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2.79W

當前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教育論文

摘要:心理素質問題對於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的高技能人才有着嚴重的不利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在抓好高職學生基礎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應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建立學校與家庭、學生、社會互動的合作教育模式。

當前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現狀與教育對策研究教育論文

 關鍵詞:高職學生 心理素質 現狀 成因 對策

有關資料顯示,高職院校中25%左右的學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缺陷,嚴重影響着他們的身心健康。並且教育部在《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2001)中明確指出:“高等學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抓好高職學生基礎知識教育和專業技能訓練的同時,更要紮紮實實地做好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高職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一、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現狀

1、環境適應能力較差,易產生孤獨、孤僻心理。進入大學後,遠離了原來熟悉的生活與學習環境,面對新的環境,部分學生對高職生活顯得很不適應:獨立生活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處理自己的事務,不能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在學習和生活中產生的諸多問題,容易與其他同學發生摩擦和矛盾,造成人際關係緊張,面對人際關係的失敗往往容易產生孤獨心理,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甚至會產生自卑心理,不敢與人交往。

2、自我認知存在偏差,自信心不足。高職生自我認知缺乏客觀性,在認識水平、思考問題上,還不夠全面、深刻和客觀,自我認識往往存在偏差。一方面,高職生相比於一部分同齡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在父母和老師的表揚聲中長大,表現出過度的自信,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與本科生、與其他條件更優秀的學生相比,高職生又會陷入用自身的短處比別人的長處,看不到自身優勢,看不到人生的光華和希望,表現出情緒低落、不思進取、情感淡漠、意志麻木。加之,國家有關高職院校高收費的政策也加重了高職生自卑心理的形成。

3、專業思想不穩定,學習目的不明確。從高職學生的專業選擇來看,他們選擇專業常常是草率的,而不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以致於出現部分學生開學不久就轉專業的現象。同時面對社會環境的複雜多變和嚴峻激烈的市場競爭,在這種種壓力下高職學生易產生厭學心理。加之,高職專業設置特色不明顯,不能讓學生明確定位,加重了他們不穩定、不明確的心理。

4、情緒控制力較弱,挫折承受力不強。高職生的社會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不平衡性、兩面性和兩極性的特點,常常會因一點小小的勝利而沾沾自喜,當遭遇失敗時也易自我否定、不思進取。大學以前,學生的生活單純,人際交往簡單,導致高職生入學後往往不能客觀地分析自我,無法全面正確地認識自我和他人的關係,自我控制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從而產生不良行為。

二、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成因分析

1、學生自身發展不成熟。高職生一般年齡在十七、八歲至二十一、二歲,正處在青年時期,而這個時期可以説是人一生中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學生心理髮展不成熟,情緒不穩定,所以當他們遇到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問題時,易產生心理衝突和矛盾,如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理智與情感的`衝突等。一旦這些衝突得不到有效疏導或合理解決,就易形成心理障礙。

2、家庭教育不當。長期以來,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家長往往只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對子女心理素質的教育,在教育的方式上多采取強制、粗暴的手段。這種消極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執敵對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質。而進入大學後,部分家長又將精力轉移到經濟支持上,對子女的現實表現和心理成長不關注。

3、高職院校本身的不完善。目前,我國高等職業院校正處於發展階段,在教育教學方面還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 主要表現為:師資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缺乏有效的組織管理方法;教學內容單一,主要集中於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教育對象和教育目的不明確;心理素質教育缺乏針對性。

4、社會環境劇變。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社會領域道德失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失控,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滋長,封建迷信和黃賭毒等醜惡現象氾濫,對校園文化造成了強大的衝擊。這些社會現象引起了學生們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從而造成了對自我及他人的認知偏差。與此同時,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就業難等現實壓力,使學生產生了時間上的緊張感、生活上的壓力感和無所適從的焦慮感。這些現實因素與學生自身的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等交織在一起,極易引起高職學生心理失調。

三、提高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對策

1、開展心理素質狀況調查,瞭解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者、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及其他專業課教師,可通過問卷調查、心理測試、觀察等方法,對當前高職生的心理素質狀況開展全面調查。只有全面地瞭解和掌握了當前高職生的心理素質狀況,才能有針對性地在學生中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並進而提高教育的實效性、親和力和感染力。作為高職生個體,也只有瞭解了自我的心理素質狀況,才能明確目標,有針對性地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

2、改變傳統教育理念,加強高職生心理素質的教育。高職生心理素質教育能否在素質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主要是看學校各級領導與教師是否對心理素質教育有正確的認識。高職院校應切實轉變教育理念,不僅要強調高職生知識、技能的培養,更應將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納入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範疇,把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首位,加強研究,擺正位置,調整思路,增大投入,真正發揮心理素質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

3、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創新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高職教學計劃是保證其科學性、有效性的最好辦法。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要努力發展新的高職心理素質培養模式。有學者將凱勒(Keller)的ARCS動機設計模型應用到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中,通過吸引和培養學生對課程的注意力和興趣,讓學生理解心理素質教育與其今後的學業、事業和成就密切相關,激發其積極性並誘發其強烈的自信心,使其滿懷信心地完成每一項教學訓練,最終通過認同、競爭等方式讓其體驗圓滿完成訓練任務後的成就感,從而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獲得了滿意的教學和訓練效果。

4、創建良好校園文化,做好心理素質的隱性課程教育。良好的校園氛圍對高職生心理素質的培養起着潛移默化的作用。高職院校應努力創設出一個物質環境舒適、精神文化健康、管理制度人性化的校園氛圍,做好物質環境的淨化、綠化、美化,加強學術、科技、文化、藝術、體育和娛樂活動的正面積極引導,規範學校的各項管理機制,使高職生心理素質在健康的校園氛圍中得到良好的發展。

5、建立學校與家庭、學生、社會互動的合作教育模式。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不僅需要學校教育,而且更需要家庭、社會、學生團體及個人對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視。因此,應通過與校內外相關的心理素質教育團體、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形成學校、家庭、學生、社會互動的心理素質教育合作機制達到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發展的目的。

總之,心理素質教育是高職院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項艱鉅而繁瑣的工作。因此,作為高職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結合新形式、新情況,多方面、多途徑入手,堅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吸取經驗,總結規律,努力培養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李豔華陳曦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模式構建[J].職業技術教育,2008.02。

[2]段利ARCS動機模式在高職《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中的運用[J].物流教學,2010.11。

[3]杜捷杜高明加強高職生心理素質教育的有效措施[J].中國電力教育,2009.07。

[4]費青梅淺談高職生心理素質教育[J].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02。

[5]王崢優化高職生心理素質,塑造新型人才[J].科技信息,2008(28)。

[6]伊淑霞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之我見[J].科技信息,20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