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組團式"指導模式

學識都 人氣:1.17W

摘要:從原有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指導模式入手,分析了EMBA、MBA、普通企業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共性、差異性與相關性,分析了指導老師在指導這三類羣體學位論文中寬與窄、理論與應用、短期和長期等方面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組團式”指導新模式較為詳細地介紹了這種模式的構建和實踐

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的“組團式"指導模式

關鍵詞: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組團式;指導模式

工商管理碩士教育主要包括EMBA、MBA、普通企業管理碩士(以下簡稱“普研”)。普研的招生是最早開始的;其次是MBA,至今有15年曆史;再次是EMBA,從2002年開始正式招生。迅速發展的工商管理碩士教育產生了許多新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問題是學位論文的指導問題,該問題的及時解決有助於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質量控制,保證工商管理碩士的教育質量。

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之間的區別

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可以分為學術性學位與專業性學位兩類?,另一種分類是按純科學研究、技術科學研究、應用科學研究的不同分為三類,本文按第一種分類來討論問題。

由於分類的不同,雖然都稱為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但EMBA學位論文、MBA學位論文、普研學位論文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其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價值取向不同普研的學位是學術性學位,其學位論文最主要是做管理學術問題的研究【3J,即通過對很多企業的管理中類似現象進行分析和抽象,找出共性、規律性、一般性,發現值得研究的科學問題,用規範的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類論文有着較強的理論傾向,其實質是要求理論和方法上的創新,得到理論上的價值。EMBA和MBA的學位是專業學位,其論文最主要是做管理實踐(應用)問題的研究,即分析單個企業或行業的管理現象,發現存在的問題,利用現有理論和方法,進行深入分析,提出一個可行的方案,解決企業管理的實際問題。這類論文有着較強的應用傾向,其實質是要求應用上的創新性,得到應用上的價值。

2.研究的範圍不同普研的研究是一種“專士”研究,即問題比較小、比較單一,研究範圍比較窄,對問題的研究是小題大做,一般用相對比較窄但很深的理論及方法做深入研究,其技術路線是往深的方向去做。而EMBA和MBA的研究實際上是一種“博士”研究,一是問題比較大,二是問題套問題,問題連問題,比如,論文題目是解決企業戰略的問題,但在解決這個問題時,就牽涉到生產問題、供應問題,資金問題、人員問題等。研究過程中幾乎涉及到所學的所有管理理論、知識和方法,研究的範圍較大,其技術路線是往寬的方向去做。

雖然EMBA和MBA學位都是作為具有職業背景的一種學位,都具有職業性、學術性、研究性三大基本特徵,都注重應用研究,但他們仍有很大的區別,這是由培養目標、層次定位、職業資格的關係以及專業學位的規模、結構、效益、質量保證體系、國際化與本土化等因素的不同引起的?。

EMBA教育的目標是培養企業家和高級職業經理人,教育理念是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商業道德,具有較強的開拓創新能力和領導能力,具有國際經營戰略頭腦、全球視野和總攬全局的決策能力,適應國際競爭需要。他們在做學位論文的時候,往往是站在企業高層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業務單位組合問題、資源配置問題等,這類問題牽涉的面廣、範圍大。

MBA的培養目標是中、基層管理者、職業經理人或務實型的管理人才。因此,他們在做學位論文的時候,往往是站在企業內某職能部門的層面去思考問題,比如職能策略、具體行動方案,其層面低於EMBA,問題相對比EMBA的問題窄。

可以看出,按學位論文涉及面的排序是EMBA最寬,其次是MBA,最後是普研。

二、指導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EMBA、MBA與普研三個不同羣體的學位論文要求不同,對這三個羣體論文的指導模式也就不同。在同時具有這三種羣體的院校中,許多導師既指導普研,還指導EMBA和MBA,因此,這些導師在指導上就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對接的問題,其中有三個問題:寬與窄的問題、理論與應用的問題、短期與長期的問題。

