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大學生綜合測評?

學識都 人氣:2.07W

一.現行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中存在的弊端和問題

什麼是大學生綜合測評?

綜合測評是指對大學生的德、智、體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標與實施細則,平時考核積累,每學期評定一次,是大學生獎學金、三好生評比和畢業生就業的重要依據和參照,是一項與每一個大學生都密切相關的工作。但是,由於存在人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綜合測評已走入一種“學生排斥,老師頭疼”的尷尬境地。

1.測評體系系統不夠完善,指標設定不合理

多數高校的“綜合測評辦法”在指標體系上都把德育、智育、體育作為三個基本指標,並對應成相應的分數。如果用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思想與觀念來分析這種框架體系,就會發現這種框架體系的侷限性:

首先,德育標準概念化。高校學生綜合測評體系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作為評價機制,它排斥概念化的口號。各高校在制訂學生道德教育的客觀標準上缺乏與時俱進的精神和開拓創新的意識,大多停留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等原則口號上,大概念清楚,具體標準模糊,因而造成了在這一項的評分上人人都得滿分的結果,否定了主體道德水平的個性差異。

其次,智育標準考分化。目前我國許多高校實施的綜合測評,評測重點僅僅侷限在“智”的方面,以考分作為衡量學生“智育”水平的評判標準,抹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得學生與社會脱節,缺少社會實踐能力。測評比例中比重較大的智育引導學生過於追求各門功課的均衡發展,不少學生為取得各門功課的高分忽視了全面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這與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存在偏差,這是對全面發展的誤解。這種評價儘管肯定了學生知識積累上的差異,但智育指的應該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僅僅只是學習成績。

再次,體育標準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採取體制測試作為大學生綜合測評的體育得分,無法體現一個大學生身心發展是否健康。未來社會對大學生的身心素質有極高的要求,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不能適應未來激烈競爭和緊張的生活,可以這樣説,健康的身體是將來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才能的前提與基礎。以開放性、合作性、競爭性為特點的21世紀,對人才提出的重要素質中,還包涵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質,這是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獲得完美結合的前提。而僅僅以體制測試成績作為體育得分是以偏蓋全的一種做法。

第四,獎罰標準制度化。獎罰分是在上述成績的基礎上直接加分,在綜合測評成績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學生為了這些加分,可能會積極地去爭取擔任學生幹部,而且希望“學生幹部級別”越高越好,因為“級別”越高加分就越高;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勉強自己去做,如身體不好,但因無償獻血的加分比較高,就“積極”參加獻血。這樣培養出來的不是一個真正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而是一個“功利”、“虛偽”的大學生。這種加分制度並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學生地素質,對於學生素質地提高並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義。

2.測評體系系統與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素質要求偏差較大

如今,用人單位在選拔大學畢業生時,除看學習成績外,更是有選擇地對政治素質、創新意識、進取心、合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外語、計算機水平,創新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交際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質提出了要求。現行的綜合測評體系無法為大學畢業生就業及用人單位考察畢業生提供比較具體的依據,容易造成社會需要與大學生自我定位的錯位。這種評定很難在評價中突顯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不能科學地反映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每個學生達到培養目標的程度,不利於學生全面素質發展,也不利於學生的就業。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單位希望分來的大學生是黨員和學生幹部,強調得更多的是學生“政治素質”;而現在用人單位雖然提出了“黨員優先”,強調得更多的則是“團結協作”、“自我約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單位一般追求的是“忠於職守”、“老實厚道”,而現在用人單位更加看重的是“獨立創新”、“靈活應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具備複合型、創造型、協作型素質的人才已成為“搶手貨”。現在,很多用人單位採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賴學校的評價和鑑定為主要依據錄用人才,這就是重要的原因[3]。

3.測評體系系統操作有漏洞,不利於素質教育

在大部分高校,綜合測評成績=德育分+智育分+體育分+獎懲分。德育分是由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幹部評議出來的。有些學生為了得到較高的德育分,在同學中拉幫結派,做表面文章,力圖給老師留下好印象,這也給一些參與測評的輔導員、班主任和學生幹部以很大的發言權,也就催生了一些學生以各種方式孝敬老師的不良行為。如果説學習成績是考出來的還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據感覺打出來的,平時表現又缺少誠信的記載,這容易使學生在勾心鬥角的功力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如《中國青年報》2005年11月10日就報道了一篇《部分大學生爭奪獎學金不擇手段》的文章,這一現象並不罕見,也已引起了高校的普遍關注和重視。

二.重構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指標的客觀根據

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的目的是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辦學目標,通過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規律性的具體的客觀評價標準,既要兼顧學生的道德修養,又考慮學生的意志品質;既考慮學生的人文知識的積累,又考慮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既考慮學生對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慮學生的發展潛能等。要從心理學、生理學、能力學人文精神的諸多因素來考察,重點要注重學生的構建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其原則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態度,不拘泥於對德智體總體原則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與概念劃等號,把“智育”與考分劃等號,將“體育”僅與達標聯繫。為改變這種片面的、落後的考核評價方法,我們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操作性強的素質綜合測評,使素質教育內容具體化、目純量化。根據各高校的實踐經驗,筆者認為大學生素質綜合測評指標主要內容為:

