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範文錦集十篇

學識都 人氣:2.2W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語文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實用的高中語文説課稿範文錦集十篇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下午好。我是來自德州市實驗中學的教師,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荷花澱》。(板書題目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三個方面來進行説明:

一、説教材

這篇文章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昨日戰爭"中的一篇。本單元有三篇講讀課,分別是《燭之武退秦師》,《荷花澱》和《赤壁之戰》。這三篇課文《荷花澱》描寫的是現代戰爭,其他兩篇描寫的是古代戰爭,《燭之武退秦師》表現的是個體英雄形象,《荷花澱》表現的是羣體形象。與其他三篇相比,《荷花澱》中的戰爭環境是清新的,寧靜的,它的情節不事雕琢,語言的簡潔清麗,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帶給人們以清新的美感,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説目標

知識目標:1、瞭解作家孫犁及"荷花澱"派的藝術風格;

能力目標:1、學習運用生動傳神的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偉大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理解對話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理解詩情畫意的景物描寫在表現人物和推動故事發展方面的作用。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我把教學的主要內容確定為"兩處人物對話,一處細節描寫,兩處景物描寫".課堂上主要採取分角色朗讀和問題探究的方式來對這些內容進行解讀和賞析。教學過程如下:

三、説過程

1、導入新課

戰爭,在人們的心中往往是殘忍的、恐怖的。許多作家在描寫戰爭時,總是不惜筆墨濃筆重彩鋪寫硝煙瀰漫的景象,但也有部分作家用別樣的方式來寫戰爭,孫犁便是其中一位。《荷花澱》就是這樣的優秀作品

2、整體感知,理清情節

⑴學生朗讀課文,概述文章故事情節,列出小標題(對學生來説,大體概括小説的情節不成問題,在這裏要求用四字小標題概括,更進一步訓練學生語言的概括能力。)

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成立隊伍(尾聲)

⑷就整篇文章發問:主人公是誰?

學生思考討論回答訂正,明確: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羣農村青年婦女,描寫的是"羣像".

(此問題主要關係到對全文主旨的理解,只有認識到主人公是羣像,才能更好的理解全文的主旨。)

3、重點探討

1)兩處人物對話。

A.鑑賞"夫妻話別"一節的人物對話。

①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朗讀要力求讀出人物內心的情感。

②鑑賞對話

問題:請運用聯想和想像,結合上下文語境,認真分析水生嫂的語言,説説這些話語表現了水生嫂怎樣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點?這些對話對推動故事情節發展有什麼作用?

a"今天怎麼回來得這麼晚?"---表現了水生嫂對丈夫的憂慮和關切之情

"她們幾個呢?"---水生嫂覺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問,只得再次試探(關心)

"怎麼了,你?"---水生嫂察言觀色,感到事情有點蹊蹺,只得逼問(細心,機敏)

(以上幾句,表現了水生嫂體貼、温柔、細心、穩重的性格和對丈夫的憂慮與關心。)

b"你總是很積極的。"---水生説出自己"第一個舉手"報名參加大部隊。水生嫂此時的心境是十分複雜的,在責怪當中含着讚揚。

"你走,我不攔你。家裏怎麼辦?"

"你明白家裏的難處就好了。"---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確實是個好丈夫,擺正了家庭和民族的關係,統一對丈夫和祖國的愛,決心挑起生產和生活的重擔。

(以上幾句對話,可用詞語替換法或比較重音語氣不同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水生嫂識大局,明大義的崇高品格)

c"你有什麼話,囑咐囑咐我吧。"---水生嫂為了讓丈夫放心,自覺承擔任務。

"嗯。"---兩個"嗯"字,表現了水生嫂既有中國婦女吃大苦、耐大勞的傳統美德,又有新一代勞動婦女勇敢戰鬥的精神。

小結:"夫妻話別"對話,刻畫了水生嫂這樣一個勤勞純樸、摯愛丈夫、熱愛祖國,識大體明大義的農村婦女形象,為後來寫水生嫂機智勇敢地與敵人鬥爭,發展成為抗日遊擊戰士作了鋪墊,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設置對這一部分的賞析,主要是要讓學生了解人物語言能夠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可能存在的困難是分角色朗讀學生不好意思,要做好動員和鼓動;其次,學生的閲歷所限可能使他們理解成年人的內心和情感會有一定難度,解決辦法是反覆誦讀,細細品味,發揮想象和聯想,彼此交流探討。)

