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成語故事

學識都 人氣:1.84W

 (一)邯鄲學步

邯鄲成語故事

含義:比喻模仿別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領也丟掉了。

典故:戰國時代,燕國壽陵有個少年到趙國都城邯鄲去,看到邯鄲人走路的姿態很美,就跟着學起來,結果不但沒有學好,反而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記了,只好爬着回到家鄉。在邯鄲市區中心地帶有一座學步橋,傳説燕國少年就是在這裏學邯鄲人走路的。現存的石橋建於明代。

(二)負荊請罪

含義:表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地接受對方懲罰。就能夠獲得他人的原諒,徵得別人的尊敬。

典故:戰國時,趙國文官藺相如出使秦國禦敵有策,使得價值連城的和氏美玉完璧歸趙,又赴澠池會舌戰秦王,維護國體尊嚴,被封為上卿,位於大將廉頗之上。屢立戰功的老將廉頗心中不服,揚言如見到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兩人乘坐馬車相遇與窄巷之中,藺相如顧全大局,讓自己的馬車退出窄巷避讓廉頗,致使廉頗深受感動,於是廉頗便光着上身,身背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兩人結為生死之交,趙國將相和睦,國勢大振。

(三)黃粱美夢

含義:比喻不可能實現的虛幻夢想。

典故:古時候有個姓盧的書生進京趕考,路過邯鄲投宿店家,窮困潦倒,失意落魄,獨自慨歎,恰遇呂洞賓也路過此地,見此情形打算開導開導他,就給了他一個瓷枕頭,盧生枕着枕頭入睡後開始做夢,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為妻,又進京考中了進士,繼而到處建功立業,當了宰相,後被妒賢嫉能的奸人陷害險受牢獄之災,後來轉危為安,子孫滿堂,終老而死。夢到了死,盧生就驚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黃米飯還沒熟呢。

(四)胡服騎射

含義:這個典故告誡人們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勇於改革。對處在社會變革當中的我們,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典故:趙武靈王是趙國的一位奮發有為的國君,在與周邊胡人的軍事摩擦中,他發現胡人的短衣長褲、騎馬作戰非常靈活,於是主張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學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得以擊退胡人,消滅中山,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五)毛遂自薦

含義:比喻自告奮勇,自己推薦自己擔任某項工作。

典故:毛遂是戰國時代趙國平原君的門客。秦兵攻打趙國,平原君奉命到楚國求救,毛遂主動請求跟着去。到了楚國,平原君跟楚王談了一上午沒有結果。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答應派春申君帶兵去救趙國。有時候,要有一種厚臉皮的精神,站出來,説出來,才能抓住機會。

 (六)完璧歸趙

含義: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典故:戰國時代,趙王無意間得到了一塊寶玉和氏璧,秦昭襄王聽説後非常想要據為己有。趙王心裏非常捨不得,但是因為趙國國勢很弱,因此不敢得罪秦王。為了這件事,趙王傷透了腦筋。大臣藺相如知道這件事以後,就自告奮勇帶着和氏璧出使秦國。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就抱着和氏璧、大聲對秦王説:“如果大王您不顧信用,想要搶我手上這塊寶玉,我就一頭撞上皇宮裏的柱子,相信寶玉一定會粉碎!”秦王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藺相如更趁秦王不注意的時候,派人連夜把和氏璧送回去。秦王雖然惱怒,但是怕傳出去成為笑柄,只好把藺相如放了。

 (七)南轅北轍

含義:指要到南方去,卻駕着車往北走。比喻行動和目的相反。

典故:魏王想要攻打邯鄲,季樑聽説這件事後,去謁見魏王説:“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面朝北面駕着車,他告訴我説:‘我想到楚國去。’我説:‘您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説:‘我的馬很精良。’我説:‘即使你的馬精良,但是這不是去往楚國的路啊!’他説:‘我的路費很多。’我説:‘即使你的路費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道路啊。’他説:‘我的馬伕善於駕車。’這幾樣越好,卻讓他離楚國越遠。現在大王行動想成為霸王,舉止想取信於天下。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位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稱王的事業就越來越遠了。

(八)破釜沉舟

含義:比喻不留退路,非打勝仗不可,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典故: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鉅鹿(今河北邢台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鉅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後,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鉅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

(九)圍魏救趙

含義: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捨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

典故:戰國時(公元前353年) 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求救於齊國。齊將田忌、孫臏率軍救趙,趁魏國都城兵力空虛,引兵直攻魏國。魏軍回救,齊軍乘其疲憊,於中途大敗魏軍,遂解趙圍。

(十)紙上談兵

含義: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典故: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