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獎感言15篇

學識都 人氣:8.7K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我們常常會因為所接觸的人和事而備受啟迪,這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感言中。那麼到底應如何寫感言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莫言獲獎感言,歡迎大家分享。

莫言獲獎感言15篇

莫言獲獎感言1

在《莫言獲獎感言》全文,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對母親的思念和對母親的愧疚。

他在獲獎感全文就寫了在我獲獎後,有很多人與我一起分享着榮譽,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

母親是他人生的導師,這種導師的表現不是誇誇其談,不是長篇大論,只是平常入情入得一個關心、一次並惜、一次寬容、一聲歎息。有一次“我”把家裏唯一的熱水瓶打碎,“我”怕躲起來,當媽媽找到我時,只是歎息了一聲而已。有一次“我”和母親一起去集體的地裏撿麥穗,結果被看守的人發現了,煽了她一巴掌,她倒在地上,看守的人沒收了我們撿來的麥穗,母親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讓“我”終身難忘,當我在集市上再次與那人見面,我想衝上去報仇,母親阻攔了我。

有一次過節,一家子在一起吃餃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對好不容易獲得的餃子倍感珍惜,突然來了一個乞丐,莫言給了他幾個紅薯我沒想到乞丐不領情還振振有詞的説:“憑什麼你們吃餃子,給我吃紅薯啊?”莫言火了,回答道我們也不是經常吃餃子的,你要就拿,不要就滾!”這時,母親一聲不吭,把自己碗裏的餃子全部給了乞丐……我們都説,母親是孩子第一個教師,這是正確的;實際上,我們正要説,母親是不僅孩子也是成人以後的人生文關鍵時刻的教師

莫言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的內疚甚至負罪感可能也是我們對自己母親的思念,內疚甚至負罪感——這時真切的感受,更是內心無法彌補的缺陷,痛苦就在於這種感受,這種缺陷。

莫言獲獎感言2

首先,它提醒我們中國作家必須摒棄中國文人的劣根性,迴歸到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正確軌道,營造一個單純、潔淨的文壇。在莫言獲獎前,很多所謂的專家、作家都預言莫言根本不可能獲獎,有不少人甚至對莫言竭盡抹黑、誣陷之能事,有的説莫言崇洋媚外,太迷信諾獎了;有的指其在炒作,藉機多賣幾本書;有的乾脆朝他身上潑污水,説他收買諾獎評委。

實際上,此前普通百姓對莫言獲獎也表現出極大的關注和強烈的期待,但與文人不同的是,他們更關心是不是中國作家獲獎,而文人的反應所以如此齷齪,是因為他們首先想的是不是自己獲獎,如果不是那寧可其他中國作家也不要獲獎,這樣他們才覺得咱們中國作家都在一個水平線上,也才心安理得。可以説,圍繞莫言獲不獲獎,將中國文人的膚淺浮躁和文人相輕的劣根性再一次攤在了陽光下,而這其實正是影響中國作家走向世界、影響中國文學融入世界文學主流的關鍵所在,這個問題不解決,就不可能保持文壇的純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中國文學,也不可能讓中國文學走得更遠。

其次,它告訴我們中國作家必須克服浮躁的心態,堅持深入生活,堅持把火熱的生活當作創作的動力。

莫言憑什麼能獲得諾獎,人們給出的回答通常是憑藉的是他的實力,可筆者要問的是莫言的實力從何而來?仔細閲讀莫言的作品,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不僅散發着強烈的鄉土氣息,而且有着厚重的歷史和文化積澱,這種實力不是一日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靠着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愛、對生活的愛,靠着植根於人民、植根於生活,靠着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理解、無情的解剖及深邃的思考,更靠着一個作家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會創作出那麼多震撼人心的偉大作品,難怪瑞典文學院在頒獎詞中讚揚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和現代融為一體”。

可反觀當下的中國作家,有幾個能像莫言那樣踏踏實實深入中國農村體驗生活,且一呆就是一年半載甚至好幾年?有幾個能像莫言那樣不為名利所累,潛心創作,寫出那麼多影響巨大而廣泛的作品?有幾個能像莫言那樣虛懷若谷、寬以待人,面對各種流言蜚語始終保持低調而不願意傷害別人?可以毫不誇張的説,縱觀當今文壇能出其右者實在是鳳毛麟角,有的只是半吊子作家,或是浮光掠影、追風逐日的作家,再就是藉着所謂的文學作品大發橫財,渾身上下沾滿了銅臭的作家。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諾獎青睞植根於生活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諾獎偏愛行事低調的作家,莫言的獲獎即是明證,中國的作家如果不能就此作深刻的反省,不能像莫言那樣立足生活,深入社會的最底層,搭準中國歷史和現實的脈搏,深刻揭示小人物的命運,那中國文學絕不會因為此次莫言獲獎而走向世界,更不會迎來文學的復興、文學的繁榮和文學的輝煌。

由此看來,莫言獲獎只是中國文學一個新的起點,繁榮文學創作,讓中國文學真正屹立於世界文壇,未來的路還很長,中國作家任重而道遠!

