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考研>

2017年考研心理學模擬題:心理髮展與教育

學識都 人氣:1.35W

2017考研悄然到來了,各地考生們都在複習備考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2017年考研心理學模擬題:心理髮展與教育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的閲讀。

2017年考研心理學模擬題:心理髮展與教育

 一、選擇題

1.以下幾項中不屬於人格結構的是( )

A.氣質 B.性格 C.自我調控系統 D.圖式

2.皮亞傑是 的心理學家。( )

A.匈牙利 B.瑞士 C.瑞典 D.美國

3.皮亞傑認為,兒童在 已經獲得客體永久性。( )

A.感知運動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前運算階段

4.對前運算階段兒童的描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一切以自我為中心 B.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

C.思維具有不可逆性 D.已經可以很好地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區分開來

5.前蘇聯心理學家 提出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

A.烏申斯基 B.贊科夫 C.維果斯基 D.柯爾伯格

6.“最近發展區”是由 提出來的。( )

A.贊科夫 B.列昂捷夫 C.魯利亞 D.維果斯基

7.埃裏克森是 國 學派的心理學家。( )

A.美國 行為主義 B.法國 精神分析

C.美國 精神分析 D.德國 行為主義

8.埃裏克森把人格發展分為( )

A.四個階段 B.五個階段 C.六個階段 D.八個階段

9.從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看,青春期個體面對的最大沖突是( )

A.角色統一與角色混亂 B.自主與羞怯

C.勤奮感與自卑感 D.友愛親密與孤獨

10.運用“道德兩難”故事研究出道德發展階段論的心理學家是( )

A.德國的赫爾巴特 B.美國的埃裏克森

C.美國的柯爾伯格 D.德國的柯爾伯格

11.根據柯爾伯格的理論,兒童道德發展的“好孩子取向”階段屬於哪一個道德發展水平?( )

A.前習俗水平 B.習俗水平 C.後習俗水平 D.好孩子水平

12.以下關於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的説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種理論是根據美國社會的情況作出的劃分;

B.該理論中的每個階段是人的一生道德發展的必經階段,且具有不可逆性;

C.柯爾伯格認為人的各個道德發展階段持續的時間不一致;

D.柯爾伯格的理論反映出人的道德發展是一個連續變化的過程。

13.對於智力的性別差異,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

A.男性的智力普遍比女性高

B.男性較之女性在視覺和辨別方位能力方面比較強

C.女性的抽象思維比男性更優秀一些

D.男性的嗅覺普遍比女性靈敏

14.教育應當根據人的氣質差異因勢利導,對此陳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膽汁質的人脾氣暴躁,應當採取暗示性的教育,以防引起逆反心理

B.抑鬱質的人比較敏感,教育者要引導其積極思想,防止其自卑心理

C.粘液質的人很固執,教育起不了什麼作用,要順其自然

D.多血質的人,靈活多變,易於教育,但要防止他重蹈覆轍

15.當人們對客觀事物作出判斷時,如果常常利用自己內部的參照,不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和干擾,這種人屬於( )

A.場依存型 B.場獨立型 C.沉思型 D.輻合型

16.把人的認知風格分為沉思型和衝動性的心理學家是( )

A.威特金 B.斯金納 C.卡根 D.弗洛伊德

17.對於認知風格屬於場依存型的學生,適合的教學方法是( )

A.為其提供無結構的材料,讓他自己探索

B.多鼓勵學生自學

C.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總結出結構性的知識

D.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明確的指導和講解

18.下面有關個體心理的性別差異的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

A.嬰兒一出生就存在心理上的性別差異

B.在思維發展發麪,男性的思維水平明顯比女性的要高

C.從嬰兒期到青春前期,女孩的言語發展一直優於男孩

D.女性的理解記憶和長時記憶優於男性

19.以下幾位心理學家哪一個屬於認知心理學派( )

A.皮亞傑 B.埃裏克森 C.弗洛伊德 D.華生

20.以下著名的心理學成果,哪一個不是維果斯基提出來的( )

A.認知地圖 B.內化學説 C.最近發展區 D.高級心理機能

 二、簡答題

1.概述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

2.什麼是高級心理機能?它是如何產生的?

