知識,太棒了。看來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朗讀課文。”

這一教學過程從文本中的詞句入手,引領學生入境生情,集中全部的心智與文本對話,去感受科利亞的無奈。同時滲透了初步的閲讀方法,並教會了學生思考。

在學生讀有所悟的基礎上,我播放了一段動畫。看後,我問道:“現在你有什麼感受?想想你生病的時候,心情怎樣?”這一問題掀起了一個小高潮。孩子們紛紛表達着自己對科利亞地理解和同情。例如:我覺得科利亞真可憐。我都替他難過。我感到科利亞好孤獨啊!我生病的時候,又難受,又沒意思,想快點好起來。

順着孩子的回答,我繼續引導“你們都是情感豐富的孩子,能通過朗讀把你的感受表達出來嗎?學生一個個聲情並茂,緊皺的眉頭,噘起的小嘴,以自己的感悟表達着科利亞的孤獨和無奈。

讀中體驗,是閲讀教學的基本策略。這個環節,是讓學生在自我閲讀中,聯繫生活的體驗,放飛自己的想象,以我心比他心,深入的體會科利亞的心情。當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感情朗讀自然水到渠成。

讀後,注重教師的評價和同學之間的評價。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使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我讓學生當小老師,評價其他同學讀的怎麼樣。學生們聽説要當小老師,個個把小手高高舉起,躍躍欲試。於是,小老師們在熱鬧的氣氛中一個個產生。他們爭着指出朗讀同學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我對學生的朗讀和評價也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在閲讀中構建起鼓勵和評價機制,既鍛鍊了學生的聽説能力,又讓學生始終保持着那份讀的熱情與渴望。

三、圖文結合,讀中想象。

“科利亞這麼孤單,我們再一起去看看他。”這是我再播放一段動畫。當學生看到科利亞的笑臉和窗前的紅氣球時,自然產生疑問:“氣球是從哪來的?科利亞為什麼笑得這麼開心?”一些有價值的問題一一呈現出來。我隨即鼓勵道:“你們這麼聰明,自己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於是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閲讀第3至5段,並在自己有所發現,有所感悟的地方或者是不懂的地方做些記號,然後在小組中交流,全班交流。

在理解“氣球是怎樣飄到窗前”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找出第三段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引導學生抓住“搖搖擺擺”、“一上一下”兩個詞想象氣球的動態,有的學生還配上動作演一演,展現出兒童的天真。

學習第四段,讓學生注意體會“氣球上畫着一張可愛的小臉”和“他好像看見米莎拉動拴着氣球的繩子,幾個同學站在四周,嘰嘰喳喳地指手畫腳”這兩句話藴含的感情。科利亞由這張“可愛的笑臉”聯想到的,是一幅多麼美好的畫面!這裏讓學生展開聯想,描述自己頭腦中的畫面。有的説科利亞想到和同學們在教室裏上課,有的説科利亞想到和小夥伴一塊踢足球,總之,孩子們盡情地想象着校園裏的美好生活。

理解“指手畫腳”時,學生有一定困難。我引導學生想象科利亞的同學站在四周可能會説些什麼,做些什麼。這樣,邊説邊做動作指揮別人,就是指手畫腳。

這一環節,讓學生自主讀書,動筆墨讀書,激發學生閲讀慾望。在學生充分閲讀,充分感悟之後,再一次讓童心飛翔,讓想象馳騁,把他們帶到科利亞的世界,讓他們領悟到科利亞的高興是由於他想到了一幅幅多麼美好的畫面,使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

讀是閲讀的基礎,運用才是學習的目的。因此,我還設計了比較句子和用“可愛的”“高興地”寫一句話的練習。先用可愛的、高興地説短語,再讓學生把短語擴展成句子説一説,最後完成書上的讀讀寫寫。這樣説寫結合,循序漸進,加強了詞、句的訓練,使學生真正將課文中規範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學到這裏,學生的心情已經隨着科利亞輕鬆了許多,再進行朗讀訓練,孩子們的臉上自然帶着微笑,語氣也隨之歡快起來。

“窗前的氣球在説話,心裏暖洋洋的科利亞在説話。”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説話的空間,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成為劇中人,讓氣球撞擊打開想象的大門,帶着自己的情感體驗走進課文,走進愛心小世界。孩子們暢所欲言:“科利亞,祝你早日康復!”“科利亞,你寂寞的時候就想想我們吧。”“謝謝同學們,有了你們的關心,我一定很快好起來。”這一環節的教學讓人始終沉浸在一種温馨的氛圍中。一句句充滿童真的問候語,包含着孩子們濃濃的情誼。使在座的每一個人,心中都頓生暖意。