莫言獲獎感言3

“作為一個從中國一個遙遠的縣城——高密東北鄉走來的農村孩子,今天能夠站在世界知名的大廳裏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簡直就是一個神話故事,但是當然,這一切都是真的。

我清楚地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作家比我值得獲得這個獎項。我堅定地相信,只要他們繼續寫作,只要他們還相信文學是人類和上帝給予的權利的美化,‘她必將花冠加在你頭上,把榮冕交給你。’

我同樣意識到,文學對於政治爭議和經濟危機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對人類的影響卻是古老的。當文學存在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但是當它不存在了,我們的生活會變得粗鄙而野蠻。因為這個原因,我為我的職業而驕傲。

最後,我想感謝我在高密東北鄉的父老鄉親,我永遠都是你們中的一員。”

莫言獲獎感言4

他是中國的第一位諾貝爾獎項的獲獎者,他也是一名作家,他獲得的是文學獎,他是偉大的,他開創了中國諾貝爾獎,他是第一人,但他不是唯一的,因為也有許多人在努力獲得此獎項,他説中國的基礎,中國一定會獲得更多的諾貝爾獎的,這位名人就是莫言。

在諾貝爾的頒獎典禮上,莫言説過這樣一句話,他説他驚喜而惶恐,驚是沒有想到獎項回落到自己頭上,他説自己從不為獲獎而寫作,喜是果真頒給自己,他説很多作家多具備了獲獎資格,惶恐是擔心有了這層光壞後,會不會有更多人盯着自己找毛病,為難自己。他的這句話令我和其他人深有感觸。

莫言在生活中又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莫言出生貧苦,只念了三年級,之後就不念書了,他開始讀他哥哥的書,把書讀得熟的不能在熟了,然後他又借村裏的書看,他把借來的書讀過了,他想讀更多的書,正是因為他對書的一種渴望,才讓他有了今天如此大的成就。

莫言的話,我們不妨這樣理解,他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作家,根本不是為了什麼功成名就而開始寫作的,他寫作只是為國,為人們看,給人們帶來樂趣。他也認為自己非常幸運的,他在堅持自己自己原則時卻不經意獲獎了,這同時也給他自己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會有更多人批判他。

莫言讓人感受到了一位作家一位諾貝爾獲獎者具有的一切品質——謙虛,實話實説。莫言獲得諾貝爾獎是當之無愧的,可以説他是中國文史上的一朵奇葩,我堅信在他的基礎上會有更多中國人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

莫言的獲獎感言會激勵更多人努力的。

莫言獲獎感言5

最開始知道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網上便不斷有負面消息傳出,以至於我這個對諾貝爾獎毫無興趣的人也關注起了莫言這個鼎鼎大名的人物。

莫言可以説是中國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人,看了他的作品以及在瑞典文學院的頒獎詞時,我內心不由一陣感慨。可以説他不但是一個作家,也是一個偉大的詩人。他用嘲笑和諷刺的筆觸抨擊歷史和政治的虛偽。他用自己獨特的技巧揭示了人類最陰暗的一面,在作品中構造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天馬行空般的想象,陌生化的處理,賦予了人物鮮活的生命。無論故事的情境氣氛是華麗炫目、荒誕無稽,還鬼靈精怪,豐富的想像空間與澎湃輾轉的敵鋒總叫人驚歎不已。正對了張大春在為<<紅耳朵>>作序時所言:”千言萬語,何若莫言”。

在他發表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感言時,他便説過他有一個此時最思念的人,他的母親。很多人分享了他的光榮,但他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在這之後他便訴説有關他母親的事情,從他的語言裏,我聽到了他對母親的深深思念,以及無法回報的恩情。我想若不是他的母親,莫言或許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莫言説過他要乾的事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用他自己的方式,講他自己的故事。而他自己的方式,就是他所熟知的集市説書人的方式,就是他的爺爺奶奶、村裏的老人們講故事的方式。是啊!我們不應該也是如此嗎?我們所做的事不應該也是這樣的嗎?他説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而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在我的心中,他也是一位領導者,是在我們內心領導我們靈魂的人。

