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合空間理論看聽、讀、説在兒童英語學習中的內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7W

[論文關鍵詞]學前英語教育 複合空間 聽力 閲讀 口語

複合空間理論看聽、讀、説在兒童英語學習中的內教育論文

[論文摘要]當前的學前兒童英語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可行性探討和實踐性研究兩個層面,而理論性研究方面比較薄弱。本文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借用複合空間理論的分析手段,用心理空間的複合和映射來揭示聽、讀、説在學前兒童英語教育中的內在聯繫,以期促進學前兒童英語教育。

從理論的角度來指導學前兒童英語教育,語言學習關鍵期假設備受學者關注。Penfield和Roberts(1959)提出,語言習得的最佳年齡應該是10歲之前,兒童在1-10歲這個期間,大腦的可塑性最強,而這種可塑性將隨着兒童進入青春期而逐漸消失。Lenneberg(1967)提出了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説,進一步研究發現兒童語言習得比成年人更加容易,尤其是在語音方面。關鍵期假説似乎更具有説服力。但是這個假説並不十分適合於第二語言習得或者外語學習,因為實驗中除了語音習得被證實確有效果外,語言習得的其他部分都未得到充分的證實。由此。筆者認為僅僅依據關鍵期假説來指導學前兒童英語教育是遠遠不夠的。

語言習得或者語言學習是個動態過程,而這個過程本身存在內部的運動規律,研究學前兒童英語教育,除了宏觀的分析和借鑑國外雙語教育的經驗之外,教育各環節之間的內在規律應該受到重視。如在學前兒童英語教育中,聽説能力和閲讀能力的培養應該均衡,只要不超越兒童年齡發展的界限。適當的閲讀甚至比單純的聽説訓練更為有益於兒童的英語學習。

一、複合空間理論的基本思想

複合空間理論(BlendedSpaceTheory)是認知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它是在心理空間(mentalspace)理論基礎之上發展而來的。所謂心理空間就是語言使用者建立語言理解的心理表徵結構。通過這種心理結構的激活,人們能夠構建對某些語言成分的理解。簡單地説,心理空間是“人們在進行思考、交談時為了達到局部理解與行動之目的而構建的小概念包”。複合空間理論是Fauconnier(1997)提出來的,主要涉及4個心理空間:類屬空間(genericspace)、輸入空間I(inputspaceI)、輸入空間Ⅱ(inputspaceⅡ)和複合空間(blendedspace)。不同的心理空間可以衍生出不同的子空間,並且還可以建立起一系列的概念,如時間、信念、願望、可能性、位置、現實等。Fauconnier(1997)認為,複合空間是在兩個輸入心理空間的基礎之上建構產生的第三個空間。它從兩個輸入空間中提取部分結構(partialstructure),並形成層創結構(emergentstructure)。當輸入空間1與2部分地投射到複合空間後,通過“組合”“完善”和“擴展”三個彼此關聯的心理認知過程的相互作用,層創結構就產生了。層創結構的產生過程就是意義的建構與產生過程。正因為如此,整個空間複合模式是一個動態的模式。換言之,複合空間並不是兩個輸入空間之內容的簡單相加,而是通過推斷等認知活動產生一個新的概念化結構的過程。

但人們是如何在不同的空間裏進行認知處理的呢?Fauconnier和Turner(1998)認為,人們在構建複合空間時,普遍遵循六條最優化原則:一是整合原則(integrationprinciple),要求新的複合空間的各種要素融為一體,是一個完整的意義單位。二是拓撲結構原則(topologyprinciple),複合空間裏的各種要素必須保持原輸入空間裏相關要素的特徵。三是網絡聯繫原則(webprinciple),不同輸入空間裏存在的映射關係可以投射到複合空間裏,它能使複合空間裏的概念內容得到有效延伸。四是意義解構原則(unpackingprinciple),一旦使用者被給予了某一複合空間,他就能通過某類知識的概念結構對其他空間的內容作出推斷,以求對複合空間的理解。五是充足理由原則(goodreasonprinciple),凡是進入複合空間裏的相關語義成分都必須服從複合空間的目的和功能,與此相背者,不能進入複合空間。六是轉喻壓縮原則(metonymicprinciple),輸入空間的某些成分往往通過轉喻等壓縮手段進入複合空間,而不必在複合空間裏塞入某一輸入空間的所有相關成分。

複合空間理論看似複雜,實際上揭示了人們語言理解以及交際的內部過程。而英語學習的過程也是人們認知的過程,用複合空間理論來揭示學前兒童英語教育中聽、讀、説三個環節之間的關係是有説服力的'。

