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高中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學識都 人氣:2.89W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説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數學説課稿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高中數學説課稿範文集合八篇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來自**。我説課的題目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內容選自於高中教材新課程人教A版必修3第三章第一節,課時安排為三個課時,本節課內容為第三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四大方面來闡述我對這節課的分析和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主要包含了兩部分內容:一是事件的關係與運算,二是概率的基本性質,多以基本概念和性質為主。它是本冊第二章統計的延伸,又是後面"古典概型"及"幾何概型"的基礎。在整個教學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同時也是新課改以來考查的熱點之一。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概率的加法公式及其應用;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難點:互斥事件與對立事件的區別與聯繫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⑴瞭解隨機事件間的基本關係與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幾個基本性質,並會用其解決簡單的概率問題。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觀察、類比、歸納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綜合能力;

⑵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探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數學活動,瞭解教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知識應用於現實世界的具體情境,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情趣。

三、教法分析

採用實驗觀察、質疑啟發、類比聯想、探究歸納的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分析

1、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擲骰子的試驗中,我們可以定義許多事件,如:

c1=﹛出現的點數=1﹜,c2=﹛出現的點數=2﹜

c3=﹛出現的點數=3﹜,c4=﹛出現的點數=4﹜

c5=﹛出現的點數=5﹜,c6=﹛出現的點數=6﹜

D1=﹛出現的點數不大於1﹜D2=﹛出現的點數大於3﹜

D3=﹛出現的點數小於5﹜,E=﹛出現的點數小於7﹜

f=﹛出現的點數大於6﹜,G=﹛出現的點數為偶數﹜

H=﹛出現的點數為奇數﹜

⑴以引入例中的事件c1和事件H,事件c1和事件D1為例講授事件之的包含關係和相等關係。

⑵從以上兩個關係學生不難發現事件間的關係與集合間的關係相類似。進而引導學生思考,是否可以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

「設計意圖」引出我們接下來要學習的主要內容:事件之間的關係與運算

2、探究新知

㈠事件的關係與運算

⑴經過上面的思考,我們得出:

試驗的可能結果的全體←→全集

↓↓

每一個事件←→子集

這樣我們就把事件和集合對應起來了,用已有的集合間關係來分析事件間的關係。

集合的並→兩事件的並事件(和事件)

集合的交→兩事件的交事件(積事件)

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幫助學生區分集合關係與事件關係之間的不同。

(例如:兩集合A∪B,表示此集合中的任意元素或者屬於集合A或者屬於集合B;而兩事件A和B的並事件A∪B發生,表示或者事件A發生,或者事件B發生。)

「設計意圖」為更好地理解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打下基礎,

⑵思考:①若只擲一次骰子,則事件c1和事件c2有可能同時發生麼?

②在擲骰子實驗中事件G和事件H是否一定有一個會發生?

「設計意圖」這兩道思考題都很容易得到答案,主要目的是為引出接下來將要學習的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讓學生從實際案例中體驗它們各自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⑶總結出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概念,並通過多媒體的圖形演示使學生們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特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與聯繫。

⑷練習:通過多媒體顯示兩道練習,目的是讓學生們能夠及時鞏固對互斥事件和對立事件的學習,加深理解。

㈡概率的基本性質:

⑴回顧:頻率=頻數/試驗的次數

我們知道當試驗次數足夠大時,用頻率來估計概率,由於頻率在0~1之間,所以,可以得到概率的基本性質、

(通過對頻率的理解並結合前面投硬幣的實驗來總結出概率的基本性質,師生共同交流得出結果)

3、典型例題探究

例1一個射手進行一次射擊,試判斷下列事件哪些是互斥事件?哪些是對立事件?

事件A:命中環數大於7環;事件B:命中環數為10環;

事件c:命中環數小於6環;事件D:命中環數為6、7、8、9、10環、

分析:要判斷所給事件是對立還是互斥,首先將兩個概念的聯繫與區別弄清楚

例2如果從不包括大小王的52張撲克牌中隨機抽取一張,那麼取到紅心(事件A)的概率是1/4,取到方塊(事件B)的概率是1/4,問:

(1)取到紅色牌(事件c)的概率是多少?