莫言獲獎感言6

莫言穿着一身的中裝出席了諾獎授獎儀式。獲獎要發表感言,對感言也是一種學習。我發現他有三點打動了我,這種打動也具有普遍意義,與大家一起感悟:

一是他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的愧疚打動了我們。他在獲獎的時候,説過一句話:在我獲獎之後,很多人來分享我的榮譽,但我的母親卻無法分享了。母親是莫言的啟蒙老師。有一次過年,莫言家難得吃一次餃子,而且每人只有一碗。突然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莫言的家。莫言給了他半碗紅薯幹想打發他。誰知老人不但不領情還憤憤不平的説:我是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莫言火了,我們難得吃一次餃子。你要拿就拿,不拿就滾。這時,母親一聲不吭的把自己的半碗餃子都給了老人 …… 這段故事讓我們很受啟發。人們都説,母親是孩子的第一個教師,一個孩子的好與壞,都決定於他的家長。莫言對母親的思念。這是真切的感受。

二是他的表態,“要在人的立場上技術繼續學做,要反應實踐,超越實踐。莫言的作品與他人的作品的區別就是一九十他要在人的立場上學做理解有着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感悟,可以是《紅高粱》中瀟瀟灑灑走一會的豪邁。

三是他認為,他要講故事,應為“真理和正義是純在的。莫言的一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悟:那是三十多年前的,莫言還在部隊工作,有一天晚上,莫言在辦公室裏看書,一位長官推進來,看了莫言前的一個空位,説媒有人,莫眼頂撞了他,莫言因這事很高興,但時間長後,莫言才開始愧疚。

莫言帶表中國藝術家大都有智慧的人,我想我們這是多餘的,如果多餘那最好,但如果管用,也是下一個提醒和忠告!這就時候我對莫言的.獲獎感言。

莫言獲獎感言7

莫言在獲獎諾貝文學獎之後,身裝一身中裝發表了獲獎感言。獲獎要發表感言,對感言的感言更是一門藝術,一種學問,一種感悟。

讀過《莫言獲獎感言》之後,我才敢送到,原來文學正是應藏於我們的點點滴滴中,回想以前,我正在為寫作而苦惱,現在一想,作文其實並不難寫。莫言憑藉自己眾多的經歷寫成了許多好的小説,而這些小説中更不乏經典。莫言在感言中常提起他的母親,他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的愧疚打動了我們。母親是莫言的人生的導師,給了莫言許多啟示,更讓莫言有了豐富的故事。莫言的母親默默地讓莫言去聽説書人説書,讓莫言有了文學的底藴,而莫言又將給他的母親聽,便又無意的鍛鍊了他的寫作能力。莫言的母親還給了他許多教育,讓他成人,更讓他成為了作家。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就是對的。

莫言説的寫作思想是很有價值的,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因學習他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這樣才能提高我們的寫作能力。他説他還要繼續“講故事”,,他還要繼續為這個真理和正義是純在的,言下之意,他還要及時為這個真理和正義而奮鬥。

我們應學習莫言的寫作方法,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文學源於生活,這就是我的感悟。

莫言獲獎感言8

我榮幸地獲得了第二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與首屆獲此獎項的史鐵生先生相比,我感到十分慚愧。與諸多同行相比,我也深感慚愧。儘管我表達了這麼多的慚愧,儘管我知道伴隨着這個榮譽而來的更多的會是冷嘲和熱諷,但這畢竟是一件光榮

的事情,因此我要感謝把我推舉到領獎台上的推薦評委和終審評委,並感謝設立這個獎項的媒體和設立這個獎項的決策人。我還要特別地感謝為我頒獎的史鐵生先生,在新時期文學的道路上,他留下的痕跡,比我們所有人的足跡都要深刻。

據説這個獎有一點“終身成就獎”的意思,一個作家一輩子只能得一次,這就使我不由自主地回顧了一下自己二十餘年的寫作歷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新時期文學勃發之時,我是憑藉着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憑藉着一股急於發出不與他人雷同的聲音的熱望,幾乎是在懵懂無知的狀態下,衝上了文壇,並浪得了虛名。這個過程中,當然離不開師長們的教誨、栽培和同行們的幫助與激勵。現在,這頭當初就很不可愛的牛犢,即將成為一頭令人厭煩的老牛,卻突然被“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光芒照耀了一下,這可以看作是對我多年耕耘的獎賞,也可以看做是對我的鞭策。

