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論文發表熱”冷思考

學識都 人氣:2.17W

中國的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正流行着一種怪現象,“論文發表熱”的狂潮在研究生當中瘋狂肆虐。面對這樣一股詭異的浪潮,我們必須以一種冷靜睿智的思維對其進行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研究生論文發表熱”冷思考

“研究生論文發表熱”的三種表徵

1 熱衷寫作,熱衷投稿

當前,我國的研究生似乎很樂意埋頭苦創,對其探根究底,其實很簡單,就是希望論文能通過數量上的優勢,達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而在這個動機的導引之下,寫作往往縮水。創作時間通常會被縮短,質量要求也被降低,符合雜誌口味一時被奉作頭條,論文寫作幾乎等同於生產工業品。而另一方面,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又為寫作成品的分流提供了便利。網絡技術電子郵件使成千上萬的作品能夠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和相當低的經濟支出下準確無誤地流到各個編輯部。

2 熱衷交際,熱衷聯繫

論文寫作完成並不代表結束,只有文章由手寫體真正變作鉛印,發表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而這一步恰恰是關鍵所在。中國的研究生千千萬,所做文章不計其數,從眾多文章中脱穎而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這樣一來,研究生就開始急於網羅關係,竭力運用自己的人脈。

3 熱衷金錢,熱衷交易

當人際關係的力量無法奏效時,金錢就被推上了第一線。發表一篇文章,允諾一定額度的金錢,而期刊級別越高,同等條件之下金錢的數額就越多。研究生為了發表文章用金錢蠱惑編輯部,並樂此不疲;另一方面,有些編輯部為獲取金錢又用佔有版面的權力引誘研究生。如此之下,這場金錢的交易便欣欣向榮。

“研究生論文發表熱”的三重原因

1 表層原因:制度規約,不得不為

當前,我國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針對研究生的管理條例當中,都對研究生論文發表狀況有着嚴格的規定。根據這些條例,研究生的論文發表成果如果達不到規定的要求,就必須承擔延遲畢業或是無法畢業的後果。在這種體制規定之下,研究生們迫於壓力也不得不絞盡腦汁尋求各種發表論文的機會與途徑。而這種行為的結果就是使論文發表迅速形成一股熱潮。

2 深層原因:主體確認,意欲而為

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在身份上基本處於一種尷尬的狀況:他們的年齡段大多在24-30歲左右,此時他們應該在各方面都已成長為獨立的個體。然而,我國的研究生在心智上雖早已成熟並擁有了自己廣闊的天地,但經濟上仍然處於依附狀態。父母的幫助仍舊是他們的主要生活來源。這種物質匱乏和精神豐富的巨大矛盾,往往使研究生在心理上處於一種失落狀態。為了擺脱失落、重拾主體,研究生必須尋找一方天地,使自我價值得到肯定和認同。作為學術性人才,在精神生活領域得到肯定既是自我的重塑也是莫大的榮譽。發表論文,成果是沉甸甸、看得見的。因此,為了完成主體的確認感,從深層動機來看,論文發表也是研究生本身意欲而為的事情。

3 根本原因:資本逐利,必然之為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資本以多種形態存在,其中有三種基本形態(1)經濟資本以金錢為符號,以產權為制度形式;(2)社會資本以名譽、頭銜為符號,以社會規約為制度形式;(3)文化資本以作品、文憑、學銜為符號,以學位為制度形式。這三種資本之間可以相互轉化,而所有資本最終都將從根本上轉化為經濟資本。

研究生作為一個特定的羣體,他們在自己的社會空間領域中必然要為保障自身再生產而謀求資本、追逐利益最大化。明顯的事實是,研究生最突出的就是文化資本。研究生要想保障自身文化資本最大化就要最大限度地佔有作品、文憑、學銜等符號權力。而其中,又以作品為基礎符號。作品利益的鞏固和最大化就是文化資本基礎的穩固和擴展,而獲取基礎符號(作品)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途徑就是以社會公認的、契約化的規定對其加以肯定和贊同。公開出版是人們對作品認同最直接和最普遍的方式。因此,論文發表熱的“集體成瘋”正是研究生追求文化資本利益最大化的體現。

另一方面,經濟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本三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研究生爭奪文化資本最大化的`同時,也等於間接兼顧了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研究生論文發表的成果越多、級別越高,個體總資本就累積得越多。我們知道,當前,各個高校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都有獎勵制度,發表的論文按質按數都可以得到相應的獎勵。而這些獎勵基本上是數額不等的金錢。文化資本在校內就可以直接轉化成經濟資本。再以長遠來看,研究生畢業應聘,用人單位對科研成果也很看重,論文發表又等於為將來間接累積了經濟資本。同時,發表論文贏來的各種證書、榮譽又是一筆不菲的社會資本。不可否認,研究生的論文發表熱在本質上是一種資本的逐利行為。

對“研究生論文發表熱”的反思

1 高等院校:修繕制度,改“迫”為“引”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對研究生論文發表的管理方面,還存在着很多的缺陷。研究生如果不能發表合格的論文就不予以畢業或是給予嚴厲處罰,這些強行措施都是引發研究生論文發表熱的最重要原因。在這種體制之下,廣大的研究生迫於壓力不得不費盡心思發表文章。而這種被迫之舉往往包含頗多的無奈和不情願。在這種消極情緒或是功利心態下,產出高質量、高水準的成果,概率往往很低。因此,高等院校應該放下高高在上的家長權威,重新修訂該項制度,將其中的強制性完善成引導性,引導學生自發、自覺地走向創作的道路。

2 研究生自身:完善主體,由“單”到“多”

發表論文可以體現研究生本身的價值,但生命的價值不能由一個維度定位。研究生不能把生活的全部意義都確定在這一個命題當中。研究生的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的,不應當只困守於書本和文章之間,而應該學會深入實踐,以行導知。奉獻愛心,服務社會,未嘗不是自我價值的綻放和肯定。

3 社會體系:綜合認知,從“偏”至“全”

社會對研究生的評判標準把重心放在了論文成果之上,忽視了對其他素質的綜合考核。而這種以“偏”概“全”的做法,直接導致了這場風潮的蔓延。這種推論邏輯以及重實利的現實環境必然給學生造成一種暗示:只要做好被審核的一點就萬事大吉,因為這一點通過就等於全部通過,一好百好。因此,要做到一個公正的評判,社會系統必須綜合認知,全方位、多角度地評判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