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學生習作指導有效性策略

學識都 人氣:1.15W
提高小學生習作指導有效性策略
提高小學生習作指導有效性策略
 ————學會給文章潤色
 官嶺小學  林品碩
 作文是一種複雜的心智過程,是教師指導學生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綜合的創造性思維活動。作文教學歷來都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儘管各種輔助資料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儘管老師絞盡腦汁耐心引導,但是許多學生還是覺得“無話可説,無處着手,無事可寫,還是怕寫作文。”遂想到自己班上學生的作文,語言乾癟枯瘦,泛泛而談、空洞無物,顛來倒去總是那麼幾句話,沒有什麼生氣。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猛然想起蘇軾在《與侄書》中説:“凡文字,於小時須氣象崢嶸,彩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乃絢爛之極也。”孔子亦云:“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再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學,我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還是學生語言訓練較少,學生駕馭語言的能力較差。語言是人們交流情感,傳授知識、經驗的媒介,一篇好的文章必須依靠準確形象生動的語言。教師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寫作方法。因此,小學生的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學會給文章潤色,學點兒技巧也是應該的。
 一、樂用修飾語,使文章呈現“形象美”
 小學生作文,語言乾巴,少了活氣,沒有靈氣,如同白開水,淡而無味。這就需要給文章“添油加醋”,加點佐料,巧妙的用些修飾語。如,一個小學生這樣寫:“妹妹笑了”,不妨改成“妹妹咯咯地笑了”這樣就讓人讀出聲音。如寫,“同伴們添了一些火柴,那火苗就旺了起來”不妨改作“同伴們添了一些火柴,那紅紅的火苗哧哧地竄起來了”。這樣寫就有顏色、有聲音,雖僅幾字之差,就大有改觀。這種具象描寫,能引起讀者想象,給人以形象美。
 二、引用古詩文名句,使文章呈現“古典美”。
 中華古詩文是我國曆史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千錘百煉的詩句藴含着豐富的情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現在學生到小學畢業需熟記一百多篇古詩文,這些古詩文意境優美,含蓄、雋永,如能恰當地應用到學生的習作中去,定會使文章韻味十足,給人以美感。如學生在寫春天的柳樹時寫到:柳樹也不甘示弱,爭先恐後地從枝幹上冒出來,給原先光禿禿的枝幹添了一卷青色的長髮,在微風中輕輕拂動,真是“碧玉粧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啊。再如一同學寫自己媽媽丟掉工作後,家庭經濟十分困難,卻堅持用打工掙來的錢替自己交學費,買學習用品,他用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輝”這句詩,從而使整篇文章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三、多用四字格,使文章呈現“和諧美”。
 古人寫文章愛用四六文,是因為它們具有勻稱、和諧的節奏和韻律,讀來鏗鏘有力,琅琅上口,給人以美的享受。今人寫作也有人樂於用“四字格”,如<<桂林山水>>中,“這裏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這裏的山真險啊,危峯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再如,有位同學寫秋天去秋遊“秋風送爽,天高雲淡,我們在老師的帶動下,快快樂樂地向郊外出發,一路歡歌,一路笑語。”這樣的文章讀起來很有節奏感,自然要比“秋天的早晨,我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這樣平鋪直敍的語言要有味得多。
 四、巧用疊字反覆,使文章呈現“韻律美”
 記得李清照那首《聲聲慢》嗎?“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咋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成功的運用了疊字,開篇三句十四個疊字,表達出三種境界。同時這幾對疊字還造成音律的迴環往復,加強了詞作的音樂性,成為千古絕唱。疊字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無論是用來刻畫人物,描寫事物,還是用來抒發情感只要運用的恰當都會收到多樣的藝術效果。疊字反覆,如同一首樂曲中不斷變化的旋律和音符,用了可以給人或舒緩或緊張或迴環往復的感受。如:在一個炎炎的盛夏之夜,月亮悄悄地升上樹梢,月光淡淡地灑在小小的院落裏,一把竹椅上躺着一個小小的我,旁邊滿頭銀髮的奶奶,手裏握着一把圓圓的蒲扇對我輕輕的搖。”讀後你會不知不覺中進入一種輕柔、舒緩、柔美的境界中去。再如,“一會兒一輛車疾馳而過,一會兒,又一輛,又一輛,又一輛。。。。。。”給人有種急促緊張的韻律美,這比“車子一輛接一輛地馳過”更吸引人。
 五、妙用諺語歇後語使文章呈現“樸素美”。
 諺語、歇後語是在人民羣眾中廣為傳播,集體創造和加工提煉出來的`,通俗易懂又真切感人,給人以樸素、自然的感覺。如一同學寫自己第一次上台演講時的心情:就要輪到我出場了,我的心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再如一同學在描寫春天時這樣寫道:春天是人們所向往的季節,人們總是在這個季節做好自己的打算,俗話説‘一年之際在於春,一天之際在於晨’。它告訴我們:一年的希望應該在春天計劃好,一天之中最重的時間是早晨。這種語言,顯然比直接描述要有感情色彩,充滿生活情趣。
 六、善用修辭手法,使文章呈現“絢爛美”。
 俗話説“三分姿質,七分打扮”。寫作文也是如此,只有經過精心的設計和裝扮,何愁它不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裝扮的手段很多,而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用修飾方法。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曾這樣描繪月下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的裊娜的開着,有的羞澀地打着朵兒,正如一顆顆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連用了擬人,比喻,寫出荷花的柔軟嫵媚;“裊娜”“羞澀”寫出了荷花的含苞待放的忸怩姿態。這兩詞把荷花寫活了,可謂形神兼備物性人情統一。“剛出浴的美人”,既寫出了纖塵不染,使人情不自禁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從而想到荷花的質樸,清新,純潔淡雅和高貴。又使人想到水中月,霧中花,燈下觀美人那種朦朧美的意境。總之,經過多次比喻,擬人,生動地描述出了荷花的特別之美。既然修辭有如此奇效,它能使我們的文章語言文采煥然,瑰麗多姿,從而惹人喜歡,故我們的文章中要多運用修辭。而要使修辭的運用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要掌握修辭及其作用,就是要善於運用修辭。小學階段,學生對比喻、擬人、誇張、反問、排比等句式掌握不少,因此,可適時引導學生充分運用一些修辭,來增加文采。如一個同學描寫杏樹:我見到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據説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可真高啊!白雲似乎從它頭頂飄過;它可真壯啊!我們好幾個小朋友手拉手才能圍住它;它可真美啊!枝葉茂盛,一片片葉子彷彿是一把把小扇子,又彷彿一羣羣蝴蝶在飛舞。。。。。。”這段話中,小作者通過一些修辭手法寫出了銀杏的“高,壯,美”的特點,語句優美、生動。
 文辭講究絢爛,並非純技巧的搬弄。小學生練習寫作,需要掌握運用一些語言技巧,但並不是向技巧頂禮膜拜,刻意追求。歸根結底,技巧的運用離不開學生思想情感的軌道,離不開學生豐富的語音積累。如果小學生能在大量閲讀的基礎上加強語言積累,加強對生活的感悟,再加上教師語言技巧的指導,使語言文辭絢爛,富於個性,使文章具有立體感,那何愁學生寫不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