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説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學識都 人氣:1.25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説課稿,編寫説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中物理説課稿5篇,歡迎閲讀與收藏。

初中物理説課稿範文彙編五篇

初中物理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的內容、地位及作用、編寫特點和意圖)

本節內容由怎樣認識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圖、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等四部分內容構成,教材引導學生經歷感知力、描述力和分析力的認識過程,讓學生初步形成力的概念。

它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重力、彈力、摩擦力以及壓強、浮力、機械效率的基礎。在這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運動的描述和運動的快慢,教材這樣安排也有利於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教材體現了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體現了現代生活與力的聯繫是最為密切的。本節教材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比如人推車、雙手拉彈簧、推門、提水桶、人拉車等現象,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説學情分析

1.認知水平。學生在生活中對力已有一些膚淺的認識,能列舉出生活中與力有關的例子,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學習能力:通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具有初步的實驗探究能力,初二學生的思維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積極引導學生應用已掌握的基礎知識,通過理論分析和推理判斷來獲得新知識,發展抽象思維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

1.知道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能通過生活實例,歸納總結出這一概念,並能解釋有關現象。能正確寫出力的符號和單位。

2.能通過實驗和生活經驗感受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作用效果解釋生活中一些力的現象。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圖表示力。

四、説重點、難點及突破

重點、難點: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圖

突破措施:一是設計一些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壓彎鋸條、拉長彈簧、用磁鐵吸引鋼珠、手捏橡皮泥等,讓學生體驗力的作用效果,二是用課件出示大量的實際案例,強化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五、説教法與學法

1.實驗探究:充分體現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節課上,讓學生在推、拉、提、壓的動手體驗中思考,獲取知識。

2.學案導學:精心設計導學案,明確學習指令,整過學習過程主要包括四個知識點。精選學習問題,讓學生知道學什麼,怎樣學,學到什麼程度;

3.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作用,加強合作交流,把問題更多的放在小組內得以解決。老師的作用就是提出問題、觀察、傾聽、點撥。

(4.多媒體輔助: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形象、直觀、便捷的作用。)

六、説教學流程

1.課題導入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和工農業生產中常常提到“力”這個字。如一個人推了別人一下,就有了推力;同學們上課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的戰鬥力等。請學生説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學生思考,蒐集有關力的一些説法,由此引出,我們今天要學習物理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力”)

2.要點探究:四個要點

要點一:力的概念

首先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根據下列現象:人推車、拉長彈簧、推土機推土、用水桶提水等,歸納總結這些現象有什麼共同特點?

學生一般能總結出產生“力”有以下共性:①有兩個物體;②有動詞。告訴學生,物理中常把生活中所説的推、拉、提、壓等概括為“作用”,這樣,我們可以説,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針對以上力的概念,老師引導學生且強調:①力不能離開物體而單獨存在;②發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物體。

注意:這裏的板書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板書,僅憑學生頭腦中有關力的事例,是很難得出力的概念的。

要點二:力的作用效果

設計兩個學生實驗:將橡皮泥捏成各種形狀,拉長壓短彈簧,引導學生歸納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形狀發生變化的實例。

接下來,讓學生在小組內參照課本第三頁圖7.1——2有關説明,完成實驗,

歸納概括實驗結果的共性特徵——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裏,要讓學生明確“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包括哪些方面,再做一個跟蹤練習:請列舉生活中力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的實例。

要點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圖

首先提出問題: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結合演示:用力拉彈簧、打枱球,由此知道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有關係。

老師可以繼續演示推門,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作用點有關係。但這個實驗不能讓每個學生體驗,所以,可以給學生提供核桃鉗子,讓學生在扳手不同位置使力,體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對光線的認識,遷移到力的示意圖的學習。達到會運用抽象的科學方法描述力。明確畫法,規範作圖,使學生達到能識圖,會畫圖。對具體步驟和畫法要提出較規範的要求。在老師示範的基礎上,完成課本第5頁畫力的示意圖2、3題。

要點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完成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內容,是促進學生對力的概念形成整體認識的重要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之一。

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生完成用手拍桌子,用左手拍右手,用手提凳子等體驗,感受手對其他物體施力的同時,手也受到力的作用。

進一步完成圖7.1—5實驗,總結實驗結論: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施力時,另一個物體也同時對它施加力的作用,也就是説,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並利用整理、歸納的方法較清晰的反映各實例的共同特徵,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分析、歸納的難度,起到了一定的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整體認識。