B.鑑賞"商量探夫"一節的人物對話。

③學生分角色朗讀"商量探夫"時五位婦女的對話,體會人物各自不同的內心情感和性格特徵。

④賞析對話

"聽説他們還在這裏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活畫出這個女人的含蓄、聰明伶俐。

"我有句要緊的話,得和他説説。"---表現出該女人直爽開朗的特點。

"聽他説,敵人要在同口安據點……"是水生嫂説的,表現了她心細、考慮問題周到、善於思考的個性。

"哪就碰得那麼巧,我們快去快回來。"可見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語,有點冒失。

"我本來不想,可是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活畫出一個羞澀忸怩而又十分可愛的形象。

小結:作品的對話描寫簡潔樸素,生動傳神,()刻畫人物栩栩如生,使讀者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不僅如此,而且能形象地展示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展示了白洋澱女人們的成長曆程,展示了白洋澱地區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説的主題。

(設置對這一部分的賞析,主要是要讓學生理解人物語言能夠體現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點。存在的問題可能是學生對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不夠準確,可以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逐個討論。)

2)細節描寫

分析鑑賞一個細節。

"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裏吮了一下。"請理解"震動"和"吮"這兩個詞的深刻含義?

明確:這是水生嫂聽到丈夫報名參軍之後出現的一個細節描寫。丈夫"明天"就要參軍到大部隊上去,的確出乎水生嫂的意料,心裏受到震動,手指不由自主地震動了一下。我們不難想象,這時水生嫂心裏的感情一定是很複雜的:幾年的夫妻恩愛,家中生產生活兩副重擔,上前線前途莫測……但水生嫂畢竟是一個識大體、明大義的人,很快地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裏"吮"了一下,她用這個動作迅速平衡了自己的情緒,她不能讓丈夫看出自己有軟弱的表現,並作出了支持丈夫參軍的決定,顯示了她的堅強性格。

3)鑑賞景物描寫:

①放朗讀錄音:從"月亮升起來……帶着新鮮的荷葉荷花香。

②問:這幾段描寫了哪些景物?由這些景物構成了一幅什麼樣的圖景?

(月色皎潔,潔白的葦蓆遍地,銀白的澱水、薄霧、清風、荷花飄香,展示了荷花澱的地域風貌,勾畫出一幅恬靜的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境界。)

問:這段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第一、為人物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渲染了一種清新寧靜的氣氛,烘托了水生嫂勤勞純樸、温順善良的形象;第二、情景相生,展現人物的精神風貌。水生嫂們為保衞可愛的家鄉而戰,結戰爭滿懷着必勝的信念;第三、為情節的展開作了鋪墊。為"話別"提供了時間地點及和諧的氛圍,也為下文伏擊戰環境作了鋪墊。)

3朗讀"那一望無邊擠得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迎着陽光舒展開,就像銅牆鐵壁一樣。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來,是監視白洋澱的哨兵吧!"一節。

這裏只有兩句話,一句寫荷葉,一句寫荷花,作者運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詩意地描寫了密密層層的大荷葉象"銅牆鐵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象"監視白洋澱的哨兵",不但形象逼真,而且寄託着作者強烈的感情。這裏是荷葉荷花,也是銅牆鐵壁,是監視敵人的哨兵,也就是埋葬敵人的戰場。暗示這清香四溢的荷花澱裏將發生一場激烈的伏擊戰,而且寫出根據地人民同仇敵愾的心理和克敵致勝的信心,洋溢着歌頌人民戰爭的思想感情。對照下文荷葉下認出她們丈夫的情景,更會驚歎小説構思的巧妙和佈局的精當。(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語言,濃郁的詩情畫意,在細膩的描寫中開拓詩一般的意境。)

4)小説的情感:夫妻之情、家國之愛

小説沒有直接寫戰爭的激烈、殘酷,而是把筆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國之愛上。通過描寫這些善良、純真的人們,在戰爭環境中表現出人性的光輝,來表現人民不畏****、保衞家園的精神狀態。對親人的深情,對國家的忠誠,這此普通人所具有的純美的人性、崇高的人格,是正義的基礎和源泉,藴藏着戰勝侵略者的巨大力量。

5)概括"荷花澱派"的藝術特色

散文式清新秀美的語言,濃郁的詩情畫意,在細膩的描寫中開拓詩一般的意境。

4、佈置作業

⑴賞析文中"尋夫未遇"歸途中的對話描寫。(舉一反三)

⑵賞析文中三處關於"撈"和"丟"細節描寫。

四。效果分析

經過這一堂課,學生對人物對話,細節描寫和景物描寫在小説中的作用能夠有深刻的認識。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大綱要求

新課程標準和新大綱對高中語文閲讀與鑑賞的介定與要求其中有以下幾點:

1、發展獨立閲讀的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對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

2、注重個性化閲讀,學習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習慣。樂於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閲讀鑑賞心得,展示自己的讀書成果。

