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留美博士的求職故事

學識都 人氣:2.15W

我差不多是在一年以前開始明確地意識到自己需要離開學術界(也許是暫時的,也許是永久的)。但是當秋天的求職季來臨時,我仍然循着慣性給十幾所最好的大學投了簡歷。結果是我正好遇上了美國若干年來最糟的一個教職市場。以一所美國中部三流大學的一個職位為例,他們收到了超過一千份簡歷。即使一些在我看來條件遠比我優越的競爭者也全軍盡墨,更不用説我自己了。——我的朋友裏,只有一位拿到了不錯的 offer,而他本來就是我這一代人裏最出色的應用數學家之一。(我的朋友們很多後來確實拿到了香港的教職,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一個留美博士的求職故事

所以,開始找工作吧。

當別人聽説我的專業是應用數學的時候,通常會説:啊,應用數學最好找工作了。

有趣的是,這話聽多了連自己也會信以為真,直到真正面臨職場的時候才會意識到這話有多荒謬。是的,應用數學的博士訓練(而且是在美國最好的應用數學系之一所受的訓練)在很多領域裏都有用。是的,無論是哪一行都能看到許多數學背景出身的人的身影。可是這和具體的求職有什麼關係呢?

以金融為例。不止一個人跟我説過:「華爾街到處都是數學博士,你背景這麼強,只要想去一定沒問題的。」聽到後來我每次都忍不住在心裏暗自吐槽,大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真的看不出來「華爾街到處都是數學博士」(這件事是真的)和「數學博士容易在華爾街找到工作」(這件事是假的)在邏輯上毫無相關性麼?一家大公司和一個高薪職位所需要的是直接或間接帶來利潤的能力,而僅僅一張博士文憑——無論它來自什麼學校的什麼專業——都和這個目標之間隔着相當顯著的距離。比方説,一個華爾街的礦工所需要的能力至少包括:敏鋭的統計直覺,在壓力之下迅速做出定量判斷的能力,對金融數學理論的深刻理解,熟練的編程技巧,當然還有聰明。而一個典型的數學博士很難説自己一定能達到其中的任何一項標準。事實上,即使經過好幾個月全力以赴的訓練,一個華爾街大公司的面試也仍然是不算輕鬆的挑戰,對一流學校的優秀博士們來説也是如此。

但是我必須承認,我也是直到面對職場時才意識到這個道理的。有用的道理總是瞭解得太晚了。

十幾年的校園生活容易帶來一種錯覺,彷彿精英是可以自然生長而成的。——對學術界來説,這差不多是對的,很多學術精英確實是自然生長而成的。

但是在很多別的領域就是完全另一碼事。諮詢業是另一個大多數理工科(甚至也包括文科)博士都在理論上可以從事的行業,而大家身邊也永遠都充斥着某某理科博士準備了幾周就拿到了麥肯錫或者 BCG offer 的故事。問題是,只有身臨其境,一個人才能明白所謂「沒有硬性背景要求」其實是多難的要求。一個出色的 consultant 身上 sharpness 的氣質是如此顯而易見,幾乎是有形地存在着,而校園對理工博士生活的影響卻往往是它的反面。

(順帶説一句,我覺得任何人,無論他對諮詢業有沒有興趣,都應該花幾個月時間做點 case study 的練習,我甚至覺得它應當成為大學的必修課。和大多數大學課程相比,它對一個人走上社會——無論從事什麼職業——的幫助都要大得多。這是題外話。)

準備求職就基本上是一個鍛造自己的過程。一張漂亮的博士文憑也許是拿到面試的敲門磚,但是一個未經這番鍛造的博士幾乎沒有可能更進一步,除非他申請的是一個和自己在大學裏所從事的工作完全相似的職位。求職需要敏鋭的反應,紮實的基礎知識儲備,自信流暢的人際溝通,強大的抗壓力,而這些能力在漫長的校園生活中就算沒有被消磨殆盡,也至少是難於自然生長出來的。這番鍛鍊所帶來的個人成長,幾乎不亞於又讀了一個學位。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已經太老了,快要經不起這番挑戰了。

回過頭來看,我意識到一個也許並非巧合的事實:我的`所有面試都是通過私人關係拿到的,無一例外。

在學術界,人際關係當然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學術界究竟只是個小圈子,不用心經營人際關係並不意味着完全不能脱穎而出。真正面對職場則是另一回事。求職並不是為了回到社會而作的準備活動,求職本身就是回到社會的一部分。

回到社會有多難?從那麼多人寧可一個接一個博士後幹下去,明知在學術界前途渺茫也不願走進工業界就能看得出來。在我找工作的同時,有不少人都在問我為什麼不接着做博士後。他們大多數人的立場當然僅僅是替我離開學術界覺得惋惜,但這其實是個相當難於回答的問題。

我離開學術界和進入工業界,到底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呢?

當我回頭看到自己在學術界的求職經歷捫心自問的時候,我會覺得所有關於教職市場不景氣的討論都像是託辭。即使教職市場好轉,我有多大把握能學術界生存下來?答案仍然是幾乎沒有。這是在求職過程中我漸漸清晰意識到的一件事。我缺乏全力以赴苦心孤詣追求學術的動力,而這是在學術界所必須的某種素質。所以儘管有時候我也能做出不錯的研究,或早或晚,或主動或被動,我仍然會選擇離開的。

而另一方面,回到社會意味着全新的挑戰和一團迷霧般的未來。這未必一定是好事,但是它多少讓我覺得躍躍欲試。我毫無信心自己一定能取得比在學術界中更大的成就,然而生活終究不是靠成就來衡量的。

人生的一頁就這樣翻過去了。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它幾乎像是很久以前就註定要翻過去的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