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與闡述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論文

學識都 人氣:4.51K

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對語文教學有着重要的意義。它如同羅盤對於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羅盤偏離了航向,航船就很難準確抵達目的地。然而,在語文教學中,由於種種原因,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常常違背教學目標設計的一般原則,致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隨意性和難以操作的缺陷;語文教學目標的闡述也主賓混淆、用語含混,在現實教學中難以切實執行。目標的設定既然已經缺乏科學的根據,目標的闡述又含混不清,這樣的教學在一開始就註定了其失敗的命運。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們的工作狀態,理清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與闡述中存在的問題,再依據科學的教學設計模式,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論語文教學目標設計與闡述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途徑論文

當前語文教學界在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和闡述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

一、缺乏嚴格的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徵分析,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盲目性。

嚴密、完整的教學目標設計,必須以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徵分析為前提和基礎。由於語文教學的範圍廣泛,知識系統較散,致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出現了嚴重的盲目性。下面是初中語文教案中的一個案例(本文所用教學目標的例子均選自《新課程教學設計·語文》,王德俊主編,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敬畏生命》的教學目標:1.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整體感知課文;2.理清文章思路,歸納中心思想;3.品位含義深刻的語句;4.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這個教學目標,如果抽去第四條內容,剩下的幾乎可以適用於任何課文。千篇一律的教學目標反映着千篇一律的課堂教學模式,究其原因,主要還是缺乏對學生學習需要、學習內容和學生特徵的認真分析。首先,教案所設定的總的教學目標,沒有衡量學生現有知識狀況與期望狀況之間的差距,僅僅依一種課堂模式來進行課文內容的教學,忽略了學生已有的諸如默讀習慣、歸納中心的原有能力。不分析學習需要,就難免在課堂上做重複工作,甚至抑制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既然理清思路、歸納中心是初一學生必須掌握的閲讀能力,就應該認真分析掌握這些能力還需要哪些先決技能,切實進行學習內容分析,授人以漁。最後,《敬畏生命》中有些語句談到了深刻的生命體驗,初一學生的生活經驗、反觀自身的能力等一系列學生特徵,能否幫助他們理解這些語句?恐怕需要教師做一些鋪墊和引導,籠統地説一句“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在實際中很難操作,必然使教學目標落空。

二、缺乏當代學習論的理論指導,使語文教學目標的設計難以實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目前語文教學界的確也非常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注重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通過教師引導下的提問、討論和學生動手檢索資料進行教學。但由於缺乏對這一建構過程的理論認識,常常使教學誤入“滿堂問”的境地。有時候則是學生在課堂上討論得很熱烈,客觀上卻無的放失,教學效果貧乏。

究其根源是教師缺乏對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認真分析,更談不上發揮外部環境、設備、信息等因素的輔助功能,在客觀上不是去建構學生的認知結構,而是走了形式。更壞的情況則是有些教師從經驗出發,完全走向了演繹結論、灌輸觀念的“填鴨式”教學境地。

三、教學目標的闡述主賓混淆、用語含混,使語文教學目標難以付諸課堂實踐,並在客觀上導致了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教學檢測的盲目性。

為了強調“教是為了學、一切從學生出發”的宗旨,教學目標闡述中必須用學習目標代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對學生通過教學以後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變化)的一種明確而具體的表述。在這裏,我們要注意兩點:首先,“學生通過教學以後應該達到的行為狀態”是指學生的'學習結果,而並沒有規定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做些什麼;其次,“明確而具體的表述”要求對於學習目標的表述應達到可以觀察和測量的程度,儘量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不切實際的語言。

針對以上提到的語文教學目標設計和闡述中存在的問題,筆者簡要提出瞭解決問題的幾點途徑,供同行參考:

一、切實進行學習需要分析、學習內容分析和學生特徵分析,依此制定教學目標,反對經驗主義。

1.學習需要即學生已有的知識狀態與期望他們達到的學習狀態之間的差距,這個差距,構成了總的教學目標。

2.學習內容即為了實現總的教學目標要求學生系統學習的知識、技能和行為經驗的總和。這裏要特別注意分析學生的先決技能和學生學習知識的心理操作過程,這樣才有利於避免教學起點過高,適應建構知識的心理機制。

3.認真分析學生的知識準備、初始技能、學習興趣及相關的經驗、動機、文化、社會等背景因素,切實進行學生特徵分析。

二、教師應認真學習和鑽研流派眾多的學習理論,用理論武器指導自己的實踐。這樣才有利於避免課堂教學的形式主義,避免使課堂教學走入灌輸或發問的極端。

三、用abcd法編寫教學目標,使教學目標的闡述有利於教師的授課和檢測,有利於學生的學習和自測。

現代教育技術學認為,教學設計是以獲得優化的教學效果為目的,以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及傳播理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教育作為一種極其複雜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藝術,但首先應該是一種技術。只有把教學的設計、教學的實施和教學的評價納入科學的軌道,才有可能在規律中尋求藝術,最大可能地提高教學質量。任何理論只有付諸實踐才有可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但願筆者以此理論為依據分析教學現狀的嘗試對人對己能有一點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