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韻讀書筆記(精選10篇)

學識都 人氣:5.15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塘荷韻讀書筆記(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精選10篇)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1

荷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有“花朵中的天使”的美麗稱號,有讓中國古代君子不斷對它描述的高雅氣質,這樣美麗的花,怎能不讓作者着迷?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質的寶庫,其中有讓我們學也學不完的品質,這篇《清塘荷韻》,就講述了很多。

荷花的種子殼很厚,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這説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種子的殼要好幾年的時間,這恰恰體現了荷花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能夠在幾天裏迅速蔓延生長,表現了其驚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説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這篇文章最令我着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種種品格與優點,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很經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句話很有韻味也很搞笑,早冬和初春之間有3個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間只是彈指一揮間,人們也編出很多很多句話來,什麼“既然戰爭到了,和平還會遠嗎?”等等……我雖然不能讀懂,但卻明白了一個共同點:句子中寄託的是人們的期望!是人們對完美生活的盼望!是人們對禮貌的眺望!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2

“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清塘荷韻》作者季羨林

欲不消心難平,感覺離家漸近而心境也隨着新年腳步的將近變的不在沉穩,不明白激動哪一初,想要落微激動浮躁的脈搏跳的沉穩點,還是需要讀一讀好的書,好的文章是用心寫出的,華辭麗藻很難堆砌而成,重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釀造出文中佳釀。今日偶看到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讀到第六段的時候,我才真正體會到季老的用心。

季老年復一年的觀察門前清塘,始終沒有放棄,正是那份難得的等候期盼,最終迎來翠盤荷香六月賞。有一情節很是打動我,季老在看到花瓣落入池中的景象聯想到的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季老深深體會到原作者深惜第二句對仗不工。而並沒去強求工整,而是用一句:“這也難怪,像“池花對影落”這樣的境界究竟有幾個人能參悟透呢?”可見作者對“池花對影落”之欣賞!

季荷——是週一郎先生為季老荷花賜的名,季老更是欣然理解了這一稱呼,最終一句更是寫下:“我為我的“季荷”祝福。”而我用什麼樣的祝福來祝福辛勤勞動一生的季老?只期望清塘裏的荷香為他老人家飄的更香更遠。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3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藴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希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悦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希望之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着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希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情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現在全無,再寫我種蓮子,接着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希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接着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着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同。其次,《荷塘月色》的內容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內容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敍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接着,《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寫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寫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歎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説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説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説兩文結果不同,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脱而不得,心情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這裏便不消細説。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4

季羨林的文章在寫實中總帶着豐富的哲理,他的文章總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深深的思索遐想。今日,我就讀了一篇他的文章——《清塘荷韻》。它給我留下了十分的印象。

這篇文章敍述的是作者在他樓前的清塘中種荷花的過程。從蓮子的發芽到荷葉覆蓋滿整個清塘再到荷花的開放,最終將到來的便是殘荷之日。整個過程十分地漫長,作者幾乎就要在這漫長的等待中放棄對它的期望。就在作者幾近失望的時候,荷花最終綻放了美麗的笑容。直到那一刻,季羨林才瞭解了生命的真正意義: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散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是啊,在這個世上,萬物都有生長的衝勁。只是平時的我們看不見,摸不着而已。這股衝勁就像是一種潛力,他總是等我們即將失望的時候,才爆發出來。其實,這種模式的生命並不難懂。

比如:我們小時候都喜歡看動畫片。往往在英雄就要戰敗的時候,奇蹟總會出現。每次總是英雄從哪裏獲得了能量,又重新站了起來,再經過一番苦鬥,最終把壞人給打敗了。拿這個事例作比是十分形象的。也許我們在表面上只是覺得:啊!英雄真厲害,總是能在危機的關頭反敗為勝,可是在深層上,它折射出的便是生命的頑強,是任何生物都有的驚人的求生本事。這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要揭示的一箇中心。

而在我們的生活中,這種精神也是必不可少的。此刻,我不經意想起一句話“是金子總會發光”。在我們的身邊就有這許許多多的金子,也許此刻他們就像文中那尚未發芽的蓮子,可是他們都有着驚人的求生本事。所以,多給別人和自我一些機會,因為總有一天我們會像荷花一樣,綻放出全世界最燦爛的微笑。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5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今日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終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裏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並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為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心境。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裏,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着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裏靜靜地開着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異常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6

被分到“水之韻”的季羨林1997年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清塘荷韻》引起了我很大的注意。自己本身就很喜歡荷花,所以才想看看作者筆下的荷花是什麼樣子的。

季羨林家的清塘原來是有荷花的,但後來時移事遷,歲月流逝,清塘裏也就見不到荷花了。也許是季羨林的舊的思想意識過多,每次看到空空如也的池塘,總覺得是一塊心病。有人從湖北迴來帶來了幾顆蓮子,季老先生便把它們種在池塘裏,每天抱着希望來池邊看看,但是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綠柳垂絲,荷葉依舊沒有,心裏當然很失落。到第三年,第四年的時候,奇蹟出現了。第三年就長出了一池綠葉,第四年荷花和荷葉一起躍出水面。季老心中狂喜,這四年可算沒白等。荷花給家人帶來不少舒暢與歡樂,就連那隻波斯貓也很快樂。

自古就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在用蓮花為題材寫出不少經典作品。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徐渭的“鏡湖八百里何長,中有荷花分外香。”;王昌齡的“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更有“滿塘素紅碧,風起玉珠落。”的美好景象。以前見過荷花,喜歡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而看了這篇,我更是體會到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荷花有一種驚人的生存力量和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三年,幾顆小小的蓮子在季老的關注下長葉、開花,最後竟蔓延成片。這池荷花被週一良先生稱為“季荷”,而這盛開的季荷不正是生命力的象徵嗎?

