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數學課堂效率低下問題的策略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9W

解決數學課堂效率低下問題的策略

解決數學課堂效率低下問題的策略論文

在數學教學時,很多教師往往一節課的時間到了,教學內容還沒講完,更談不上有多大的收穫。對於這種普遍問題,我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課前準備是關鍵

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學初準備。研讀大綱、參考書和教材,是教師必須做的一件事,教師絕不要在這方面偷懶。教學數學,一定要明白數學的知識特徵,清楚學科的主要內容、知識的重難點、教學要求、知識結構和前後聯繫關聯。這是抓住教材,上好一節課的必要條件。第二階段是課前準備。主要包括備課、教具的準備、學生預習及學生情況的瞭解等。教師備課,這是完成教學任務的關鍵性環節,也是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認真備好一節課,才有可能上好一節課,如果教師不備課,則課堂教學就是一盤散沙,沒有目標,沒有深度,教師抓不住主要內容,不知道應該教什麼,什麼是重點和非重點,什麼樣的內容是自己學生學習較困難的,怎麼做好課前準備等等。所以教師備課時,一定要清楚教學內容,清楚自己的學生情況,清楚知識的前後聯繫,清楚教學的重難點,清楚內容的鋪墊、類比的遞進關係。教師要學會對整體知識的分解、融合,化整為零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對學困生有很大的幫助,也為優秀生提供了提升的機會。知識是死的,為了更好地實現課堂的完整性,我們一定要活備活用,切忌沒有創新,急功近利、循規蹈矩、超負荷、超出現實的備課方法。

二、課上學生學習成效是標準

雖説教學要在規定的40分鐘內完成教學任務才算成功,但這並不是衡量一節高效課堂的唯一標準。一節課,教師自我感覺再好,如果學生收穫微小,那也是失敗的。也有的老師為了進度,或其他原因沒有按計劃完成教學內容,然而在一節課裏講很多內容,彌補落下的知識,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適得其反,學生一節課下來,一無所獲,學生簡直就是個地道的觀眾。這些現象是很多老師的通病。這樣的做法是愚蠢的,註定會失敗,無益於學生知識的掌握。至此老師一定要做到,講解語言要精練準確,少説與主題無關的話,啟發到位,多給學生交流研究的時間,少炫自己,恢復學生主體地位。()教師還要學會放手,不要總是嘮嘮叨叨,要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與運用,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在每節課中都學有所獲。當然課堂教學不能只要求節節優秀,課課漂亮,面對形形色色的學生,克服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教師從學生習慣的養成、思維意識能力的提高、興趣的培養等方面要一步一步逐漸地培養,並且要有計劃、有方法、有手段。這是一個高度向另一個高度不斷攀登的過程。這個過程,免不了要花費一些時間去準備,去訓練,然後見成效。這是每節課的.累積逐漸形成的。其中是不斷探索、不斷進步的過程。教師此時要清楚時間與任務、時間與成效的關係。教師課堂教學越科學,目標越明確,收穫的成果就會越多,才能保證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且有所成效。如果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沒有完成教材預設的教學內容,課堂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和意義。

三、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是保證

課堂是一個藝術性的舞台,有很廣的探索空間,這不是説説就能辦到的事情,教師必須勤奮,刻苦,有擔當,有愛心,還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有了這些實現高效課堂才具有原動力。不過有的教師也面臨着負擔過重,精力有限的困局,在工作中有所失,但我們教師一定不能忘記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的硬道理。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提升自己,與時俱進,才能掌握科學的教學手段,教學工作也就變得輕鬆自然,課堂教學的質量也就有了保證。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教師對教學整體必須成竹在胸,方能遊刃有餘,善於開展課堂活動,方能真正實現課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