(2)取到黑色牌(事件D)的概率是多少?

分析:事件c是事件A與事件B的並,且A與B互斥,因此可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和公式求解;事件c與事件D是對立事件,因此P(D)=1—P(c).

「設計意圖」通過這兩道例題,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中去。

4、課堂小結

⑴理解事件的關係和運算

⑵掌握概率的基本性質

「設計意圖」小結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回味與深化,使知識成為系統。讓學生嘗試小結,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補充幫助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新知識。

5、佈置作業

習題3、1A1、3、4

「設計意圖」課後作業的佈置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內容的理解和運用程度,並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掌握所學內容。

五、板書設計

概率的基本性質

一、事件間的關係和運算

二、概率的基本性質

三、例1的板書區

例2的板書區

四、規律性質總結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2

敬的各位專家、評委:

下午好!

我的抽籤序號是____,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_______》第__課時。

我嘗試利用新課標的理念來指導教學,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過程分析和評價分析五個方面來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的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與作用

______是高中數學重要內容之一,它不僅有着廣泛的實際應用,而且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______;另一方面______。同時,__________________。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熟練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學生的知識經驗較為豐富,具備了教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學生思維活潑,積極性高,已初步形成對數學問題的合作探究能力。

(4) 學生層次參次不齊,個體差異比較明顯。

二、目標分析

新課標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繫的有機整體,應該以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正確價值觀。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以知識技能的培養為主線,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並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標指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目標的制定和設計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根據____在教材內容中的地位與作用,結合學情分析,本節課教學應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_______,初步掌握______。

(2)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歸納、抽象、概括,______;能運用____解決簡單的問題;使學生領會______的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______的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驗數學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價值,培養學生善於觀察、勇於探索的良好習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學難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教法、學法分析

(一)教法

基於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__學生的年齡特徵,按照__市高中數學“三五四”課堂教學策略,採用探究――體驗教學法為主來完成教學,為了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教法上我採取了:

1、通過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問題引入課題,為概念學習創設情境,拉近數學與現實的距離,激發學生求知慾,調動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

2、在形成概念的過程中,緊扣概念中的關鍵語句,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正確地形成概念.

3、在鼓勵學生主體參與的同時,不可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教會學生清晰的思維、嚴謹的推理,並順利地完成書面表達.

(二)學法

在學法上我重視了:

1、讓學生利用圖形直觀啟迪思維,並通過正、反例的構造,來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維的質的飛躍。

2、讓學生從問題中質疑、嘗試、歸納、總結、運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研究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分析

(一)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是一個教師的“導”,學生的“學”以及教學過程中的“悟”構成的和諧整體。教師的“導”也就是教師啟發、誘導、激勵、評價等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把學習的任務轉移給學生,學生就是接受任務,探究問題、完成任務。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完美的結合也就是以“問題”為核心,通過對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的演繹、解釋和探究來組織和推動教學。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新課標指出:“應該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從我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問題,問題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目的明確的設計方式,給學生最大的思考空間,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2)引導探究,建構概念。

數學概念的形成來自解決實際問題和數學自身發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難懂、難教和難學,這就需要讓學生置身於符合自身實際的學習活動中去,從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經歷“數學化”、“再創造”的活動過程.

(3)自我嘗試,初步應用。

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的模仿與記憶,數學思想的領悟和學習過程更是如此。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實踐體驗,師生互動學習,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當堂訓練,鞏固深化。

通過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深切體會到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方法,從而實現對知識識的再次深化。

(5)小結歸納,回顧反思。

小結歸納不僅是對知識的簡單回顧,還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從知識、方法、經驗等方面進行總結。我設計了三個問題:(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業設計

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對本節課學生知識水平的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延伸與,注重知識的延伸與連貫,強調學以致用。通過作業設置,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可以獲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潛能,從而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自主發展、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的形成.