最後教師小結:科利亞也許是被“可愛的笑臉”逗樂而笑;也許是為米莎的“創舉”而開心的笑;也許是忘了病房裏的孤獨而高興地笑……總之,這個飄在窗前的紅氣球,給科利亞帶來的是一聲問候,一個驚喜,它代表着全班同學真誠的心。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當學生藉助氣球向科利亞表達問候之後,我再一次開啟學生的思維:一個學生“你還有什麼好辦法問候科利亞?”一個學生説:“老師,現在科技發達了,有一種遙控飛機,我可以把要説的話寫在紙上,用遙控飛機送到科利亞窗前。”其他孩子也爭先恐後地回答:放風箏、打電話、寫信、錄音等等,孩子們在想辦法的同時,也感受到了現代化設備給人們帶來的方便。

最後我説:“老師的心裏暖融融的,你們有什麼感受?學生談要和同學友好相處,要能替他人着想,有的講了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友情故事,深化了文章主題。

這節課我設計了這樣的作業:班級中有哪些同學需要你幫助、鼓勵?用你喜歡的方式向他表達友誼,可以給他畫個可愛的笑臉,説幾句鼓勵的話,或寫幾句知心話等。

板書設計主要採用“圖文式”板書,內容突出了課文的重點,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總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人文性首先以童心為基礎。我在教學中努力追尋童心,以童心與兒童對話,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受語文,體悟情趣,擁抱美好的生活。

本課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希望領導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篇三: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説課稿《美麗的小路》】

説教材:

本課是小語S版一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二課的內容,這是一首兒童詩,通過用學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講述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滲透了熱愛地球就是熱愛自己的家的教育。全詩共五行,1至4句按從上到下順序分別指出“藍天、土地、樹林、大海”是“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家。第5句是總結,又是昇華,告訴我們世界上萬物雖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懷抱裏,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説學情:

在本課之前學生已學過一些兒童詩,對詩的結構和誦讀已有初步的瞭解。從本課內容看,學生對本課文中所提事物都比較瞭解,也比較有興趣,但對“共同的家”的理解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需要通過多讀多體會來突破難點。

説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以讀為主,藉助形象的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練習用“()是()的家”句式説話。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我們美好的家園,增強保護地球的意識。

説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會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難點:理解“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説教學思路:第一,本課以讀為基調,藉助形象的畫面,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激發學生保護地球、熱愛地球的情感。第二,練習用“()是()的家”句式説話,分組討論作詩,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延伸了課文內容。

説教學過程:

教具準備:課件、字卡、圖片、頭飾

根據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年齡特點,我精心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如下:

一、圖畫導入,激趣揭題

創設情境,自編小故事:孩子們,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夥伴,想不想認識他們?(隨機貼上白雲、禾苗、小鳥、魚兒的圖片,讓學生認知),這些小傢伙可調皮啦!偷偷跑出來玩,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貼上家的圖卡),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形象導入,迅速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引出課題,為後續環節作好鋪墊。

二、初讀課文,檢測生字

首先,讓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強調把每一個字音都讀準,尤其是平翹舍音和前後鼻音。然後利用字卡開火車檢測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學生積極性很高,幾乎都會爭着大聲朗讀生字。再讓學生讀喜歡的句子,乃至讀整首詩,師生共同評議糾正,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善於傾聽的能力,又從另一個角度檢測了生字,一舉兩得,一箭雙鵰。

三、指導朗讀,理解感悟

新課標強調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當代着名教育學者支玉恆老師也曾説情感朗讀是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整堂課我設計大部分時間指導學生朗讀感悟,採用多種朗讀形式:個別讀、分組讀、男女生比賽讀、全班齊讀等,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一年級孩子比較感性,教師語言要貼近孩子的心靈。課間我頻頻用兒童化的語言“小白雲”“小禾苗”“快樂的小鳥”“活潑的小魚”“誰來誇誇你的家”激勵學生朗讀的'慾望,盡力使平時不敢舉手的孩子都積極參與到朗讀中來,切身體會家的温暖和甜蜜,感悟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幸福、自豪與驕傲。

一節課成功與否,問題的導向性尤為重要。課中我精心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白雲的家怎麼樣”“禾苗怎樣生長”“小鳥、小魚的家在哪兒,它們的家怎麼樣”幫助學生想象感知,使課堂變得生動而活躍。