二、本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裝在套子裏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冊第一單元第二篇課文,作者是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體裁是小説。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共編排了六個小説單元,其中第四冊有三個單元為小説單元,本單元作為高中小説教學的起始單元,無疑對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和鑑賞小説的習慣至關重要。

三、教學設想

1、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根據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特點及本文在教材體系中所處地位,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

2、能力目標: 結合社會環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標: 認識因循守舊的危害性及勇於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裝在套子裏的人》一文語言淺易,情節簡單,人物關係單純,學生一拿到新教材就瀏覽一遍後,作為新授課再學時,已覺得興味索然,但對於小説的內容及主題,卻並不能準確深入地瞭解和把握。故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為:①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説主題。

2、教法與學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從學情出發,我考慮到高二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他們喜歡語文課上得有深度、有內涵。作為一節小説鑑賞課,既不能熱熱鬧鬧沒內容,又應力避追求深度而顯死板的偏頗。為此,我採用了探究式教學法,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促進學生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為目的,嘗試打破常規,力求創新,激發學生深入研讀課文的興趣。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還應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技術。

四、教學程序

1、佈置課前預習,印發預習材料。要求學生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熟讀課文,理清層次。

2、導入新課

首先,在屏幕上打出“自殺?他殺?”先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緊接着用具有鼓動性的導語幫助學生進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性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一個世紀以後,20xx年年初,某校高二某班學生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深入調查。很多學生從小就想做警察,這無疑給了他們一次圓警察夢的機會,很容易就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3、問題探究

把學生引入到情境之後,指出調查應涉及的幾個方面:調查一:案發背景; 調查二:現場勘查; 調查三:本人檔案資料; 調查四:有關人士採訪。通過這四個問題旨在探討典型環境、典型人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要求學生四人組成一組,討論決定該組選題。然後小組討論交流,一人執筆,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考慮到調查三、調查四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兩份材料加以引導:

材料一(表格) 本人 檔 案資 料

姓名 住所 性別 階級成份 死亡日期 生前職務 愛好 死前狀況 特徵 人際關係

材料二:“有關人士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布爾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4、成果展示

讓學生充分準備15分鐘後,確定組內一人宣讀,組織班內交流、研討課堂過程至此,教師再順勢推向一個高潮:思考,寫出本案“結案報告”。 至此,學生對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已把握得相當完整準確。趁熱打鐵,把課堂引向另一個高潮(同時也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難點):本案引發的思考?讓學生領悟“創新求活,守舊必死”的主題。

5、能力延伸訓練 借鑑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和雨果《巴爾扎克葬詞》 為“別里科夫”寫一篇悼辭。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狀況

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嚮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上還是年歲上都相距甚遠,對於體味秋之悲涼很容易流於表面。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感悟寧靜美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這一單元為綜合表達單元,教學上要求培養學生在閲讀和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能力。為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將單元教學要求做為第三課時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狀況,本節課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並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據此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體味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閲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閲讀和鑑賞能力。

主要採取閲讀感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質疑思辨,補充信息,突破重點、難點。

3、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過程説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展現北京秋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北京秋天的絢爛多姿,並配以輕鬆明快的音樂,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強烈的衝擊。就在學生陶醉於這豔麗之美時,我將提出"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閲讀興趣,引領學生進入閲讀情境,也為之後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鋪墊。

環節二:閲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默讀課文,並在閲讀過程中思索:在郁達夫筆下,北國秋天的總體特徵是什麼。要求學生儘量從原文尋找答案,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和概括文本的能力。

而此時,我將絢爛的圖景換成色調灰暗的秋景圖,將先前明快的音樂轉換成低沉的音樂,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

在學生總結出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為:清、靜、悲涼之後,再提出疑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這一特點的呢?引起學生思考,詳盡研讀課文。

環節三:咀嚼語言,細品秋味

這一環節,將分成三個步驟進行。

1.覽秋色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色彩的詞語,並概括出這些色彩的特點,品味秋色的意境,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一:清。在這一環節,學生要去收集文本信息,並加以提煉,從而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聞秋聲

讓學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聲音,品味秋聲的特點,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二:靜。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找出很多聲音,我將提出疑問:這麼多的聲響交織在一起,這秋天似乎是非常熱鬧的,是這樣的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了解"反襯"這一寫作手法。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首先我將對教材進行簡要的分析,《鴻門宴》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課本中的一篇精選課文,它選自司馬遷的《史記》。全文以劉邦赴鴻門宴請罪為核心,連同赴宴之前與赴宴之後共分為三個部分,以曹無傷告密、項羽決定進攻開始,以項羽受璧、曹無傷被誅結束,按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能否安然逃脱兩個問題逐層展開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形象生動鮮明,組織周密嚴謹,語言精練優美。

