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宋代文人畫教育中的審美傾向的特點

學識都 人氣:1.76W

中國傳統文人繪畫教育與詩歌創作、書法創作緊密聯繫,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宋代文人畫教育中審美傾向的論文範文,歡迎閲讀參考。

淺析宋代文人畫教育中的審美傾向的特點

[摘要]宋代文人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人繪畫教育在中國繪畫教育史中佔有重要的比重。本文通過總結文人繪畫教育的幾個特點,可以讓我們對文人繪畫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

[關鍵詞]文人書畫 教育 影響

文人畫,又叫“士人畫”,是我們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一般意義上,文人畫特指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所創作的畫。

一、文人畫教育與傳統文人心理

文人畫的歷史源遠流長,它其實是中國傳統文人心理的一種物化形式。縱觀中國漫長的歷史,幾乎每個朝代都有一個文人的心理特徵能夠作為中國傳統文人心理的典型加以分析。王維的詩歌大都表現空明境界和寧靜之美,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如“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他的很多詩歌不着一字的抒情評論,而心境不言自明。“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人的一個心理特徵的代表。正是把人與自然萬物的關係看的十分密切,文人繪畫才能在似與不似之間含蓄的表達着文人畫家的精神品格。

由此可見,文人畫教育受傳統文人心理特點影響較大,正是中國千年文人心理的厚重積澱,才讓文人畫教育擁有了較為重要的歷史影響。

二、文人畫教育中的詩、書情結

中國傳統文人繪畫教育與詩歌創作、書法創作緊密聯繫。中國傳統詩詞作家常常又是文人畫家。文人畫家講究對於自身修養的全面提升,所以往往是繪畫、詩歌、書法兼善。

蘇軾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所道:“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説明在文人畫中追求“詩情畫意”的傾向,文人繪畫講究詩畫相通,詩畫相通論賦予了中國畫獨特的文化魅力。董其昌《畫旨》謂:“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尊王維為文人畫之祖,在於其以詩境入畫,致使畫境高遠。詩畫有異形同工之妙,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成為文人畫立意造境的文化依託。宋徽宗立國子監畫學,以古人詩句命題考試學生作畫,又自徽宗開畫上題詩句先河後,文人畫家凡畫必題詩,這逐漸成為文人畫形式的獨特之處。宋文人畫家以書法入畫,精研繪畫用筆與書法用法之間的關係,創造出不同於描畫的寫法,建立文人畫寫意的概念,援書入畫,才真正越過以狀造形的階段,進入了筆墨語言。

文人畫其實融合了文學、繪畫、篆刻和書法藝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綜合型藝術形式,也可以體現畫家多方面文化素養,文人畫也吸取了書法的精髓。我們都知道在書法中,構成藝術形象的基本元素其實就是點、線和筆畫間的組合。書法中點線的疏密粗細,運筆輕重緩急所形成獨特的韻律節奏氣息,其實就體現了畫家本身在創作過程中的心態,以及畫家本人的氣質和個性,畫家最後將所要表現的事物的形神巧妙地進行結合,做到跡雖斷而氣連,筆不周而意周。

三、文人畫教育中的意象美與人格美

文人畫教育另外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重視物象的意象美與人格美。文人畫中其實就是畫家帶有文人的'感情,畫外流露着文人思想來繪製的一種畫。中國畫講究三門:山水、花鳥、人物,文人畫不與這三門並列,在技法上與工、寫也沒有區分。文人畫是聚集了山水、花鳥、人物的一個交集。文人畫的獨特之處不在繪畫材料,也不在作畫筆法,而在於畫作的意境。比如鄭板橋的畫在意境中就有獨特見解,其中有詩、畫、書三絕,三絕中具體又有三真,它們分別是:真氣、真訣、真趣。鄭板橋的蘭、竹之作,馳譽中外,遍佈世界,深得人們的推崇和喜愛。借用這些意象,鄭板橋在繪畫中着重強調要表現“真意氣”和“真性情”。他所畫的竹,體現了自己思想,是他人品的化身。他筆下的墨竹,挺勁弧直,具有一種剛正、孤傲的氣息,“倔強不馴之氣”。這種“倔強不馴之氣”既是鄭板橋畫中的物象表現出的意象美也是鄭板橋本人內在的人格美的外化。

四、文人畫獨特的顏色和着墨

在色彩着墨方面,水墨的技法是文人畫特別注重的地方,董其昌、蘇軾極力推崇王維,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在後期創作中,王維巧妙的運用水墨畫的技法。所以文人畫家對水墨的注重程度大於色彩,其實這也與中國傳統的繪畫藝術觀念以及審美觀念有必然關係,即傳統繪畫都不是在描繪真實的物象,它着重表現事物的內在情感,並把這些作為最高的藝術進行推崇。基於這樣的理念,自自然然就形成了民族特有的一種美學理念,分別是摒棄華豔,唯取真淳,講究返璞歸真、繪事後素等,這樣的理念就成為了文人畫家所追求的境界。

宋代的文人畫教育中的審美傾向在每個畫家心中都可以有不同的體現,他們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文人繪畫教育在中國繪畫教育史中佔有重要的比重值得我們去重視和深思。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1.

[2]張同道.藝術理論教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3]賀西林,趙力.中國美術簡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5]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4.

[6]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1.

[7]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7.

[8]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