巧用過渡,“首先,我們去看看白雲的家”引導學習朗讀第一句“藍天是白雲的家”;“看,地上長起了綠綠的禾苗”體會第二句“土地是禾苗的家”,深情讚美土地的偉大;“藍天的家很美麗,禾苗的家很温暖,那麼小鳥和魚兒的家怎樣呢?”自然過渡第三第四句“樹林是小鳥的家,大海是魚兒的家”;“孩子們,咱們忽而是藍天上的白雲,忽而是土地裏的禾苗,忽而是樹林裏的小鳥,忽而是大海里的魚兒,分別體會了家的美好。那麼,我們共同的家在哪呢?”引導學生着重理解“我們”指誰,“共同”是何意,以及為什麼説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一年級學生有很強的表演慾,我抓住這一特點,鼓勵學生用形象的動作配合朗讀以及背誦,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然升化主題:即如何愛護地球。學生會紛紛言説“不要亂摘花”“不要亂扔紙屑”“要愛護大自然,保護環境”等達到了情感目標。

四、説話練習,活動拓展

1、安排學生小組合作作詩,用“藍天是()的家,()是羊羣的家,()是()的家”,分層次練習,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課內走向課外,讓課堂迴歸生活。

2、讓學生戴上藍天、白雲等頭飾,表演朗誦,鞏固課文。

五、總結全文,烘托氣氛

動物植物都有家,地球又是我們共同的大家,我們要熱愛地球、保護地球,鼓勵學生做地球的小衞士。

説板書設計:

板書力求新穎,一目瞭然。我採用形象的圖片,把板書設計成地球的形狀,更加直觀地再現了本課的主題“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

【篇四:《我的戰友邱少雲》説課稿範文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下午好:

下面我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和説教學過程程四個方面對《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我的戰友邱少雲》是小學語文五年級19課,它是一篇寫抗美援朝戰爭中“我的戰友”的文章,作者李元新同志以目擊者、親歷者的身份寫下了戰友邱少雲在烈火中壯烈犧牲的經過,情感真摯,揪心感人。本文采用第一人稱,讀文如聽故事,娓娓道來倍感真實,親切。主要採用心理描寫和側面描寫,細膩地寫出了我當時複雜的心情,緊張、擔心、矛盾、痛苦,淋漓精緻的表現了邱少云為了戰鬥的勝利,為了戰友的安全,具有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忍受痛苦煎熬的頑強毅力和勇於自我犧牲的崇高精神。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新課標教學要求,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部分詞句。

2.結合讀寫例話《外表和內心》學習課文,能抓住課文中有關描寫邱少雲外表(神態、動作)的詞句,並用“我”的內心活動,來體會邱少雲的內心活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邱少雲同志為了戰鬥的勝利,嚴格遵守紀律,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通過“我”當時的內心活動,去理解邱少雲的危險處境。

2.從邱少雲的外表(神態、動作),去體會邱少雲的偉大精神世界。

二、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將教學方法確定為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情境教學法”。

三、教學過程的設計及教學理念

1、開篇――未成曲調先有情:情境營造,揭題入課,這裏課件展示松柏掩映中的豐碑畫面,用遞進式導語引領學生反覆誦讀課題,以營造氛圍。

2、通覽――字字句句皆關情:初讀感知,交流心得,再讀課文,感受情境。語文課必須以讀為本,但對學生而言,要將書讀通讀順卻也並非易事。教師充分放手,讓學生在切實而有效地讀書活動中“潛心會文”、感同身受,追求的正是求真務實、返樸歸真的“‘讀’佔鰲頭”。應該明確,學生只有在反覆地讀書實踐中方能實現與文本間零距離的“心靈對話”。

3、研讀――潛心會文感真情:引發切入、交流互動、媒體助情、小結提升。成功的課堂教學追求“主線簡明,細節飽滿”。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核心內容進行研讀,可收“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語文教學承擔着為學生生命奠基的重任,故而應讓學生在潛心涵泳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最終使其心靈受到震撼,人格得到提升。

4、拓展――繞樑不散未了情:通過書寫悟情、誦讀抒情、結課激情使文本再一次得到昇華,引導學生感知有了這種精神的軍隊是偉大而不可戰勝的,有了這種精神的民族更是偉大而不可戰勝的。

四、課的結束

本課我設計了這樣的結束:同學們,戰鬥結束後,邱少雲的戰友們懷着無比悲痛但卻又無比崇敬的心情,用挖戰壕的鐵錘和鋼釺在“391”高地上刻下了一句碑文。如果讓你們寫,會怎麼寫這句碑文呢?