二、説學情

分析完教材之後,我將繼續分析學情。把握好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程面向的是高中生,他們已經具備相當充足的知識儲備和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本文涉及的歷史人物,比如項羽、劉邦、張良等,在歷史上都十分著名,對於高中生而言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但文言文的學習對學生們來説,可能還是會有些困難。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對於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的濃厚興趣,引導學生自學課文。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教材和學情,我從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徵,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於歷史人物的興趣。

四、説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分析,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五、説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中我採用品讀法、討論法、圈點勾畫法和情境教學法。

説完了以上內容,下面我將就我的教學過程進行一個具體的介紹與分析,這也是我本次説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説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首先是導入,一個好的導入往往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快速地進入課堂的學習。在導入環節中,我會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在活躍了課堂氛圍、激起學生學習興趣之後,順勢導入新課《鴻門宴》。

(二)整體感知

導入結束之後我將進入整體感知環節。整體感知是對課文的大致感受,在此環節中我會帶領學生們通讀全文,初步瞭解文章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後,讓學生們圍繞着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閲讀,為接下來的深入研讀做準備。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是解決教學重難點的關鍵環節。在此環節中,首先我會讓學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徵。在學生思考時,我會給學生一定提示,即注意項羽的每一句話是在什麼情況下説出的,據此判斷項羽的性格。之後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與完善,得出政治上無知、自大輕敵、不善用人這三點。然後,我會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讓學生更全面、理性地認識項羽。

接下來,我會繼續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人手法。首先我會讓學生自主思考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之後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最後小組彙報,老師點評、啟發、完善並總結。在學生回答的過程中,讓學生聯繫自己看過的小説和電影,想一想矛盾衝突在刻畫人物形象上的好處,讓學生明確這種寫作手法的好處,且能夠自覺運用到以後的寫作中去。

(四)鞏固提高

在深入研讀結束之後,我將進入拓展延伸環節。在此環節中,我會安排學生們就“項羽最後為何會失敗”進行一個辯論賽,藉此加深學生對項羽性格的理解,提高學生們的表達能力與思辨能力。

(五)小結作業

為了鞏固課堂所學知識,我會結合學生的感受對本堂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一個回顧與啟示,並佈置課下作業:結合分析項羽人物形象的方法,自主分析劉邦和樊噲的性格特徵。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因此我在板書上將項羽的人物性格進行了概括與展示,分別是政治上的無知、自大輕敵和不善用人。此板書力圖以簡明直觀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以上就是我説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5

一.關於教材:

我所説課的篇目是兩千年前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它是高中二年級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第三冊第一單元(古典詩歌)的第二篇。該單元所選中國古代古體詩8首,其中《詩經》中3首,漢魏晉五言詩3 首,《孔雀東南飛》並序以及《離騷》節選。在該單元中,《離騷》節選佔有及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以屈原的作品為代表的楚辭是繼北方黃河流域出現《詩經》之後,在南方長江流域出現的具有獨特藝術魅力的新詩體,其本身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楚辭作品,尤其是屈原的《離騷》從詞句的角度看,地方特色鮮明,學生理解的難度較大。從作品的內容看,《離騷》是一首規模宏偉的政治抒情長詩,全詩373句2400餘字,既具有詩人自傳的性質,又具有某些幻想性的浪漫主義成分,整首詩歌感情迴環激盪,撼人心魄。課文節選了長詩的第一節,內容主要是詩人自述身世、品質、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誠不為君王理解的苦悶之情,表現了屈原堅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抒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獻身理想的愛國情感。

二.關於教學方法結合作品特點,按照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在古典詩歌方面閲讀能力的要求,我把《離騷》節選的教學目的確定為以下兩點:

一是瞭解屈原的生平,理解詩人憂國憂民的高尚品質,培養學生的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二是反覆誦讀,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評價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高中二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古代詩歌的評價能力,但對於時代久遠的楚辭作品,評價的前提――讀懂詩歌的內容方面,仍存在困難,根據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本文特點,我確立本文重點及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鑑賞重要的語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學難點:

關鍵詞句的疏通。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教材特點和麪臨的具體學情出發,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

具體教學措施如下:

第一,充分預習。要求學生課下預習,早讀檢查(內容包括:A作家作品;B寫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詞;D熟讀課文),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學能力。 第二,分解重點、難點。本課將分兩課時進行,把教學難點,即詞句的疏通安排在第一課時中,把教學重點,即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安排在第二課時,以確保學生真正做到一課一得。 第三,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和學習的內容確立課型。第一課時:誦讀、討論相結合;第二課時:討論、訓練為主。

