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春節慶元宵手抄報

學識都 人氣:1.97W

辭舊迎新,在喜慶新春佳節的熱烈氣氛中,又迎來了一年一度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迎春節慶元宵手抄報

説起元宵節,曾有這麼一個故事,一次,漢武帝病了,請來巫醫給他治病,病癒後,巫醫讓他供“太乙神”,修“太乙祠”。從此,這位滿腦子迷信的皇帝,一過新年,就祭祀“太乙神”,以祈求吉祥平安。後來這一祭祀形式逐漸演化成一個節日,據説,這就是元宵節的來歷。

元宵節盛於唐。唐時的元宵節始於上元(正月初八開始),所以也叫“上元節”,到十五月圓時,節日活動達到高潮。這時的長安城內“歌舞百戲,麟麟相切,樂聲嘈雜十餘里,煙花通夜如晝,士女擁擠,有足不躡地浮行數十步者。”可想當時的熱鬧程度了。

元宵節的主要活動在過去是觀燈,所以又叫燈節。每年的臘月一到,人們便開始忙着做燈了。據史料載,唐朝有一位韓國夫人,幫一年輕人做了一個“百枝燈樹,高八十尺,放在山上,點起來,百里之內都能看見。

元宵節的食品主要是湯圓,由於它煮熟便浮起來,所以又叫浮圓子。大約從宋代以來,人們就有了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所以,湯圓也叫元宵。

元宵節是一年中歲首的第二個傳統節日,實際形成了新春佳節的延續,由於春節和元宵兩節距離不遠,在喜慶過程中,往往將兩節聯繫在一起。過春節,備年貨,着重忙碌在節前的臘月,以豐盛的佳餚美食,

走親訪友為喜慶特點,而過元宵節,準備工作則在春節後休閒日子裏,消費不及過大年那樣高,但喜慶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高潮迭起,紅紅火火。

舊時,每到正月十五,各村要搭神棚、彩門、遊黃河陣、搭鞦韆、扭秧歌、耍武術、趕旱船、踩高蹺、放煙花、掛燈籠等。抗日戰爭中,正月十五還稱之為“擁軍優撫節”。解放後,又新增舞龍燈、舞獅、搭彩車和舉辦文藝調演。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除沿襲過去一些喜慶習俗外,還創新了新內容,給節日以新的色彩。

地處太行山區的武鄉,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除一些舊的習俗沿襲至今外,喜慶形式越來越具有時代色彩。

首先,鄉下一些大的村,正月裏就開始籌劃搭彩門,在村口或村中,在街道兩邊選定位置後,挖坑埋柱,上邊加上橫杆,用松枝裝飾後,再用各種彩色的`綢布點綴,插上彩旗,掛上紅燈,彩門兩邊書寫一副振奮人心的對聯,給人一種莊重、宏偉、蓬勃進取之感。有的村在鐵架和水泥村標門上直接裝飾,並按上燈光設備。正月十五前後,燈光閃爍,徹夜通明,彰顯出一種風彩魅力。

其次是鬧秧歌,這是老區民間喜聞樂見的喜慶形式之一。在熾熱的土地上,用汗水書寫了一年五穀豐登的父老鄉親,滿懷喜悦之情,敲鑼打鼓伴秧歌,辭舊迎新賀新歲。這秧歌隊少則十幾人,多則幾十人和上百人,組成後,由“土導演”進行訓練,出場時,前邊有一人引領,隊員們伴丑角或古代人物形象,扭一陣,唱一陣。扭秧歌時,隊列有“蛇脱皮”“卷席子”“竄八字”等不斷變換的形式,唱秧歌時,有一人或幾人走在中間,隨機應變,自編自唱。元宵節這天,有的村裏的秧歌隊挨門逐户竄院,慰問全村父老鄉親,秧歌唱的也是吉祥如意,節日祝福之類的內容。過去,竄院每家送一張紅紙寫的賀歲貼,上邊用毛筆書寫着“恭賀新春元宵佳節”之類的內容,現在,秧歌竄院成了送年畫、財神畫、或者特製印刷的各種宣傳畫,鄉親們根據各自的意願,