另外,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需要鞏固。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嘗試利用這一認識去解釋一些生活中的現象,比如火箭升空、游泳等現象。

3.梳理反思:給學生3分鐘時間,梳理反思剛才學習內容,補充修改導學案,構建知識網絡。

4.達標檢測:根據學習目標,設計3個題目,讓學生獨立完成,老師出示答案,學生小組互批。

5.課後延伸:

佈置一個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和動手實踐的課程理念。

七、説板書設計

學生構建的思維導圖。

初中物理説課稿 篇2

我説課的內容是《槓桿》,人教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八年級物理第12章第1 節。下面我分六部分來談談我對本節課的理解。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章是初中物理力學部分的最後一章,涉及前面所學的力和功的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一方面,要從力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另一方面‘還要從功的角度認識簡單機械。

《槓桿》是十二章第一節內容。其內容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也是後面滑輪、輪軸等其他一些簡單機械的基礎。即便是在科學知識的考察中,也始終是一個重要的考點,因此在教材中,佔有相當重要的位置。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繼續向學生滲透物理來源於生活,服務與社會。這充分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觀念。

第二部分.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看幻燈片,瞭解槓桿的`作用。通過探究,掌握槓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的探究實驗活動,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協作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重點: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難點:力臂的畫法,用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槓桿的平衡條件。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和手段

本節課主要運用的教學法,包括髮現法、講練法、探究、合作等。並採用多媒體互動教學,教師將下載相關素材、選擇合適的練習題製作成幻燈片,以備教學使用。

第四部分:學情分析

思維分析 : 在以前的學習中學生們已經掌握了一些探究過程,可以説對於實驗探究學

生們有了一定的思維基礎,但初二的學生思路不夠寬闊,對於一些問題還不能深入考慮。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思維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知識儲備 : 在本節課以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中的一些概念和規律,這節課是在學生已有力學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一些簡單的機械的應用。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同時又保持了知識的結構性和系統性。

第五部分 教法學法

物理作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之一,轉變學生物理學習方式,不僅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而且有利於促進學生整體學習方式的轉變。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輔以多媒體手段,採用着重於學生探索研究的啟發式教學方法,結合師生共同討論、歸納。在課堂結構上,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設計了 ①創設情境—引入槓桿②解剖槓桿—展現新知③變式訓練—鞏固新知④課堂實驗—得出結論⑤交流討論—自主探究五個層次的學法,它們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從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第六部分:教學程序設計

這堂課的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分五個環節:

⑴.創設情境 引入課題

通過兩個跨越歷史長河的機械變遷,向學生展示機械歷史發展的歷程,反應人類對機械的不斷探索,這對於槓桿概念的引入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重要意義。

⑵.解剖槓桿—展現新知

在此基礎上,可以結合生活實例,如………..為學生創設一個熟悉的生活環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總結這些工具的共同特徵,即槓桿的本質特徵。

這個教學片段從一些較複雜的實例中抽象出槓桿的物理模型,這對於學生學習物理知識,領悟物理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至關重要的。

通過圖片來認識槓桿。如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時候,他們就利用槓桿來搬動巨大的石塊。通過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蹺蹺板、船漿、抽水機、撬棒等提出物理問題:槓桿是什麼?能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嗎?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直接告訴同學:他們都是槓桿,讓同學們觀察並討論它們在工作中的特點,教師與對話的方式與學生交流,歸納出槓桿的概念。這種發現學習法, 有助於發揮學生的潛力,有助於保護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興趣。在同學掌

握了槓桿的概念後,進入問題教學。要進一步瞭解槓桿,提出要掌握槓桿的五要素。讓學生仔細觀察撬棒撬石頭的事例。介紹什麼是支點、動力、阻力。力臂是本節課的重點。通過多媒體演示動力臂和阻力臂的畫法,這個例子很簡單,但具有典型的示範意義,我覺得應該充分運用這個例子,教會學生如何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物理模型,藉此讓學生掌握槓桿的五要素。

(3)變式訓練—鞏固新知

學生練習,教師監控,予於指導。通過練習可以加深學生對槓桿的理解,並鍛鍊了學生認知事物的能力。通過練習1:撬棒撬石頭的槓桿五要素圖。練習2:蹺蹺板的示意圖。

(4)課堂實驗 增強體驗

用秤桿稱説稱平了,過渡到槓桿的平衡。

以上兩個教學片段的設置是為下面的學生分組實驗做好鋪墊。這類認識上的問題,僅靠講解很難達到要求,需要提供適當的實踐體驗機會。

為了讓學生真正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實驗過程,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動力與動力臂的長短可能有關,動力臂越長動力好像越小等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得出二者是反比例關係,等等。這樣就會使學生的猜想符合邏輯、有理、有據,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理性思維習慣。

