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舞蹈教學水平提升策略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5W

[摘要]合作教學是高校提升舞蹈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而舞蹈教學的團體性、交互性、創造性等特徵也需要合作式教學方法的介入。合作動機能夠促進學生間的自主合作,羣體互動為學生個人提供發展動力,交往討論可以增強學生的舞蹈認知,知識建構能夠推動學生的自主創新。

高校舞蹈教學水平提升策略論文

[關鍵詞]高校舞蹈;合作教學;教學模式;方法建構

近幾年來,以舞蹈為代表的藝術性教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高校也在新教育思維的推動下,相繼開展了形式各樣的舞蹈藝術教育。相關學者及一線教師經過不斷的實踐探索,研究出一系列的關於高校舞蹈藝術教學的新觀念、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合作教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合作教學所倡導的自主體驗、團體互動、交流探索、認知重構很好地反映了舞蹈教學的發展性、團體性、交互性、創造性等特徵,能夠將學生個人與舞蹈團隊統一起來,以此實現了個人有發展、團隊出成績、教學提質量的多重目的。其實,早在合作教學模式從國外引進來以後,就有學者開始將此方法與藝術教育相結合,只是當時的結合更多地出現在課堂藝術教學中,受眾也主要以幼兒、中小學生為主。在高校中,藝術教學與合作模式的結合是一個較新的話題,尤其在舞蹈教學領域。因此,為了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本文擬從合作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中進行深入挖掘,找到高校舞蹈教學蓬勃發展的“適宜土壤”,為高校舞蹈教育的發展帶來勃勃生機。

1高校舞蹈中合作教學介入的必要性

1.1合作教學是現代教育模式

合作教學雖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但它卻是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體系,精確描述了知識內容的“聯繫性”,強調了學習生活的“多邊性”,提倡了學習主體之間的“合作性”。因此,合作教學是現代教育模式的典型代表,它符合當前社會發展流行的合作主題。從教育改革的角度來看,合作教學的產生主要是為了彌補競爭性教學的不足,將教學活動描述為各方面因素緊密聯繫、全方位合作運行的體系,這有利於將教育的視角投射於每一名學生,必將會有力地推動其非認知品質的發展。合作教學主要是基於動機、發展、羣體動力、建構主義、教學工學等理論發展起來的,現在已開發出探究型、指導型、結構型、過程型4種形式。合作教學的創設主要是以師生、生生以及人與物、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為出發點,以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的設計為先決條件,強調學習主體間的充分探討與互動,主要以小組團隊活動為基本的教學形式,最後再輔以客觀的評價標準與體系。合作教學是一種體系化的實踐教學法。一方面,合作教學並沒有侷限於單純的教學方式,而是有深厚的理論知識相支撐,並具備基本元素、開發形式等內容,是一種體系化的教學思維;另一方面,合作教學具有實踐性,它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心智成長、改善社會心理為目標,通過營造一種能夠促使學生協作共進的課堂環境,以此來實現更大價值教學目標。

1.2高校舞蹈教學特徵適合合作教學

一般來説,高校舞蹈教學具有團體性、交互性、創造性的特徵,這些存在的特徵為合作教學的順利開展創造了先決條件。換句話説,合作模式與舞蹈教學是相適應的。首先,舞蹈教學具有團體性(也可以説是團隊性)特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質的團隊性;二是形式的團體性。一段舞蹈由編排到表演,其實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它涉及編創人員、導演人員、表演者、舞美燈光以及劇務造型等主體。因此,即使是一段獨舞(或者單人舞蹈),它也是團隊協作的“結晶”。除此之外,更多的舞蹈是由多名舞者共同協作完成的,通常在人數上表現為兩人或兩人以上。譬如高校舞蹈教材中所列的民族舞、民間舞、集體舞、交誼舞等。其次,舞蹈教學具有交互性特徵。與其他課程的教學不同,舞蹈教學更多地表現為探討與交流,即在持續不斷地交互中完成舞蹈教學的整個過程。這裏麪包括教師與學生間的舞蹈技藝交流、學生間的舞蹈協作交流、舞者與編導間的編排表演交流以及整個舞動團隊與觀眾間的情感交流等。再次,高校舞蹈教學具有創造性特徵。創作性是舞蹈本身就具有的特性,主要指的是編導的編排創作與舞蹈演員的即興表演創作。作為高校教育課程,舞蹈表演的這種“模仿+創作”性表現得更為突出一些。因此,綜合以上舞蹈教學的特徵,我們認為,合作教學模式的介入是適宜的,它將有利於學生舞蹈團隊的凝聚力,強化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1.3合作教學能夠有效解決高校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高校舞蹈教學在發展的同時面臨着諸多問題,如學生舞蹈基本功較差、提不起學習興趣、缺乏創造性思維、認不清舞蹈教學的.真正目的等。針對當前舞蹈教學的實際情況,很多學者及一線教師都表示出了些許擔憂,甚至開始懷疑舞蹈課程在高校開設的必要性。對此我們認為,在高校中開設舞蹈藝術教育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合作教學法能夠有效地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首先,合作教學法強調多主體參與,倡導多邊學習活動。我們知道,教師講授只是學生獲取舞蹈知識的途徑之一,時空侷限性較大,而合作教學法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路徑,拓展了知識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有利於學生全方位學習舞蹈。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舞蹈的興趣,而且使他們在不斷的實踐中提高了舞蹈技藝。其次,開發學生創造潛力,培養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是高校舞蹈教學的真正目的。長久的應試競爭教育,降低了很多學生的合作情商,使得他們只知“孤芳自賞”,而不懂“合作共進”。這種思維顯然與當前社會的潮流相違背,不利於學生儘快地融入社會,而合作教學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除此之外,舞蹈的編排、表演實踐則可以持續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以此培養起學生的樂於創造、善於創造精神。