二、兒童英語教育中的聽、讀和説

不少把目光投向國內學前兒童英語教育的研究者都清醒地認識到,缺乏英語語言環境,師資水平較低,教材質量偏低等方面的因素正制約着我國學前兒童英語教育的發展。依據語言習得關鍵期假説,不少學者認為學前兒童英語教育的重點應該放在聽和説上,尤其是語音語調的習得。餘強(2003)明確指出,學前兒童學習外語的主要優勢集中在語音語調方面。雒藴平和盧偉(2003)提出兒童的語言習得需要大量的聽、説、讀多重語言信息的刺激,應該以聽説領先,以聽促説,以説促聽。餘珍有(2000)借鑑了母語習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兒童最先學會的是聽話,然後是説話、閲讀和書寫,明確提出幼兒英語學習也應該遵循聽-説-讀這個順序。總之,這些學者從不同層面與不同角度對學前兒童英語教育問題進行了研究,充分肯定了幼兒階段英語學習中聽和説的重要性。然而,這些研究並沒有揭示聽説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且語言的習得不只是聽説兩個環節。受複合空間理論的啟發,筆者認為單純的對學前兒童進行聽説的啟蒙是不完善的,應該配合有關閲讀的訓練。

語言學習的過程是個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輸入,而這些信息是怎樣在人的頭腦裏形成概念的呢?有則例子:海倫凱勒既盲又聾,無法讀也無法聽,失去了先天學習語言的能力,但有一天,她的老師把她帶到井邊,當她摸到水的時候,老師在她手裏拼寫“water”這個單詞,她一下子茅塞頓開,當時海倫只有7歲。如果用複合空間的理論來分析,海倫摸到的水和老師拼寫的water形成了兩個輸入空間,在她的腦子裏複合成為一個概念空間,她才突然意識到這兩個信息就是一個概念——水。

可以用複合空間理論解釋聽、讀和説三個環節:聽和讀分別是兩個輸入空間,兒童在學習英語的時候可以把讀到的和聽到的信息在頭腦裏進行復合,從而形成概念,促進口語能力的發展。例如,一張配圖的英文卡片上面既有蜜蜂圖畫,又有英文單詞bee,讓兒童一邊看圖畫,一邊看單詞,自己來讀,再加上老師用簡單的英文進行解釋,這樣一來,三方面的信息就可以同時進入學習者的大腦。

閲讀和聽説之間有着許多相互支持的成分。閲讀有助於突破英語單詞記憶的難關,閲讀還可以幫助學會正確和地道的表達方法。閲讀作為一個輸入空問,可以輸入大量的信息;而聽可以作為另外一個輸入空間和獲取信息的途徑。所獲取的這些信息還會和已有的母語信息進行整合,從而在大腦裏形成一個複合空間,這個複合空間所包含的信息就是被學習者接受、理解甚至是創造的新信息。因此,通過複合空間理論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聽、讀和説三者之間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

三、兒童英語教育聽、讀、説三個環節的實施建議

按照複合空間理論,聽、讀和説三個環節是相互支持的,不能絕對分離,那麼在幼兒園英語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就應該注意這三個環節的關係。目前,已經有不少學者就幼兒英語教育實踐操作做了一些研究,提出了很多細緻且行之有效的幼兒園英語教育的組織和實施辦法,其中提得最多的就是以活動為主促進兒童聽説能力。筆者不再贅述。而閲讀,在幼兒園英語教育中似乎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筆者對一個個案進行過長達5年的跟蹤觀察。這個女孩從5歲開始學習英文,字母過關之後,就開始進行系統的閲讀訓練,剛開始是閲讀簡單的英文圖畫書,每一頁大概一個或者兩個單詞,三個月後,她所閲讀的書變成了一頁一兩句話。十個月後,她竟然已經可以閲讀一些兒童文學作品。就這樣,五年時間,她從簡易讀物讀起,一直讀到較為複雜的小説,讀過的書超過一百本。在這5年英語學習過程中,她堅持閲讀,當然也和老師交流,聽説能力隨着閲讀能力一起提高。中國兒童在學習英語之初乃至以後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例如詞彙的記憶、地道的表達方法、寫作等,這些困難她也同樣遇到過,但都在閲讀中迎刃而解。通過閲讀,她學到的不僅僅是英文,外國優秀的文學作品、外國的文化也盡在其中。

當然這只是成功的個案,但給了筆者不小的啟發。我國幼兒園進行雙語教學,或者在幼兒園開設英語課,自然會遇到一些問題,最突出的問題應該是合格的師資力量欠缺、兒童英語教材質量不高以及一些具體操作環節難以把握等,這些問題並不是在短期內能夠解決的。早期英語教育必須把握好英語學習本身的內部規律,並遵循兒童學習語言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目前。大部分的學者都注意到了學前階段的英語教育,聽和説應該是重點,但閲讀這個環節更是必不可少的。國外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都設立圖書館,鼓勵孩子們去借閲合適自己程度的圖書,筆者認為這也同樣適用於國內有條件進行雙語教學或者開設英語課的幼兒園。鼓勵孩子閲讀英語原文圖畫書,聽原文兒歌或其他資料,有利於孩子持續地進行英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