這樣結束課文,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思維空間,既發揮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寫作能力,既為下節課作了鋪墊,也能和學生在他們已有的思想認識中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

本節説課,會有許多缺點和不足。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和指導教學中提高。還請各位專家、領導、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不勝感激!謝謝!

【篇五: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説課稿《雨後的森林》】

一、説教材:

《雨後的森林》是一年級實驗班教材第4課,在語文課本的60.61頁,雨後的森林是一幅色彩豔麗的圖畫,雨後的森林是一首清涼精美的兒歌。

二、説教學目標

我制定了4個教學目標:①會認本課生字②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③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④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從而樹立環保意識。

三、説重難點:

本課的重難點是:①瞭解雨後森林的樣子②感受大自然的美麗。

四、説教法:

因為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難集中,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採用了多種遊戲形式,寓教於樂;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應多訓練他們的朗讀能力,低年級的課堂應是一個書聲琅琅的課堂,因此,在講解課文是,我採取了講為輔,讀為主的形式。

五、説教學過程:

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要求,我是這樣實施我的教學的:

首先,激發興趣,引入新課:親愛的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到樂園一樣的學校中游覽了一番,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到美麗的大自然去採摘知識的果實吧!只有認識這些漢字寶寶,我們才能到達,然後出示蘋果形狀的的字卡,採取了開火車讀,指名讀,男女生互讀的形式複習鞏固上節課的生字,採得了知識的果實,我們就去大森林吧!

接着,我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瞭解內容,標畫生字,在這一環節中,我把書上要求會認的字寫在花朵形狀的卡紙上,它們的拼音寫在綠草形狀的卡紙上,不僅提高了學生識字的興趣,也給黑板上整體圖案增添了幾分色彩。

然後,理解課文,課文的前兩句我指導學生體會雨後的心情如何,從而引導他們用愉快輕鬆的語氣來朗讀這兩句,緊接着組織討論:①想想雨後的森林有什麼?②作者是指名介紹它們的?在講解這個環節中,以貼圖畫的形式展示這四句話,使學生更容易理解,並加以有趣生動的動作,幫助學生記憶課文;接下來,拓展思考:雨後的森林裏或草地上還有什麼?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的眼睛折射出的畫面,比詩更豐富,更美麗更多彩;最後,理解課文最後兩句話,重點強調要讀出自豪與讚美的語氣。

在講解課文結束後,讓學生試背課文,男女生比賽背。

【篇六:人教版三年級上冊《鷂子》説課稿範文】

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鷂子》的第二課時。下面就從課本、學情、目的、講授歷程和講授理念等幾個方面舉行説課。

一、説課本

《鷂子》是人教版任務教誨課程尺度實行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位的一篇精讀課文,作者是賈平凹。課文重要寫了“我”童年時間和小同伴們做鷂子、放鷂子、找鷂子的景象。文章語言樸素,多於白描而少少鐫刻,筆調密切、温馨、天然。文章既寫了“我們”做鷂子和放鷂子時自由從容、無束無拘的快活,也寫了找鷂子時的傷心;同時還表現了孩子們對幸福和盼望的嚮往。文章自始至終,滿盈了童真童趣,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景,如可觸摸。

本文敍述層次清晰,依照做風箏、放風箏和找風箏的次序把事件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瞭。在細緻的心理描寫中表現童趣,是這篇課文的一大特色,孩子們心理變化隨着事件的發展而自然變化。而開放式的文章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風箏》這篇課文位於第三單元,此單元的主題為“心中的秋天”。編排意圖有以下幾點:1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裏做風箏、放風箏給孩子們帶來的樂趣,並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話題,為語文園地裏的口語交際訓練“秋天裏的快樂”作一些鋪墊;2體會作者是怎樣把“我們”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3積累課文中的生動詞語。

二、説學情

三年級第一學期是低年級向中年級過渡的階段,是閲讀能力形成的一個轉型期,學生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與認知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的年齡侷限性,對於閲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於通過人物的神態、動作體會內心活動有一定的難度。文中描寫的事物貼近學生的生活,是學生喜歡閲讀的文本。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以角色體驗的形式品讀描寫人物的動作、神態的詞句,喚起孩子的生活經驗,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説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結合教材,本着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展的原則,我確定《風箏》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能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憧憬、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垂頭喪氣”等詞語的意思,並嘗試運用。