1.評分方法

N=A×20%+B×60%+C×10%+D×10%,N為綜合測評成績,A、B、C、D分別為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發展性素質。該體系包括4個一級指標,不同的指標所佔的權重係數分別為0.2、0.6、0.1、0.1。每一個一級指標又包含二級指標,每一個二級指標又包含若干個評價要素,指標和評價要素的權重係數一般根據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設置。

2.測評內容及各項分值的計算

(1)思想道德素質(20%)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操行測評成績和班主任給予的考評成績三部分組成。總分20分,其中理論課成績6分,操行測評10分,班主任考評成績4分。

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績為各課程的平均學分成績的6%,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有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等等。

操行測評內容共分十項,即政治表現、專業思想、學習態度、遵紀守法、集體觀念、勤儉節約、勞動觀念、文明修養、嚴於律已、團結友愛,每項各一分,由本班級學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學文化素質(60%)由基礎知識能力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文化修養素質三部分組成。總分為60分,其中基礎知識能力素質為30分,專業技能素質為20分,文化修養素質為10分。

基礎知識能力素質成績為各專業基礎課程平均學分成績的30%。平均學分成績為學分成績(每門課的實際得分乘以該門課的學分數)之和除以總學分數。

專業技能素質成績為各專業選修課程平均學分成績的20%。

文化修養素質內容共三項,即對文化知識的認識和掌握程度(4分)、對美與醜的鑑別能力(3分)、注意表現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學互評和教師評議兩部分組成。

(3)身心健康素質(10%)由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兩部分組成。總分為10分,其中身體素質成績為5分,心理素質成績為5分。

身體素質成績由體育課成績、體質測試成績、課外羣體活動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績依次為2分、2分、1分。

心理素質內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識、積極進取的精神、情緒協調和控制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羣眾關係良好,每項各為一分,由本班級學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發展性素質[4](10%)由創造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文藝體育競技特長,其他能力等四部分組成。每部分成績依次為3分、2分、2分、3分。

創造能力包括科技競賽及科技成果,參加校級以上科研成果競賽,以獲獎證書或文件為依據,學術論文以所載正式刊物為依據,出版的作品、獲得的專利需經專家教授推薦並經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審定。

組織管理能力包括對各級學生幹部進行統一管理,分級考核,各級學生幹部分別由供職單位進行考核、評定等級,由學院統一加權處理。

文藝體育競技特長主要是指按校級以上文化藝術、體育競技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等獲得獎勵或表彰情況進行加分,但一次活動獲得多獎勵時,不累計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語、計算機、社會實踐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學校制定標準,對學生的特殊優秀表現給予嘉獎的特殊表彰,以獲得的選修、輔修和第二專業、第二學位為依據進行的加分等。

三.完善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的思考

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的搖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應該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進行科學評價依據,是學生學業評價的補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學的大學生綜合測評體系,我們應努力做到如下幾點:

1.定量評價與定性相結合的`原則。綜合素質評價的目標是多元的,評價手段和評價主體是多樣的,既要關心過程,也要關心結果。因此,不可能採用整體劃一的評價指標來對待千變萬化的評價對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評價手段。對此,可以借鑑《高等工業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價方案》的做法,在測評的表述上採取“多因素狀態方程”加“測評建議”的方式,如測評結論:XN=x1n1+x2n2+x3n3+x4n4(x,n分別為相應指標你的權重和係數)。測評建議:對學生優點的肯定、不足的評價、改進的建議。

2.建立和完善大學生素質發展的有力保障機制。作為大學生素質評價的有力保障,最為重要的是學校應成立“人才培養委員會”和“大學生素質評價中心”,加強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協調,解決人才培養與素質評價“兩張皮”的問題。在人才培養上,要以市場為導向,探索產學研結合的培養模式,培養社會歡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素質的培養。“大學生素質評價中心”應以學工處和團委等部門為主牽頭,具體負責對大學生平時的素質評價和評先評優工作。“大學生素質評價中心”要定期召開會議,及時修訂大學生綜合測評標準,從而形成人才培養和素質評價協調有力的保障機制。

3.測評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個公開”。一測評人員要公開,由各班民主推薦產生。二測評過程要公開,要不斷接受其他同學的監督,及時糾正測評中存在的問題。三測評結果要公開,要將測評結果在一定範圍內公開,尤其要對每位學生加減分要説明具體原因。

4.加大方案宣傳力度。從測評工作來看,許多問題是由測評組和學生對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這固然有方案表達不準確、不嚴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確的規定,由於學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認識。因此,有必要通過宣傳統一學生對方案的認識,避免產生誤解。為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應將測評方案發到每個寢室,並組織班主任專門學習方案,再由班主任召開班會進行解釋。

總之,學生是綜合測評評價的對象,綜合測評體系的優劣,關鍵在於是否有利於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再學習能力的發揮。學生綜合測評體系不應是單一的,一成不變的。我們不能單從理論研究出發,而要立足於社會對人才質量需求,儘可能地逐步完善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