1.寬與窄的問題很多EMBA學生都有在企業高層工作的經驗和豐富的社會閲歷,他們想對原有的工作中曾遇到的各式各樣的管理問題或想對現在遇到的各種各樣管理新問題進行思考、總結和研究,他們希望通過導師的指導,幫助他們解決這些問題。他們的論文涉及面非常寬,考慮的問題很多。他們要求的導師是一位“博導”,既要知識全面,掌握相當多的企業管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方法,還要經驗豐富,對各種企業的運作有深刻的瞭解,但現實中這樣的導師幾乎不存在,絕大部分導師實際是“專導”,他僅是某領域的專家,他擅長指導普研或MBA在某一領域進行研究,而涉及到其他領域時,他可能力不從心,他希望論文的涉及面不要太寬。這樣就產生了學生與導師在指導領域上寬與窄的矛盾。

2.理論與應用的問題普研學生大多剛走出校門,大部分人與企業接觸不多,對企業的具體運作缺乏感性認識,對現實中企業存在的管理問題難以發現或不敏感,但他們有較強的理論基礎同時也具備較強的使用工具的能力。他們注重的是學術,而不是如何應用。他們可以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大量閲讀文獻,從別人的研究中找到問題,並據此展開管理學術方面的研究。但由於研究中的假設太多,研究出的結果往往是純理論的,離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EMBA學生來自企業,他們具有相當長的企業工作經歷,對企業運作相當瞭解,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們對企業存在的管理現象和問題相當敏感,並有強烈的解決慾望,並據此展開管理應用方面的研究,但他們注重的是解決他們的具體問題,而不是為了提升學術水平。實際上如果對這些問題進行很好的抽象,從個體到一般,可能就是一個能昇華到理論層面的研究問題。MBA學位論文介於理論與應用之間,但大多數更偏重於應用一方。

由此可以看出:普研關注的問題可能偏離EM—BA關注的問題,EMBA關注的問題可能普研不瞭解;普研偏重理論,但很多不能直接應用,EMBA偏重應用,但很多沒能上升到理論。由此就產生了理論與應用的`矛盾。

3.短期與長期的問題無論是普研、MBA還是EMBA,他們在學校的時間是有限的,他們能得到導師的指導也是有限的。但對許多EMBA學生來講,一方面企業已出現工與協作展開不同方向的研究,構成工商管理學生論文組團。原導師組也可以根據這些選題吸收更多的教師、企業精英及博士生參加,其中一些EMBA學生還能以副導師的身份指導MBA或普研,構成了工商管理碩士學位論文導師團隊,從而也構築學生之問、導師之間以及學生與導師之問的“人員組團”。

4.交流互動,明確選題組團後,兩個團隊進行更加深入的互動和交流。根據學位論文的不同要求,進一步清晰選題,理清選題之問的各種關係,明確各選題的研究目標,界定各選題的研究內容,明確不同學生所做的研究工作及分工與合作關係。同時導師們與學生們還可以共同討論論文的研究思路、研究中所採用的理論和方法,並指導學生進行相關材料的搜索,構建研究框架,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身的不同情況進行選題。

5.確認責任,保障進程學生的選題確定以後,普研的導師仍由原導師負責,而EMBA或MBA學生的導師則由導師團隊根據學生的選題方向,確定一位對論文選題有較深瞭解的教師作為某位學生的責任導師。該責任導師的職責主要是負責該學生選題以後的一般日常性工作,其中包括:指導開題、指導制定研究計劃和時間表、跟蹤和督促學生的研究進度,指導進行論文撰寫和答辯的準備等。這種“一對一”的責任制能避免推諉現象的出現。

6.定期檢查,集體指導在答辯以前的整個過程中,導師團隊與學生團隊定期就論文的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一是檢查研究論文的進度;二是集體指導;三是發現新問題並進行探討或開展研究。從而形成了學生團隊、導師團隊、責任導師的“研究組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