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2016什麼時候冬至

學識都 人氣:3.16W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那麼,2016什麼時候冬至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下!

2016什麼時候冬至

  2016年冬至時間:12月21日,農曆2016年十一月(大)二十三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説,“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冬至由來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説: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説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歷法傳承才對。

  冬至飲食習俗

冬至中醫養生食譜

冬令進補有三種説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説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

“補冬”常用的藥膳處方:

八珍(當歸、地黃、枸杞、芍藥、白朮、茯苓、大棗、甘草)

四味(當歸、芍藥、川芎、地黃)(蓮子、芡實、山藥、茯苓)

單方(人蔘,當歸,田七,杜仲)

冬季吃蘿蔔賽過小人蔘

蘿蔔中含有蛋白質、糖、維生素A、維生素C、尼克酸,以及無素鈣、磷、鐵等。蘿蔔內含有的糖化酵素和芥子油成分,對人體消化功能大有裨益。原因是糖化酵素能分解食物中的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反充分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澱粉、脂肪等成分,使之為人體所充公吸收和利用;芥子油具有辛辣味,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強食慾、幫助消化,蘿蔔的這種功能使它贏得了“小人蔘”的美稱。

蘿蔔除了是人們喜歡食用的大眾化蔬菜外,其藥用叢價值更令人刮目相看。

蘿蔔味甘辛、性涼,有下氣定喘、止咳化痰消食除脹、利大小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患有急慢性氣管炎或咳嗽痰多氣喘者,用白蘿蔔洗淨切片或絲,加飴糖醃後食用,有降氣化痰平喘的作用。嘔吐時,可將蘿蔔搗碎,加密水煎煮,細細嚥嚼,有和胃、止吐、消食作用。

蘿蔔還有較好的抗癌作用。這是因為蘿蔔內含有纖維木質素,能提高巨噬細菌、異物以及壞死細胞的功能,從而加強人體抗癌的能力。這種抗癌作用以生食蘿蔔為最好。另外,蘿蔔含有的糖化酵素還能分解致癌物亞硝胺,起防癌作用。生蘿蔔汁有緩慢的降壓作用。生蘿蔔汁加蜂蜜可作為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很好的輔助食療品。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温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

也就是説,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蔔、青菜、豆腐、木耳等。

這裏須要注意的是,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各異,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屬冬令,西北地區於東南沿海的氣候條件迥然有別;冬季的西北地區天氣寒冷,進補宜大温大熱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長江以南地區雖已入冬,但氣温較西北地區要温和的多,進補應以清補甘温之味,如雞、鴨、魚類;地處高原山區,雨量較少且氣候偏燥的地帶,則應以甘潤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為宜。除此之外,還要因人而異,因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別,體(體質)有虛實寒熱之辯,本着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温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冬季進補有四忌

一忌盲目食狗肉。一些體質虛弱和患有關節炎等病的人,在嚴冬季節,多吃些狗肉是有好處的。但不宜盲目食狗肉,以免食用狂犬肉,染上狂犬病。吃狗肉後不要喝茶,這是因為茶葉中的鞣酸與狗肉中的蛋白質結合,會生成一種物質。這種物質具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可使腸蠕動減弱,大便裏的水分減少。因此,大便中的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就會因在腸內停留時間過長而極易被人體吸收。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性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1是氣虛症,常見症候有精神倦怠、語聲低微、易出虛汗、舌淡苔白、脈虛無力等。氣虛當益氣,此症可選用人蔘蜂王漿、補中益氣丸、西洋參、黃芪、黨蔘、山藥等。

2是血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萎黃、脣甲蒼白、頭暈心悸、健忘失眠、手足發麻、舌質淡、脈細無力等。血虛當補血,此症可選用補血露、十全大補丸、歸脾丸、當歸、阿膠、龍眼肉等。

3是陰虛症,常見症候潮熱盜汗、五心灼熱、口燥咽乾、乾咳少痰、眼目乾澀、舌紅少苔等。陰虛當滋陰,此症可選用大補陰丸、參杞蜂王漿、六味地黃丸、銀耳、鼈甲、麥冬、沙蔘、黑芝麻等藥物。

