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國慶節黑板報

學識都 人氣:2.16W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發表徵稿啟事,以下本站小編為大家提供一年級國慶節黑板報,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國慶節黑板報

一年級國慶節黑板報資料(一)

國徽是國家的標誌和象徵。國徽的圖案和使用辦法,由憲法或專門法律規定。

當國徽懸掛在各級政府機關大門正上方或會場主席台正上方時,每一個人都會感到它是那麼崇高,那麼莊重;當人們看到為祖國爭得榮譽的我國運動員身穿飾有國徽圖案的運動服,站在領獎台向觀眾致意時,更覺得它是那麼端莊、美麗,深深感到作為一箇中國人是多麼自豪、幸福……

金光閃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怎樣誕生的呢?

準確地説,國徽是集體創作的成果,是許多專家、學者集體智慧的結晶。

1949年7月,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為了迎接新中國的成立,在《人民日報》登出了向全國徵求國旗、國徽及國歌詞譜的啟事,明確提出對國徽設計的要求是:甲、要有中國特徵;乙、要有政權特徵;丙、形式要莊嚴富麗。

全國各界人士紛紛投身於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作之中。同時,受中央之命,負責徵集國徽圖稿的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1950年改為中央美術學院)都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截止1949年8月20日,共收到國內及海外華僑寄來的國徽稿件一百一十二件,圖案九百幅。這些稿件和圖案雖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故都未被採納。因此,在1949年9月下旬的政協全體會上,只通過了國旗方案和國歌詞譜,沒有公佈國徽方案。

後來,全國政協第一屆委員會決定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

其中,清華大學營建系國徽設計組由我國著名建築學家、營建系主任樑思成教授擔任組長,成員有樑思成先生的夫人、建築學家林徽音、畫家李宗津、中國建築專家莫宗江、建築設計教師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以及研究中國古建築的學者羅哲文等。中央美術學院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工藝美術家、教授張仃、張光宇、周令釗、鍾靈等組成。

為了趕在1950年的國慶節掛上新國徽,兩個設計組的專家和學者們,對各種構思和設想認真推敲,反覆研究。樑思成、林徽音兩位先生抱病參加設計工作。大家懷着極其興奮的心情,決心拿出最美好的設計,為祖國增光。

根據政協國旗、國徽審查小組提出的要求及各界人士提出的意見,並比較了所有設計方案,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最後確定了國徽圖案有如下內容:

用齒輪、麥稻穗,五星、綬帶作為題材,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聯盟政權和全國人民的大團結。

把天安門作為題材的一部分設計進去,用以代表“五四”民主運動發祥地、新中國的誕生地,以天安門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

我們的國徽上的麥稻穗,是誰提議畫進國徽圖案裏的呢?

1942年冬天,山城重慶,寒風陣陣,宋慶齡同志在她寓所,為歡送董必武同志返回延安而舉行茶話會。周恩來同志和鄧穎超也應邀出席。茶桌上擺着重慶近郊農民送來的兩串顆粒飽滿的禾穗,被爐火映照得金光燦燦。這時有人讚美這禾穗真象金子一般。宋慶齡説:“它比金子還寶貴。中國人口百分之八十都是農民,如果年年五穀豐登,人民便可豐衣足食了。”周恩來同志撫摸着飽滿的禾穗,意味深長地説:“等到全國解放,我們要把禾穗畫到國徽上。”果然,全國解放以後,他沒有忘記自己在那次茶話會上的講話,在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時,他建議要把麥稻穗畫上去。

兩個國徽圖案設計組除了確定了上述圖案內容,清華設計組還從“中國特徵”這一要求出發,在圖案的色彩上決定使用紅、金二色:紅色體現我國吉壽喜慶的民族色彩傳統,金色體現華貴富麗。金、紅相間,互為襯托,更增加了圖案的瑰麗色彩。

