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活動在主題探索中的整合

學識都 人氣:9.45K

隨着二期課改的深入瞭解,結合我園的園本課程,我園也進行了相關的主題探索活動,數學活動在主題探索中的整合。在邊實踐邊摸索中,我們又聽了幾次課改園在二期課改中的體會。我們也有幸聽到了高級教師應彩雲老師精彩的講座。感觸頗深的是對整合的概念。我想再次運用應彩雲老師的三個最好與大家細細品味。

淺談數學活動在主題探索中的整合

一、 整合的核心就是聯繫的建立——最好使我們不同性質的教育,在孩子的活動中相互產生關聯,這種聯繫的前提是教師對教育目標的爛熟於心。

二、 整合就是整體而形成的自然流暢和諧的過程——最好把孩子的需要化成一個活動的整體過程,並使過程與內容、學習者與學習對象密不可分。

三、 整合就是要回歸孩子本身的活動——最好在關注孩子成長經驗中,讓孩子在一日活動中展現梳理,提升他們在活動中的各種經驗,並強調各種經驗的整合。

中班孩子對數的理解具有具體形象思維,根據事物的表面屬性概括分類,但概括的水平很低,他們往往根據具體事物的表面屬性、功能、情景等進行數學活動。如何根據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讓數學活動整合於主題活動中,在實踐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 關注孩子的需要。其實數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幼教之友《數學活動在主題探索中的整合》。如何在數學活動中提升孩子對數學活動的經驗,使孩子敏感於數學活動,教師要善於捕捉。例如在我班開展的主題活動中《我長大了》,孩子對自己長大了發生的變化很感興趣。對此,我們將孩子帶來的一些有關小時候的物品進行的分類整理,把物品分成用的、吃的、玩的幾類,,還進行了比較,找出最大的,最小的。通過點數比較,説説多少。孩子在對實物比較的過程中,複習、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再如,我們組織了一次比高矮的數學活動。在比較中,孩子掌握了只有通過比較才能知道誰高,誰矮,並學會在三人中比時,誰最高,誰最矮。最後在孩子的比較中之作了一張身高表。在遊戲活動中,“我的前面是xx”因而又引發了一次區分並説出以自身為中心的前後方位的活動。對自身的變化感興趣後,孩子漸漸關注起自己的着裝,在給自己的'衣服“釘鈕釦”活動中,孩子學會了排序。能力弱的孩子能根據鈕釦的某一特徵排序(數量在6以內),能力強的孩子則按照二維特徵分類。

二、 有效整合。並不是每個素材都能整合於主題探索中的,而如何有效地把數學活動整合於主題活動中呢?教師要做個有心人。例如:我們班開展了《春天來了》的主題活動,運用春天的柳樹作教具,學習數的形成,,先栽了5棵,又栽了1棵,一共栽了幾棵柳樹。認識春天的花時,我們讓孩子根據老師的要求,點數迎春花:比X多1,比X少1,讓孩子在點數過程中複習形成、比較多少。春天的動物中我們又開展了主題——蛋寶寶,雖然我們要求孩子帶各種蛋,但因為收集不全,我們自制了跟孩子生活有關的能經常接觸的如鵪鶉蛋、鵝蛋等,並將這些蛋作了排序。可以從小到大,也可以從達到小排隊。主題活動《鞋子》,我們根據孩子收集的鞋子,進行了左右配對、腳印和鞋子的配對活動,然後根據質地、作用、顏色等特徵進行了分類。在分類中也引起了一些爭論:如風涼皮鞋既可以分在皮鞋中、也可分在涼鞋中孩子們樂此不疲。

主題學習中,數學分類活動是多元的。把孩子在主題活動中學到的只是在數學活動中得到運用並運用到情境中,孩子的興趣會很高。數學活動對於孩子是終身受益的,在孩子對數學的敏感期,老師要善於教會孩子數學的方法。那讓我們隨着二期課改的步伐,做21世紀孩子們的數學啟蒙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