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論文格式

學識都 人氣:8.34K

又到了評職稱的時間的了,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教師職稱論文格式,歡迎前來閲讀參考。

教師職稱論文格式

 1、論文題目:要求準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錶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彙集,以供讀者檢索。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範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範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説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範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註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參考文獻應為近期雜誌或書籍,以5至8條為宜,請按如下格式標註:

①期刊:作者.篇名[J].期刊名(外文可縮寫,不加縮寫點),出版年份,卷號(期號):起始頁碼.

②專著:作者.書名[M].版次(第一版不標註).出版地:出版單位,出版年.起止頁碼.

③論文集:作者.篇名[C].見(英文用In):論文集主編者,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年.起始頁碼.

④學位論文: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地):出版者(保存單位).出版年.

⑤專刊:專利所有者.專刊題名[P].專利國別:專利號,出版日期.

技術標準:標準編號,標準名稱[S].

 附:教師職稱論文範例

談小學數學探究性課堂的實施策略

摘 要:新課程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探究式教學。我們要實施主動探求知識、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以發展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關鍵詞:探究;實踐;評價;論文下載

小學數學探究式學習是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圍繞一個需要探究解決的問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獲取知識。其基本模式是: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評價總結。

一、 創設情境

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於對學習者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把學生引人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過程,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使學生明確探究目標,給思維以方向;同時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給思維以動力。因此,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聯繫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直觀材料和生活實例,誘發思維,引導思路,增強探究的內驅力。如教學“分一分”,教師引導學生從整理文具與學具入手提出問題:“那些東西放在學具盒裏?哪些東西放在文具盒裏?”這樣設計比較符合低年級剛入學學生的好奇心,他們願意動手擺弄進行分類。再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教師讓學生説出三角形的任意兩個角的度數,教師馬上準確無誤地説出第三個角的度數,老師連看也沒有看到我的這個三角形,怎麼就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學生心中充滿好奇和疑問,都想知道老師有什麼“法寶”,這樣就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主動參與到探究活動之中。

二、 自主探究

所謂自主探究,就是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課堂上要給學生自由探究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質疑,去創造出新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從“敢問”到“善問”,讓學生在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培養探究能力。如教學“認識釐米 用釐米量”時,教師讓學生用尺子去量一支鉛筆的長度,要求將鉛筆的一端與尺子的零刻度對齊,另一端指到幾,這支鉛筆的長度就是幾釐米。這時一個學生問:“老師,在測量物體長度的時候,一定要把物體的一端與刻度尺的零刻度對齊嗎?”這時的教師並沒有馬上回答,而是對這名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給予表揚鼓勵,然後説:“如果你們手中的尺子是一把折斷的沒有零刻度的尺子,你們分組研究看看,能否量出鉛筆的長度?”此時,學生的探究興趣非常高,積極地參與探究活動。通過討論他們發現這把斷了的沒有零刻度的尺子同樣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這個問題的解決,相信一定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 合作交流

合作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合作交流是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進行交流,達到取長補短之目的。如學習了乘法以後,教師出示了這樣一題:把下列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7+7+7+7+4 ,學生思考後列出了三種不同算式:①7×4+4  ②7×5—3  ③8×4 , 然後,教師讓學生針對這三種情況分小組進行討論、比較、交流,使學生明白前兩種算式含有加減運算,不能算為一個乘法算式,只能算為一個簡便算式,只有第三種算式才符合要求。這一過程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探索、合作探索,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四、 實踐應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探究性學習也注重將所學的知識運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中,這裏的實踐運用不是練習題的技能操練,而是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仍然是一個探究過程。教師設計練習時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題目,學生通過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掌握知識,提高數學應用意識及實踐能力。例如:學生在自主探索圓面積S=πr 這一公式後,教師讓學生計算學校的圓形花壇,圓形鐘錶面的面積……這些實際生活中的圓形物體沒有圓心標示,直徑、半徑又不能現成地獲得,怎麼辦?學生再次經歷獨立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想出“用線繞鐘面一週量出周長,再計算出直徑或半徑……等好多辦法。通過這樣的練習,培養了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 評價總結

評價的主要目的在於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動力,提高主動發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重視:一是對學生進行獨立研究、合作交流、實踐運用等學習活動中表現出的自主性、主動性、獨創性等進行評價;二是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使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及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和策略,並對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有所感悟,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以提高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