二十多年來,儘管我的文學觀念發生了很多變化,但有一點始終是我堅持的,那就是個性化的寫作和作品的個性化。我認為一個寫作者,必須堅持人格的獨立性,與潮流和風尚保持足夠的距離;一個寫作者應該關注的並且將其作為寫作素材的,應該是那種與眾不同的、表現出豐富的個性特徵的生活。一個寫作者所使用的語言,應該是屬於他自己的、能夠使他和別人區別開來的語言。一個寫作者觀察事物的視角,應該是不同於他人的獨特視角,從某種意義上來説,牛的視角,也許比人的視角更加逼近文學。我不認為一個寫作者可以隨便對作品中描寫的人和事做出評判,但假如要評判,那也應該使用一種不同流俗的評判標準。這樣強調寫作的個性化,似乎失之偏頗。但沒有偏頗就沒有文學,中庸和公允,不是我心目中的好的寫作者所應該保持的寫作姿態。即便在社會生活中,中庸和公允,多數情況下也是騙人的招牌。趨同和從眾,是人類的弱點,尤其是我們這些經過強制性集體訓練的寫作者,即便是念念不忘個性,但巨大的慣性還是會把我們推到集體洪流的邊緣,使我們變成大合唱中的一個無足輕重的聲音。合唱雖然是社會生活中最主要的形式,但一個具有獨特價值的歌唱者,總是希望自己的聲音不被眾聲淹沒。一個有野心的寫作者,也總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跟他人的作品區別開來。我知道有些批評家已經對這種強調個性的寫作提出了批評,但他們這種批評,其實也正是一種試圖發出別樣聲音的努力。時至今日,我認為已經不存在那種會被萬眾一詞交相稱頌的文學作品,我也不認為會存在一個能夠滿足各個階層需要的作家,任何一個寫作者的努力,都是“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從這個意義上説,寫作的個性化,恰是通向某種程度的普遍性的橋樑。

儘管這個獎有那麼點“終身成就獎”的意味,但我當然不願意讓這次得獎成為創作的終結。對一頭耕耘多年、尚有勞動能力的準老牛來説,已經沒有必要再來講述耕耘的重要意義,默默地埋頭拉犁,比什麼都重要。“老牛已知光陰迫,不須揚鞭自奮蹄”,何況這“華語文學傳媒大獎”的鞭子還高高地懸在頭上呢。當然,這樣的比喻馬上會讓人聯想到站在後邊扶犁揚鞭的農夫,而誰又是這個農夫?由此可見,沒有個性的比喻也總是蹩腳的。

謝謝各位,並向即將獲得第三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的那位同行表示祝賀。

莫言獲獎感言9

在他的獲獎感言中他講了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講了自己與母親的故事。有痛苦的,到集體田裏是麥穗,母親被捉住,捱了打,有最深刻的,中秋節母親將自己的半碗餃子倒給了乞討的老人;由最早的,小時候拿着家裏僅有水瓶到集體食堂打水,將水瓶摔破,被嚇得躲起來,母親找到他後並沒有責怪他;有最後悔的,與母親一起去買白菜,因為疏忽給買菜的老人多算了一毛錢,母親卻責怪了他。莫言身上的許多特點都是受到他母親感染的,就連他“莫言”這個筆名的起因也和他母親有關,由於莫言小時候喜歡説話,他就經常被同村的人嘲諷,於是,他母親就讓他不要説話,於是就用“莫言”這個筆名了。

其實莫言他只是個農民的兒子,他寫作的素材也都源於他平時的生活中,都是就地取材,都是他親生經歷過的。他周邊的一切事物都影響着他,激勵着。讓他有了自己的思想,寫出了屬於自己的作品。他以一個農民的口氣,以那質樸的語言感動了所有人,所以他今天才能得上諾貝爾獎。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他獲獎的意義非凡,他為像他一樣的農民爭了光,他為中國人民爭了光,他也為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爭了光。

莫言他小學還未畢業就綴學了,生活艱苦,吃了傷殘沒下餐。而我們這些二十一世紀的莘莘學子無論是在學習環境還是生活條件都不知道比他那個時代好多少倍,但人家卻能為祖國爭光,我們呢?為什麼我們就不行?所以我們只有努力學習,長大後回報祖國,為祖國爭光了。現在我是以祖國為榮,將來我要祖國以我為榮。

莫言獲獎感言10

莫言20xx年12月8日凌晨在瑞典文學院發表演講(獲獎感言),稱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他説:“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因為講故事我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獲獎後發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堅信真理和正義是存在的,今後的歲月裏,我將繼續講我的故事。”他以講故事為開端,講了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母親,最早的故事,最痛的故事,以及最懊悔的故事等等,最後又以講故事而結束。講了寓意深刻的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是他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帶領他們去看苦難展覽,有同學裝哭他真哭告密的故事。