3.什麼是“最近發展區”?

4.簡評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5.簡述柯爾伯克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的主要內容。

一、選擇題

1.D 2.B 3.A 4.D 5.C 6.D 7.C 8.D 9.A 10.C

11.B 12.B (解析:這些階段並不是每個人的道德展的必經階段,有的人只停在某個階段永遠達不到最高階段)

13.B 14.C 15.B 16.C 17.D 18.C 19.A 20.A

 二、簡答題

1.概述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的主要內容。

答:皮亞傑認為,在個體從出生到成熟的發展過程中,認知結構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重構,從而表現出具有不同的質的不同階段,據此,他把人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

這一階段的認知活動,主要是通過探索感知覺與運動之間的關係來獲得動作經驗,從出生到2歲這一時期,兒童的認知能力也是逐漸發展的,一般從對事物的被動反應發展到主動的探究;其認識事物的順序是從認識自己的身體到探究外界事物;而且兒童漸漸獲得了客體永恆性,即當某一客體從兒童視野中消失時,兒童知道該客體並非不存在了。本階段兒童還不能用語言和抽象符號為事物命名。

2.前運算階段(2—7歲)

運算是指內部化的智力或操作。這一階段兒童已經具有了符號功能,表象日益豐富,其認知活動已經不只侷限於對當前直接感知的環境施以動作,開始能運用語言或較為抽象的符號來代表他們經歷過的事物。前運算階段的兒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覺的物的圖像,還不是內化的動作格式;他們還不能很好地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認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謂的泛靈論;而且認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現為不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他們的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運算思維,思維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點,兒童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不知道物體事物不論其形態如何變化,其物質量是恆定不變的。

3.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認知結構已發生了重組和改善,思維具有一定的彈性,思維可以逆轉,兒童已經獲得了長度、體積、重量和麪積等的守恆,能憑藉具體事物或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羣集運算。但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仍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兒童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

4.形式運算階段(11—16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思維已超越了對具體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賴,兒童的思維是以命題形式進行的,並能發現命題之間的關係;能夠根據邏輯推理、歸納或演繹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能理解符號的意義、隱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維發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2.什麼是高級心理機能?它是如何產生的?

答:高級心理機能是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提出來的,他在他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中説明了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歷史發生問題:

維果斯基區分了人的兩種心理機能:一種是作為動物進化結果的低級心理機能,這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如基本的知覺加工和自動化過程;另一種則是作為歷史發展結果的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如記憶的精細加工。正是高級心理機能,使得人類心理在本質上區別於動物。在個體心理髮展的過程中,這兩種機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級心理機能的實質是以心理工具為中介,受到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

根據恩格斯關於勞動在人類適應自然和在生產過程中藉助於工具改造自然的作用的思想,維果斯基詳細地論述了他對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和中介結構的看法。工具的使用導致了人類新的適應方式,不再像動物一樣是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在人的工具生產中凝結着人類的間接經驗,即社會文化知識經驗,這就使人類的心理髮展規律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所制約,而是受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制約。因而就產生於有別於地級心理機能的高級心理。

從這個意義上説,維果斯基認為,人的思維與智力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各種活動、社會性相互作用不斷內化的結果。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與社會的交互作用中發展起來的,或者説人的高級心理活動起源於社會的交互作用。

3.什麼是“最近發展區”?