4是陽虛症,常見症候有面色皚白、四肢不温、陽痿早泄、納少便溏、舌淡嫩、脈微細等。陽虛當壯陽,此症常可選用金匱腎氣丸、鹿茸口服液、龜齡膏、鹿茸、紫河車、蛤蚧、冬蟲夏草、杜仲等藥物。服用補藥還須注意脾胃運化功能,如脾胃虛弱、胃納呆滯、胸脘滿悶者,需要加入醒脾健肝藥物,如陳皮、砂仁、木香、神曲、谷芽之類,以健脾助運。

三忌慕名進補。雞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喝的,雞湯(包括燉雞湯和下藥材熬的雞湯)營養豐富,雞湯所含的營養物質是從雞油、雞皮、雞肉和雞骨溶解出的少量水溶性小分子,其蛋白質僅為雞肉的7%左右,而湯裏的雞油大都屬於飽和脂肪酸。因為雞湯中這一特有的營養成分和刺激作用,以下幾種病人就不宜喝雞湯:

膽道疾病患者膽囊炎和膽結石症經常發作者,不宜多喝雞湯。因雞湯內脂肪的消化需要膽汁參與,喝雞湯後會刺激膽囊收縮,易引起膽囊炎發作。胃酸過多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有刺激胃酸分泌的作用,有胃潰瘍、胃酸過多或胃出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雞湯。

腎功能不全者不宜喝雞湯,因為雞湯內含有一些小分子蛋白質,患有急性腎炎、急慢性腎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患者,由於其肝腎對蛋白質分解物不能及時處理,喝多了雞湯會引起高氮質血癥,加重病情。

四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令進補”中醫膏方

俗語説“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冬令進補是我國曆史悠久的民間習俗之一。古人認為,冬三月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應講究“養藏之道”。也就是説,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養、積蓄的最佳時機。冬天進補能更好的發揮藥物的作用,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

“冬令進補”適應人羣:

1. 體質虛弱或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心臟病、風濕等)的老人

2. 公司文員、中高級管理人員等長期處於高壓下的亞健康人羣

3. 因外科手術、產後以及大病、重病後的虛弱人羣

4. 月經不調、手腳冰涼的女性

5. 癌症康復期的病人

進補前中醫體檢不可少:

冬令進補不可盲目,應該遵循“虛啥補啥,對症用藥”的原則,否則不但達不到進補的目的,還可能事與願違!一般來説,需要進補的人,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等幾種類型,因此最好至正規醫療機構檢查自己是屬於哪種體質。

中醫體檢,是專業醫師通過對患者“望聞問切”,加上經“中醫經絡診測儀”檢測的體質報告,從而指導您對症用藥、科學進補!

冬令進補首選中醫膏方

補膏,又稱膏方,是將藥物濃濃地煎湯,再加入阿膠,鹿角膠,龜板膠等膠質藥物,共同煎熬成膏狀,根據需要,可加入冰糖或飴糖等調味。膏方一般在冬至前一週至立春前服用。

服用時,放在杯中以開水沖服,一天兩次,十分方便,一般需連續服用五十天。配製補膏最好請醫生根據患者體質與所患疾病,進行處方,如同量體裁衣一樣,製成完全適合於患者的特點的補膏。膏藥配置需要一週時間,因此打算在今年冬至進補的人羣要提前做好準備,以免延誤最佳進補時機。

冬日正確食用蔬菜

很多人認為冬天是養人的季節,物美質豐,蔬菜就在其中之列。聰明的“煮婦”也會給家人獻上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蔬菜佳餚。

胡蘿蔔:胡蘿蔔玉米豬骨湯是喜歡喝湯的佛山人的家常湯,因為胡蘿蔔的營養豐富,而且它不怕高温,在高温下煮,其營養價值也不會受到損壞。所以胡蘿蔔煲靚湯,其鮮美可口的湯汁不知道鎖住多少“湯王”的胃口。

另外,胡蘿蔔也可以切條炒菜,或者剁碎作為包子餡和餃子餡。因為胡蘿蔔在高温下營養價值不會流失,所以很多食客都選用煎鮮肉胡蘿蔔包子或者餃子,香脆的外皮,甜美的餡料,吃了不會油膩。

