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好好學習>放假>

老北京春節習俗是什麼

學識都 人氣:2.08W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老北京春節習俗相關內容,歡迎查看

老北京春節習俗是什麼

過年為什麼叫“過年”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着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髮老人對一户老婆婆説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髮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裏時,發現村裏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髮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户户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臘月初八,熬臘八粥

臘月初八,家家熬臘八粥,傳説這天為佛祖得道之日。當年釋迦牟尼用缽化緣,化得五穀雜糧充飢,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每年的臘月初八也用多種米、豆熬粥供佛。

臘八粥是用八種當年收穫的新鮮糧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為甜味粥。而中原地區的許多農家卻喜歡吃臘八鹹粥,粥內除大米、小米、綠豆、 臘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棗等原料外,還要加肉絲、蘿蔔、白菜、粉條、海帶、豆腐等。

二十三糖瓜兒粘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這天家家户户都要舉行祭灶儀式,人們在灶君神像前供上關東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爺“上天”。人們如此尊重這位灶君,是為了讓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舊時,每當臘月二十日過後,孩子們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謠,並且盼望着大人們快些買回糖瓜來。“糖瓜”是一種用黃米和麥芽熬製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

但在屋子裏遇熱後就變成了又粘又硬的糖疙瘩。這種粘性很大的麥芽糖,在晉代的《荊楚歲時記》中就有記載,當時稱為“膠牙餳” (音形)。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詩中也寫道:“歲盞後推蘭尾酒,春盤先勸膠牙餳”。由此可見,在唐朝它已與美酒一樣,成了春節期間必備的佳品。到了明清時代,麥芽糖又被派上了新用場,成了祭祀灶王爺時,粘糊其口的武器。

二十四,掃房日

臘月二十四的傳統是掃房子,按早年間民間的傳説,“塵”與陳舊的“陳”是諧音。在農曆正月新年前,掃去家中的一切塵土,意味着去除舊一年的陳舊東西,把不好的“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此來迎接新的一年。這一習俗充分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和辭舊迎新的強烈祈求。

過去人們信奉萬物有神靈的説法,因此在民間傳説中認為,到了二十四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間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職,也就是彙報這一年來的工作情況,而留在人間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爺在維持秩序。這樣看來,這個時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過來,也完全不用顧慮任何東西,因為神仙們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搬移物件或砂塵亂飛,這樣也不怕會衝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這一天是可以用來大掃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臘月二十五,最重要的習俗有兩項: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項是“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臘月二十三祭了灶,臘月二十四掃完了房子之後的臘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該糊窗户了。過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裏。那個時候的房子,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多的玻璃門窗,更多的則是那種帶窗櫺的、上下對開的、在窗櫺上貼上宣紙或白紙或報紙的、窗櫺把窗户分成了一個個的小格子、格子裏面被貼上了窗花的窗户。現如今,居住在樓房裏的人們,“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貼個窗花、貼個福字、掛副對聯,還應該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説起來,這“臘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實際上是老北京人在準備春節期間必備的所有“年貨”的開始。豆腐的“腐”與幸福的“福”諧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據考證,豆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

有趣的是,時至今日,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究其因,是當地傳説灶王上天彙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傳説歸傳説,吃豆腐渣實則是古代生產力低下,沒有那麼多好吃的,同時也是先民勤儉節約美德的寫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間諺語:“臘月二十六 ,殺豬割年肉”,説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所謂殺豬,當然是殺自己養的豬;所謂割肉,是指沒養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將“割年肉”放入年謠,是因為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民間傳統臘月二十六燉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從臘月二十六開始,豐盛的年夜飯就要陸續“出鍋”了。人們上街置辦着過年的貨物,乾鮮果品、大魚大肉,都是人們集中採購的目標。燉鍋肉,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説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但是在過年的時候願望終於實現了。燉大肉,昔日香飄一條衚衕,如今香飄整棟樓房。聞着誘人的香味,就算是肚裏不缺油水的人,也準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塊兒瘦的就酒,揀塊兒肥的解饞,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與山珍海味比起來更過癮、更實惠,吃來吃去也沒有膩的感覺。

吃“年肉”講究要吃紅燒肉,因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紅燒肉則更能表示來年的日子紅紅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熱氣騰騰泛着肉香的紅燒肉是多少人在臘月二十六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過越紅火,但是在臘月二十六置辦點大肉也是成為了許多人都沒有忘記的老傳統。

二十七,宰年雞

到了臘月二十七,春節的腳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們彷彿都聽見了除夕的鐘聲。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熱鬧了起來。在昨天吃過了美味的燉大肉以後,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雞”。民謠中“臘月二十七,宰年雞”,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那麼為什麼要在二十七殺雞呢?這其實還是取得諧音,“雞”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這樣一説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實,臘月二十七殺雞也是有講究的。殺好的雞,不在當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時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點。因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節日期間,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見到雞,這樣才算圓滿。另外,因為老理講究初一不能動刀,所以,這些東西當然也就要提前準備好了。