三.關於學法指導:

1.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這篇課文儘管難度較大,尤其是語言方面的障礙較大,但教學各個環節的設計上,仍以教師的引導為主,通過切合實際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2. 檢查學生的預習這一步必不可少,這是由我校的校情、學情決定的。我們華亭一中的`具體情況是:高中學生中城鎮多農村少,礦區學生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學習主動性不強,教師必須加強督促。 3. 學習語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積累,猶如堆沙一樣,一層一層的積澱。課外的閲讀非常重要。在教學中,教師要強調,並做好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導入和課後作業均要體現教師的這一教學思想。 4.課文的背誦方面,教師要充分把握楚辭的語言特點,比如楚辭作品,包括《離騷》,兩句一節,大量使用語音詞“兮”以表達情感,調整節奏等特徵,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特點的基礎上,理解背誦。

四.關於課堂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1.導入要求學生列舉自己掌握的《詩經》和《離騷》中的名句。明確我國文學“風騷”並舉。

2.感知、理解課文。鼓勵學生充分挖掘利用課文註釋,力求自己動手疏通詞句。

第一步,範讀——讓學生耳順。教師範讀,學生感受,正音。

第二步,誦讀——讓學生口順。指導學生朗讀,注意情感和節奏,逐步積澱語

第三步,解難、疏通。這首詩古奧難懂,應當先掃除語言文字障礙,然後再欣賞詩句。課文註釋較為詳細,而且句句有翻譯,這對學生讀懂詩作是一大幫助。但學生在自習中會遇到不少困難,可以提出討論,老師作一些點撥。

第四步,課堂練習。可讓學生嘗試背誦課文,並動手默寫,記清楚難寫難讀的字。

第二課時

第一步,鑑賞課文。 通過引導學生欣賞藝術手法和可感可觸的藝術形象,理解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詩歌的藝術手法。值得注意的是詩中比喻用法,使全詩的形象化特點非常鮮明。另外,每兩句都有“兮”字做停頓,抒情性也非常鮮明。(這一點對背誦的指導非常有用)

2.分析詩中屈原形象。

3.欣賞詩人內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課文節選部分的詩句,突出表現丁詩人的憂傷心事、高尚情操、純潔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惡如仇的品性。 第二步,進一步指導背誦前6節。 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體會字句含義,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讀之後,獲得了良好的語感再背誦。可以創設競賽氛圍,看誰背誦最快最好。 第三步,引申、拓展。賞析屈原名句,諸如——1.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3.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6

一、教材

1、介紹教材

《訴肺腑》是對寶玉和黛玉感情穩定成熟時期的一段描寫,作者曹雪芹借寶黛之口,傳達了自己的愛情觀,在《紅樓夢》中有着重要地位,是解讀《紅樓夢》的關鍵。

2、目標重點難點依據

A、就文本而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寶黛互訴衷情是需要契機的,這個契機是如何出現的,就是學習的能力目標:層層鋪墊,使中心事件水到渠成的寫作技巧。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B、之所以將這個目標確定為難點重點,主要是因為當前學生對小説記敍類文章的閲讀鑑賞只重情節,不重構思技巧,將學教材當作消遣性閲讀,而考綱有更高層級的能力要求,就是分析作品的寫作技巧。如果我們能把學習中的思考領悟應用到考試卷的閲讀理解當中,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做題會事半功倍,所以教材也是一篇閲讀理解材料,只要老師引導得當,語文老師最擔心的教學與實踐脱節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另外一個知識目標是分析其愛情基礎並用現代觀點進行評析。主要強化尊重原著的原始解讀,同時也有個性化解讀,這是一個彈性目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發揮。

二、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形成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不同的目標採取不同的教法。

在學法上,根據新課程標準,主要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過程

(一)在導入上設置問題情境。學生的學習應有問題驅動,這個問題還要能夠引起學生興趣,興趣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多媒體上顯示漢代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一封信:一別之後,兩地相思,只説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説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欲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作男! 學生很容易就看出這個特點是從數字一寫到萬,下半闋又從萬回到一,我利用學生的成就感,提出問題:自古以來,男女傷離別的詩很多,各有各的精彩,這首詩最精彩的是什麼?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出課堂導入:寫作固然是為表情達意,但同一份情,同一種意,有人將其寫成白開水,讓人生厭,而有人卻能寫得讓人拍案叫絕,不同在哪裏?就是巧思。我們以前看重的是《紅樓夢》的思想內涵,今天我們也來看看這部鉅著中的一個片段有沒有巧思。