本環節是教學的難點,會用到本節課一半的時間。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探究活動。問題:槓桿的平衡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老師正確引導,讓學生猜想到可能與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有關。接下來讓學生設計並完成實驗探究活動:槓桿的平衡條件

本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槓桿沒調平衡?始終讓動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力臂與刻度尺並不完全重合?不管學生出現了哪些問題,教師應該合理引導、指導,對於沒有設計完成實驗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就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接下來教師監控部分學生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對數據加減乘除,找規律。最後歸納結論:F1×L1=F2×L2。

(5)接下來是交流討論,討論實驗時的兩個問題。

最後,總結反思 提高認識

本節課過程過於平淡,學生的實驗速度緩慢,導致時間不夠,本來讓學生找規律的,結

果老師匆匆忙忙的找出規律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交流與討論的兩個問題只好佈置給學生課後完成。

初中物理説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一、該節在教材中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課《變阻器》是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電學部分的重要內容,是上節電阻知識的實際應用,又是後面“歐姆定律”的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在電學實驗佔重要地位,學好變阻器,即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電阻的概念,又為今後的學習特別是做電學實驗必要的準備。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①熟悉常用的滑動變動器的結構,能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②會用滑動變阻器來控制電路中燈泡的亮度。

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對比、探究等方法,學習利用滑動變阻器改變電流、電壓。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於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學情分析:由於變阻器的部件比較多,接線柱多,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又是動態變化的,而課本一下子就提到一個叫滑動變阻器的裝置,對初二學生來説,在變阻原理的理解上感到起點較高,學生難於接受。根據學生以上特點確定以下重、難點。

重點、難點:滑動變阻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滑動變阻器的構造和原理。

教材教法

根據新課程基本理念“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們提出“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價”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它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對身邊物理現象的已有觀察、對生產技術的已有感性認識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進而自行設計實驗、驗證假設、交流評價最後歸納出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一系列教學活動,從而使學生把科學知識的獲得與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起來,主動獲得對科學的理解,達到獲取物理知識、培養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探究性教學模式。

教學程序

一、新課引入:(約4分鐘)

採用演示實驗引入新課。應用演示實驗,把要研究的物理現象生動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其感到驚奇,產生疑問,引起思維,激發興趣,從而順利引入新課。具體做法是:教師出示調光枱燈實物,並當堂演示調光枱燈亮度的變化,並引導學生觀察的同時讓學生提出問題:(投影)

①這種枱燈與其它的枱燈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②調節旋鈕,枱燈的亮度有什麼變化?

③它能夠改變亮度的原理是怎樣的?

(“導入”中創設了物理情景,注重“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二、變阻器原理的學習:(約16分鐘)

提出問題 教師引導:燈泡亮度的變化是由通過的電流引起的,而電流的變化則是由電阻的變化引起的。啟發學生猜想:調光枱燈的電阻變化是由改變導體電阻的什麼因素引起的?

實驗探究 學生會根據影響導體電阻大小的三個因素(導體的材料、橫截面積和長度)去猜想,其中不排除有其它的想法。教師將持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分成不同的探究實驗小組,啟發學生設計出以下3種類型的實驗方案:

方案一(改變導體的材料):如圖所示,在A、B間分別接入不同材料的導體電阻,如銅絲和鉛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方案二(改變橫截面積):如圖所示,在A、B間改變導線橫截面積(分別接入1根筆芯與2根筆芯),觀察小燈泡的亮度變化,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方案三(改變長度):如圖所示,在A、B間(有鄂魚夾)夾入一段鉛筆芯,使一端在鉛筆芯上自由滑動,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鉛筆芯的長度來改變接入電路中的電阻,觀察並記錄小燈泡的亮度變化,並加以比較。

(觀察是科學探究的基礎,是提出問題獲得證據或數據的。在觀察到現象後及時作出記錄,這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方法)

交流評價 讓完成以上3種不同類型的小組相互交流,並歸納篩選出這樣一個結果:改變導體的長度能較方便地改變小燈泡的亮度。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調光枱燈,實質上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的長度,來改變電阻,從而改變枱燈的亮度的。要想弄清其原理,我們先來學習一種能改變電阻的器件──變阻器。其實,實驗室所用的變阻器也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

