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鄉三月三手抄報資料

學識都 人氣:2.57W

又是一年三月三,唱山歌,紅雞蛋,還有五色糯飯……今年農曆三月三,壯鄉過節大不同。何以不同?下面是關於壯鄉三月三手抄報資料和版面設計圖,歡迎閲讀!

壯鄉三月三手抄報資料

前一陣子的某一天,廣西一家官方的網站突然被網友“點爆”—— 一般而言,官方的網站大多發佈本系統工作信息,體系內人員因工作需要而登陸,外人鮮有光顧者。然而這一天,一個“重磅消息”發自這家官方的網站:“自治區政府決定,‘壯族三月三’將成為法定假日,全區放假兩天”。按照常規,此重大新聞,不是由新華社、中新社等國內主要媒體發佈,至少也該由廣西日報、廣西電視台等區內主要媒體先發布。可見,該官方的網站是“搶”新聞人的新聞了!以至於媒體人私下議論:連官方的網站都具有高度的新聞敏感性,媒體人容易嗎?如果被央視問 “你幸福嗎”,該怎麼答?

且不扯遠,就説放假吧。於己而言,幾乎“沒感覺”。也許是人之將老,萬事看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是,一位年輕人的話語,驚醒了“夢中老人”:“三月三放假,這是天大的好事!”不就放兩天假,何來好事還天大了?年輕人好玩,又“偷得浮生兩日閒”矣。且慢,勿小看如今的年輕人,對方這般高度概括:“壯族自治區除了辦歌節,還放假給百姓過節,這是民族區域自治的體現!”末了,還舉例佐證,西雙版納傣族過潑水節還放5天假,云云。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遙想當年咱年輕的時候,也是充滿激情地歡度三月三歌節。記得1984年的農曆三月初三,南寧市承辦廣西首屆“三月三”音樂舞蹈節,全區五市八地區共16個代表隊1179人蔘加,中外遊客達10萬人之多。那年,我作為一名年輕記者,拿到珍貴的採訪證,到大街上採訪歌節活動。那天,南寧街頭,人山人海,我跟隨山歌隊,從新民路往人民公園走,道路兩旁被市民圍得水泄不通,只有擁有證件者,方能走在遊行隊伍中,而一旦走進隊伍,想出去已不可能,因為,道路兩旁被密匝匝的人羣堵死。當然,走在隊伍當中,誰還會想走出去,我滿臉榮光,挎一個老掉牙的120相機,很得意地走着,彷彿兩旁的羣眾正在接受自己檢閲。這時,忽然聽到一個聲音呼喚,仔細往旁邊一看,原來是我一位大學同學,他在拼命朝我招呼,我無法過去跟他握一下手,只能像首長檢閲隊伍般揮了揮手……

自小在壯鄉風流坡旁長大的'我,儘管兒時見過通宵達旦的對歌,卻在這一天才感受到,“壯族三月三”歌節,原來如此隆重,如此引人,如此光大。略有遺憾的是,那天活動盛大空前,當大隊伍行進到人民公園門口時,發生了羣體性踩踏的事件,造成一些觀眾受傷,據説過後地上散落各式各樣的涼鞋裝了半個卡車。

之後,南寧“三月三”音樂舞蹈節改為廣西國際民歌節,後來又改稱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如今,歌節主題曲《大地飛歌》成為唱響南寧的品牌,南寧也成了天下民歌眷戀的故鄉。

借用小瀋陽的話:“人這一生,其實可短暫了,眼睛一閉一睜一天過去了;眼睛一閉不睜,一輩子過去了!”眨眼工夫,30年過去。我在首府生活30多年,歌節過了十幾回,有過經歷,有過激動,有過享受,對比而言1984年那一屆歌節,給我的印象最深。而今年,自治區政府決定“壯族三月三”放假,對於廣大壯鄉人,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説,也許又在他們的精彩人生中,留下值得記憶的一筆。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武鳴縣尼達妮(壯語:阿弟阿妹)合唱團團員為來賓高唱《壯族迎客歌》,當地越來越多的家長把孩子送到這個壯語合唱團接受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武鳴是廣西壯民族文化發源地之一,山歌歷史悠久,從1980年起,武鳴縣每年都會舉辦“壯族三月三”歌圩,目前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 、影響最廣、歷史最久的民族歌圩。今年4月21日,2015年中國壯鄉·武鳴“壯族三月三”歌圩暨駱越文化旅遊節將如期舉辦,當地準備了歌王大賽、千人竹竿舞、拋繡球比賽等30多項文體活動迎接八方來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