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意識的缺失與喚起

學識都 人氣:1.16W

【摘要】感恩意識是我國悠久文化傳統中的優秀因子,卻因種種原因失缺於今。通過教育與薰陶,重新喚起和培養起青年學生的感恩意識和習慣,對提升人生境界,獲得幸福人生,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緊迫而現實的重要意義。

感恩意識的缺失與喚起

【關鍵詞】教育 感恩 人生 和諧

我國自古就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處世信條,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温良恭儉讓”其實也包含着感恩的情結,我國也素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傳承了幾千年,也薰陶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感恩圖報”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在當今這個科技、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時代,“感恩”卻被一些人淡忘了,甚至是拋棄了。如何喚起已經缺失的感恩意識,是當今面臨的重大社會課題。

1 感恩、感恩意識及其缺失

牛津字典給感恩的定義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所謂感恩,就是指人們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所施的恩惠及方便由衷認可,並設法報答的心理感激和情感行為,是一種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行為規範和基本道德。由此可見,感恩的關鍵在於由衷認可基礎上的回報,就是對哺育、培養、教導、指引、幫助、支持乃至救護自己的人心存感激,並通過自己十倍百倍的努力和付出,用實際行動去報答。感恩是在心靈的感悟和溝通基礎上,用一定的形式予以表達,首先體現為對人的內在尊重。感恩是一種回報,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感恩是一種對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不忘他人恩情的人縈繞心間的情感;感恩是一種認同和欽佩,是發自心靈深處、溶在血液裏的認同和欽佩;感恩是一個人的良知,在“金錢拜物教”面前仍不泯滅的良知;感恩是一種品德,是對待人生的態度;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至高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1]感恩是一種方式,感恩更是一種境界。“懂得感恩既意味着領悟人的存在價值,也意味着人性的自覺。”[2]

感恩意識是指因受人之恩而在大腦中產生的報恩反映,是綜合感覺所形成的對報恩的知覺、思維等。感恩意識指導人的感恩行動。“是否具有感恩意識,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對他人的付出能否做出形式上的合適反應,而且更在於是否懂得尊重人,是否真正理解人性的崇高”。[3]具有正確的感恩意識,才能正確地理解感恩,才會形成發自內心的、合情合理的感恩行動。

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社會、感恩國家是依次遞進、一脈相承,又融為一體的。感恩是一種美好的高尚的情感。充滿感恩情懷,人們就學會了寬容,學會了付出,懂得了回報,心胸就會更加寬闊宏遠,就能保持積極、健康、陽光的良好心態,就會將感恩化作充滿愛意的行動,就會化干戈為玉帛,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會其樂融融,恩愛友好。身心和諧、人際關係和諧,這是建設和諧校園、建設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感恩又是事業上的原動力和內驅力。充滿感恩情懷,內心充滿激情,對生活、對一切美好的事物就會充滿信心,就會在關心他人的同時關心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就會以更加旺盛的精力、更加積極的態度、更加飽滿的熱情、更高的效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所以,感恩對和諧社會建設,對民族的強盛、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都具有極其重大而又深遠的意義。

雖然我國的感恩教育源遠流長,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但如今,感恩卻被一些人遺忘了,感恩意識缺失的現象越來越普遍。

2 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分析

鳥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人更應有感恩之情。古人尚能“知恩圖報”、“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而現代社會應有的感恩之心,為什麼如此麻木,如此冷漠,如此讓人心寒?是什麼原因造成當今社會感恩意識的嚴重缺失?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家庭感恩教育的缺失

家庭感恩教育缺失是青年學生缺乏感恩意識的主要因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課堂。剛剛開始懂事的孩子首先接受的是父母的教育、家庭的影響。俗話説:“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在孩子純潔無暇的心靈上,由父母、家庭首先打上的烙印將對孩子的人生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而很多為人父母者卻忽視了這一點。第一,為了掙錢,為了工作,為了事業,他們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權,交由爺爺奶奶代勞,甚至完全託付給一個文化水平、素質能力不高的保姆。第二,對孩子寵愛過度,溺愛無度。“6+1”家庭模式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主導,一些家長“再窮不能窮孩子”的錯誤觀念和“父母包辦、無需回報”的糊塗觀念,對孩子百依百順,造成了孩子一切以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自我意識,稍有不滿立即翻臉,只知報怨,根本談不上感恩。第三,家長自身缺乏感恩意識。有些家長本身就是隻知索取,只知要求他人、要求組織、要求社會的人,他們不願奉獻、不願回饋他人、不願回饋組織和社會。第四,對孩子要求過於嚴厲和刻薄。有的家長因對孩子要求過高從而要求過於刻薄嚴厲;有的家長因生活困難視孩子為負擔,稍不遂願,非打即罵。這些都不會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家庭的温馨、生活的.快樂,無也法讓孩子對父母報以感恩的心。一個沒有感恩意識、對父母都不知感恩的人,當然是不會去感恩老師、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的。

2。2 學校感恩教育的缺失

孩子從進入小學開始就套上了沉重的枷鎖。為了上初中進個好的班級,沉重的書包壓彎了嫩稚孩子的腰;為了能考上並考個好的普通高中,學習成績的排名、家長的期望、學校的壓力,把學生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能考上大學,考個好的大學,“活着就不錯了”的高中生流行語,對高中生的生活狀況可窺一斑而知全豹。學習的壓力使學校德育工作大打折扣,在高考的指揮棒下,中小學素質教育舉步維艱,學習成績成了評判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這就使得本來蒼白無力的德育形同虛設,德育內容的“高大全”和盲目美化、神化英雄人物,由於離孩子的生活太遠,讓學生望塵莫及,使德育幾乎成了口號。在這樣的教育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沒有機會去學會關心他人、為他人着想,也沒有機會去學會感恩。本該在