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高中説課稿4篇

學識都 人氣:1.52W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説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高中説課稿4篇

高中説課稿 篇1

一、首先我來説説對學生的分析

高一學生對經濟生活的內容很感興趣,對經濟生活中的現象有一定程度的關注和了解,上網收集資料的習慣正慢慢養成,動手能力也在不斷提高,有利於教學活動的開展,但學生缺少對現象本質的深刻的分析,而且建構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二、接下來我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1、説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這一框的知識為後面學習樹立正確消費觀這部分內容打下基礎,起到了過渡的作用,此外,這部分知識對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説教學目標

關於本課,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

歸納影響商品價格變化的因素,理解價格變動的意義,評價商品和服務的變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在認真解讀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本框學習,使學生理解價格變動對消費者需求量的影響,以及價格變動對相關商品需求量的影響,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水平。

(2)過程與方法:本節課,我以創設的情境為線索,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他們參與教學過程,形成自我發展的能力;

引導他們學會學習,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引導他們善於合作,形成個體與集體協同發展的合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關心生活中的小事,做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從而培養他們熱愛生活的人生態度。

3、説教學重點難點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這節課的重點定位為: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經營的影響。確定其為重點,是因為這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

我將這節課的難點定位為:如何看待買漲不買落的經濟現象。確定其為難點,是因為這種消費現象學生在生活中常常看到,看上去似乎和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相矛盾。

三、説教法和學法

1、接下來説説我將採用的教學方法

我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教學指導思想,以多媒體為輔助教學手段,採用“情境--發展”的教學模式。具體説,第一步,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第二步,小組討論,自主探究;第三步,師生互動,建構知識。

2、接下來再説説我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本着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加註重學習的過程,更加註重能力的培養,因而我採用了新課程提倡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四、接下來簡單説説這節課的課前準備

上課前,我深入學生之中,瞭解情況,如:家裏是否有轎車、摩托車、電動車等交通工具?最近家裏是否有買車的打算?買什麼車?佈置學生預習新課知識,收集車市的有關材料,既為課堂上設置的情境作了鋪墊,又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同時,也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五、下面我重點簡述一下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我想用四句古詩來形容我教學過程的四個環節:第一,未成曲調先有情;第二,事事留心皆學問;第三,似曾相識燕歸來;

第四,紙上得來終覺淺。下面我來分別闡述一下

1、未成曲調先有情--在導入新課時創設情境(約3分鐘)

俗話説: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新課時如果能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就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起學生的求知慾。

所以我首先在導入時創設情境:《少軍的煩惱》。這個情境講述的是本班同學少軍家裏打算買車,但是家裏人意見不一致,怎麼辦呢?在此基礎上自然過渡:相信通過本框的學習我們應該可以給他們家一個合理的建議。

2、事事留心皆學問--在推進新課時創設情境(約34分鐘)

陶行知先生曾提倡生活教育,即生活即教育,要從生活中學習。因此在推進新課這一環節中,我注意引導學生關心生活。

因為課前已佈置學生留意車市的新聞材料,所以在這一環節,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圍繞當前車市展示四三則材料,讓學生去分析解釋這些情境,近而突出本框的重點,得出本框知識點。

相關材料如下:

①大排量轎車價

格大幅上調,銷售量驟然下降。

06年4月1日實施的新消費税,按照新的消費税率,2.0以上排量的車型税率普遍提高,其中升幅最大的4.0升(含)以上排量的轎車,税率從8%增加到20%。由於消費税大幅提升,大排量車普現漲價,尤其是進口車。據瞭解,在寶馬創造了近30萬元的漲價新高之後,奔馳、VoLVo、捷豹、路虎、勞斯萊斯等車型價格集體上揚,其中勞斯萊斯最大漲價幅度達到70萬元。價格的大幅上調,令這類汽車的市場銷量也驟然變冷。

②中小排量轎車降價促銷不斷,銷售卻不温不火。

調查顯示,"油荒"打擊了市民的買車積極性,在準備購買汽車的人羣中,不到一成的市民堅持原來的買車計劃,近三成市民推遲了買車計劃,35.9%的買車人仍處於觀望階段,12.8%的買車人甚至因"油荒"放棄了買車,這對當前的汽車銷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嚴重的衝擊。近七成買車市民受到"油荒"影響而再三權衡購買車型,低油耗、經濟型汽車成為時下購車首選。