第二個是他頂撞老首長,自己很自負的故事。

第三個是暴風雨中八個泥瓦匠,在破廟前躲雨的故事。

下面我對這三個故事談一點我的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第一點我想講的是這三個故事給我的啟示:

第一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要懂得學會寬容與容忍。當有眾多情況共存時,應該允許有不同的情況存在。應該學會包容,尊重別人。別人不做自有別人不做的道理,我們應當給予理解和支持,既不要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別人。也不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藉此機會把朋友推向懸崖,來提高自己的威力。

第二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既不能太自卑又不能太自負。自負過頭對別人也是一種傷害。既要尊重自己又要尊重別人。

第三個故事給我的啟示是:當災難來臨時,千萬別把自己想得太好,把別人想得太壞。用暴力解決問題,只會更糟。和平共處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二點我要講的是,這三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有它存在的空間和土壤。是真實可信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我們先來看莫言講的第一個故事,莫言生活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他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正好是文革的時候,老師帶領他們去看苦難展覽,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始哭,有真哭的,又有假哭的,還有不哭的,莫言向老師告密指責那個不哭同學的故事。像莫言那樣真哭和他的同學裝哭(裝哭的人告不哭的人,哭的人告不哭的人)告密的故事,在那個時代是屢見不鮮的,很具有代表性。我有幸和莫言是同時代的人。記得也是上小學的時候,學校裏經常會請校外的貧下中農來學校裏做憶苦報告,有一次,有一個老農講他的家世,如泣如訴挺感人的,當時我和同學們有真哭的也有假哭的,還有不哭的。我們當中也有告密的,只不過我們當中的告密者(據我所知)是明目張膽的。好幾個同學同時指着一個女生對老師説(報告結束後):老師她沒哭。那個姓苗的(這裏不提她的名字)同學一聽,嚇得頓時目瞪口呆····。後來我才知道,她為什麼不哭。是老師私下裏告訴我們的,她現在的媽媽,是後媽,所以它不像我們這些從小就在親媽媽懷裏長大的孩子那樣嬌氣,她不哭是因為她堅強。後來學校知道了這件事,我們的那個老師就停職了。我不説原因大家可能都會知道的。幾十年過去了,許多小學時同學的名字都已經不記得了,可是那個女孩的名字卻深深地刻在了我的骨子裏。這是發生在我們小孩子中間的,難道大人之間就沒有嗎?頭一天還是同志朋友,只是因為在廁所裏,走廊中或者是什麼地方所説過的某一句話,第二天就會被告發,兒子告老子,妻子告丈夫,叔叔告姥爺的也大有人在。不允許別人和自己的意見不同,更不會包容。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把朋友推向懸崖,踩着別人的肩膀向上爬。這就是那個時代的弊病。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莫言所講的第二個故事。就是莫言頂撞老首長的故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經常會發生的。只是版本不同而已。

上週六,我女兒從外地打來電話對我説:媽媽,您瞧你們家的妞妞(我的小外孫女),越來越會狡辯了。

“怎麼回事?寶貝。”我在電話的這頭説。

“今天我帶妞妞去遊樂場玩,上午有點冷,我不想讓她在外面玩滑滑梯,我説這個時候太冷了,你看現在沒有一個小朋友在這兒玩?媽媽您猜猜,你們家妞妞怎麼説的?她才三歲啊。”女兒在電話那頭問我。

我想了想説:“那你告訴我吧。”因為我很想知道。

女兒説:“您家妞妞説,‘我不是小朋友?’”······。

聽到了嗎,小朋友。就連三歲的小朋友都會這麼説。只是三歲的孩子她這麼説,也許她還不知道,媽媽所説的小朋友不包括她,她也許會有別的什麼理解,只會為自己尋找理由,想去玩。但絕對不會傷害別人,反而給我們帶來了樂趣,感覺孩子正在成長,為她驕傲。而我們大人則不同。

記得我也做過這種類似的事。比如説,有時候,我們到別人(熟人)家裏,去找自己要找的人,主人不在家,只有一位老太太(或者是一位老大爺),為我們開了門,我們就會對老太太説:你們家裏沒人,那···那,----我改天再來吧。

難道老人不是人嗎?如果不是老人在家,誰為我們開門?我們怎麼會知道家裏沒人。是我們不把老人放在眼裏,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老人的。我們不但不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感到羞恥,反而沾沾自喜為自己偷換概念,洋洋得意,瀟瀟灑灑。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莫言的第三個小故事“暴風雨中八個泥瓦匠,破廟前躲雨。”這讓我想起了一個佛教的故事。

