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學識都 人氣:1.33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範文(通用5篇)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1

這是這個學期開學後的第一課,又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擺小棒的活動抽象出除法豎式的書寫過程,使學生體會到除法豎式每一步的實際含義;二是在活動過程中體會到在平均分物體時有時會有餘數,並理解餘數的含義,滲透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根據兩個班級的學習情況,本部分知識對於部分學生來説理解除法豎式中每一步的實際含義是比較困難的。原因在於學生不明白“被除數”和“商與除數的乘積”有什麼區別。為了讓學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學我採取了以下設計:

一、分一分(教學餘數的意義)。

學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組,可以分成幾組?(學生很快分完)藉助“分小棒”的活動,學生通過實際操作,比較容易地理解了“餘數”的意義。學生經過動手和動口已經對除法豎式中各部分的含義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除法豎式的寫法也已接觸,只是不熟練。讓學生擺小棒,為下面除法的豎式的寫法與理解作好好的鋪墊,同時對於提高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有好處。

二、寫一寫(初步體會豎式各部分的意義)。

除法還可以用豎式表示,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怎麼表示。我採用的是示範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的。因為教學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需要,不一定每節課都由學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數學,有些知識是規定性的,不適合學生探究。有餘數除法算式的寫法是已經規定的、現成的知識,所以對於除法豎式的寫法我沒有讓學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訴學生應怎樣寫。但是這也並非是死記硬背式的機械學習。學生通過擺一擺已經有了直觀的認識,教師的直接講授過程是建立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基礎上的'。然後又讓學生進行了回顧與提煉,加深了學生對算理的理解。同時通過學生對10根小棒能分幾組的討論,也滲透了餘數要比除數小的觀念,為下節課探討餘數與除數的關係作了鋪墊。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2

這節課《認識有餘數的除法》在學習除法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讓學生在分東西的活動中知道,有時恰好分完,有時還有剩餘不夠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餘”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建立餘數、有餘數的除法的概念。

在擺的過程中,通過圖片展示、連麥互動,學生的互動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擺、説的過程與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認識當有剩餘的時候,可以用一種新的算式來解決,就是有餘數的除法來表示,而剩餘不夠再分一份的數叫做餘數,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撐,加深對有餘數除法含義的理解。

數學的學習應具有“趣味性”,在這裏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拼圖的遊戲,還有偵探柯南推理的學習活動,以偵探柯南觀察發現,思考推理,解決問題,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及概括的能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觀察發現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得出餘數比除數小的結論。在得到結論後,我還給學生隨意出題,驗證結論是否總是成立,深化學生的認識,培養學生勇於質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節課孩子們自始至終都處於思維活躍的狀態,他們被數學問題所吸引,他們為數學問題而思考,擺一擺、説一説、做一做等讓學生自主探究,時而安靜思考,時而踴躍發言,整節課學生動手、動腦、動嘴,真正的參與活動的全過程。課堂動靜交替,學習效果顯著。

這節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由於是線上網絡授課,受到網絡不穩定的原因,在連麥互動中,出現有迴音、不清晰的現象。另外,在用不同數量的小棒擺正方形展示環節,如果能夠分批按數字上載呈現的話,效果會更好,方便孩子們觀察比較。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在把控好整個教學大環節的基礎上,還要關注一些小細節,這樣會更完美,效果也會更好。我會不斷學習,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使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更進一步。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3

本學期學校督導二年級教學,我執教了《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這部分內容以前在三年級上冊教學,現在調整到了二年級下冊,對學生來説多少有一點難度。《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學習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兩部分內容相互聯繫,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後者是前者的延伸。這部分內容也是今後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我認為成功的地方有:

1.我對孩子們的表揚、鼓勵及調動比較到位,學生一整節課舉手發言積極,學得輕鬆、愉快,課堂氣氛愉悦,師生交流融洽。

2.通過直觀形象的學具操作等形式,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通過用小棒擺正方形的活動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構建新的知識體系。整節課多數是讓學生在動手中認識餘數,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得出結論:把草莓平均分後有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沒有剩餘,一種是有剩餘。學生從“草莓”開始初步感知了“剩餘”,到形成結論得出概念,突出了“剩餘”的概念。