屏幕顯示兩個學習目標。

(二)完成能力目標,即寫作技巧的賞析。文本是節選,情節環環相扣,讓學生從一個本來突兀的開頭去層層推敲,是很困難的,所以讓學生做一回偵探,從結局入手,採用反推法,層層向上推理。首先屏幕顯示第一個提示問題:寶黛二人最後互訴衷情,説出了在當時看來已是有違禮法的話,是什麼緣由呢?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給我們的啟示:表現一個教師真正能力的,不是把學生講會,而是讓學生學會,給學生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讓學生自己動腦和動手,是最好的途徑。

所以我採用了這樣的活動方式:為了給學生最生動直接的感受,在多媒體上播放《紅樓夢》電視劇中“訴肺腑”這個片段,讓學生在聽與看中去思考問題。然後,讓學生從結局“訴肺腑”開始,緊扣教材,在紙上用劃箭頭的方式寫出推理。先自主完成,然後拿到小組交流,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幾個小組意見彙總並引導全體學生分析,找到最符合原著的推理。討論中的爭論點是湘雲這個人物,可以展開小辯論,求同存異。

學法上,這個目標的學習,強調以“自主學習”為重點,緊扣教材,自我感知,不依賴老師和其他同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別人的回答中發現並認同,主要是學生與學生間的知識互動。難點可以先自主學習,再採取“合作”的方式,積極參與討論,達成一致,即使不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導入第二個知識目標提示:寶黛互訴肺腑,表示二人的感情已經成熟,那二人的愛情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

根據研究性學習理論:教師不應把現成的結論交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獲得一種親身體驗與感悟,這就是創造,教師多加肯定鼓勵。

所以我採用了這樣的活動方式: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背對背式的默契測試,讓同學將自己的理解寫在紙上,然後同桌對照,再和老師的理解做對照,學生的理解只要緊扣教材,有理有據,教師就應該承認,甚至可以捨棄自己的理解,這樣,就形成了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間的互動。

簡短的分析後,引導學生用現代觀點來評析。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也參與討論,平等對話。

學法上一方面,分析愛情基礎的時候,強化原始閲讀。讓學生自主理解消化,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時緊扣教材,,課堂操作中,允許學生出錯,“錯誤也是一種資源”。老師應持鼓勵態度。

另一方面,評析寶黛愛情的時候,強化個性化解讀。老師放低姿態,學會傾聽和理解,和學生一起探討,我們要求學生對文本有個性化的解讀,老師也應該有自己個性價值的發揮,老師代替不了教材,但教材同樣代替不了老師,教師可以發掘自己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和學生進行思想層次的交流。通過這樣的互動,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這比空洞的説教效果要好得多。

(四)歸納小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兩點:一是《訴肺腑》水到渠成的寫作技巧,

(五)能力遷移

文本本身是一座房子,把房子拆了,看佈局,看設計,目的是自己蓋房子,分析別人的作品,學生就會有自己的設計,寫出有自己個性的作品,這是能力的拓展與創新。

所以我採取了這樣的活動方式:

印發一篇文章,讓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列50字的提綱,課堂交流。

讓學生能有意識地去注意技巧性問題,並活學活用。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7

一、 説教材

《逍遙遊》是第四冊,第六單元的文章。第六單元由兩篇古代散文和兩篇古代小説組成,單元要求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並領略文言文在敍事和抒情中的藝術魅力。《逍遙遊》是表現莊子思想的重要篇章,莊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絕對自由的理想就集中體現在這一篇中,它突出的藝術特色在於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風格。根據本文的特色,現將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確定如下:

1、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註釋即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訓練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瞭解莊子的哲學思想和形象化説理的風格。領略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氣勢磅礴、汪洋恣肆的特點

能一分為二的適當評價莊子的思想,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為了強調“無所待”的觀點,從反面提出問題,緊緊扣住“有所待”論證,最後給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張。

2、教學重點:

瞭解本文的結構特點

賞析本文形象化説理的特點

3、教學難點

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思想

二、説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交容易的問題採用問答法,簡明扼要

3、討論法。對有難度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討論

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學生的接受能力,將本課題安排為:導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塊,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發,導入文本

1、利用《列禦寇》中莊子臨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莊子的思想,引入課文

2、多媒體展示莊子的簡介、主要哲學思想及寫作的主要特色。《逍遙遊》全文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中世間萬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則是通過一系列的語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通過無為來達到。而本文選自第一部分。解題“逍遙。”

(二)誦讀品析,感知文本

1、在聽讀問記中疏通文意,積累文學常識。

2、重讀文章,整體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間萬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無可待的觀點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這部分中,細讀每段,這部分主要採取問答的方式進行。

1、 課文舉例説明世界萬物都有所待的時候,所涉及到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作者讚美的,哪些是作者嘲諷合法否定的?