為了使國徽從形式上更莊嚴、肅穆,清華設計組決定把天安門畫成正立面圖,把象徵我國政權的五星紅旗作為天空背景覆蓋着祖國大地,端正地放在國徽圖案的正中軸線上,左右對稱,用以體現中華民族軒昂氣質。

在造型上,兩個設計組在設計過程中還參考了各國國徽圖案,並對我國古代的銅鏡、玉璧、玉環等禮儀文物的裝飾紋樣及工藝效果,進行了研究和借鑑。

兩個組的專家、學者們,經過將近半年辛勤努力,對數十個設計圖案反覆比較、精心研究,各完成了一幅自己認為最滿意的圖案。

1950年6月20日晚,全國政協國徽審查組最後一次討論了國徽方案,周恩來同志親自主持了這次討論。那天晚上,清華大學設計組和中央美院設計組的方案各掛在牆的左右兩側。中央美院設計的圖案中,天安門為斜角透視圖像,顏色是五彩的;清華組設計的圖案中天安門則為正立面圖,用的是金、紅二色。

周恩來總理認真聽取了審查小組全體成員的彙報,最後根據李四光、張奚若、邵力子等絕大多數委員的意見,指着清華組設計的方案説:“那麼好吧,就這樣定了吧!”周總理的結論得到會議的一致通過。

隨後,根據周恩來總理對稻穗造型提出的意見,清華設計組又夜以繼日地對細部作了修改,重新又繪製了整幅的完整圖案,送交了國徽審查小組。6月21日,審查小組的馬敍倫、沈雁冰向政協全體大會提出了審查報告。6月23日,政協全體大會一致通過了國徽方案。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了政協關於國徽圖案的建議。

最後,著名雕塑家高莊,擔負了對國徽圖案進一步修改、加工和塑造正式浮雕模型的工作。經過將近兩個半月的精心勞作,到9月中旬,高莊及時地完成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任務。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向全國頒發了公佈國徽的命令。從此,我國莊嚴而美麗的國徽誕生了。

我國國徽鮮明地表明瞭我們國家的性質,它標誌着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的勝利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五四”運動開始的,到1949年取得了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天安門是“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又是新中國成立時盛大集會的場所,用天安門圖案作新的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十分恰當的。用齒輪、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與農民階級,用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大團結,鮮明地表現了新中國的'性質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

國徽是國家的標誌,它代表着我們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尊嚴。因此,我們必須尊重、愛護國徽。

國徽的定型設計者——高莊

國徽的設計和完成,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人民意志的體現。它凝結着許許多多設計者的心血;飽含着他們對中國共產黨的愛戴,對社會主義的嚮往,對新中國的深情。每一個參加國徽設計的人,都將在中國人民的美好記憶中永存。

1949年8月28日,政務院召集各方面的專家學者開會討論國徽圖案時,參加國徽圖案設計工作的高莊在會上説:“在塑造國徽模型時,我有一種願望,就是要使我們的國徽更莊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一,並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的國徽的藝術性提到國際水平,永放光芒”。 高莊的熱切願望,代表了全中國人民的心聲。1950年9月20日正式頒佈的國徽圖案,完全體現了全國人民的心聲和願望。把已經由全國政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的平面國徽圖案雕塑成立體模型,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這個平面的國徽圖案,是在全國政協籌委會公開徵求的數百幅圖案的基礎上,經各方人士協商,又經過清華大學及中央美術學院兩個國徽設計組專家學者的設計比賽,最後,清華大學的設計組的設計方案才獲得全國政協審查組的通過。這一凝結無數人心血的平面圖案,要由高莊雕塑為國徽立體模型,這當然是艱鉅而又光榮的任務。

高莊接受任務後,首先對平面的國徽圖案進行仔細研究,發現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原圖中的稻麥稈向外彎曲,是垂頭的,雜亂的;紅綬的飄帶,缺乏來龍去脈,且有城牆不正的感覺。高莊認為,賦予國徽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是修改工作的指導思想,組成國徽的素材,如國旗、天安門、齒輪、稻麥,紅綬,是由中央規定了的。如何利用這些素材組成圖案,並由它來表現精神形象和藝術效果,則完全可由藝術家發揮其聰明才智。