夏天,天氣悶熱,荷花盛開,數不清它們的數目,看到的是滿池的荷花,看不到的是荷葉下不知數目的花骨朵兒,恐怕再細心的人也數不清有多少荷花在努力綻放吧。記得石縫裏的野花,懸崖邊的野草,他們雖不被人們所注意,但是它們憑着自己頑強的生命力,在任何地方綻放自己的美麗,令人驚歎。

冬天,殘荷滿池,水結冰後,就連殘荷也看不到了。那時荷花大概會做着春天的夢,等待着春天破冰而出,長出新葉,待到夏天重現綠蓋擎天,紅花映日的美好景像。

人這一生,總會有像冬天的荷花一樣,不再光芒四射,然而在這個時候荷花不願永遠呆在水下,而是蓄積勃發,等待下一次綻放的時候,能夠開得更燦爛。而人也該像荷花一樣,等待機會的來臨,向大家展示出一個更加閃耀的自己,而不是永遠呆在水底,看着別人的光芒一天一天掩蓋自己。

荷花,讓我告訴你,冬天來了,春天就不會遠了!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7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這種文章無需擁有奢華的談吐,或是大肆宣揚的衝力,只是品味這清雅的字眼,就好似用指尖捻一瓣滴掛着露水的花瓣置於鼻翼兩側,任芳香縈繫於飄渺之中。

荷花,清新優雅、堅貞純潔,無論是“出淤泥而不染”,還是“至今蓮蕊有香塵”,她從古至今就是人們心中聖潔的象徵。今天漫步在季老先生的荷塘邊,在靜謐的典雅中我發現了荷花如強者張揚生命,又似智者靜默無言的一面。

在“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空空水塘裏,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安然冒出了綠芽,含着老人的心願,那五六片圓圓的小綠葉在泛着漣漪的水中以不可想象的速度遊走到四方,數不清一天長出了一百片還是兩三白片,這頑強而高潔的生命不會辜負老人寄託的希望,來年在水下長眠的荷花還會亭亭出水,為路人送去一份甜美。

“別有池塘一種幽”,在荷塘邊半卧在躺椅上,看月光縝密地排列在水霧荷葉之間,注視着荷花出水向天空伸展,可是總有一天,她們將成為殘荷。其實,荷的一生與我們的人生道路頗有相似,我們在童年和少年默默地蓄勢待發,待到青年時期一躍走向社會,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祖國。光華過後,便在滿心歡愉中輕輕離去,什麼都不帶走,只留下一生的光彩榮華,進入一個永不甦醒的夢。“池花對影落”,説與其相似,不如説彼此相連。這瓣零落的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安享綻放之歡愉,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投入曾今撫育她的水中,這是一個她曾夢寐嚮往的天堂。

這種徹悟正清白地擺在我面前,如一個智者在闡述高論:竟然註定任何生命都有完結的那一天,那為什麼所有人都向往生存?荷,你歷經生的艱難,埋沒於腐朽的淤泥卻積蓄了三年的希冀,在緊裹着的黑色鎧甲中夢想着綻放的那一天,也許你弱無力的葉片被灌輸了頑強的血液,還是老人的真心感動了上蒼,你浮水而出,憑着你驚人的.擴展蔓延的力量,創造一生的輝煌。你明白秋天的到來意味着什麼,殘荷,失去了路人讚賞的目光,你卻注目時間淡遠,在你生命的輪迴中,死亡只是一種宿命。

荷,你的消逝換來來年春天裏的新生,你無所顧忌,因為這一生只為綻放,別無所求——這就是使命。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8

假期中去了上海書展,本意是給兒子買書的,順便感受下書展的氛圍。我一直認為看書也是一種感覺,有些書你捧在手上就是一個字都看不進,而有些書略微翻下就能吸引住你。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就是如此,我不能説自己多愛看書,但一本紙質書籍在手的實質感讓我翻閲了起來。

在這個膨脹的信息化時代,長篇大論委實看不進,但季羨林的散文是有故事性的,不似小女子情懷般的扭捏。我對季羨林是不瞭解的,説明我的閲讀是多麼的淺薄,看了序之後,我所瞭解的季先生也就是一個大家,一個大作家。但通曉多國語言,在異國他鄉求學生活的經歷讓他擁有豐富的人生;他幼年離鄉背井,對自己童年的回憶,對自己故鄉魂牽夢縈般的追憶多少勾起我的共鳴。