2、 第一段中,莊子説萬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為什麼還要討論“小大之辨”,為了把這個問題説明白,作者舉了哪些例子?

強調小大之辨,一方面強調人在認識上的大小區別,説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並不能完全地“無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別的。文字間充滿了對鯤鵬的熱愛和對蜩與學鳩的鄙夷

3、課文第三段寫了那三種不同層次的人的,作者怎樣得出最後的結論?

4、《史記》説莊子“汪洋恣肆以適己”,在課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這種特點?

首先是全文的構思。鯤鵬的雄偉與細微者的對比

其次,是作者描繪的鯤鵬形象

B文中出現了幾個“笑”,各笑什麼?為什麼笑?莊子對這種笑是贊成還是反對?

全文可以説,由三個“笑”組成,“蜩與學鳩笑之”“斥yan笑之”“宋榮子猶然笑之”三個之,是笑的對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從反面論證,最後才用幾句話提出正面主張。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莊子的“無所待”思想?

莊子對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對的,但這種“絕對自由”的超現實性,恰恰表現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無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來逃避顯示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世界觀。有待和無待以為着人生的兩個層面,物質形體活動都是有待的,而無形的精神活動可以是無待的。人生世間,難免神為形累,心為物役,應該通過“無用”、“無己”的道德修養,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縛,達到無待的自由。

課文總結:

本篇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才,寓説理於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全篇一再闡述無所依憑的主張,追求精神世界的絕對自由,在莊子的眼裏,客觀顯示中的萬物都是對立和相

互依存的,這就沒有絕對的自由,要想無所依憑,就得無己。他希望一切順乎自然,超脱於現實,否定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類的生活與萬物的生存混為一體,追求無條件的精神自由。

板書設計(略)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一、説教材《紀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説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紀念劉和珍君

魯迅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寫作的緣由

生平事蹟:預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長——敢於反抗

慮及母校(默然)——有責任感

參加請願——勇毅堅韌

教訓意義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9

高中語文必修《醉花陰》説課稿範文講評稿

醉花陰 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一.寫作背景:

宋徽宗大觀二年重陽節,趙明誠至仰天山羅漢洞觀月,流連忘返;李清照獨居青州歸來堂,重陽賞菊,無人相伴,故作此詞,以抒發寂寞無聊之感。

二.賞析詞文:

1.“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詞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

“薄霧”、“濃雲”,意境淒涼,借景抒發孤寂的愁情。“永晝”,整日,點出愁的長久。

“瑞腦銷金獸”,看着瑞龍腦在金色獸形的香爐裏慢慢地燒盡。既寫出了時間的漫長,烘托出了環境的悽寂,更寫出了詞人的百無聊賴的愁情。

2.“半夜涼初透”,詞人是怎麼知道“半夜”涼意透過紗廚的?這説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難眠。

3.作者的涼意從何而來? A表面上:重陽秋夜,天氣轉冷。玉枕紗廚,難御風寒。

B深層面:獨居家中,沒有家庭的温馨,內心感覺到孤獨淒涼。

4.重陽節對這種“涼”意,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重陽佳節,是夫妻登高求福的好日子,偏偏丈夫遊玩不歸,以佳節團聚反襯獨處之悲。加深了涼意。

總結:上片寫秋涼,既寫季節之涼,更寫內心淒涼,情景交融。這是下文“人比黃花瘦”的原因。

5.下片寫賞菊飲酒,並抒發感受,中間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內,説説詞中作者是怎樣的形象。

多愁善感、孤寂無聊、相思情苦、弱不禁風的思婦形象。

6.烘雲托月的手法。下片寫菊,並以菊喻人。但全篇卻不見一“菊”字。“東籬’,本來是用陶淵明‘採菊東籬下”詩意,但卻隱去了“採菊”二字,實際是藏頭。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來有“菊花”二字,因古人於九月九日有飲菊花酒的風習,這裏也省略了“菊花”二字。

再如“暗香”,這裏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氣。“黃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見,全詞不見一個“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態卻俱現紙上。

7.賞析“人比黃花瘦”的“瘦”字A寫出了菊花的形態,傳達出了秋菊的神。

高中語文説課稿 篇10

一、教材簡析

人教版高中語文第四冊第四單位是學習中國戲劇和外國戲劇。《茶館》是本單元中的一篇閲讀課文。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咀嚼本性化和富有行動性的人物語言,掌握文中的戲劇辯論,認識人物性格是怎樣在辯論的生長、變革中得到顯現的。

