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識都>贏在職場>村官>

村民對大學生村官的看法調研報告

學識都 人氣:1.2W

近年來,不少大學生選擇報考大學生村官,到村任職,但是對於大學生村官,村民們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就和本站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村民對大學生村官的看法調研報告

村民對大學生村官的歡迎程度調研報告

“農民歡迎大學生村官嗎?”

“當然歡迎,有些工作我們去不行,老百姓認為我們守家在地,處事不一定公道。”劉文彬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黃家寨鎮黃東村當了近30年書記,説話很直,“同樣的事,大學生‘村官’一去就靈,村裏人對文化人有些‘崇拜’,認為他們會公平。”

教幹部學電腦、編寫村裏的發展規劃、寫報告總結……劉文彬掰着手指頭數大學生“村官”給村裏帶來的諸多“好處”,他的話反映了西部農村基層幹部、羣眾對大學生“村官”的期望。什麼樣的大學生當“村官”農民歡迎,什麼樣的大學生“村官”能更好地推進農業、農村發展?記者來到大通縣實地走訪,聽聽農民、農村幹部説説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生“村官”。

“從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

“鐵球”還是“皮球”

“我這裏大學生缺得很,很多村因為沒把大學生派給他們和我急。”黃家寨鎮李鎮長説。

對此,大通縣組織部長葛培軍認為,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使農村人才嚴重短缺。“但是,這不等於大學生下農村就一定能起到‘人才’作用。”

“大學生到了農村不要像水上的皮球,從上面看下水了,在下面看漂在水上,要能真給我們做點實事。”談到對大學生當“村官”的期望,一位村民並不諱言。

城關鎮龍曲村的大學生“村官”阿懷萍,到龍曲村近三年。參與村裏第一莊的“調莊”移民,和村裏幹部一起,走家串户做工作,終於將莊子搬到自然條件、交通條件好的地方。村民非常感激她,每次從門前經過,都要拉她進屋坐一會。換屆時她高票當選村支部副書記。

2008年被選調為鄉鎮公務員的李志銀此前在景陽鎮的上崗衝村當“村官”,因為熱心幫助困難農户,給羣眾出點子、解難題,在村裏威信很高。調離以後,村裏百姓還常常唸叨她。一位幹部私下説,要不是上崗衝村支部書記本身能力很強,上次的換屆選舉很有可能被李志銀“取而代之”。

調查中也發現,一些大學生“村官”在農村的工作不盡如人意。2006年當“村官”的小李,性格內向,不善於和農民打交道。接受採訪時他坦言:與羣眾接觸少,村民很少有人認識他。還有一些大學生把當“村官”作為跳板,整天忙着準備考研、考公務員等,不進農民家、不辦農村事,工作浮於表面,行為存在較強的短期性,與新農村建設實際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村民、村幹部對此有些看法:並不想耽誤大學生的前程,但來到農村就踏踏實實工作,給農民辦好事、辦實事,當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鐘,要是“三心二意”的,還不如不來。

學歷雖高,但學用脱節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

“實效”才有“實惠”

“現在,一些大學生‘村官’存在雙向不適應。”葛培軍認為,一些大學生“村官”不適應農村的工作環境,農村也不適應大學生“村官”的工作方式。

大通縣一次關於村“兩委”班子和羣眾的問卷調查中,近半數“兩委”班子、超過70%的羣眾希望有技術、有想法、有能力、能給他們帶來實際效益的大學生“村官”到村工作。工作有實效才能給農民帶來實惠,這是大學生“村官”獲得支持的關鍵。

什麼樣的大學生能給農民帶來“實惠”?調查顯示,村民的想法各有不同:希望大學生懂涉農技術,提供技術支持;希望大學生分析市場信息,避免種啥啥難賣;希望能解決村裏的實際困難,能到上面“搞”點資金、貸款……各種想法中,希望大學生“村官”能幫他們致富所佔比重最大。

調查顯示,農村比較缺的是農業實用技術人才,而目前選聘的“村官”學歷雖高,但學用脱節現象還在一定範圍內存在。70名受訪大學生“村官”中,涉農專業畢業4名,僅佔5%,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們選派的大學生並不“適銷對路”。

葛培軍認為,選什麼樣的大學生當“村官”,應該多聽農民、基層幹部的聲音,多調查農村、農業發展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根據“三農”發展需要確定大學生“村官”的標準,進行實地調查,上報選聘部門,按實際需求選聘,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雙向”不適應。

解決具體問題重要,把人組織起來更重要

“將才”更要“帥才”

一些農民羣眾認為,選聘大學生“村官”應傾向農、林、牧、漁等涉農專業的大學生,這些懂技術的大學生,能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更容易得到農民支持。而此前安徽省阜陽市三合鎮做的一項“新農村建設人才需求”調查的結果並不支持這種觀點。這份調查顯示:40%的村民認為農村最需要“有組織能力,能夠維護農民利益,促進村民當家作主”的人才,而“懂農業科學技術的人才”和“帶領村民致富的人才”分別只佔到29%和26%。

有專家認為,存在這種差異並不奇怪,一方面是農村發展水平及農民羣眾認識的差異導致人才需求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目前農户分散經營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田分了”,農業生產組織程度下降了;“人心也隨田分了”,凝聚力下降了。因此,農村對組織能力有強烈“需求”,組織能力也就成為農村人才需求的核心能力。

葛培軍認為,能解決農村具體問題的是“將才”,能把農民有效組織起來做事的是“帥才”。客觀地説,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全面發展,對“帥才”的需求更為強烈些。但找到“帥才”並不容易,“需要農村、農民實際檢驗,不是幾次考試能解決的問題。”選好“將才”到農村,其中有組織能力者可培養成“帥才”,不失為一條好路子。

去年,青海省擬選聘395名大學生“村官”,結果有4800人報名通過資格審查,報考選聘比例達12.5∶1。有專家指出,農村已有條件對大學生“挑三揀四”,應該加強對大學生“村官”的選拔,防止大學生不服農村“水土”,造成人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