2、通過學生自能學習課文內容,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初步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感悟童真童趣。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

四、説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較好地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找出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我們”在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中的不同心情,讀出“我們”情感的變化。

教學難點:通過文中描寫心情的詞語和句子,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快樂”和“傷心”的心情寫具體的。

五、説教法、學法

(一)教法

本着樹立以“以學生髮展為本”、“以學定教”、“教為學服務”的思想,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課教學中我通過情境教學法、以讀代講法、品詞析句法,角色轉化等方法引導學生讀中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與體驗。同時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個性化表達能力,力求達到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和諧統一。

(二)學法

古人主張:“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學習“做風箏”部分,再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進行自主學習“放風箏、找風箏”兩部分的內容;通過有感情朗讀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逐漸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通過學習課文,學會積累詞句,為寫作積累詞彙,實現“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六、説教學流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完成的,本課我預設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學習生字,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初步體會“我們”心情的變化。

第二課時:感悟課文,體會“我們”“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時的心情變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説課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教學。

(一)課前談話,複習引入

1、同學們放過風箏嗎?誰願意把放風箏的情景給大家説一説?(學生自由暢談)

(設計理念:由回憶放風箏的情景,引入課題,既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勾起了勾起他們美好的回憶,再次感受放風箏給他們帶來的樂趣。讓學生在已有生活經驗基礎上構建知識,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培養學生在面對新知時,能主動尋找其現實背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複習,加深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告訴大家課文圍繞“風箏”主要講了哪幾件事?(板書:做、放、找)

(設計理念:回顧上節課的學習內容,既是檢測他們對上節課學習的知識掌握情況,又是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整體朗讀感悟,找出“我覺得有趣的部分”

1、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邊讀邊想一想:你認為“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哪一部分最有趣?

2、全班交流:你認為哪一部分最有趣,誰來説説?説出你的理由。

(設計理念: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能閲讀課文,嘗試以自己特有的目光認知、感知課文,將課文內容的學習巧妙地融於情感的交流之中,初步實現由對文字的感知過渡到情感的體驗。)

(三)細讀探究體悟情感

課文主要講了“做風箏——放風箏——找風箏。”的過程,敍述層次清晰,結構一目瞭然。通過這三部分內容,讓學生體會文中孩子的心情起伏變化。在教學時,我重點指導第二自然段,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他們在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然後由扶到放,力求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自主合作的學習。

A、扶學第2自然段,感悟做風箏的樂趣

1、讓我們先來感受他們做風箏時的快樂吧。請同學們讀讀有關的自然段,看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小夥伴快樂的心情?用筆做好標記。

2、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我們精心做着,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我們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鳥”,還把我們的名字寫在上面。

(1)看來大家的心情是相通的。“憧憬”是什麼意思?(嚮往)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查字典也是理解詞語的一種方法。我們在做風箏時最憧憬什麼?

(2)是啊,我們心中充滿了美好的嚮往,風箏做好了,卻什麼也不像了,這時候大家的心情——(依然快活)

(3)理解“依然”。

“依然”你理解嗎?(依舊、仍舊、還是)你用換詞的方法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很好。

(設計理念:新課標對三年級的學習要求:“學習聯繫上下文,藉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詞語的意思。”這一環節主要滲透理解詞語的方法,讓學生學會這些方法,指導今後的學習。落實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3、指導朗讀

(1)我們開始做風箏時心中充滿了憧憬和希望,雖然做出來的風箏什麼也不像,但是我們依然快活。請你帶着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興奮、嚮往等)試着讀一讀。

(2)指名讀,讀後生評議。

(3)讓我們一起把這種興奮、嚮往的心情讀出來吧。(齊讀)

(設計理念:《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一環節運用試讀、指名讀、齊讀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做風箏時的快樂心情,初步體會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為下文的自能閲讀文本奠定基礎。)

B、扶放第3、4自然段,感悟放風箏的樂趣。

1、做風箏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快活,放風箏時,我們的心情會——更快活。我們在學習第二自然段中,先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朗讀體會了小夥伴的心情。現在請你們運用這種方法,默讀學習三、四自然段。(自學)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課件出示:一個人用手託着,另一個人牽着線,站在遠遠的地方,説聲“放”,那線一緊一鬆,風箏就凌空飛起,漸漸高過樹梢了。牽線人飛快地跑起來。

(1)説説你的體會。(預設:託、牽、一緊一鬆、跑起來)

(2)下面請同學們自己把這句話再讀一讀,邊讀邊做動作,一會兒,找同學上台表演。

(3)指名錶演(一人讀課文,兩人表演)。學生評價。

(4)全班齊表演。

(設計理念:兒童在興奮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各種情態把課文內容表現出來。我抓住這個特點,引導學生把自己當作課文中的角色去感受,去想象,去體驗,去表演,使他們得到心理的滿足。這樣,學生讀得興致勃勃,演得津津有味,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如見其景,如可觸摸,從而進一步激發情感,感受放風箏的樂趣。)

除了這裏,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快樂?

