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20世紀中國畫現代性進程中的筆墨取向

學識都 人氣:7.02K

摘要: 中國畫的“現代”進程中如何繼承古法和如何革新問題上矛盾紛呈,中國畫應隨時代而變,首先,在借鑑西方繪畫造型的同時,不能忽視中國繪畫本體的筆墨傳承,甚而消解中國畫畫種;其次,中國畫的創作有一套程式,雖受西方繪畫變革及現代性的影響,但應立足於本土文化,處理好中西藝術之間的關係。

淺論20世紀中國畫現代性進程中的筆墨取向

關鍵詞: 中國畫 現代性 筆墨
  
    
  一、20世紀中國畫的現代性豔羨與渴慕
  
  在卡林內斯庫的筆下,現代性至少包含兩個主要的矛盾或曰悖論,一曰觀念與時代的悖論,植根於古代性與現代性在時間軸上延續的鬥爭;一曰兩種基於不同價值判斷的現代性的衝突,即兩種現代性的對峙:作為西方文明史一階段的現代性對作為美學概念的現代性。
  本文中的“現代性”是指從古今之爭中呈現的現代性,其首要特徵就是對傳統與自身(脱胎於其處身時代的自身)的雙重反思、省察、批判。中國畫現代性的特徵首先是它的外發性。所謂外發性是指中國的現代性不是來自本土文化,而是來自西方。現代性的核心是西方啟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學精神)和價值理性(人文精神)。這就註定了中國社會的現代變革是對西方現代性豔羨與渴慕引起的',是從外部引進的現代性。從藝術史的角度看,20世紀中國繪畫體現了中國藝術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發展進程,反映出對西方藝術的引進、吸收和中西藝術的碰撞、融合等多種複雜形態。在藝術形式和材料表現方面,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中國繪畫的現代性表現在全球科學與技術進步影響下的中國畫對傳統技法、裝裱的反思以及變革;還表現在受西方繪畫現代性的影響下中國畫的功能、題材和技法方面的改變上,更重要的是中國畫中的筆墨取向也因西方現代性的影響而有一定程度的改變。
  
  二、20世紀中國畫現代性進程中的筆墨取向
  
  在近現代美術的發展歷程中,中國畫的“現代”過程無疑是最明顯的,在“西學東漸”之風勁吹的情況下,中國畫改革問題在百年間的爭論中一直沒有停息過。
  20世紀初在西方寫實、“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下,中國畫壇在中國畫如何繼承傳統和如何革新問題上矛盾紛呈。中國畫的筆墨取向比較有代表性的論點有三種[1],即筆墨的本質論、媒介論與觀念論,這三種不同的筆墨觀是在總結了中國畫繪畫實踐的基礎上表達了中國畫界對於中國畫的現代性的不同理解,也呈現出中國畫發展的不同路徑。筆者將中國畫筆墨取向與現代性問題焦點彙集在以下幾個方面:
  1、筆墨“本質論”與中國畫創新問題
  筆墨的“本質論”也被稱為“筆墨中心主義”,即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系統作為衡量水墨作品的根本標準。20世紀初年為晚清之末端。清代釋道濟曾雲:“古人雖善一家,不如臨摹皆備。不然,何有法度淵源,豈今之學者,作枯骨死灰相乎?”(大滌子《題畫詩跋》)。許多畫家在中國畫創作的摹古過程中,在某種意義上説來,實際上是種預成圖式的侵入過程。清初六大家崇尚摹古、追求筆墨形式的“正統派”畫風,為此,康有為指出:“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其遺餘二、三名宿,摹寫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筆數筆,味同嚼蠟,豈復能傳後,以與今歐美、日本竟勝哉。……” 20世紀初葉的中國畫壇,摹古者甚重,但石濤、八大、揚州八怪等主張,如“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敢於創新”,“師造化”、“重創作”的主張以及他們重視個性表現,提倡風格獨創,主張“自立門户”的創作實踐也影響到了一些20世紀海上畫派及其金石畫派的中國畫畫家。1958年,鄭振鐸在《中國近百年繪畫展覽選集》的序言中指出晚清‘百花齊放’的春光,便在繪畫的園地裏爛漫地呈現出來了。這也可見強調畫家獨創精神、文化素養與摹古不是不可調和,而要探討的是如何調和以適應時代的問題。
 2、筆墨“媒介論”與中國畫寫實性問題
  
  筆墨的“媒介論”將筆墨視為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撮合發展的一種精神表達媒介,通過材料或圖式的選擇、重組,來達到個內心世界的表現。媒介是一種材料而並非一種規範。在中國傳統繪畫中,以山水畫為例,中國畫不停留在形似的層次,追求的是為山水傳神且直抒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