我設計了以下作業:

(1)必做題

(2)選做題

(三)板書設計

板書要基本體現整堂課的內容與方法,體現課堂進程,能簡明扼要反映知識結構及其相互聯繫;能指導教師的教學進程、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通過使用幻燈片輔助板書,節省課堂時間,使課堂進程更加連貫。

五、評價分析

學生學習的結果評價當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評價。我採用及時點評、延時點評與學生互評相結合,全面考查學生在知識、思想、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在質疑探究的過程中,評價學生是否有積極的情感態度和頑強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過程中評價學生的歸納猜想能力是否得到發展,通過鞏固練習考查學生對____是否有一個完整的集訓,並進行及時的調整和補充。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理解和設計,敬請各位專家、評委批評指正。

謝謝!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08數學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集合的含義與表示.下面我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是選自高中新課標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集合的一些相關概念,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集合是一個基礎性概念,是數學以至所有科學的基礎,應用廣泛. 集合是高考的對象,在高考中以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本節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數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集合的含義,集合的元素的特徵,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瞭解常用的數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應用自然語言與集合語言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與學生一道歸納出集合的含義. 掌握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得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 培養學生正確的、高尚的、唯物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於創新、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激發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確定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集合的含義,集合的表示方法.

難點: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認知能力,我認為教學難點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關鍵:學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理解集合的含義,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1)生理特點:高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走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

(2)心理特點:高中學生雖有好奇,好表現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願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討,厭煩空洞的説教.

(3)認知障礙:有的學生遺忘了學過的知識,有的學生想象能力與歸納能力較差. 2.教法學法

根據上面的分析,從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認知障礙,按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採用學生廣泛參與,師生共同探討的啟發式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用描述性語言,不要具體化!)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課題

先引導學生回顧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再提出問題:集合的含義是什麼呢? 2.新課講解

(1)分析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徵:都是由一些確定的、互不相同的對象組成的整體.

(2)根據上面的分析與討論,以及歸納出的共同特徵,講解集合的含義,元素與集合的關係,一些常見的數集.

(3)為了化解教學難點,我將結合具體的例子,講解列舉法與描述法.

(4)為了加強學生對集合的含義的理解,我將與學生一起歸納出集合的元素的特徵. (5)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將講解三個不同題型、不同難度的例題. 3.課堂練習

為了使得學生掌握等差數列的定義與通項公式,提高解題技能,我將在課堂上佈置3道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練習題.

4.歸納小結

完成以上的教學內容後,我將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總結,強調重點. 5.佈置作業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我將佈置3道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作業題. 六、板書設計

結合中學黑板的特點,我將如下板書本節教學內容: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實例 1. 2. 3. 集合的含義 常見數集 元素與集合的關係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元素的特徵 例1 例2 例3 練習 作業 各位老師,以上只是我的一種預設方案,但課堂千變萬化,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隨機發揮.本説課一定存在諸多不足,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1.1.2集合間的基本關係

數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第1小節《集合間的基本關係》説課稿.

一 、教學內容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理論是近代數學的基石,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通過學習、使用集合語言,有利於學生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內容,高中課程只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

習,學生將學會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的數學對象,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識是學生學習、掌握和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是高中數學學習的出發點。本小節內容是在學習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與集合的從屬關係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係,同時也是下一節學習集合之間的運算的基礎,因此本小節起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重視過程的教學,因此我選擇了啟發式教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層層深入,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幫助學生的逐步提升數學思維。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3節數學課,也是學生正式學習集合語言的第3節課。由於一切對於學生來説都是新的,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來説比較濃厚,有利於學習活動的展開。而集合對於學生來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初中就已經使用數軸求簡單不等式(組)的解,用圖示法表示四邊形之間的關係,陌生的是使用集合的語言來描述集合之間的關係。而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出集合之間的包含關係的本質,對於學生是一個挑戰。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並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集合之間包含和相等的含義; (2)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

(3)能使用Venn圖表達集合之間的包含關係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複習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係,對照實數的相等與不相等的關係聯繫元素與集合之間的從屬關係,探究集合之間的包含和相等關係;