③我國已成為電動車生產、消費和出口大國。

目前,我國電動車產業的從業人員達30萬人,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國。20xx年電動車在中國的總銷量達到xxxx多萬輛,同時還在以每年1500萬輛的速度遞增,這一速度大約是汽車增長速度的3倍。據估算,到xxxx年,中國電動車的年產銷量將達到3000萬輛,產業總體規模將達到1300億元。

接下來,用3分鐘的時間展示介紹這些新聞,再把學生分成A、B兩大組,每大組中再由4人一組組成若干小組。A組同學分析解釋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B組以轎車生產商的身份分析,如何應對高漲的油價,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如何使自己的工廠獲利更多。

然後用7分鐘的時間,由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及討論,接着由學生代表發言,總體時間控制在12分鐘,最後用6分鐘左右由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建構知識。

這樣,A組學生根據材料1得出本課第一個知識點: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即一般説來,一種商品價格上升時,人們會減少對它的購買;當這種商品價格下降時,人們會增加對它的購買。老師在此基礎上反問:同學們想一想,如果大米的價格也大幅上調,人們對它的購買會不會驟然減少呢?學生自然知道不會。於是可以得出結論: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變動,但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價格變動對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對高檔耐用品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然後再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小事,如最近有哪些生活必需品價格變動了?人們對它的需求量有沒有驟然減少或增加?通過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來印證這一觀點。根據材料2油價上漲影響轎車銷量,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會減少,會導致它的互補商品的需求量也減少。根據材料3轎車滯銷電動車卻風靡起來,會得出結論: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會導致它的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這樣學生就知道了,消費者對既定商品的需求不僅受該商品自身價格變動的影響,而且受相關商品價格變動的影響。

B組學生根據材料,結合自己課前蒐集的材料,可以得出結論:面對商品價格變動,生產者一般會調節生產,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即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之所以這樣設計,因為這部分知識是本節課要掌握的重點所在,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的比較緊密,理論難度又不大,這樣由他們自已討論得出知識,可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同時在自主探究與小組討論的過程中,讓他們學習着如何自主探究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學習,最終使他們真正會學習。

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出了上述結論後就會反思質疑,有的學生會説:房價漲得那麼厲害,可是買的人一樣很多啊。如果沒有人質疑,那我會反問一句:是不是一種商品的價格升了人們的購買就一定會減少?生活中有沒有反例?有的學生就會想:咦,這不是和我們剛才講的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相矛盾了嗎?於是我藉機過渡到本框題的難點:“如何看待買漲不買落”的經濟現象。

通過列舉現象,小組討論,分析原因,最後師生建構知識,突破難點:原來買漲不買落,是消費領域的一種特殊情況,實際上是人們受各種客觀情況影響,消費心理預期在起作用,擔心物價一漲再漲,因而在物價上漲時出現了搶購現象;而價格低時人們總是渴望買到價格更低的商品,因而手持貨幣觀望。同價格影響生活消費的一般規律並不矛盾。講到這裏,讓學生注意我們在講消費的一般規律時用的“一般説來”這四個字。

這一環節的設計重在培養學生養成“學有所結”的學習習慣和“學有所疑”的發問精神。(這個部分大約3分鐘)

然後可以順理成章的接着問一個問題:“學習了這節課的理論知識,你有沒有找到消費的竅門?”這樣,經過學生的思索與討論,一定可以生成一些課本里沒有的新的東西。(這個部分大約3分鐘)

3、似曾相識燕歸來--在課堂小結時迴歸情境(3分鐘)

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因此課堂小結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本節課的小結中,我採用了首尾呼應的手法。

前面導入時介紹了《少軍的煩惱》此刻再回歸到這一情景中,讓同學們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給少軍家人一個合理的建議。

4、紙上得來終覺淺--在佈置作業中創設情境

要促進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就必須讓學生親身經歷實踐的檢驗。因此在這一環節裏,我佈置了一項作業,讓學生制定“家庭主婦行動計劃”--根據家裏最近的消費需要,本週內給父母提供一個購物的具體計劃,説明理由,從中感悟其中的經濟學道理。

課堂的最後我留5分鐘左右給學生,讓學生去遐想,去深思。中國畫強調要“留白”,政治課堂也同樣講求留白。因為預設歸根到底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把課堂的學習預設的滿滿的,不留一點餘地,我覺得會抹殺了學生質疑與拓展開放的時空。我相信學生:我給學生一個天地,他們還我一個驚喜!