課件出示:風箏越飛越高,在空中翩翩飛舞着,我們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裏拼命地奔跑。

(1)説説你的體會。(快活地叫喊着、拼命地奔跑)

(2)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們會叫喊什麼?

(2)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快活喊出來吧。(齊讀)

你還從文中哪些詞句體會到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

課件出示:我們大驚失色,千呼萬喚,那風箏越來越小,倏地便沒了蹤影。

(1)小夥伴們的心情有了什麼樣的變化?(大驚失色、千呼萬喚)

(2)誰能説説“大驚失色”的意思?(非常吃驚,臉色都變了)

(3)怎麼叫千呼萬喚?(呼喚的次數多,人數多就是千呼萬喚。)他們在呼喚什麼呢?

(4)指導朗讀

指名讀,讀後評議。齊讀。

(設計理念: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這一環節是在總結學習方法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通過自學,找出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小夥伴們的心情變化。這一部分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在讀中有所得。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C、放學第5-8自然段,體會找風箏的心情

過渡:風箏飛走了,我們千呼萬喚。最後,我們找到風箏了嗎?請自學5-8自然段,體會小夥伴們找風箏的心情。

1、全班交流

(1)我們都哭了,在田野裏四處尋找,找了半個下午,還是沒有蹤影。

是啊,你體會的很好,他們傷心的哭了,你還從哪裏看出他們的傷心?

(2)理解“垂頭喪氣”

a、誰能做一下垂頭喪氣的樣子?

b、齊讀體會他們失望的心情。

課件出示:“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

3、想象寫話

(1)我們找到了嗎?作者沒有給我們答案,請你展開想象説一説。

(2)全班交流

(3)學生寫,教師巡視指導。請同學們把你剛剛説的內容寫在紙上。(提醒寫字姿勢)

(4)全班交流。

(設計理念: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文章開放式的結尾,意味深長,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空間,是很難得的練筆內容,同樣是語言訓練的延伸,給了孩子們更大的空間去想象,在這裏讓學生以小練筆的形式讓學生續寫文章,把所想的變成文字抒發出來,從想到説到寫,練筆變得有梯度,為以後的成篇成文作鋪墊,同時既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總結回顧,朗讀全文

1、朗讀全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再次走進文中,感受他們童年的美好時光,用你喜歡的方式再讀全文。

(設計理念:語文教材中每一篇課文都是字、詞、句、段圍繞一個共同的主旨——中心思想而構成的有機整體。根據從整體——部分——整體的閲讀心理特點,我們在閲讀教學中也應引導學生先對文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再對各部分作具體分析,最後再回到整體上進行綜合歸納,從而達到對整篇文章內容的準確感知和深入理解。)

2、總結。今天,我們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再有感情地朗讀的方法學習了《風箏》一課,我們知道了作者做風箏時是充滿憧憬的,放風箏時是快活的,找風箏時雖然垂頭喪氣,但也是為了尋找快樂。通過再一次讀文,我們又有了更深的感受。老師相信,在你們的童年生活中,也有許多快樂的事情,課後,請同學們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説説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

(設計理念:為了體現“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理念,我設計瞭如下作業:讓學生運用文中和課外積累的詞句來説説或寫寫自己快樂的心情。這一環節既培養了孩子主動積累語言的好習慣,又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準備,實現了“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七、説教學理念

葉聖陶老師説“語文講授的終縱目標是使門生自能唸書,不待老師講……”《語文新課程尺度》在閲讀講授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還門生以“閲讀主體的職位地方”。據此,在新課標的引導下,我對峙“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的講授理念,力圖為門生建立快樂、自主、開放的語文學習情況,讓門生在融洽的講堂氣氛中讀中學,學中悟,悟中思,使門生擁有更多地自主學習、自主創造的空間。在學習歷程中,還器重學習要領的引導,注意語言筆墨的積聚運用,充實表現了“老師是門生學習的引導者”這一課改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