給以香煙、糖果之類的回禮,使全村產生一種和諧之感。這種秧歌隊叫跑腿秧歌,圍圈秧歌。

靠近縣城的大村,每逢元宵佳節,每年要扎彩車,組織大型秧歌隊,浩浩蕩蕩,十分壯觀地開進縣城,秧歌隊裏丑角豐富,形形式式的人物形象給觀眾留下一片歡歌笑語。秧歌隊裏還有踩高蹺、劃旱船和扇子舞的,孩子們排練的小花戲,翩翩起舞。甚至一些遠道而來的鄉鎮,大村或一些企業單位,也扎有彩車,組織大型文娛隊伍,如舞獅隊、龍燈隊,武術隊等鼓樂齊鳴,吹拉彈唱到縣城廣場,大街演出,展示風彩。

掛燈、觀燈也是元宵佳節喜慶形式之一。據説掛燈起源於漢代,漢武帝祭祀“太乙神”時,糊了許多燈,從此,這種習俗沿襲下來,到了宋代,形成了燈市,規模愈來愈宏大,彩燈藝術不斷創新,千姿百態,各具特色。武鄉的城鎮山鄉,佳節期間,家家户户掛起紅燈,表示吉祥平安,紅燈高照、前程似錦。一些大村,不僅掛紅燈,而且家家自做彩燈,形式多種多樣,有荷花燈、寶蓮燈、走馬燈、羊角燈以及龍、鳳、魚、蝦等各種動物燈,豐富多彩。匯成了燈的海洋,有的還特意設計有燈謎和各種傳奇人物。

元宵節,在鄉村還有搭鞦韆的習慣,俗稱搭遊千,“八掛遊千”可供八人同時遊蕩,搭起來比較複雜費勁。二人遊千,有兩人遊蕩,由於遊玩人少,送遊千者可加速,遊者被送的老高。“地蘑菇”遊千,由一粗柱、鐵車輪和兩根橫杆組成,遊者分別坐在橫杆兩頭,由一人遊送即可,現不多見。

有的村在元宵佳節,積極排練戲劇、小演唱等文藝節目,甚至積極參與縣、鄉文藝匯演,活躍鄉村文化生活。最後幾年,時髦説唱團,不少村花錢僱説唱團,為鄉親們演出慰問,有的村在節日期間。組織電影晚會,放煙花‘有的村在十五晚上,還組織頂燈,秧歌隊在街頭演出,夜晚還有鑼鼓隊觀燈巡夜。

鄉村是這樣,縣城那就更紅火了。元宵節前後,林立的別墅羣樓彩旗飛揚,紅燈高掛,縣城簡直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一輛輛繽紛閃亮的彩車,在豪邁的鼓樂聲中緩緩行進,後邊,跟隨着文藝隊伍,看紅火熱鬧的人們摩肩接踵,在人行道兩旁匯成了兩道人頭攢動,笑語歌聲飛揚的人海熱潮,人人笑逐顏開,個個心花怒放。

特別是近三年來,隨着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建事業日新月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老區的文化建設,新春、元宵兩節縣城的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拓寬、改造的街道裝點的繁花似錦、流光溢彩,除繼續保持以往傳統的喜慶習俗外,紅旗路簡直成了燈的世界,特別是紅旗路延伸後的路段,一些龍頭企業,為了打造武鄉文化品牌,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利用聲、光、電等現代化手段,製做的各種燈展薈萃,一處燈展一個主題,吸引着成千上萬遊人,“天女撒花”、“后羿射日”、“長樂之戰”、“八仙過海”、“孔雀開屏”、“玉狗送寶”、“魅力武鄉城”等燈展內容各具特色,人物形象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真是張燈結綵,火樹銀花,一派絢麗多姿的迷人景象,鼓舞着人們拼搏奮進、開創未來,為建設小康、和諧的美好家園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