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療機構藥品管理應注意的幾點事項

學識都 人氣:1.46W

醫療機構是藥品流通的終端環節,是百姓看病用藥的主渠道,其藥品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病人用藥的成效及生命安全,下面就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淺談醫療機構藥品管理應注意的幾點事項

一、入庫驗收流於形式

入庫驗收是對藥品進入醫院把的頭道關,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前段時間我們在處理一起案件時,發現某診所所使用的一種藥品是廠家在生產這種藥品時非法添加了一種化學成份,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的規定屬假藥,在調取該診所的購進票據時,發現票據上的藥品批號與藥品的實際批號不符,而該診所的入庫驗收記錄上的藥品批號與藥品包裝上的批號是一致的,該診所打電話與上家公司聯繫説明情況,要求重新開票(購進數量不多)時上家公司不同意重新開票,這樣就意味着該診所使用的該批藥品是非法渠道購進,所有責任及損失均有該診所承擔。從這個小案例可以看出入庫驗收及做好登記的重要性。但有些醫療機構對此重視不夠,這項工作基本上流於形式或根本就不做,從我們日常檢查的情況來看,大型醫院好於鄉鎮衞生院,鄉鎮衞生院好於村衞生室和私人診所,城區的衞生院及衞生室要好於農村的衞生院和衞生室,鄉鎮衞生院以下的絕大部分醫療機構都未做藥品入庫驗收。醫療機構做的入庫驗收一般有二種形式,一種是用電腦做,另一種是用手工做,隨着條件的改善,用電腦做入庫驗收的可能會越來越多,現在二級以上的醫院基本上全部用電腦做,有的醫院電腦和手工做了二套,這樣做更能保證藥品在入庫時不會發生差錯。那麼究竟如何做好入庫驗收呢,有些醫療機構的藥品管理人員也不是特別的清楚,簡單地説就是四查一登記,具體的講:一查,查看藥品包裝標識上的內容,如藥品通用名稱、規格、批號、生產廠家等,以及該批藥品相關批准證明廣件是否符合規定;二查,查看藥品包裝的外觀,看看外包裝有無破損,有無異常;三查,對有的藥品要直接查看它的內包裝,看藥品本身有無可疑現象,這段時間我們在市場上發現有一個公司生產的多批次血塞通片嚴重裂片,用眼就能看到,根本就不用儀器。四查,查看票據上的'內容與實物是否相符,如不相符則退回;一登記,把查看的情況按照入庫驗收的要求及時登記好,藥品驗收要及時,對重點項一定要登記清楚準確,如藥品批號。

二、貯存養護重視不夠

首先是部分醫療機構的領導重視不夠,對這一塊要求的較少,其次是醫療機構直接從事藥品管理的人員意識不到位,認識不到藥品貯存養護的重要性,感覺到太麻煩,工作量太大,而不願意去做。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尤其是其貯存條件要求較高,國家在這方面專門出台了相關規定,對藥品的貯存養護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從我們日常的抽檢情況看,有部分劣藥是因為藥房的貯存條件不夠、養護不及時或根本不養護而造成的,如裂片、水份不符合要求、膠囊內容物結塊等。那麼如何進行藥品的貯存養護呢,《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中對藥品的貯存養護有明確的要求,醫療機構應予以借鑑,如:藥房內要有温濕度計並且每天要對温度和濕度進行登記、温濕度的調控措施、內服藥與外用藥、易串味藥與一般藥品應分開或分櫃擺放、藥房的五防措施是否落實、特藥是否按規定進行管理等。

 三、藥房在發藥中對藥品的批號重視不夠

基本所有的醫療機構對藥品的批號都重視不夠,在藥品的入庫驗收記錄中可能還有體現,但各科室從藥房領藥時就沒有相關藥品批號的記錄,更別説使用這個環節了,這給醫療機構帶來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前一段時間發生的齊二藥事件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亮菌甲素致人死亡這是個事實,而病人的死亡是不是都由亮菌甲素引起的呢,不是的,因為不是所有的亮菌甲素都是假藥,而只是個別批號的亮菌甲素是假藥,由於醫院在使用環節未註明批號,無法分辨所使用亮菌甲素的真假,但在醫患糾紛中,法律要求舉證倒置,也就是説要有醫院來舉證、來證明你使用的這些藥品是不是有問題,如果藥品的批號在各個環節登記的較清楚,就能分清各方的責任,醫患糾紛很容易解決,如果醫院不能説明你給病人使用的是那批亮菌甲素,那你就要承擔由此帶來的責任,所以説在使用環節也要登記清楚藥品的相關信息如批號,只有這樣醫院才能保證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害,而病人的利益也得到合理的維護,那麼如何做到這一點呢,其實不難,只要醫院領導重視(部分大型醫院需升級系統軟件,)藥房管理人員細心,這項工作一定可以做好。

四、回收過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藥品不及時

個別鄉鎮衞生院、村衞生室及私人診所,為了自己的利益,對過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藥品仍給病人使用而不銷燬,大型醫院由於科室較多,工作量較大或出於自身利益而對此項工作重視不夠,做不到位。使用這些藥品輕者對病症無效,重者致人死亡,這就要求我們監管人員在日常檢查中,不但要檢查各醫療機構的藥房,還要對住院部相關科室的小藥櫃進行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同時也要求各醫療機構加強管理,建章立制,及時收回護理病房小藥櫃內過期失效及不合格的藥品,這樣才能更好的保證人民羣眾的用藥安全有效,同時也保證了醫療機構的利益及信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