順便説一下我的板書設計:

二、價格變動的影響

(一)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

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動

2、生活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3、一種商品價格上升,需求量減少,導致:替代商品需求量增大、互補商品需求量也減少;反之……

(二)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

2、提高勞動生產率

3、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產品

各位老師,我今天的説課到此結束,希望聽到各位老師的意見。

高中説課稿 篇2

本節內容系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高一政治第一課第三節第一框的內容。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學習的內容是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商品和貨幣的有關知識,這為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學好這個框為以後學習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高考的必考內容。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識記並理解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並能初步運用價值規律的有關知識,分析商品價格波動的原因及表現。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以及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能力,使學生正確認識價格與價值往往不相符這一現象。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明確發展市場經濟必須遵循價值規律,強調學生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改革開放意識。

三、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價值規律的含義,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

(2)難點:等價交換的原則。

四、説教法

本課適合採用案例法和討論法。案例教學法將思想政治課的理論性與實踐性有機結合起來。選用案例某學生採訪養豬户的錄像片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之感受到經濟學原理就在我們生活周圍,每時每刻都在發揮作用。採用討論法能讓學生真正的參與當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而且在討論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五、説學法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性。通過學生自己觀察、思考、討論、比較、分析等達到認知和行為上的統一。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按照“瞭解案例--分析案例---歸納總結--熱烈討論--大膽設想--總結概括”的模式進行教學,幫助學生深刻領會知識並靈活應用知識。

六、説教學手段:

採用表格、多媒體課件演示的方法。對教材的表格化處理,既直觀展現教材內容,又培養學生思維的科學性與創造性,採用多媒體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認識,把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深刻認識理論知識。

七、説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注重條理,抓重點,突難點,注重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分成5部分。)

1、創設情境:(約4分鐘)設計三個問題1紙幣是不是商品?為什麼?它具有哪些職能? 2豬肉是不是商品?3豬肉的價值是用什麼表示的?組織並引導學生回答,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順利導入新課。

2、探究新知(約32分鐘)

採取多媒體的教學手段,增加課堂容量,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形象作用,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8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條理清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

環節1從日常生活説起,引出課題 價值規律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環節2以熱點問題“豬肉價格上漲了”來探究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它的表現形式。

環節3針對性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價值規律是一切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環節4多媒體展示某同學走訪養豬户的調查報道,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得出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2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環節5以豬肉價格的變化為例,得出供求關係的變化與價格漲落變動的關係,得到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環節6多媒體展示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圖,利用圖表進行解讀。環節7通過舉例探究價值規律的不變性。

環節8回到現實生活,利用價值規律指導實踐,服務社會。

3、課堂小結(約4分鐘)

力求簡明扼要,梳理本節課所學的知識,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從四個方面來總結:A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B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C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D利用價值規律指導實踐。

4、閲讀教材,結合實際領悟本節知識。(約4分鐘)

5、佈置作業。(約1分鐘)設計兩道開放性習題:

A淺淡“夏天購買皮衣冬天賣”的説法。

B怎樣做一名有頭腦的養豬户。

高中説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首先感謝領導老師們給我這次學習與成長的機會。通過兩次新課程《品德與社會》教材輔導會,我學到了不少的知識,從中得到了啟迪。

眾所周知,隨着社會道德教育方法的發展,讓學生通過蒐集資料、解決問題、探究新知、分享參與、價值澄清、角色扮演、辯論説理來形成道德觀念,建構社會知識的方式、方法正日益增多。根據現代教育的需求,我們就要與時俱進,建立新型的、有效學習活動的模式:“接受一習得”、“體驗一交流’’和“探究一發現’’三維一體的學習活動模式。因此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活動中學”,有利於提高學習的效率,又符合學生個體不同的認知風格,使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中發揮各自的.優勢,通過感官和活動參與學習。

我在教學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做個聰明的消費者》一課中的一個話題《包裝袋上學問多》時,做了大膽嘗試,這節課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精心設計,主題靈活。讓學生感受現代生活中商品的豐富,主動發現,樂於創造。在合作學習時,老師巡視時及時發現問題,學生回答問題老師恰當地評價。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孩子多元化(綜合性)學習,在探究性學習方面營造一種更貼近學生生活的學習氛圍。現將本課教學過程向各位領導、同仁做以彙報,懇請個位不吝賜教,給予斧正。

