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出塞》説課稿範文

學識都 人氣:1.07W

一、説教材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出塞》説課稿範文

1、教材簡析

《出塞》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屬於漢朝樂府詩題,是一首歎息邊戰不停、國無良將的經典之作。墨客以平常的語言,唱出雄渾豪邁的主旨,魄力流通。全詩反應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憐憫,也表達了墨客盼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停頓邊塞戰事,使國度安定的傷時感事之情,是一首頭腦性與藝術性完善聯合的佳作。王昌齡著有《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説教學目的:

小學語文課標明白指出,語文課程應器重語文的薰陶薰染作用,在生長語言本領的同時,生長頭腦本領、引發學生的想象力。憑據教學大綱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本領的近況,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的: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

        3、説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作為教學重點。

這首詩雖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遠,第一、二句的時間,空間跨度極大,而且採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難點。

4、説教學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學生的想象。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2)以詩解詩法:為了使課堂更充實,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我以《出塞》為例。這為生打開了邊塞詩的大門,借其它邊塞詩的名句豐富了學生的語感,知識與情感,併為理解本詩做了很好的鋪墊與引申。這種借鑑對比也是一種理解詩意的捷徑。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我選擇了精美的古詩配畫,再配以如泣如訴的琵琶曲,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在有着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啟迪,情感受到了薰陶。

二、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出塞”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在學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後,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句古詩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感知邊塞環境惡劣,戰事的頻繁。

第二環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作為小學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小學生閲讀、賞析的典範。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律,在老師的範讀、老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節: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為通過看註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講解詩意,可不講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後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聽音樂寫親人的話是一種創造想象。此外,在結尾的拓展讀詩中,我還引導學生讀古詩談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聲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戰士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裏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王昌齡的《出塞》(二)作為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閲讀

課的末端,請學生思索本身對戰役的見解,將課延伸到實際中,延展到課外,表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實際性。最後,為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為課外閲讀提供了範本,把引發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三、説板書計劃

出塞明月關人未還

憐憫徵人,渴望寧靜,熱愛故國

這樣的板書既表現了詩在時間,空間上的廣度,又表現了墨客的情緒天下,為學生明白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