6.4 變阻器(板書)

原理:變阻器就是通過改變接入電路中電阻線的長度來改變電阻的器件。(板書)

三、正確使用變阻器的學習(約20分鐘)

①變阻器結構的學習(約3分鐘)

教師首先要求學生結合實驗桌上滑動變阻器的實物認識變阻器的主要構造,並重點強調觀察4個接線柱和表面塗有絕緣漆的合金線所繞成的線圈,猜想這種結構的設計有什麼理由。然後打出投影:

電阻絲什麼位置的絕緣漆被颳去了?為什麼要颳去?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是不變的?

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很小,幾乎是零?

教師結合投影片介紹其構造,理解銘牌上數據的物理意義;並要求學生學會畫滑動變阻器的結構簡圖和電路符號。(板書)

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符號:

(該部分內容簡單,讓學生觀察,師生共同解決,教學中主要採用問題法和講授法。)

②正確使用滑動變阻器

該部分是本節的重點與難點,為了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我們在此設計了一個學生實驗,讓學生動手去探究滑動變阻器的正確使用。

提出問題 (投影)

要使燈泡和變阻器中的電流大小相同,變阻器應該與燈泡串聯還是並聯?

要能控制電流的大小,應該使用變阻器上的哪兩個接線柱?

要使燈泡由暗變亮,接通電路前應將滑片放到什麼位置上?

移動滑片時,哪兩個接線柱之間的電阻隨着改變?向哪個方向移動時電阻變大?

滑動變阻器上有4個接線柱,怎樣把這些接線柱接入電路?共有幾種接法?

實驗探究 學生相互討論,首先,設計出實驗電路如圖所示,接着根據各自制定的計劃進行操作,嘗試控制燈燈泡的亮度。同時,教師巡視,並指導各實驗小組將變阻器的實物連接、電路圖連接、及電路符號連接進行對照,研究電阻變化的原理和規律。

交流評價 各小組分別結合各自的實驗結果相互討論,共同歸納出:(並板書)

使用: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本環節中重組了教材內容,讓學生經歷“提出問題──實驗探究──交流評估”這一個性化的過程,去主動突玻“變阻器”這一教學重難點,使學生“不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板書

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於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基本概念和規律的認識,便於學生筆記和複習,易於在學生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6.3 變阻器

1.原理:利用改變連入電路中電阻線長度來改變電阻。

2.結構:瓷筒、電阻線、金屬棒、金屬滑片、接線柱。

3.符號:

4.使用:

①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4種(“一上一下”);

②不能使變阻器電阻變化的接法有2種,其中“同下”電阻總是很大,而“同上”的

電阻總是很小。

③滑片越靠近下端的接線柱,接入電路的電阻越小。

初中物理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後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瞭解學生的特點:

二、説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並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於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繫,以利於後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瞭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説:“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因此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麼不會陷進沙裏,蚊子口器為什麼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説:“好奇是瞭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着想知道這是為什麼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麼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並説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説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並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並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於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後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麼?學生會説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並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後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後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蒐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麼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後説説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瞭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初中物理説課稿 篇5

各位領導、專家:你們好!

我是學校的,我在這裏介紹的是上學期我在指導學生完成《槓桿的平衡條件》這一節後的分析。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介紹,一個是在學習這一節課前的準備,一個是結合羅莊區初中物理自能高效課堂新授課教學模式對課堂教學進行分解。

課前的準備我主要是考慮了兩點,一個是教材的分析,一個是學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點

本課講的是九年義務教育滬科版8年級物理第九章第一節第一課時內容,本節是五、六兩章力學知識的延續,也是學習滑輪、滑輪組及功等知識的基礎,是力學的重點內容。日常生活中的槓桿現象學生都非常熟悉,因此,教材並沒有詳細分析槓桿的基本概念,而是將重點放在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得出槓桿的平衡條件上。所以,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親身經歷槓桿平衡條件的探究過程,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方法尤為重要。

本節的編寫特點是,突出地體現了教與學在方式方法上多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

(1)列舉日常生活、生產勞動中的一些事例,結合圖示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槓桿及有關槓桿的幾個概念,通過課本圖9—1和圖9—2展示出一些學生熟悉的器具,讓學生 通過視圖想想這些器具的使用,從中發現它們的共同特徵,進而建立槓桿的概念,認識力臂的意義,明確這些器具在使用過程中支點、動力臂、阻力臂的位置,最終達到能根據實際需要正確選擇和使用槓桿的目的。