一、設計思路: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深加工、精加工的食品已成為人們的重要食品之一。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天天接觸到食品包裝,已經關注到了色彩亮麗、美觀精緻的食品包裝上有很多信息,但他們不善於或不會有意識地去觀察,也不會深入地思考能從這些信息中獲得些什麼?現實生活中豐富多彩的食品擺在學生面前,包裝袋就成為學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徑,通過對食物包裝袋的研究活動,學生不僅能對自己吃的食物有感性的認識,並能有意識地關注周圍的世界,學會在過程中去發現問題,並能想辦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整個研究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究包裝物上的信息這一過程,學會收集相關信息,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從而幫助他們識別食品信息,有效抵制偽劣食品,用知識改善生活,提高飲食質量,提高生活質量。這節課分以下幾個階段進行:(1)收集食品包裝、整理知識。通過自己的親自收集、分析、整理,瞭解食品包裝袋上藴含的信息,初步瞭解生產廠家、生產日期、保質期等知識;(2)彙報交流。通過小組、大組交流彙報,更加全面深入瞭解食品包裝袋上的相關信息,瞭解食品配料、條形碼、QS 食品安全標誌等知識;(3)深入研究。通過實際調查、查閲資料等手段進一步就某一知識進行深入研究,以求全面正確詮釋與其相關的知識。(4)展示評價。把自己或小組的研究成果以個性化的形式展示給觀眾,進行評價活動,體驗學習的快樂。

二、活動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選擇商品的有關常識,學會看包裝中的有關信息,能根據這些信息辨別商品的真偽、優劣。

2、行為與習慣: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購物品質及購物習慣,並能運用於生活實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做個聰明的消費者。

二、活動準備:

學生:每人選購一件商品或收集一個完整的包裝袋、包裝盒(食品、藥品、日常用品任選一種);瞭解商品包裝上的有關信息。

教師:課件及部分商品實物。

三、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讓學生穿着用“包裝袋”製作的服飾伴隨着爵士音樂進行服裝秀表演,花花綠綠、形態各異的服飾會令學生耳目一新。學生在享受着美妙的音樂時,會漸漸進入對“包裝袋”全新感受。這樣把對“包裝袋”有關知識這原本比較枯燥無味的知識內容,以這種鮮活、明亮的服裝秀形式展示出來,會令學生情緒非常高漲,這就更加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興趣昂然地參與學習,活動,為學生進一步瞭解有關包裝上的知識做了積極鋪墊。

(二) 愉快參與 尋找包裝袋上祕密

1、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完成一項實踐活動,選購一件商品或尋找一個完整的包裝袋、包裝盒.課上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把各自準備好的物品拿出來,讓學生仔細看看,互相研究研究,看看他們能發現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 學生組內互相介紹、研究,老師巡視,參與討論,獲取學生討論信息。 )

2、看老師這裏的商品包裝。讓學生認真觀察書上的圖例,説説從圖例中瞭解到哪些商品包裝信息呢?在這裏可以讓學生對照手裏收集到的相關材料進行對比,看看書中所提到的商品包裝信息,和我們收集到的有什麼不一樣的,讓學生補充一些新的商品標識,如:“QS”是質量安全標識,還有服裝標籤上表示可以水洗,或只能乾洗等標識符號。這和我們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聯,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

3、小組討論、彙報;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把收集到的包裝整理分類,然後派代表介紹有關包裝的知識。主要的是食品、學習用品、藥品等,這些和學生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為今後學生選擇這些商品做了知識的沉澱.

4、短劇表演:

為了活躍、輕鬆課堂氣氛,學生表演情景短劇:“大頭嬰兒”奶粉釀成的悲劇

短劇後請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認識,也就是説看了短劇你有什麼感受?

這裏讓學生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小品形式,把生活中的熱點新聞“大頭娃娃事件”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在社會現實生活的背景材料面前,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理性的思考,增強了學生作為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從而也較好地體現該課程根植於社會,根植與生活的教學原則。

(三) 活學活用 鑑別真偽優劣大行動

1、辨一辨

剛才同學們對於“大頭嬰兒”的認識説得太好了!今天,老師想請大家幫我個忙。昨天我採購了些商品,也不知是不是合格產品,現在想請同學們幫我鑑別鑑別。你們願意嗎?我們四人小組一塊兒來仔細鑑別鑑別。(把商品分發給各小組,四人小組合作鑑別商品是否合格,各小組推薦一位代表介紹鑑別情況。)

生:各組依次彙報。(不合格的產品有:無生產日期、無保質期、無中文標識、過期商品、無廠家共五件,其餘的產品均為合格產品。)

2、議一議:

在選購食品時,我們要特別注意看包裝袋上的什麼呢?