有一個佛教的禮堂裏,有好多人都在那兒做禮拜,一個主教在那講,大家都在聚精會聽講做祈禱。有一個老太太既不認真聽講,也不做祈禱,主教大人講完後走到她的身邊説:你為什麼既不認真聽講,也不做祈禱。老太太説:我不信上帝,也不信主教大人您説的。主教大人説:你為什麼不信。老太太説:您信,您得到了什麼,我不信。我又少了什麼?······

記得下鄉的時候,那時我還是一名少女。有一天中午正在吃午飯,我們的帶隊老師突然板着臉,對我們知青説:下午不去上工了,吃完飯就地開個會。老師話音剛落,大家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忽然一個知青站出來説:是誰説要整老師的,正在收集材料。有種的在這兒站出來,省得讓大家跟着一塊背黑鍋。他説完之後,沒有一個人接茬,老師就開始在那兒抽泣。又等了一會,他又繼續説道:“是誰,趕快站出來。要不會天打五雷······”,‘轟’字還沒説出來,忽然電閃雷鳴,雷雨交加。這時,就聽到到那個知青斷斷續續的説:瞧··瞧,···報應來了··報應來了······

其實那天還沒吃午飯時,天色就已經很暗了,我們收工回到飯廳,大家都在為自己感到慶幸,沒有淋到雨。那個知青説不説話,都會閃雷下雨的。只是恰巧在那個時候雷雨交加狂風大作······。

這麼説吧,其實那天大家並不是要整老師,只是有的知青聽説,老師總是教導我們要種紮根樹,寫決心書,號召我們留在農村。而老師卻揹着我們,通過關係把自己的兒子從他下鄉(在我們縣的另一個知青點)的知青點給調回了城。有的知青知道了這事,很生氣,想問問老師。其實這事,我事先也知道,如果我那天當了英雄,把事情攬在自己的身上,也是會打雷下雨的。我之所以一言不發在那兒看,也是我的另一種選擇。後來這件事以老師的痛哭流涕不了了之。再後來老師以請病假為由離開了我們的知青點。

我不敢確定這兩件事就一定和莫言老師講的第三個故事中佛教有某些粘連,但我想多少會有點某種關聯吧。

其實那個知青根本就不瞭解情況,憑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給別人,把別人想得太壞,誰也沒有想整老師,只是想問一問是否是真的。其實大家都有選擇的權利,不説話是一種選擇,説話也是一種選擇。幹嘛要用佛教來壓制別人。每個人都有説與不説的權利。説自有説的道理,不説也有不説的緣由。企圖用恐嚇的方式壓制別人,事情會更糟。和平共處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最後我想講的是,莫言老師講的這三個故事在現實生活中的指導意義和現實意義。

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故事,當眾多現象共存時,因該允許它們有共存的生活環境。當大家同時聽到或看到一件事情,你可以為之感動,為她哭。別人也許不為之感動,它可以裝哭,裝哭雖然是表演,但應該允許它。更可以不哭。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並非你哭就代表着你的覺悟就高,她假哭就沒有感情,她不哭就是沒有感覺。覺悟的高低不能就此妄下結論。你哭有你哭的道理,他裝哭有他裝哭的緣由,不哭也許是另一種選擇。只是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成長的環境不同,造就的個性不同。對問題的認知也就不同。就像站在不同的山上看不同的樹,不同的深林裏看不同的鳥。感覺不同,看法不同。選擇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應該允許多種元素共存,應該學會容忍與包容。任何想借此機會,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為自己的私立)踩着別人的肩旁向上爬的人是不可取的。試想一下,如果壓制大家都穿同一種顏色的服裝白色或者是黑色,這個世界還會精彩嗎?

那麼現在再來看看莫言老師所講的第二個小故事,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這個版本在現實生活中或許存在的會更多。莫言老師所講的第二個小故事是他頂撞老首長,偷樑換柱自以為是,抬高自己傷害老首長洋洋得意瀟瀟灑灑的事。誰能保證我們在生活中沒有做過,尤其是我們這些自以為讀了一點書的人。總想標旁自己的人,難道現實生活中還少嗎?説實話,在現實生活中自卑不可取,但是過分的自負,尤其是以傷害別人為目地的行為來抬高自己更不可取。尊重別人比尊重自己更重要。要學會首先先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莫言老師講的第三個故事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也就是莫言老師講得那八個泥瓦匠在破廟前躲雨的故事。當災難來臨時,他們各懷鬼胎企圖以武力傷害別人來保全自己,相持不下,設了賭局,最後那個命運不好的人被他們用武力抬出了破廟的瞬間,破廟也瞬間倒塌。剩下的幾個人的命運也可想而知。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大自然千變萬化,每天可能都有災難來臨,假入我們大家都像那八個泥瓦匠那樣各懷鬼胎標設賭局,以別人的生命而不顧,能戰勝災難嗎?任何打着佛語的幌子把自己的主觀願望強加給別人,把別人想得太壞把責任推向他人是不可取的。只有大家同心協力萬眾一心才能戰勝災難取得勝利。