本單位第二篇,這個位置決定了它在學生知識的掌握中起着承先啟後的作用,既要引領本單元的講授任務,又要牢固掌握已經學過的知識:既要負擔教會學生觀賞要領的事情,又要教會進步大的學生的現實本領。

老舍話劇創作的高峯是《茶館》寫於1957年,曹禺稱它為“中國話劇史中的經典。”劇本以北京裕泰大茶館為中心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國初年、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50年的社會生活,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的動盪、黑暗和罪惡,達到了作者預想的創作意圖,即埋葬這三個可詛咒的時代,宣告舊中國必將走向滅亡。《茶館》全劇共三幕,一幕寫一個時代,每一幕敲響一個時代的喪鐘,最後一幕三個人的談話點出了全劇的主題。

課文節選的是《茶館》第二幕。這一幕寫的是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期。這時裕泰茶館漸趨衰落,茶館主人王利發積極迎合潮流實行改良,卻仍然難以維持下去。

這篇課文的教學主體是高二學生,對於戲劇,他們僅僅在初中接觸了《威尼斯商人》選段和《白毛女》選段,客觀地説對戲劇知識他們瞭解一些,但戲劇的鑑賞能力還有待提高。

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依據語文課程標準,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瞭解作家作品。

2、掌握《茶館》卷軸式的平面結構及其獨特的戲劇衝突。

3、培養學生的文本研習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學鑑賞水平。

過程和方法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論”指出:學習中,學生的“心靈是一個參與者而不是參觀者”,學生應由“無知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探究者,教師應由“有知的”傳輸者變成探索的激發者和引導者。根據這一理論和語文課標的核心理念,師生課前分別準備資料,課上師生互動,通過誦讀、討論、研習、品讀的過程,完成教學目標,解析重點、難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認清那個時代的黑暗,瞭解百姓的痛苦,珍惜現在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品味劇本獨特的語言風格,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分析矛盾衝突,揭示《茶館》的主題思想。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茶館》電影VCD光盤

課時安排

2課時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學生要在“積累·整合—感受·鑑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五個方面獲得發展的要求和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閲讀策略教學”三步驟,確立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步教學法。

依據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捷的建構主義理論,主張學生必須主動“投入學習”和課程標準大綱要求建立同伴式的師生關係,創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氣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採用了多媒體激趣教學法,誦讀法,分析討論法和比較鑑賞法。

三、教學過程分析

(一)説預習

1、觀賞《茶館》全劇,瞭解人物的命運。(使學生對《茶館》有感性認識)

2、上網查閲資料或翻閲書籍,瞭解本文的作者,本文的寫作背景,弄清“戊戌變法”“庚子年”“八旗”等概念。(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預習課文內容,清除語言障礙,準備複述。(為理性分析文章打基礎)

(二)説導入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好的導入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我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畫面,音樂,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體會到茶館的氛圍,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説解題

茶館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茶客生活上的變遷可以反映社會的變遷。

(四)説步驟

整個步驟分“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三個環節

習得知識

根據教學重點、難點“習得知識”分兩個脈絡進行

1、解決教學重點、梳理情節,品味個性化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A、指名同學簡要複述課文節選部分的情節,教師通過課件演示進行概括。在這個環節既檢測了預習,使預習和新課緊密銜接,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B、篩選人物富於個性化、動作性的語言進行朗讀、品讀,教師進行範讀。(這個過程既使學生從語言角度品味了老舍先生卓越的藝術成就,又為下面分析人物形象準備了充分的依據)

C、分組討論人物形象,重點討論王利發,教師點撥、歸納。(“言為心聲”上個環節的品味人物個性化語言使人物形象的分析水到渠成。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大家羣策羣力,鍛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2、分析人物性格產生的原因,分析《茶館》的矛盾衝突,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解決教學難點)

A、王利發對不同的人採用不同的態度,原因是什麼?

B、常四爺是旗人,卻也反對大清帝國,這説明了什麼?

C、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吳祥子、宋恩子這類人的存在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時?

這三個問題的解答,結合李三、大兵、唐鐵嘴等人的經典語言,就把全劇矛盾的焦點直接指向那個舊時代,人物與人物之間每一個小的衝突都暗示了人民與舊時代的衝突。這樣學生就理解了本劇特殊的戲劇衝突,理解了《茶館》的主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知識拓展

比較《雷雨》與《茶館》的戲劇結構,瞭解本文的平面結構。

遷移應用

閲讀莎士比亞的《暴風雨》選段,分析水手長的什麼模樣。

課堂小節中交代本文的重點、難點完成情況。

佈置作業

讓學生在課餘時間分角色表演《茶館》的一個片斷,加深對本文中人物的認識。

四、板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