番茄:多數人認為吃番茄好處多,甚至對這種可以抗癌的食物情有獨鍾,但很多人卻不知道番茄怎麼吃最能保住它的營養價值以及特有的功效。

有些市民將番茄洗淨後直接食用,有些市民則將番茄切成片撒上白糖食用,其實,這種生吃並不一定能夠將番茄本身的價值都體現出來,而有飲食專家推薦,番茄中有一種物質叫番茄素,和蛋白質結合後周圍被纖維素包裹,生吃是很難吃到番茄素的,最好的辦法是將番茄煮熟後再食用,比如説,番茄炒蛋、番茄蛋湯等都是不錯的搭配。

蒜頭:在佛山人的筵席上頻頻可見蒜頭的身影,如蒜茸炒生菜、蒜茸炒菜心、蒜茸炒油麥菜、蒜茸配海鮮等等,雖然蒜頭看似簡單,實際上吃起來還頗為講究。

將蒜頭切成片狀,讓氧氣充分接觸蒜的表面,這樣的蒜片除了有殺菌的作用外,據稱還可以幫助抗癌。

冬季合理進補水果

俗話説得好“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寒冷的冬天給自己適合的進補是十分必要的,除了飲食的進補還有從吃水果來補。在這個冬天把自己的生理機能調整到最好,同時也能吃出一份健康吃出一份美麗來。冬天寒冷乾燥,使人覺得鼻、咽部乾燥和皮膚乾燥、容易上火,因此每天能吃點水果不僅能滋陰養肺、潤喉去燥,還能攝取充足的營養物質,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

梨:吃秋梨解“秋燥”――秋季天高氣爽,空氣中水分減少,此時人們易出現咽乾鼻燥、脣乾口渴、咳嗽無痰、皮膚乾澀等″秋燥″現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對秋燥症有其獨特的療效。

梨是冬季水果中的首選,它含蘋果酸、檸檬酸、葡萄糖、果糖、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梨有潤喉生津、潤肺止咳、滋養腸胃等功能,最適宜於冬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緩解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乾喉痛、大便燥結等症較為適宜。除此以外,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果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症狀。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但是,因為梨性寒冷,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產後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適合的量:一天吃1個梨是營養最易被吸收的。

適合時段:飯後2-3個小時是最適合的。

吃法:可以洗淨直接吃,或者用冰糖和梨切成塊煮冰糖梨水可以潤肺止渴,還可以榨梨汁喝。

獼猴桃:早晨吃獼猴桃治便祕——秋冬季是便祕的多發季節。中醫認為,這個時節乾燥的氣候容易在人體內誘發燥邪,耗傷人體津液,便祕就是這一現象的主要體現。臨牀上總是建議得了便祕的人採取食療的方法,不僅效果好,而且沒有副作用。多吃水果就是食療中最有效的一種。

獼猴桃是一種營養價值極高的水果,被譽為“水果之王”。它含有亮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酪氨酸、丙氨酸等十多種氨基酸,以及豐富的礦物質,包括豐富的鈣、磷、鐵,還含有胡蘿蔔素和多種維生素。獼猴桃對保持人體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獼猴桃可以預防老年骨質疏鬆,抑制膽固醇的沉積,從而防治動脈硬化,還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臟病等,也能對抗癌起到一點兒作用。多食用獼猴桃,還能阻止體內產生過多的過氧化物,防止老年斑的形成,延緩人體衰老。冬天常吃獼猴桃可以調節人體機能,增強抵抗力,補充人體需要的營養。

適合的量:1-2個是能被人體充分吸收的量。

適合時段:不能空腹吃,飯前飯後1-3個小時吃都比較合適。

吃法:可去皮後直接食用;也可在獼猴桃汁中加適量水、白糖和香蕉丁、蘋果丁一起煮沸後,用水調澱粉勾芡食用。

甘蔗:冬季吃水果首選甘蔗和梨——入冬後,很多人常感到皮膚乾燥、頭暈嗜睡,反應能力降低,這時如果能吃些生津止渴、潤喉去燥的水果,會使人頓覺清爽舒適。那麼,冬季吃什麼水果好呢?冬天帶有保健醫療性質的水果要數梨和甘蔗了。