總之,莫言老師確實是一個很會講故事的人,他把這三個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小故事串講的那麼有聲有色那麼深刻,又富有含義,我是很佩服的,佩服他的絲絲入扣,富有哲理,更佩服他的睿智。以及故事中給我們的啟迪和智慧。

期待莫言老師給我們講更好聽的故事,為莫言老師獲獎而高興,為我們的祖國而驕傲。

莫言獲獎感言11

北京時間十二月八日,莫言在斯德歌爾摩瑞典學院發表了獲獎感言,在短短的40分鐘中向我們敍述了許多意味深長的故事,成為中國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讀了他的獲獎感言後,略有感觸,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他講述所有故事中,都闡明瞭不同的人生哲理,從中我學會了善良、寬容與寫作。

莫言小時候,因為長的醜而經常捱打,但是她的母親卻説“四肢健全便不醜,即使醜,多做善事也能變美。”他母親的一席話,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寬容。面對別人的嘲諷,我們要有“宰相肚裏能撐船的胸懷”。因為你的寬容,會擁有多個朋友,會多一份關注與幫助。

在莫言所陳述的故事中,令我感觸最深的是莫言一家只有在過年時才吃一頓餃子,當時有一個小乞丐來到莫言家,莫言想用一個小紅薯把老人打發走,立刻遭到了母親的訓斥,母親端出了自己的半碗餃子給了老人。在那個饑荒的年代,能吃上一頓餃子已經老奢侈的了,但莫言的母親不顧自己的温飽將彌足珍貴的餃子送給了老人。這讓我懂得了什麼是善良。莫言雖然也給了老人東西,但那叫施捨,他媽媽的做法遠比他高尚的多。這種高尚的品德值得很多人去學習。

莫言之所以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因為他對文學的那份永遠真誠的心,正因如此,他寫出的文章才十分真實,親切。

莫言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讀一讀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書,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穫。

莫言獲獎感言12

我讀了莫言的獲獎感言後覺得他的人生充滿了坎坷和曲折,其中有幾件事讓我深受感動。一是他對母親的眷戀,感激之情。善良、堅強、樂觀的母親寧可自己捱餓,也把她那唯一的半碗水餃送給乞丐老人;雖然我把家裏唯一的熱水瓶打碎了,但母親也沒有責怪我;雖然母身患重病,但她卻一直鼓勵莫言不要對生活絕這些事情都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之中。其中,母親對莫言的一席話使我銘記在心。她説:“兒子,你不醜,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醜在哪裏?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醜,也能變美。”這句話看得出母親不但有顆善解人意的心,還總是鼓勵孩子做一個寬容、樂觀的人。母親的一言一行都給莫言起到了榜樣的作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母親的言傳身教,對莫言的一聲影響巨大。

雖然沒有看過莫言的作品,但我也知道他的作品一定是充滿感情的,他用講故事的方法發表自己的獲獎感言,真不愧是中國首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讀一讀他的感言,看一看他的作品,一定會有許多收貨的。

小學未畢業既輟學的事情。因為當時他年幼體弱,幹不了活,只好到荒草灘上放牛,體現莫言當時深深體會到一個人哪怕是一個孩子離開羣體後的痛苦,他想起中國老子説過:“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他童年輟學、飽受飢餓、孤獨、無書可讀之苦讓他永遠忘不了,他之後奮發向上,終於闖出了一片天地。

人生之路是必須要經過刻苦兩個字的,只有刻苦才會有將來。

莫言獲獎感言13

最開始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時,網上載播各種消息,以至於我這個平時不關注諾貝爾的人也知道莫言這個人物了。就從他的演講詞中看,我能看到他對母親深深的愛,而且他母親從小到大的影響必然也是很深的。一個母親,對孩子從小的教育,決定着孩子的成長基礎,而莫言的母親,是一位善良偉大,並且懂得教育的母親。她對孩子日長教育有方,她不是一個作家,不是一個名人,但她給莫言寬容與如何做一個好人,教會莫言如何不去歧視一個乞討的老人,如何不去恨一個人。