(2)初步經歷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的數學對象的過程,體會集合語言,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瞭解集合的包含、相等關係的含義,感受集合語言在描述客觀現實和數學問題中的意義;

(2)探索利用直觀圖示(Venn圖)理解抽象概念,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1)幫助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地認識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係——子集; (2)如何確定集合之間的關係; 難點:集合關係與其特徵性質之間的關係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的引入——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的教學方式,要服務於學生的學習方式。那我們來思考一下,在何種情況下,學生學得最好?我想,當學生感興趣時;當學生智力遭遇到挑戰時;當學生能自主地參與探索和創新時;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當學生得到鼓勵與信任時,他們學得最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保持積極的興奮狀態。而集合的語言對於學生來説是陌生的,雖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由於概念多,符號多,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如何讓學生長時間興趣盎然地投入到集合關係的學習中呢?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層層設問,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挑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的環節,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情境1:元素與集合有“屬於”、“不屬於”的關係;數與數之間有“相等”、“不相等”的關係;那麼集合與集合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呢?問題的拋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兒,答案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迫切尋求答案的願望,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這一節課我們來共同探討集合之間的基本關係。(板書課題)

2.概念的形成——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 問題情境1的探究:

具體實例1: (1)A={1,2,3}; B={1,2,3,4,5}; (2)A={菱形}, B={平行四邊形} (3)A={x| x>2}, B={x| x>1};

此環節設置了三個具體實例,包含了有限集、無限集、數集(包括不等式)、圖形的集合。第一個例子為有限集數集,最為簡單直觀,對學生初步認識子集,理解子集的概念很有幫助;第二個例子是圖形集合且是無限集,需要通過探究圖形的性質之間的關係找出集合間的關係;第三個例子是無限數集,基於學生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啟發學生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來研究集合之間的關係,從而引出Venn圖。對第一個例子,藉助多媒體演示動畫,幫助學生體會“任意”性。使學生在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的基礎上建構子集的概念,並且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讓學生説,藉此來學習運用集合語言進行交流,對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結果我都給予積極的評價。

3、概念的剖析

(1)A中的元素x與集合B的關係決定了集合A與集合B之間的關係,

(2)符號的表示,Venn圖的引入及其用Venn圖表示集合的方法。

這裏引入了許多新的符號,對初學者來説容易混淆,是一個易錯點,因此我在這裏設置了一個填空小練習:

0 {0}, {正方形} {矩形},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 {梯形} {平行四邊形},{x|-1

並引導學生類比數與數之間的“≤”“≥”符號來記憶“?”“?”符號。

4、概念的深化——集合的相等與真子集

問題情境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那麼對於任意的x?A,有x?B;那麼對於集合B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它與集合A之間又可能是什麼關係呢?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是人教A版高中數學必修三第二章《統計》中的第三節 “變量間的相關關係” 的第二課時。在上一課時,學生已經懂得根據兩個相關變量的數據作出散點圖,並利用散點圖直觀認識變量間的相關關係。這節課是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介紹了用線性迴歸的方法研究兩個變量的相關性和最小二乘法的思想。

從全章的內容上看,線性迴歸方程的建立不僅是本節的難點,也是本章內容的難點之一。線性迴歸是最簡單的迴歸分析,學好迴歸分析是學好統計學的重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的要求及前面的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迴歸分析的思想;

2. 能根據線性迴歸方程係數公式求出迴歸方程

過程與方法:

經歷線性迴歸分析過程,藉助圖形計算器得出迴歸直線,增強數學應用和使用技術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養成傾聽別人意見和建議的良好品質

三、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目標分析,確定教學重點和難點如下:

教學重點:

1. 知道最小二乘法和迴歸分析的思想;

2.會求迴歸直線

教學難點:

建立迴歸思想,會求迴歸直線

四、教學設計

提出問題

理論探究

驗證結論

小結提升

應用實踐

作業設計

教學環節

內容及説明

創設情境

探究:在一次對人體脂肪含量和年齡關係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獲得了一組樣本數據:

問題與引導設計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問題1. 利用圖形計算器作出散點圖,並指出上面的兩個變量是正相關還是負相關?