甘蔗是含水分很高的水果,它的水分含量佔甘蔗的84%,在乾燥的冬天補充水分是必不可少的,其次甘蔗的含鐵量在眾多水果中可是名列前茅的。它擁有滋補清熱的作用,作為清涼的補劑,對於治療低血糖,大便乾結,小便不利,心煩口渴,反胃嘔吐,肺燥引發的咳嗽氣喘等病症有一定的療效。不過,由於甘蔗性寒,脾胃虛寒和胃腹疼痛的人不宜食用。

適合的量:甘蔗的量是最需要控制的。

適合時段:睡覺前不宜吃糖分太多的水果。

吃法:除了削皮直接吃外還可以切成20~30釐米的段,放入鍋裏煮十來分鐘後撈起趁熱削皮吃,這樣會更甜。

柚子:柚子香味讓女性年輕6歲——每位女性都希望自己年輕漂亮,很多人甚至採用各種辦法來讓自己青春常駐。雖然年齡的增長任何人無法改變,但一些適當的方法確實可以讓別人覺得你更年輕!——身上有適當的柚子香味就是一個不錯的妙招哦!一項最新的研究顯示,女性身上如果飄着柚子味的香水,男性會覺得你比實際上年輕6歲呢。

柚子是秋季成熟的水果,因為它皮厚耐藏,等到這樣寒冷的冬季來吃是理想的選擇,柚子有“天然水果罐頭”之稱。它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這是其他水果所難以比擬的。除了營養價值高,還具有健胃、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能促進食慾、治消化不良等症,理氣散結。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敗血病等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冬季容易上火,柚子可以降火氣、抑制口腔潰瘍。

適合的量:一個人一天吃100-200克的柚子,是比較容易被人體所吸收的。

適合時段:柚子味微酸因此不適宜空腹食用,飯前1個小時吃可促進食慾。

吃法:鮮柚留皮去核,配以正北杏、貝母、未經漂染雪耳各50克,加數瓶蜜糖,燉後食用。

起居宜忌

冬至在養生學上是一個最重要的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按八卦學説,此時為地雷復卦。卦象中上面五個陰爻,下面一個陽爻,象徵陽氣的初生。我國古時曾以冬至定為子月,即一年的開始。在一天十二時辰中,子時也是人體一陽初生的時間。

古代養生修煉非常重視陽氣初生這一時期。認為陽氣初生時,要像農民育苗、婦人懷孕一樣,需小心保護,精心調養,使其逐漸壯大。因為只有人體內的陽氣充足,才會達到祛病延年的目的。所以子時、子月便在養生學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和高血壓病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天冷也易凍傷。心腦血管病是嚴重威脅中老年生命的疾病,其中冠心病連同中風、腫瘤,成為當今世界上的三大死因。中醫學認為,人體內的血液,得温則易於流動,得寒就容易停滯,所謂“血遇寒則凝”,説的就是這個道理。當寒冷的氣温作用於機體時,會使人體血管中的血液流動不暢,甚至引起淤血阻滯,從而為心腦血管病的發作和加劇提供了條件。現代醫學也認為,寒冷能刺激交感神經興奮,導致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的失調,使細小動脈收縮,外周血管阻力增大,同時血液粘稠度增高,血凝時間縮短,血流速度緩慢,容易引起血液淤滯或血管梗塞,從而誘發中風、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危重病症。冬季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較其他季節為高,原因就在於此。

因此,在寒冬季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説,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應採取以下預防措施:

1.注意防寒保暖。在氣温降到0℃以下時,要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鬆,不宜穿得過緊,以利血液流暢。

2.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酗酒、不吸煙,不過度勞累。

3.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鬱。

4.進行適當的禦寒鍛鍊,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5.隨時觀察和注意病情變化,定期去醫院檢查,服用必要的藥物,控制病情的發展,防患於未然。

嚴冬時節還要注意老人的低體温。低體温是以35℃為界限,低於35℃者為體温過低。由於老人出現低體温後,可能無任何不適與痛苦,所以往往容易被忽視。體温過低的老年患者,發病多緩慢,甚至危及生命時也無明顯症狀。這類病人一般不出現寒戰,但得不到及時治療就會出現意識模糊。語言不清,繼而昏迷,體温隨即降至30℃以下。此時,患者脈搏及呼吸甚微、血壓驟降、面部腫脹、肌肉發硬、皮膚出現涼感。因此,在寒冷的冬季,老人的居室應採取防寒保暖措施。

 


TAGS: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