答:“最近發展區”是維果斯基在説明教學和發展的關係時提出來的,他認為“兒童的教學可定義為人為的發展”。所謂“最近發展區”的思想,就是認為教學必須要考慮兒童已達到的水平並要走在兒童發展的前面。為此,在確定兒童發展水平及其教學時,必須考慮兒童的兩種發展水平,一種是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指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的幫助可以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或是藉助於他人的啟發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即兒童的現有水平與經過他人幫助可以達到的較高水平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展區”。從這個意義上,維果斯基認為教學“創造着”學生的發展。他主張教學應當走在兒童現有發展水平的前面,教學可以帶動發展。

根據“最近發展區”的思想,教學的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它一方面可以決定着兒童發展的內容、水平、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創造着最近發展區。如果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上都不僅考慮到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而且能根據兒童的最近發展區給兒童提出更高的發展要求,這更有利於兒童的發展。

4.簡評埃裏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論。

答:埃裏克森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經過一系列階段的過程,根據每個階段不同的危機和衝突,把人的心理髮展分為8個階段:

(1)信任對懷疑(0-1.5歲)。 這一階段尤其是生命的頭幾個月,嬰兒開始探索周圍的世界是否可靠。本階段的基本衝突是信任對懷疑。如果嬰兒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父母建立了良好的親子關係,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這一階段相當於皮亞傑所説的感知運動階段的早期,他們剛剛開始意識到他們與周圍世界是獨立的,並開始意識到物體的守恆性。

(2)自主對羞怯(1.5-3歲)。 這一階段中的兒童開始表現出自我控制的需要與傾向,他們能憑自己的力量做越來越多的事情,渴望自主,也開始認識到自我照料(像吃飯、穿衣、大小便)的責任感。

針對這些特點,成人應該給予兒童適當的關懷和保護,以幫助他們自信心的形成。如成年人未能對兒童試圖掌握基本的動作技能和認知技能的嘗試給予鼓勵,則幼兒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本階段體會到過多的懷疑和羞怯的個體,可能會導致其一生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7歲)。這一階段兒童的活動範圍逐漸超出家庭的圈子,他們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並因能從事成年人的角色和勝任這些活動而體驗一種愉快的情緒。而由於兒童能力的侷限,他們出於自我動機的活動常常會被成年人禁止,可能會降低從事活動的熱情。因此,本階段的危機就在於兒童既要保持對活動的熱情,又要控制那些會造成危害或可能會被禁止的活動。

(4)勤奮感對自卑感(6、7歲-12歲)。 本階段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學習,面臨來自家庭、學校以及同伴的各種要求和挑戰,產生勤奮感。而且隨着社交範圍的擴大,兒童在不同社交範圍活動的經驗,以及完成任務和從事集體活動的成功經驗,助長了兒童的勝任感。其中的困難和挫折則導致了自卑感。顯然,成年人鼓勵兒童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的勤奮是必要的。學生在這一階段的危機未解決好,往往是其以後學業頹廢的重要原因,教師對學生行為的評價,對兒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響。

(5)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這一階段大體相當於少年期和青春初期。此時個體開始體會到自我概念問題的困擾,也即開始考慮“我是誰”這一問題,體驗着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的衝突。前幾個階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動創造性和勤奮感都有助於個體更自信地面對各種選擇,從而使個體成功地獲得角色同一性。

(6)友愛親密對孤獨(18-30歲)。這一時期相當於青年晚期。此時,個體如能在人際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與人之間的友好關係,可形成一種親密感。這種意義上的親密感是指,個體願與他人進行深層次的交往,並保持一種長期的友好關係,學會與他人分享而不計較回報。如果害怕被他人佔有和不願與人分享便會陷入孤獨中。

(7)繁殖對停滯(30-60歲)。 本時期包括中年期和壯年期。這裏指的是廣義上的繁殖,不僅包括人的繁衍後代,而且包括人的生產能力和創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徵。本階段個體面臨撫養下一代的任務,並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發展順利的個體表現為家庭美滿,富有創造力。反之則陷入自我專注,只關心自己的需要與舒適,對他人及後代感情冷漠以至於頹廢消極。

(8)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60歲以後)。本階段相當於老年期。這一階段,個體的發展受前幾階段發展的影響極大。如果個體在前幾個階段發展順利,則在這一時期鞏固自己的自我感覺並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個體獲得了自我完滿感;相反,沒有獲得完滿感的個體將陷入絕望,並因而害怕死亡。