我們的生活每天都會有各種形形色色的小事發生。要善於發現生活,感受生活,莫言用自己的眼光看待生活,講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匯聚在一起,造就了他的作品。在莫言獲獎後,他最好的表達方式就是像他自己自己説的,對於一個作家來説,最好的説話方式就是寫作,我將所有話寫進了作品裏。我看到那個獲獎的人身上撒滿了花朵,也被擲上石頭,潑上污水。這是種何等的文考凜然啊。我想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就像現在很多人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説去吧。”

我讀了莫言的演講稿後感觸很多,他能成功是有母親的教育,我也有母親的教育,但我不一定比他聰明。我們更應該學習莫言的那種精神。因此我要以莫言為榜樣,向他學習。

莫言獲獎感言14

20xx年10月11日晚,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內,宣佈了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全國上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莫言的獲獎,圓了我國作家多年的夢想。頒獎時,評委是這樣評價莫言的文章的:比任何人都具有歷史感,能夠調動各種感官,圍繞着一個鮮明道義核心的鴻篇鉅製,大膽、濃烈,意象化而又強有力。這樣的作文有什麼理由不獲獎呢?

莫言在演講中,説自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並回憶了自己已去世的母親。莫言記憶中最深刻的事,是一箇中秋節的中午,他們家難得包了一頓餃子,每人只有一碗。正當他們吃餃子的時候,一個乞討的老人,來到了家門口。莫言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而老人卻憤憤不平地説:“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莫言氣急敗壞地説:“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飽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他,然後端起自己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裏。

莫言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裏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傍晚的時候,聽到母親的呼喚,才從草垛裏鑽出來,以為會受到打罵,但母親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只是撫摸着他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歎息……我想,莫言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主要就是有一個這樣的母親吧,母親通過自己的行動,讓莫言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作家。

莫言的這次獲獎,為中國作家開闢了寫作新道路,對獲得諾貝爾獎有了希望,讓中學生懂得了什麼樣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同時,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一定會出現又一批出色的人才,為中國再創輝煌。作文

莫言獲獎感言15

莫言在以前是一個多麼不起眼的名字,可是現在,他以中國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事蹟已成了家家户户重點討論的人物。

在莫言的獲獎感言中,有喜也有悲,喜得是有那麼多人可以看到他的成就,悲的是有一個人再也無法看到了。那就是莫言的母親,都説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導師,這是沒錯的。在“我記憶中最早的事”中“我”因無意打碎了家裏唯一的熱水瓶而不敢回家,傍晚母親出來找我,知道了事情以後沒有打我,只是撫摸着“我”的頭,口中發出長長的歎息。這教會了孩子要學會原諒。在中秋節那天,“我們”家難得包了一回餃子,每人只有一碗,大家都非常珍惜。這時,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我”端起半碗紅薯幹打發他,他卻憤憤不平地説:“我是一個老人,你們吃餃子,卻讓我吃紅薯幹,你們的心是怎麼長的。”“我氣急敗壞地説:“我們一年也吃不了幾次餃子,一人一小碗,連半碗都吃不了!給你紅薯幹就不錯了,你要不要,不要就滾!”母親訓斥了我,然後端起他那半碗餃子,倒進老人碗裏。這教會我們要有愛心。一次,我和母親去撿麥穗,因母親是小腳,不好跑所以被守麥穗的人煽了一巴掌,嘴角都流血了。多年之後,我看見打我嗎母親的那個人已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本想上去找他報仇,可母親卻不承認,他就是當年打她的那個人。這教會我們要學會寬容。“我”跟着母親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老人的一毛錢,算完錢我就去了學校。回家後,看見很少流淚的母親在哭泣,她只是輕輕地説:“兒子,你讓娘丟了臉。”卻沒有罵我。這教會我們要誠實。

母親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位導師。同時,母親也是成人之後的老師。同村的人笑我相貌醜陋,而“我”母親卻鼓勵我並教育“我”要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醜,也會變美。母親的教育讓我在以後的生活中起了重大作用。這些都是讚美莫言母親的事。

以後都寫了莫言想象力豐富,很多人誇莫言想象力豐富,並有一些文學愛好者來“討教”一些培養想象力豐富的祕訣。但在我想來,莫言的想象力可能大多跟他的生活環境有關,跟他的坎坷有關。總之,他的諾貝爾文學獎是靠他的努力辛苦得來的。如果你也想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話,就努力學習吧!這是我對莫言獲獎感言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