最後由學生概括總結購買食品和學習用品時要注意的事項.

(四)拓展延伸:我是小小設計師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包裝袋上的學問真不少,你們想不想根據這些知識,親自設計一個包裝袋呢?老師請同學們今天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設計一個合格、有創意的包裝袋,好嗎?下節課,我們將評出最佳設計師

在本課的教學活動中,我力求以學生直接參與的交流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學習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互相合作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自主學習的主人。

高中説課稿 篇4

各位老師、同學:

大家好!

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地球的自轉》。我將按説課標、説教材分析、説教法學法、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這五個環節去説課。

説課標

課標要求:分析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地球的運動是必修1模塊內容的重要基礎理論,對於自然環境方面知識的學習有着重要意義。本條“標準”要求學生從瞭解層面上升到理解規律和成因層面。本節是主要學習地球自轉的特點,為後面內容的學習做鋪墊,而本節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角速度和線速度。

説教材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節的第一課時,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是學生從地理事實上升到地理科學的一個平台。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併為接下來的地理天體計算等的學習做鋪墊,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

説學情分析

學生認知心理特徵

這部分內容針對的是高一學生,他們的年齡只有16、17歲,具有勤于思考、勇於創新的天性。其認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維為主逐漸轉入以抽象思維為主的發展階段。因此,教學中應結合具體事例及直觀的表象信息,來呈現學習的內容。

此年齡段學生還具有好奇心強、具有一定的團結協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時間不長等特點,因此,利用生動的語言和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不時地改變學習活動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

知識技能基礎

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日常能觀察和體驗的自然現象,並且也有小學初中學過的知識,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將這些零散的感性知識上升為理性的知識.並通過藉助適當的輔助教學的過程,指導學生參與動手演示的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建立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這對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非常有效。

根據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學生的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説出地球自轉的定義

2.能夠判別地球自轉方向

3.能夠理解地球自轉的週期,區分恆星日與太陽日

4.能夠分析地球自轉的的角速度和線速度的計算方法和規律,並應用計算方法計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線速度。

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根據學案閲讀教材、分析圖示,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式,體驗地理學習的思維過程。

2.通過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學生能夠知道地球自轉運動的概念、方向、週期。

3.通過觀察地球儀自轉的演示以及參與各項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組合作學習能力等。

4.通過學習,學生能夠建立地球體的空間概念,鍛鍊空間思維和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生可以形成物質普遍聯繫的觀點,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運動觀、發展觀和聯繫觀;培養學生科學求實的態度;

學生可以樹立起關愛地球、瞭解地球、保護地球的信念;

學生能夠聯繫生活實際,感受到地理知識與生活的息息相關。通過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地球的自轉特徵,地球自轉的方向、週期、線速度與角速度。

教學難點:自轉的週期:太陽日和恆星日的理解和區別。地球自轉線速度和角速度隨緯度的分佈規律。

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比較恰當。

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説説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説教法及學法

1、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多媒體演示法:讓學生閲讀教材,分析、歸納、地球自轉運動。使用多媒體,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攻破難點打下基礎。教師利用多媒體作為輔助工具,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以生動形象的形式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教具演示法:課前準備一個地球儀,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轉。

參觀法:通過對示意圖的觀察,進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現象的規律性。比如,地球自轉方向的標示等,培養學生地理繪圖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

啟發式談話法:根據學生已有認知結構設疑啟發提問學生,並通過對話方式探討新知識,得出新結論,從而使學生獲得知識。

學生是學習的中心,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演示法、模擬法、探究式教學法、觀察探索法、比較法、分析規納法和圖示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手段,重視學生的參與性、探究性,引導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與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 、説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學生應重視圖文轉化,通過老師給同學們呈現的多媒體圖片及動畫,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及老師給出的動畫,將抽象、深奧的地球運動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象,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學生根據不同學習內容,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經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動手操作獲得知識。

首先通過導入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的興趣,轉入對地球運動規律的探討。通過觀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轉的空間概念,明確自轉的方向。實物演示和講解提問相配合,理解週期的概念。通過舉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實例,瞭解自轉的地理意義。

利用教學演示、學生討論、動手操作及“問題解決式”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使師生在愉快互動中共同探究知識。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説教學過程

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其核心概括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