感動於季先生對王媽的懷念,他通過《夜來香開花的時候》一文,描述出了心中王媽的形象,也在夜來香的花影中透射出王媽悲劇般的一生。落淚於《一條老狗》,看題目,誰都不能想到這竟然是一篇悼念母親的文章。他通過那一條老狗,在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老狗形象,想要表達的就是對母親一生的愧疚。從六歲離開母親起,一直到母親離世之間的十四年,他只是匆匆的回去過三次,一次是小學時家族大奶奶去世,一次是中學時父親生病回家探望,再一次就是父親去世,專為奔喪。十一二歲的男孩子無法體會失去男主人後母親的生活,也不會想到那次是和母親見面的最後一次。隨後長達八年的時間裏,他心懷夢想,總是想着等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時接母親一起生活,卻不料等待他的是母親離世的消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他真實的寫照。再多的悔恨更多的是萬念俱灰,母親的最後一面都沒有見到,他一定已經無法清晰地憶起母親的模樣,而那條老狗是具體的形象的,一直陪伴母親的就是這一條老狗,永遠趴在破籬笆門口。而最後一如他離開母親時那樣,他不得不離開那一條老狗,雖然他知道它的最後結局。

生活中我們總有自己懷念的場景,值得回味的親情。我至今還記得自己16歲那年離開父母,獨自踏上回滬的列車,為了讓他們放心,我不讓他們送上車,在進站口就揮手和他們告別。他們不知道的是,他們轉身後的女兒在車上看着窗外飛馳而過的樹木、房屋,獨自淚如雨下。這淚是止不住的,擦掉了會繼續流。兒子這一代一定無法體會,一如我無法體會當年父親上山下鄉的艱辛般。父親屬於下鄉,而我已經好了很多,是回滬。但獨自生活遠離親情是一樣的,這樣的生活教我學會堅強。

一晃自己在上海已經成家立業,漸漸地在上海生活的年數開始多於自己從小生活長大的地方。不變的是情感,不管我什麼時候回家,總有親切迎接我的爸媽;不管我們多久沒見,同學之間總有聊不完的話題,累了,我就坐着聽,路不認識了,就跟在她們身後走……一如一位長輩所説,我擁有兩地的風情、人情和感情,我也同樣擁有豐富的人生。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9

昨天,上的課是《清塘荷韻》,季羨林的。一説,季羨林的名字,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知道。我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你們讀了這篇《清塘荷韻》,相當於在北京大學上了一週的課!

季羨林的文字,揮之不去。我連做夢,都在想,那個翠綠的荷塘!真可惜,我們水電職院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荷塘!只有學校門口那口臭得不能再臭的爛池塘,每天都要橫衝直撞地閃現在我離校回家的第一時間!

沒有荷塘,會成我的一塊心病。天天在學校上班,總感覺學校是一片“荒涼地帶”,總覺得這“荒涼地帶”缺點什麼,原來是缺的是荷塘!

季羨林,説中了我想説的話。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少。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由此看來,我的這塊心病,確是由來已久了。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附近,有兩個荷塘,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大荷塘,緊挨着小荷塘,大荷塘那頭是外婆家,小荷塘這邊是我的小姨家。從外婆家,到小姨家,白天黑夜,都得經過這一大一小兩個荷塘。每每到夏天的晚上,我和幾個小夥伴會搬出涼蓆,拿把蒲扇,爬到一個水泥砌的曬穀台上,躺着看星星。荷塘的風徐徐吹來,那風兒,像外婆温柔的手掌在撫摸着我,我總能在這柔柔的風中沉沉睡去。數不清啊,有多少個夏夜,我就沉醉在外婆家的荷香荷風裏。

外婆已經去世多年了。可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那時夏夜納涼的情景。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如今的我,每天在一堆枯燥的工作中忙碌着,無暇去懷念什麼荷塘了!沒想到,季老先生的《清塘荷韻》,竟又勾起了無窮無盡的荷塘懷想!

不能忘卻,終究不能忘卻。外婆的音容笑貌,依然那麼清晰。外婆沒讀過什麼書,可是她卻很會取名字!我的母親叫李蓮和,我的小姨叫李荷蘭,我猜想,可能是外婆太喜歡荷塘的緣故吧。

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寫於1997年,正是香港迴歸的那一年。不知,季先生的荷塘,與朱自清的荷塘,哪一個更美?北大校園,清華大學的清華園,我都沒有去過,無從比較。我只能從文字裏去猜想,他們各自不同的心境與情感。

清塘荷韻讀書筆記10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為人所熟知能詳的,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為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為學的人,並且他的為學並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説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他也説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並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並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説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小學的時候吧,至於長大以後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鬍適都稱讚他“治學最嚴謹,態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鍾書、梁啟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剋制。樑、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説,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我覺得季老的話説得很誠懇。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隻手在拖拽着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後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動亂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為在恰當的時機遇到了恰當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註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小學,大概能認千八百字。……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説,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裏,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藉口以擺脱“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為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彷彿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敍述中,似有提醐灌頂的功效。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啟發,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於《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並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為別的,只為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為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麼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