在認識餘數後引出除數比餘數大時,讓學生動手用小棒擺正方形,並在小組內交流探討餘數與除數的關係,這個環節我還特意給每個小組打印了一份記錄表格,記錄同學們擺正方形的過程及算式,從算式中總結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學生總結出了除數比餘數大的規律。整節課學生動手、動嘴、動腦,真正參與了活動的全過程,在自主、合作、討論中學生自己去交流、去溝通、去互動、去思考,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獲得了“餘數”概念的表象支撐,為抽象出“餘數”概念打下了基礎。

但是這節課在實際教學的過程時,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前面教學認識餘數時用的時間過多,分7個草莓時可以不用小組討論,學生自己動手擺,這樣就能省出時間探究餘數與除數的關係。

2.教學餘數與除數的關係時,表格中的內容過多,學生操作費時,多數學生不會填表格中的除法算式,可以把算式再細化一些,不在這些地方費時。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4

《有餘數除法》教學目標是透過對具體物體的平均分,認識有餘數的除法;瞭解餘數的含義,明白餘數必須要比除數小。教學重點和難點是透過實際操作和感悟、理解有餘數的除法,透過合作交流探究除數和餘數的大小關係。

教學《有餘數的除法》,學生學習的起點是重新從等分的事實開始來構建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並且根據除法的算式去研究計算中出現的新問題。我首先是操作活動。在這一環節,我主要透過分小棒的活動來讓學生感受“餘數”

(1)讓學生分一分小棒。15根小棒,每人3根,能夠分給幾個人。

(2)小組合作將23根小棒每人分5根,透過這個環節,讓學生有了“分剩下的就是餘數”這一基本概念。

(3)揭示課題。在小組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後還有剩餘的狀況,使學生初步體會有餘數除法的含義,進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餘數”。組織學生透過操作、填表、觀察、分類、交流等活動,發現平均分東西時,不是都能正好全部分完的,經常可能還剩下一些不夠繼續分,從而初步構成“剩餘”的表象。之後講述怎樣寫成除法算式,使學生明白剩餘的3根在除法算式裏叫“餘數”,這樣的除法是“有餘數的除法”。出示“有餘數除法豎式”的寫法,結合橫式和操作活動,在重點“理解除法豎式好處的”基礎上,觀察並逐步認識有餘數除法豎式各部分的含義,然後讓學生“試一試”,在整除豎式的基礎上,動筆用豎式計算有餘數的除法,讓學生能主動運用知識的遷移。在從中比較兩種豎式的異同,從而掌握有餘數除法的豎式計算方法。這樣層層遞進,不斷強化了學生感觀表象,更加深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後在互相交流分析中思考和歸納,逐步抽象出數學知識,構成正確的認知。

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

1.在讓學生動手操作分小棒時,給學生的活動的時間偏少,所以沒能很好把握契機,給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機會。

2.在理解有餘數的除法時,當學生分析出商乘除數是已經分的,剩下的沒分寫下來叫餘數這一環節時,教師就應做適當的點撥,讓學生理解到位。

3.新課前的複習時間偏多,以至於新課後的鞏固練習時間安排較少,練習的題型不夠豐富,沒能為下節課的資料做更好的過渡和鋪墊。

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有餘數的除法》教學反思5

《有餘數的除法》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平均分和表內除法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圈一圈,算一算,拼一拼認識餘數,知道餘數的意義。然後嘗試擺一擺知道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通過觀察大量算式歸納發現“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本節課的重難點是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知道餘數比除數小,要求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感知,同時感受餘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本節課通過用“8根小棒,每4根小棒擺一個正方形,能擺幾個?”引入。然後再加1根小棒,變成9根能擺幾個了,引出有多餘的1根小棒,以此類推,讓學生更加深刻感知餘數的意義。一節課上下來從學生的反饋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基本掌握,當然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最後的練習安排妥當,最後的判斷題的錯誤有可能不是餘數的錯誤,而是計算的錯誤,改成以下形式實現,☆÷5=6……△,△可能是幾?

2.擺小棒的操作方法單一,層次可再加強。

3.在整個課堂活動中,讓學生説的機會太少,而是我一直在灌輸,以後應該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多説多做,自己多引導。

4.餘數和除數的結論得出的太快,節奏可放慢一點,讓學生慢慢發現餘數和除數有關係,從而引出餘數比除數小的規律。

5.缺少鼓勵性的評價語言。

6.對於用4根小棒擺正方形的問題上,對於餘數為什麼不是4可以適當擴展,為什麼5不行,那6呢?7呢?

在今後的教學中,希望能進一步改正這些不足,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