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對土木工程課程教學的應用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9W

摘要:多媒體在職業高中教學中的引入,將傳統教學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能直觀、形象的對於所學內容進行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中,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特別是在土木工程教學過程中,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能有效地突出重點、難點,極大程度上提高了職業高中的課堂效率。

多媒體對土木工程課程教學的應用論文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土木工程課程;應用研究

1傳統教學的劣勢

職業高中傳統的土木工程課程教學主要採取的輸入式的教學方式,採用的輔助手段也較為單一、枯燥,如掛圖、模型、投影等,而這些都為靜態的展示模式,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要想完全掌握其理論精髓還較為困難,加之傳統的土木工程課程教學實踐課程較為缺乏,使得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存在巨大差異,不僅對於枯燥的理論不能很好的掌握,在面臨實踐中,也不能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中,這就使一大部分缺失對於該門課程喪失了積極性及主動性,導致課堂教育的質量大大降低,特別是在學生進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後,不能有效的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工作中,這都是傳統教學中所存在的弊端。

2多媒體教學的特點以及在課程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將多媒體引入到職業高中課堂教育中,其生動性、立體性、主觀性等特點能讓學生更為直觀地對於所學內容進行掌握,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了一個感性的認識,從而對所學內容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教學性是多媒體教學的特點之一,將多媒體引入課題,其承擔的首要任務就是教學,這也是其基本要素之一;集成性是多媒體教學的特色,也是有別於傳統教學的特點,通過圖形、動畫、聲音、視頻等信息向學生展示所要學習的內容,豐富多彩圖像的呈現使學生直觀的對所學內容進行了解和掌握,能夠極大程度上為學生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和資料,激發了學生對於該門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及主動性;可演示性是多媒體教學的亮點,教師可以通過動畫的方式向學生進行理論向實踐的引導,通過直觀的動畫展示在實踐過程中理論的應用,讓學生獲得更為準確的感性認識。通過將多媒體引入到職業高中土木工程課程中,不僅能極大激發學生學習該門課程的積極性,其直觀、生動的展示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傳統的教學由於缺乏實踐課程並且僅限於呆板的理論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慢慢喪失了學習興趣,而多媒體的引入,其生動、直觀的教學演示,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了理論與實踐中的知識轉換,從而彌補了傳統教學中對於實踐課程教學的缺乏。教師通過將課堂的理論內容轉化為視聽、影像資料,並將信息進行加工、編輯,同時把自身的理解與感受同時輸入到多媒體中,更容易讓學生理解的過程及方法,同時對於原理的理解也更為深入,相對於傳統呆板的理論傳授,更為讓學生所接受。特別是在圖像採集、資料加工整理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深入到生產一線,對所要教學的內容採集相應的圖像,這也加強了教師對於新生事物的瞭解及掌握,也更能讓學生在日後走入工作崗位能很好的適應。

3多媒體在土木工程課程教學中的實際應用意義

3.1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助於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問題

職業高中土木工程課程的教學內容量大,知識複雜,內容抽象,傳統的教學方式僅限於理論的'傳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掌握,而多媒體的引入,將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直觀的圖像,使得學生在學習中能很好的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特別是能將繁瑣的工藝理論轉化為直觀的動態圖像,不僅減輕了教師的教授負擔,同時也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內容。

3.2利用多媒體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

將多媒體引入到職業高中教學過程中來,能有效的節約教學時間,由於其直觀、生動的演示使得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掌握相應的內容,相對於傳統教學,在相同時間內,學生能夠掌握更多的知識,教學時間的縮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如,在傳統教學中,講解鋼筋混凝土單層工業廠房結構安裝這一內容時,由於學生缺乏相應的實踐,教師在傳授相關理論時,學生並不能很好的進行掌握,這就要去教師不斷的重複所教授內容,從而浪費了時間,但是將多媒體引入到教學中後,教師將動態的安裝過程進行演示,並在演示過程中將理論插入到每一環節,這樣學生不僅獲得了直觀的印象,同時還能對於所學的理論有了更為直觀的理解和掌握。

3.3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職業高中土木工程這門課程的實踐要求較為高,傳統的教學專注於理論的傳授,若不接觸到實踐,很難對其理論進行掌握,這就使得教學過程變得較為複雜,這也是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於該門課程沒有興趣的原因。而將多媒體引入到教學中來,雖然在日常教學中,仍然缺乏實踐課程的設置,但是教師通過將理論轉化為動態的圖像,使得學生在課堂中能直觀的瞭解過程,從而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正是多媒體的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日後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宗全利,程建軍,劉貞姬,金瑾,王建新.土建類專業多媒體教學質量評價研究[J].高等建築教育,2012,2(21):1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