教師提問,學生

通過動手操作得

出散點圖並回答

以舊“探”新:對舊的知識進行簡要的提問複習,為本節課學生能夠更好的建構新的知識做好充分的準備;尤其為一些後進生能夠順利的完成本節課的內容提供必要的基礎。

教師引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散點圖是研究兩個變量相關關係的一種重要手段。下面,請同學們根據得出的散點圖,思考下面的問題2.

問題2. 甲同學判斷某人年齡在65歲時體內脂肪含量百分比可能為34,乙同學判斷可能為25,而丙同學則判斷可能為37,你對甲,

乙,丙三個同學的判斷有什麼看法?

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可能會認為乙同學的判斷是錯誤的;有的學生可能認為甲乙丙三個同學的判斷都是對的,答案不唯一

該問題具有探究性、啟發性和開放性。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通過設計該問題,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注意到散點圖中點的分佈具有一定規律,體會觀測點與迴歸直線的關係;進而引起學生的對本節課內容的興趣。

問題3. 反思問題,你還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嗎?小組討論,看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

在小組討論的形式下和比較哪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多,學生之間會充分的進行交流,提出問題

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活躍課堂氣氛,達到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生創新思維和問題意識。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

①為什麼甲、丙同學的判斷結果正確的可能性較大,而乙同學判斷結果正確的可能性較小?

②某人年齡在65歲時體內脂肪含量百分比最可能是多少?在其它年齡時呢?

③這些樣本數據揭示出兩個相關變量之間怎樣的關係呢?

④怎樣用數學的方法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係呢?每個問題都是學生“火熱的思考”成果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內容分析:本節課是“反比例函數”的第一節課,是繼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之後,二次函數之前的又一類型函數,本節課主要通過豐富的生活事例,讓學生歸納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並進一步體會函數是刻畫變量之間關係的數學模型,從中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因此本節課重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所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有:類比,轉化,建模。

2.學情分析:對八年級學生來説,雖然他們已經對函數,正比例函數,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性質以及應用有所掌握,但他們面對新的一次函數時,還可能存在一些思維障礙,如學生不能準確地找出變量之間的自變量和因變量,以及如何從事例中領悟和總結出反比例函數的概念,因此,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和領悟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本人對《數學課程標準》的理解與分析,考慮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課的目標定為:

1.從現實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討論兩個變量之間的相依關係,加深對函數概念的理解。

2.經歷抽象反比例函數概念的過程,領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反比例函數的概念。

三、説教法

本節課從知識結構呈現的角度看,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我建立了“創設情境→建立模型→解釋知識→應用知識”的學習模式,這種模式清晰地再現了知識的生成與發展的過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於是,從教學內容的性質出發,我設計瞭如下的課堂結構:創設出電流、行程等情境問題讓學生髮現新知,把上述問題進行類比,導出概念,獲得新知,最後總結評價、內化新知。

四、説學法

我認為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函數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指導學生通過類比、轉化、直觀形象的觀察與演示,親身經歷函數模型的轉化過程,為學生攻克難點創造條件,同時考慮到本課的重點是反比例函數概念的教學,也考慮到概念教學要從大量實際出發,通過事例幫助完成定義。

好學教育:

因此,我採用了“問題式探究法”的教法,利用多媒體設置豐富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問題深化,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並隨着問題的深入而跳躍。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6

高中數學説課稿模板

課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説課稿)

一、説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________________》是高中數學課本第______冊(____修)的第____章“________”的第______節內容。

本節是在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後編排的。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打下基礎,所以_________________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特點之二是:_________________。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説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信息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説“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三、説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通過優化教學程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通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通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依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導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_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________________時,可通過_____________演示,創設探索______________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藴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脱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通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通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通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數據,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通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實例應用。

六、説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___________》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_________________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______________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____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7

1.教材分析

1-1教學內容及包含的知識點

(1)本課內容是高中數學第二冊第七章第三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

(2)包含知識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和兩平行線的距離公式

1-2教材所處地位、作用和前後聯繫

本節課是兩條直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此之前,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刻畫:平行、垂直,以及對相交兩線的定量刻畫:夾角、交點。在此之後,有圓錐曲線方程,因而本節既是對前面兩線垂直、兩線交點的複習,又是為後面計算點線距離(在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中)提供一套工具。