(2)用完成科學探究的全過程的方式呈現課程標準與內容標準

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課本通過“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交流與合作、評估”等科學探究的幾個主要環節引導學生操作,並得出結論。

總之,本節較充分地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教學方式多樣化等基本理念。

2、 教學目標

3、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目標:知道什麼是槓桿;瞭解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概念;知道槓桿平衡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經歷“探究槓桿平衡條件”的過程,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以及學生之間合作學習能力等。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探究物理規律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4、教學重點: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5、教學難點:力臂的確定,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二、學情分析

1. 知識準備

學生通過有關力的知識的學習,對力的知識、物體運動與力的關係、平衡概念等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另外,學生已學會了天平的調節,這些都為學習本節做好了鋪墊。

2. 學生現狀

8年級學生經過半年的物理學習,物理觀察、實驗探究、抽象和概括能力已初步形成,形象思維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種重要的思維形式。

學生對槓桿的認識是感性的,但這些認識可能膚淺、片面,甚至錯誤。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們積極地去觀察、討論、猜想、探究,從中歸納出槓桿的特徵及平衡條件。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變化。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學習;學生主動探究,闡述觀點、明辨是非,做自己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用具:

1. 學生自帶的工具(提前分配):剪刀、開瓶器、木棍等。

2. 分組實驗器材(教師準備):核桃夾、槓桿、鈎碼、鐵架台、刻度尺等。

3. 演示實驗器材(輔助):多媒體教學課件等。

初中物理自能高效新授課的教學模式

教學流程: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1.情景導學

操作要領:

教師用靈活的方式、方法創設與本節內容有關的物理情景,例如用小實驗、小故事、生活中典型的事例等,給學生提供充足的素材,以多種多樣的形式,營造出與物理知識相關的學習氛圍,啟動學生思維,喚醒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慾望,激勵他們能主動地提出問題(探究目標),從而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從而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認識過程。

注意事項:

提出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讓學生感到探究的必要,給學生提供的素材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越密切越容易引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這就要求此環節中應用的事例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符合學生年齡,應該簡短且具有吸引力。倘若太長、太複雜,勢必會降低學生探究興趣,浪費學習時間。此環節既可以用在引入課題,也可應用在課堂中每個小問題的引入。

2.自主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自主學習環節,該環節提倡用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依據目標和學習提綱進行自主學習,實現知識的自主建構。學生要扣住教材,閲讀課本,查閲資料,動手實驗等,並做好自學筆記,發現疑難點做好標記,待小組合作探究時提出解決,要獨立完成。導學問題呈現的方式可多樣,除學案外,多媒體、黑板、小黑板等都可以。

注意事項:

該環節需要教師將所學的內容以問題形式呈現,導學案編寫的質量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學案設置的問題要貼合學生思維,有一定的啟發性、層次性,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較好的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自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有所收穫,關鍵是要找出疑難和困惑,教師更要善於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便在下面的環節中有的放矢的加以解決。學生的“收穫”既包括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收穫,還要有過程與方法方面的收穫,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具備豐富的情感,積極上進的態度和高尚的人生價值觀。

3.合作探究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組內同伴互助、全面實施“兵教兵”、“兵幫兵”、“兵促兵”、“兵制兵”的合作學習環節,學生們自主學習解決不了的問題、拿不準的問題均可以提交小組研討。組內研討有同座位兩人的小小組研討,也有前後左右的大小組研討,研討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可以請求外援,進行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此時要充分發揮組長或尖子生的強勢智慧,讓他們當好小老師。在合作的過程中進行思維碰撞,迸發創新火花,發展創新思維,增強合作意識,實現自身價值,獲得自我激勵。

注意事項:

這個環節中,人的因素起到決定性作用,成功的關鍵在於要給尖子生們灌輸“教會別人也就是強化自己”的雙贏思想;要給暫時不會的學生強化“不完成學習任務誓不罷休”的信心和決心。學生還要做好下一步展示交流的準備。要有目標,有秩序,有方法,避免出現局外人和軸心人現象。