埃裏克森把發展看作是一個經過一系列階段的過程,每一階段的發展中,個體均面臨一個發展危機,個體解決每一個危機的方式對個體的自我概念以及社會觀有着深遠的影響。因此有人稱他的理論為發展危機論。這種理論有許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例如對人的心理的研究:既注重社會因素也注重文化因素;不是隻在意識心理髮展的某一方面,考察各方面的關係;不是隻研究某一年齡段,而是涉及人的一生。但是,由於受弗洛伊德的影響,其理論有過分強調本能相對忽視人的意識、理智等高級心理過程在發展中的作用的傾向;其發展階段的劃分以及每一階段中主要矛盾的確定是否合理,是否適合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的發展實際,都是引起爭論的焦點,這些均需進一步的研究。

5.簡述柯爾伯克的道德發展階段論的主要內容。

答:根據對“道德兩難”問題的回答,柯爾伯格把人的道德判斷分為三個水平,每個水平又各包括兩個階段。於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品德發展理論:

1.前習俗水平(0-9歲)

這個水平的主要特徵是,兒童的道德觀念是純外在的,兒童是為了免受懲罰或獲得獎勵而順從權威人物規定的行為準則的。這一水平包括着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懲罰和服從取向

這階段的兒童根據行為的後果來判斷行為是好是壞及嚴重程度。他們服從權威或規則只是為了避免處罰。認為受讚揚的行為就是好的,受懲罰的行為就是壞的。他們沒有真正的準則概念。

第二階段: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工具性取向

這階段的兒童為了獲得獎賞或滿足個人需要而遵從準則,偶爾也包括滿足他人需要的行動,他們認為如果行為者最終得益,那麼為別人效勞就是對的。人際關係被看作是交易場中的低級相互對等的關係。兒童不再把規則看成是絕對的、固定不變的東西。他們能部分地根據行為者的意向來判斷過錯行為的嚴重程度。

2.習俗水平(9-15歲)

這一水平的兒童為了得到讚賞和表揚或維護社會秩序而服從父母、同伴、社會集體所確立的準則,或稱因循水平。他們都能順從現有的社會秩序,而且有維持這種秩序的內在慾望;規則已被內化,自己感到是正確的。因此,行為價值是根據遵守那些維護社會秩序的規則所達到的程度。

第三階段:好孩子取向

這一階段的兒童尊重大多數人的意見和慣常的角色行為,避免非議以贏得讚賞,重視順從和做好孩子。兒童心目中的道德行為就是取決於人的,有助於人的或為別人所讚賞的行為。他們希望保持人與人之間良好的、和諧的關係,已能根據行為的動機和感情來評價行為。

第四階段:權威和社會秩序取向

這個階段的兒童注意的中心是維護社會秩序,認為每個人應當承擔社會的義務和職責。判斷某一行為的好壞,要看他是否符合維護社會秩序的準則。

3.後習俗水平(15歲以後)

這一水平又稱“原則水平”,它的特點是道德行為由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普遍的道德準則支配,道德標準已被內化為他們自己內部的道德命令了。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

這一階段的道德推理具有靈活性。他們認為法律是為了使人們能和睦相處,如果法律不符合人們的需要,可以通過共同協商和民主的程序加以改變,認為反映大多數人意願或最大社會福利的行為就是道德行為。

第六階段:良心或原則取向

他們認為應運用適合各種情況的道德準則和普遍的公正原則作為道德判斷的根據。背離了一個人自選的道德標準或原則就會產生內疚或自我譴責感。

柯爾伯格的這種研究是根據美國的社會情況作出的劃分。它向我們勾劃出了道德發展是一種連續變化過程。柯爾伯格認為,這些發展順序是一定的,不可顛倒的,各個階段的時間長短是不相等的。同時,個體的道德發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習俗水平或者習俗水平上,而永遠達不到超習俗水平的階段。

該意義在於發現了人類道德發展的兩大規律:由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漸進,並且提出道德教育必須配合兒童心理的發展。理論不足之處在於強調的是道德認知,而不是道德行為,因而不能作為學校實施道德教育的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