可見,本課有承前啟後的作用。

1-3教學大綱要求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1-4高考大綱要求及在高考中的顯示形式

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在近年的高考中,通常以直線和圓錐曲線構成的組合圖形為背景,判斷直線和圓錐曲線的位置或構成三角形求高,涉及絕對值,直線垂直,最小值等。

1-5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教學目標

(1)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的概念、公式及公式的推導過程,能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2)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方法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能力。

(3)認識事物之間相互聯繫、互相轉化的辯證法思想,培養學生轉化知識的能力。

(4)滲透人文精神,既注重學生的智慧獲得,又注重學生的情感發展。

確定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數學教學大綱》(20xx年4月第一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高考考試説明》(20xx年)

1-6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1)重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

確定依據:由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確定

(2)難點: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的推導

確定依據:根據定義進行推導,思路自然,但運算繁瑣;用等積法推導,運算較簡單,但思路不自然,學生易被動,主體性得不到體現。

分析“嘗試性題組”解題思路可突破難點

(3)關鍵:實現兩個轉化。一是將點線距離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是利用等積法將其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頂點的距離。

2.教法

2-1發現法:本節課為了培養學生探究性思維目標,在教學過程中,使老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愉快地自覺學習,通過學生自己練習“嘗試性題組”,引導、啟發學生分析、發現、比較、論證等,從而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

確定依據:

(1)美國教育學家波利亞的教與學三原則:主動學習原則,最佳動機原則,階段漸進性原則。

(2)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轉化的辯證法思想。

2-2教具:多媒體和黑板等傳統教具

3.學法

3-1發現法: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學生經過練習、觀察、分析、探索等步驟,自己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比較論證後得到一般性結論,形成完整的數學模型,再運用所得理論和方法去解決問題。

一句話:還課堂以生命力,還學生以活力。

3-2學情:

(1)知識能力狀況,本節為兩線位置關係的最後一個內容,在這之前學生已經系統的學習了直線方程的各種形式,有對兩線位置關係的定性認識和對兩線相交的定量認識,為本節推證公式涉及到直線方程、兩線垂直、兩線交點作好了知識儲備。同時學生對解析幾何的實質中,用座標系溝通直線與方程的研究辦法,有了初步認識,數形結合的思想正逐漸趨於成熟。

(2)心理特點:又見“點到直線的距離”(初中已學習定義),學生既熟悉又陌生,既困惑又好奇,探詢動機由此而生。

(3)生活經驗: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的點線距隨處可見,怎樣將實際問題數學化,是每個追求成長、追求發展的學生所渴求的一種研究能力。豐富的課堂數學活動能夠讓他們真正參與,體驗過程,錘鍊意志,培養能力。

3-3學具:直尺、三角板

3. 教學程序

時,此時又怎樣求點A到直線

的距離呢?

生: 定性回答

點明課題,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創設“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學習情景。

練習

比較

發現

歸納

討論

的距離為d

(1) A(2,4),

:x = 3, d=_____

(2) A(2,4),

:y = 3,d=_____

(3) A(2,4),

:x – y = 0,d=_____

嘗試性題組告訴學生下手不難,還負責特例檢驗,從而增強學生參與的信心。

請三個同學上黑板板演

師: 請這三位同學分別説説自己的解題思路。

生: 回答

教學機智:應沉澱為三種思路:一,根據定義轉化為定點到垂足的距離;二,利用等積法轉化為直角三角形中三個頂點之間的距離;三,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關係。

視回答的情況,老師進行肯定、修正或補充提問:“還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嗎”。

説解題思路,一是讓學生清晰有條理的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二是其求解過程提示了證明的途徑(根據定義或畫座標線時正好交出一個直角三角形)

師:很好,剛才我們解決了定點到特殊直線的距離問題,那麼,點P(x0,y0)到一般直線

:Ax+By+C=0(A,B≠0)的距離又怎樣求?