4.展示交流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各組交流展示學習成果、集中解決學習困難的環節,也是一堂課的重頭戲。目的就是通過學生展示,彙報學習成果,暴露學習問題,進一步明確答案、梳理知識、強化重點、規範做題、熟練技能、質疑解難,解決小組研討不會的問題,並以此滿足學生強烈的表現欲,營造積極的學習氣氛,強化學習動機,樹立學習自信,體驗學習成功,這也是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源泉。這一環節教師不僅要做課堂的主持人、組織者、點撥者、指導者,還要注意該講的一定要講。要注重對學生展示的評價,通過語言、掌聲、老師評價、學生相互評價,促進學生自信心的逐步提高、學習的不斷深化、團隊精神的不斷強化、課堂效益的不斷增強。教師要特別注意,展示是小組的展示,個人展示也是代表小組;評價是對小組的整體評價,評價個人也是評價小組。

注意事項:

這一環節給學生提供進行展示和交流舞台的時間和舞台,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觀點、方法和成果,充分地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這也是多維互動、相互啟迪、思維碰撞、成果共享的過程。主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展示活動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這一環節的主角是學生,也是一節課的重頭戲。這一環節能否進行的徹底、有效,教師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課前和課中要準備好高質量的引發學生思維的問題,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並且要做參與者,適時進行引導、調控和激勵,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充分顯現學生的“相異構想”。

4.應用提高

操作要領:

這是一個學以致用、舉一反三、鞏固舊知和能力、生成新知和能力的環節。教師要在課堂研討的基礎上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梳理整合,形成框架,並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對學生進行鞏固性訓練,進行知識的運用,特別是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社會中遇到的有關問題,達到生活問題物理化,物理問題生活化,從而實現物理課程“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認識過程。在知識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物理知識的好處,使他們體驗學習後獲得的成功,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識點,掌握學習的方法。

注意事項:

所選練習應緊扣本節知識內容,難度適度,符合臨沂市中考要求,最好是選取近幾年臨沂市中考物理試題及本節與生活結合較緊密的題目。

在這一節中,我在教法與學法上是這樣想的:

四、教法與學法

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結合幾種槓桿的圖示和實例通過積極引導學生用科學的觀點和態度來觀察、感知和探索,主動地學習,大膽地猜想,並通過自己設計實驗方案(制定實驗計劃)去探究,從而得到槓桿概念及其平衡條件。講述槓桿、

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的內涵,易於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概念,採用觀察法和探究法,之後加以練習鞏固。學習槓桿原理時,用小組合作探究式課堂教學法引導發現規律能使學生變苦學為樂學,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

總之,教學要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儘量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物理知識,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五、教學程序

1、知識補充

平衡狀態,點到線的距離做法

2、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模式中的情景導學環節

想辦法敲核桃---由此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3、實驗探究,認識槓桿------包括了模式中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和應用提高環節,這幾個環節並不是一味的一字鋪開,而是不斷交叉,不斷進行學練結合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生活中的槓桿(如開瓶器、扳手剪刀、天平、核桃夾等)。

提問:槓桿有什麼共同特徵?(板書:1.認識槓桿)

學生活動1:實驗探究槓桿的共同特徵

讓學生觀察自帶的工具(槓桿),並通過討論,説出它們的應用和共同特徵。 學生歸納展示槓桿的三個特徵:(1)硬棒;(2)轉軸;(3)繞軸轉動。並得到槓桿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繞某一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物理學中叫做槓桿。

回答:在現實生活中,你還能舉出哪些槓桿的實例呢?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現實生活中的另一些槓桿(如撬棒、羊角錘、鑷子、等)。

練習,加深認識

學生活動2:認識槓桿的幾個概念。

學生閲讀課本中的有關內容,認識槓桿上的幾個概念。

槓桿中的概念:支點(O)、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並指導學生畫力臂。

課堂練習:找出所給槓桿的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及阻力臂。

3.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

為了使探究過程有序地進行,可將整個活動劃分為如下五個環節:

(1)教師提出問題:

(2)假設與猜想:學生通過討論提出猜想,分組彙報,教師將它們板書在黑板上。

(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學生利用所給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4)進行實驗並收集數據:分工進行實驗操作,設計表格並進行記錄。(教師巡迴檢查指導,出現問題及時指出。)

(5) 分析、判斷,討論交流和評估:通過討論,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猜想,同時學生彙報實驗結果。為了使數據真實有效,教師隨機抽出3個小組,每組取出一組數據,填寫到實驗記錄表格中,讓學生對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依次排除錯誤的猜想,從中得出正確的結論。

(6)練習

4、達標檢測

5、總結新課,提出問題

6、佈置作業,留空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