高莊抱着這樣的信念,反覆構思,精心比較。他把稻麥改成分行並列向上,並賦予剛柔相濟的不同性格,象徵我們國家各民族的團結共存,象徵中華民族蒸蒸日上。紅綬改成有規律的穿插,與天安門城牆相呼應,給人以堅強、安定的印象。其它的地方也作了一些修改,如天安門的大小,華表的位置,國旗上五角星的距離,等等。總之,修改後的國徽圖案,整體與局部變化統一,規正莊嚴,又自然美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

在修改國徽圖案和塑造國徽立體模型的過程中,高莊參考了大量資料,自己還買了一尊佛像和幾方秦、漢、隋、唐的銅鏡作為參考、借鑑。為了使國徽更完美、壯觀,他把做好了的國徽石膏模型與原平面圖案放在一起,讓人們比較評論,聽取意見,不斷修改,以求臻於完美。至今,高莊仍珍藏着當年製作的石膏國徽模型。

高莊在工藝美術方面造詣很深,木刻和素描很有功力,深得美術大師徐悲鴻先生的讚賞,幾十年來,他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德才兼備的藝術人才,為我國的工藝美術教育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高莊教授八十歲的時候,曾作詩言志:

老牛老來甘埋頭,

步步耕耘不求酬。

青草吃飽已足樂,

白骨願入藝人手。

這首詩反映了這位為人民做出過卓越貢獻的藝術家“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永不停步的可貴精神。

一年級國慶節黑板報資料(二)

國旗的來歷中國古代雖然也有過各種各樣的戰旗,卻從來沒有正式的國旗。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入侵,中國開始和西方近代國家打交道。後來,洋務大臣李鴻章在同西方國家交往的過程中,發現世界各國都有自己的國旗,而大清帝國卻沒有一面自己的國旗,便奏請朝廷制定一面代表大清帝國的國旗。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國的第一面國旗,也稱黃龍旗。旗面為黃色,是皇權的象徵,旗面上繪飛龍戲珠的圖案,龍為青色,珠為紅色,龍頭向左上方昂起。

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需要制定一面自己的國旗,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前,孫中山的好友陸皓東製作了青天白日旗,後來,孫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紅底色,成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在他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中,便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起義軍的旗幟。但是孫中山使用的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並沒有得到革命黨人的一致贊同,黃興就反對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未來的中國國旗,他認為青天白日旗有類似日本太陽旗之嫌,他自己設計製作了一面“井”字旗,象徵古代中國的井田制度。孫中山則堅持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未來的中華民國國旗,為此,他和黃興發生了激烈的爭執,甚至一度為此而不和。

1911年武昌起義成功後,急需制定國旗,當時的革命黨人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國旗,主要的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十八星旗象徵漢族聚居的十八行省,含有狹隘的大漢族主義思想,而五色旗象徵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故最後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十八星旗為陸軍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武昌起義時孫中山尚在美國,等他回到國內,國旗之議已定,他雖然表示反對,但也無可奈何。

1927年蔣介石北伐定都南京後,決定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作為中華民國的國旗。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國政協籌備會議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全國發出征稿啟事。一個月內就收到國內外應徵稿件1920件,圖案1992幅。

應徵的國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陳嘉庚設計的國旗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國旗是兩個長條,象徵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國旗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徵晴朗的天空。這些圖案經過認真挑選,選出38幅圖案印發給政協代表,讓大家評議。最後確定其中的復字第32號圖案,經毛澤東審查通過並在9月27日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作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這面國旗的設計者曾聯鬆,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經濟工作者。國旗的寓意是:一顆大星引導在前,幾顆小星環繞其後,形成眾星拱北斗之勢,大星即為中國共產黨,小星代表中國人民,黨和人民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在確定小星的數目時,他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説:“人民包括四個階級,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所以他決定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

從此,五星紅旗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