教學機智:如學生反應不大,則補充提問:上面三個題的解題思路對這個問題有啟示嗎?

生:方案一:根據定義

方案二:根據等積法

方案三: ......

設置此問,一是使學生的認知由特殊向一般轉化,發現可能的方法,二是讓學生體驗數學活動充滿着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的生機和樂趣。

師生一起進行比較,鎖定方案二進行推證。

“師生共作”體現新型師生觀,且//時,又怎樣求這兩線的距離?

生:計算得線線距離公式

師:板書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兩平行線間距離公式

“沒有新知識,新知識均是舊知識的組合”,創設此問可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反思小結

經驗共享

(六 分 鍾)

師: 通過以上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知識,能力,情感)。有哪些疑問?誰能答這些疑問?

生: 討論,回答。

對本節課用到的技能,數學思維方法等進行小結,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共同進步,各取所長。

練習

(五 分 鍾)

P53 練習 1, 2,3

熟練的用公式來求點線距離和線線距離。

再度延伸

(一 分 鍾)

探索其他推導方法

“帶着問題進課堂,帶着更多的問題出課堂”,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4. 教學評價

學生完成反思性學習報告,書寫要求:

(1) 整理知識結構

(2) 總結所學到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

(3) 總結在學習過程中的經驗,發明發現,學習障礙等,説明產生障礙的原因

(4) 談談你對老師教法的建議和要求。

作用:

(1) 通過反思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學生思維內化,知識深化和認知牢固化的一個心理活動過程。

(2) 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活動。

(3) 及時瞭解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知識缺陷,思維障礙,有利於教師瞭解學生對自己的教法的滿意度和效果,以便作出及時調整,及時進行補償性教學。

5. 板書設計

(略)

6. 教學的反思總結

心理歷練,得意之處,困惑之處,知識的傳承發展,如何修正完善等。

高中數學説課稿 篇8

各位評委,老師們:大家好!

很高興參加這次説課活動。這對我來説也是一次難得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感謝各位老師在百忙之中來此予以指導。希望各位評委和老師們對我的説課內容提出寶貴意見。

我説課的內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學,所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試驗修訂本—必修)<數學>第一冊下,教學內容為第96頁至98頁第五章第一節。本校是浙江省一級重點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較好。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也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

下面我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過程的設計四個方面來彙報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想。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數學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幾何背景,是解決幾何問題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後,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轉化為向量的加(減)法,數乘向量,數量積運算(運算率),從而把圖形的基本性質轉化為向量的運算體系。向量是溝通代數,幾何與三角函數的一種工具,有着極其豐富的實際背景,在數學和物理學科中具有廣泛的應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學生了解了物理學中的有關力,位移等向量的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向量的深入學習。為學習向量的知識體系奠定了知識和方法基礎。

(2)教學結構的調整

課本在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一課時,首先從小船航行的距離和方向兩個要素出發,抽象出向量的概念,並重點説明了向量與數量的區別。然後介紹了向量的幾何表示,向量的長度,零向量,單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些基本概念,同時深化其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中我將教學的順序做如下的調整:將本節教學中認知過程的教學內容適當集中,以突出這節課的主題;例題,習題部分主要由學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獨立完成。

(3)重點,難點,關鍵

由於本節課是本章內容的第一節課,是學生學習本章的基礎。為了本章後面知識的學習,首先必須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幾何表示是這節課的重點。本節課是為高一後半學期學生設計的,儘管此時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多數學生對向量的認識還比較單一,僅僅考慮其大小,忽略其方向,這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較高,所以我認為向量概念也是這節課的難點。而解決這一難點的關鍵是多用複雜的幾何圖形中相等的有向線段讓學生進行辨認,加深對向量的理解。

二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新大綱對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合理需要,我從三個方面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理解向量,零向量,單位向量,共線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會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讀寫已知圖中的向量。會根據圖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線,相等。

(2)能力訓練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歸納、類比、聯想等發現規律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在民主、和諧的共同活動中感受學習的樂趣。