2利用合作教學模式提高高校舞蹈教學質量

2.1積極引導,提倡合作

動機學理論認為,作為學生內心自發的學習意識,內部學習動機更加穩定,更容易促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集體合作的活動中去。但由於大部分學生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之間往往只強調競爭關係,而忽視分工合作。因此,高校舞蹈教學的首要工作就是讓學生樹立起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首先,學校應提倡團隊文化,這不僅僅是舞蹈教學的需求,而且也是學生團隊品質養成的客觀要求。當然,這種團隊文化的創建涉及多個方面,創設形式也可多種多樣。其次,教師應具備合作精神。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教學的主動權“下放”給學生,視自己為舞蹈團隊的一份子。在設計教案時,應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來展開,並儘可能地照顧到每一名學生,促使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再次,在舞蹈團隊內部設立相應的組織,從形式上將不同的學生劃歸入統一的團隊中。學生組織的構建,既可以由教師倡導發起,也可以任由學生自主發起。譬如教師按照性別或年齡的不同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指定學生組織者,交給小組任務,由學生自己組織完成。與此同時,鼓勵學生成立形式多樣的舞蹈社團,聘請專業人士擔任指導教師,並充分利用社團的影響力廣泛吸納成員,開成“學生事、學生辦”的良好氛圍。

2.2着眼內因,創建聯繫

在羣動力理論中,個體是構成“羣”的基本元素,羣的力量及於每個人,而羣體內部成員之間的良性互動則推動着“羣”的發展變化。因此,對於舞蹈教學這個“羣”來説,要想提高它的質量,則應要着眼於學生內部,同時還要善於創建各種聯繫。

2.3交流探討,羣體互動

交流互動與合作探討是合作教學模式的精髓所在,它可以極大地提高舞蹈教學的質量。其實,交流探討的實質在於將學生看成是教學活動的中心,鼓勵他們成為教學實踐的“主人”。當前,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是舞蹈教學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羣體互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當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後,接受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刺激了他們將自己想法公之於眾的慾望;二是學生之間的交流具有天然的“優越性”,尤其是同鄉之間或者同寢室之間,它可以由一個學生帶動若干學生,或者部分學生帶動全體學生。首先,對於高校舞蹈基本知識的學習,我們可以採取“個人收集+羣體互動”的方式。教師根據教材向每一名學生分配任務,然後任由其蒐集相關的知識。在上課時,由學生輪流彙報自己的收集成果,可以以圖片、音像資料的形式展示,也可以以現場表演的方式展現,再由教師與學生做出相應的評價。其次,對於舞蹈基本功的練習,可以以“寢室”為單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批到練功房進行練習,教師進行現場教學指導。最後,對於具體舞蹈的學習,可以採取“自由組合+彙報展演”的方式進行。由學生自己組織人員,自己安排、自己導演,以展演的方式向教師呈現學習的成果。

2.4知識建構,自主創新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教學的中心,教學活動就是學生對於知識自主構建的過程。而在合作教學模式下,學生是自由的、主動的,它為學生知識的自主探索、自主發現、自主吸收、自主構建創造了較大空間。合作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有利於其知識的重新構建。對此,在實際的舞蹈教學活動中,首先,我們要容許學生自我思維的發展,對於其練習現代舞蹈(例如街舞)要持開放態度,不能一概否定、嗤之以鼻;其次,要積極創造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舞蹈、練習舞蹈提供空間。例如,除了專業院系,很多高校都沒有配備專業的練功場所,這限制了學生的練習熱情。對此我們建議高校在開放專業練功房的同時,增建室內或露天活動場地。再次,以物質形式對自主編排、自主導演舞蹈的學生以獎勵,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例如以“舞蹈命名”來給予學生榮譽獎勵。

3結語

合作教學模式對於高校舞蹈教學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加強教學過程中的交流與互動,以團體的力量來推動舞蹈教學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宋欣.高校舞蹈教學新思路[J].北方音樂,2010(11):27.

[2]劉雲.合作教學模式開發初探[J].現代企業教育,2012(2):131-132.

[3]安華文.利用合作教學模式提高舞蹈教學質量[J].華章,2012(30):182.

[4]劉丹.新時期舞蹈教學應有的特點[J].大眾文藝,2012(7):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