説到在臘月二十七這天殺雞,不同的地區還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這天要準備雞肉外,還要準備其他的各種肉類,蔬菜等等吃食,為的就是能準備出一桌豐盛的年夜飯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講究只能用公雞,因為要取漂亮的外觀和其雄赳赳的氣派。另外,這天宰好燉熟的公雞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飯上吃,需擺放在桌子中間,而且必須是整隻放,不能切塊。

二十八,把面發

“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是兩句關於臘月二十八的民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麪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户是要開始準備主食了。

臘月二十七準備了過年要吃的肉類,到了二十八這天,就該準備麪食了。過去,還沒有現代比較方便的發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幾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壞,只有發麪不愛壞,於是二十八這天就發麪,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時,這也是因為初一到初五期間不能動火蒸饅頭。

在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笸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二十九,蒸饅首

“二十九,蒸饅頭。”在我國春節的民俗中,在這天要把臘月二十八已經發好的白麪蒸成饅頭,誰家的饅頭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裏,誰家就會蒸蒸日上,討個好彩頭。

老北京臘月二十九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饅頭,這是為了過年準備主食,除了蒸饅頭以外還要蒸花捲、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動物造型的豆包等,滿族人家還要蒸喜餅、蒸棗泥方糕、蒸子孫饅頭、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時候還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點一個小紅點,以示喜慶吉祥。

三十晚上鬧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節的高潮。當時的舊俗很多,既不許動剪刀,也不許説不吉利的話。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時傳來“送‘財神爺’的來了”聲音,於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門外,以幾枚銅元請過“財神爺”,在家裏面恭恭敬敬地供起來。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覺,叫做“守歲”。大家圍爐共坐,笑語喧闐,喜上眉梢,歡騰室內,小孩子們則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時,閤家坐到一起吃“更歲餃子”,即開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團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敍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藉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裏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户户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着處處的説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春節逛廟會

北京春節期間,另一番盛況就是廟會和民間組織的各種花會。舊時的北京城內及郊區,共有七百餘座廟宇,春節期間,大小廟宇均向香客、遊人開放。在廟內及門前設有集市,稱做廟會,北京廟會以白雲觀、大鐘寺、東嶽廟等處最為著名。

郊區的花會在春節期間最為活躍,幾乎村村都有,花會表演的項目繁多,有高蹺、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會、獅子、小車、竹馬等。有些村子還要搭上大棚,懸燈結彩,表演各種節目。

喜氣洋洋的氣氛,五顏六色的年畫,劈啪做響的鞭炮和人們暖融融的心情交織在一起,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和温暖。

老北京春節的那些忌諱

1、忌説“破了”

這三十兒晚上包餃子,煮餃子,可是咱老北京家裏必不可少的節日項目之一,可是您煮餃子的時候一定要順時針的攪動,取一年順順利利之意,要是逆時針或者瞎攪和那可範忌諱。另外,萬一餃子煮的火大了,可千萬不能説“破了”,得説“掙了”,寓意着您新的一年掙錢。

2、忌“吃藥”

老輩兒們説:“初一不吃藥,吃藥病不好。”為的也是圖個吉利,不能新一年的開端就吃藥不是,不能預示着這一年都吃藥不是?

3、忌“掃地,倒土,潑水”

古人認為:這地下的塵土和水是金錢的一種變現,所以初一這一天不能掃地,不能倒土和潑水,那樣是散財的變現,大年初一這麼做這一年都會散財。當然了,您要是覺得地上塵土多,還是可以適當掃掃的,但是可別傾倒出家門,在屋裏找個地兒堆着等過了初一再倒。

4、忌“動針線”

相傳這針線呀代表龍的筋骨,初一要是動了針線,挑了龍的筋骨,那還了得?

5、忌“打碎東西”

大年初一的時候您要是刷碗,洗盤子或者拿點什麼玻璃的,瓷的東西可一定得小心,千萬別打碎了,咱老北京人認為這樣破財破運,預示新的一年不吉利。萬一要是打破了東西怎麼辦呀?還真有個補救的方法,您呀,找張紅紙把這碎東西抱起來,唸叨兩句“碎碎平安”,等到初五再把碎東西扔了就行了。

6、忌動“刀剪,”忌“殺生”

初一這天是新年的第一天,什麼都得圖個吉利,您想想您要是這天動刀剪,或者殺生,那多不吉利呀,這可預示着血光之災,所以一般來説,這天什麼剪指甲呀,剁菜呀都不要進行,在三十兒的時候把要吃的東西準備好。

7、忌“不吉利的話”

春節嗎,家家户户都要討個吉利,不管算不算迷信,有些不吉利的字,如:“殺,死,輸,病”都是不能説的,有的家庭為了討吉利春節期間連梨都不吃,要吃蘋果取平平安安之意。

8、忌“催人起牀”

大年初一的時候您可別叫誰誰趕緊起牀,這樣被催促的人,會在新的一年裏總被人催促着做事情,這可不好!

9、忌“洗澡,洗衣服”

大年初一早上不能洗澡,洗衣服,這樣會將一年的財運和財富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