三説教學方法的選擇

Ⅰ教學方法

本節課我採用了”啟發探究式的教學方法,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中突出以下兩點:

(1)由教材的特點確立類比思維為教學的主線。

從教材內容看平面向量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與物理學中的有向線段,向量的概念類似。因此在教學中運用類比作為思維的主線進行教學。讓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發生與發展的過程。

(2)由學生的特點確立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

通常學生對於概念課學起來很枯燥,不感興趣,因此要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學生都有表現自己的慾望,希望得到老師和其他同學的認可,要多表揚,多肯定來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考慮到我校學生的基礎較好,思維較為活躍,對自主探索式的學習方法也有一定的認識,所以在教學中我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進行自主探究。將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Ⅱ教學手段

本節課中,除使用常規的教學手段外,我還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儀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多媒體投影為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台;計算機演示的作圖過程則有助於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更易於對概念的理解和難點的突破。

四教學過程的設計

Ⅰ知識引入階段———提出學習課題,明確學習目標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

數學學習應該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去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並掌握數學。

由生活中具體的向量的實例引入:大海中船隻的航線,中國象棋中”馬”,”象”的走法等。這些符合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的特點,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由實例得出有向線段的概念,有向線段的三個要素:起點,方向,長度。明確知道了有向線段的起點,方向和長度,它的終點就唯一確定。再有目的的進行設計,引導學生概括總結出本課新的知識點:向量的概念及其幾何表示。

(3)討論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後進行歸納,深化,之後向學生提出以下三個問題: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麼?

②向量之間能否比較大小?

③向量與數量的區別是什麼?

同時指出這就是本節課我們要研究和學習的主題。

Ⅱ知識探索階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總結反思——提高認識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線向量,並且規定0與任一向量平行.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規定零向量與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條件。

(2)即時訓練—鞏固新知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識。

[練習1]判斷下列命題是否正確,若不正確,請簡述理由.

①向量與是共線向量,則A、B、C、D四點必在一直線上;

②單位向量都相等;

③任一向量與它的相反向量不相等;

④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的充要條件是=;

⑤模為0是一個向量方向不確定的充要條件;

⑥共線的向量,若起點不同,則終點一定不同.

[練習2]下列命題正確的是( )

A.a與b共線,b與c共線,則a與c也共線

B.任意兩個相等的非零向量的始點與終點是一平行四邊形的四頂點

C.向量a與b不共線,則a與b都是非零向量

D.有相同起點的兩個非零向量不平行

Ⅲ知識應用階段————共線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的初步應用

在本階段的教學中,我採用的是課本上一道典型的例題:在一個複雜圖形中觀察,辨認平行,相等的有向線段。選用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討論等探索活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對難點的突破。

例如圖所示,設O是正六邊形ABCDEF的中心,分別寫出圖中與向量相等的向量。(同時思考:向量與相等麼?向量與相等麼?)

具體教學安排如下:

(1)分析解決問題

先引導學生分析解決問題。包括向量的概念,:向量相等的概念。抓住相等向量概念的實質:兩個向量只有當它們的模相等,同時方向又相同時,才能稱它們相等。進而進行正確的辨認,直至最終解決問題。

(2)歸納解題方法

主要引導學生歸納以下兩個問題:①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它只與零向量相

等;②兩個向量只要它們的模相等,方向相同就是相等向量。一個向量只要不改變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動的,既向量是自由的。

Ⅳ學習,小結階段———歸納知識方法,佈置課後作業

本階段通過學習小結進行課堂教學的反饋,組織和指導學生歸納知識,技能,方法的一般規律,為後續學習打好基礎。

具體的教學安排如下:

(1)知識,方法小結在知識層面上我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提醒學生要抓住向量的本質:大小與方向,對它們進行類比,加深對每個概念的理解。

在方法層面上我將帶領學生回顧探索過程中用到的思維方法和數學方法如:

類比,數形結合,等價轉化等進行強調。

(2)佈置課後作業

閲讀教材96至97頁內容,整理課堂筆記,習題5。1第1,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